《中證指數:2023年氣候與自然專題氣候相關管理政策框架以及投融資工具梳理(1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證指數:2023年氣候與自然專題氣候相關管理政策框架以及投融資工具梳理(11頁).pdf(1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ESG 專題研究 1 氣候氣候與與自然自然專題專題:氣候氣候相關管理政策框架以及相關管理政策框架以及投投融資工具融資工具梳理梳理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及連鎖效應,氣候環境風險已逐漸成為經濟和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全球對于氣候風險監管日益加強,不斷強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排放與限制,以及持續完善氣候信息披露的相關要求。作為氣候風險管理的重要力量,金融市場推出了氣候壓力測試、碳交易、氣候指數化投資等氣候投融資工具,引導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融資活動。中證指數一方面在 ESG 評價中設置碳排放量、管理措施與效果、環境機遇等議題,全面反映企業的氣候變化風險;另一方面,發揮指數化投資優勢
2、,持續豐富 ESG 系列指數,助力氣候風險管理。一、一、氣候氣候風險風險已成為已成為經濟經濟和和金融風險的金融風險的重要重要來源之一來源之一 氣候風險氣候風險頻發對頻發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造成嚴重損害人類經濟社會生活造成嚴重損害。近年來,極端天氣引發的洪澇、罕見高溫、山火等自然災害及連鎖不利事件頻發,據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2022 年全球評估報告顯示,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行為等因素影響,全球災害數量快速攀升,每年災害數由 2015 年約 400 起增至 2030 年 560起,全球大中型災害日均將達 1.5 起。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在未來七
3、年內采取的行動將決定其在地球的生存可能,將全球平均升溫限制在 1.5以下已刻不容緩。ESG 專題研究 2 圖 1:中國氣候災害直接損失及 GDP 占比(2015-2022)(來源:2015 年至 2022 年中國氣候公報、國家統計局、中證指數)氣候氣候風險風險識別識別,既是,既是有效有效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基礎,也是當前氣候風險管理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基礎,也是當前氣候風險管理的重要的重要挑戰挑戰。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于 2015 年成立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發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將氣候相關風險劃分為轉型風險和實體(物理)風險。其中,轉型風險為企業在全球升溫
4、控制在1.5C 至 2C 內所面臨的低碳轉型風險,包括政策與法規、技術、市場、聲譽風險等。實體風險則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沖擊所產生的財務影響,分為立即性(事件驅動)和長期性(長期轉變)兩大類。不同種類的實體風險可能對企業帶來直接損害(資產)或間接影響(供應鏈)。轉型風險根據實體轉型實質及時限不同,也會對實體帶來不同程度的財務或聲譽影響。圖 2:TCFD 氣候相關風險、機會和財務影響(來源:TCFD,中證指數整理)-0.10%0.10%0.30%0.50%0.70%-1000100030005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國氣候災害直接損失及GDP占比
5、(2015-2022)直接損失(億元)GDP占比 ESG 專題研究 3 氣候氣候風險的連鎖效應風險的連鎖效應,已成為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已成為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之一。由于氣候變化具有外部性本質,氣候風險會造成實體經濟損失,影響經濟增長目標和金融穩定,甚至引發跨境傳導和風險傳染效應。目前,環境風險被視為全球最嚴重的五大長期威脅,具體包括“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及“生物多樣性喪失”。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的報告表示,對于金融機構,氣候相關轉型風險、實體風險會通過微觀或宏觀經濟傳導渠道誘發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承保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多風險疊加的困境,損害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
6、能力,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對全球需求和供給造成沖擊。國際清算銀行(BIS)曾指出,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綠天鵝”事件,如果各國政府應對措施不當,或會引發結構性、系統性金融危機。圖 3:環境風險向金融風險傳導示意圖(來源:NGFS,中證指數整理)二、二、全球氣候全球氣候變化相關變化相關管理管理政策和框架不斷加強政策和框架不斷加強 國際社會在應對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氣候變化的風險風險管理管理機制機制與與相關相關信息披露信息披露上上逐漸形成共識。逐漸形成共識。負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自我矯正,需在氣候政策與宏觀經濟政策共同引導下,針對風險特性予以避免、緩釋或管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
7、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 ESG 專題研究 4 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國內外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均高度關注氣候相關風險,陸續發布相關管理政策和信息披露指引。全球對于氣候風險的監管不斷加強,立法與相關草案均取得重大進展。全球對于氣候風險的監管不斷加強,立法與相關草案均取得重大進展。一是一是聚焦于國家或地區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排放與限制,二是在原有聚焦于國家或地區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排放與限制,二是在原有 ESG 準則和評估準則和評估中不斷完善氣候信息披露的相關表述與要求。中不斷完善氣候信息披露的相關表述與要求。自 1992 年首次締結聯合國氣候變化
8、框架公約(UNFCCC)以來,國際社會對氣候風險的實質性影響認知不斷加深,國際 ESG 準則中也逐步增添對氣候風險的評估和披露要求。為達成全球2030 年碳中和目標,各監管主體通過不同立法及指引指導企業進行氣候風險管理,包括簽署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UN PRI)、依據 TCFD 框架進行氣候信息披露、積極參與氣候相關投融資等方式。表 1:近年來國際氣候變化相關管理政策和框架(部分)時間時間 機構機構/會議會議 文件文件 相關內容(部分)相關內容(部分)1992 年 5 月 里 約 熱 內 盧 環境與發展大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世界上首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
9、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1997年12月 聯 合 國 氣 候 變化 框 架 公 約 參加國 京都議定書 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了締約方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在 2008 年至 2012 年的承諾期內應在 1990 年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基礎上減排 5.2%。2015年12月 公約締約方會 議 第 十 七 屆會議 巴黎協定 取代 京都議定書,旨在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 2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 1.5以內的措施。2017 年 6 月 氣 候 相 關 財 務信 息 披 露 工 作組(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 為各機構提供披
10、露氣候變化相關信息的框架,以幫助投資者、債權人、保險公司及其他財務利益相關方將與氣候相關的風險納入決策。2019 年 3 月 歐盟委員會 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 設定了六個環境目標,包括:減緩氣候變化(主要通過脫碳)及適應氣候變化(管理實質風險)等。2021 年 3 月 歐盟委員會 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 對氣候變化投資做出了更明晰的規定。2022 年 3 月 國 際 可 持 續 發展 準 則 理 事 會(ISSB)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號氣候相關披露(征求意見稿)在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上納入了基于可持續核算準則委員會(SASB)行業分類準則形成的各行業指標。E
11、SG 專題研究 5 2022年11月 聯 合 國 氣 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二 十 七 次 締約方大會(COP27)沙姆沙伊赫適應氣候變化議程 旨在幫助世界上最貧困的社區經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希望通過制定糧食與農業、水與自然、海岸線與海洋等主題的目標,讓公共和私營部門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加速適應氣候變化。全球金融全球金融市場市場日益日益重視氣候風險管理重視氣候風險管理。氣候轉型中資本市場扮演角色特殊,作為流轉實體經濟的血液,其在面對氣候風險治理相關的監管指南、行動計劃和監管聲明上更為審慎。2017 年,中國人民銀行與荷蘭央行、英格蘭銀行等 8 家央行和監管機構共同建立“綠化金融系統網絡”(NGFS),
12、目前成員逾 130 家,旨在促進金融部門與氣候和環境有關的風險管理。2020 年 9 月,NGFS 發布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和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案例集,為銀行業開展環境風險分析提供了指南和參考。大部分央行和監管組織積極發布相關路線圖和戰略藍圖,確保向低碳經濟的過渡不會對金融穩定造成不利影響。表 2:近年來國際證監會和交易所發布的氣候變化相關管理政策和框架(部分)時間時間 機構機構/會議會議 文件文件 相關內容(部分)相關內容(部分)2021 年 11 月 香港聯交所 氣候信息披露指引 作為對 2019 年 12 月刊發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新增“氣候變化”議題的強化指南,指出 2025
13、年將強制實施“符合 TCFD 的氣候相關披露”,現階段建議并鼓勵企業按照TCFD 框架來編制氣候變化議題。2021 年 12 月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相關路線圖文件 要求發行人根據 TCFD 建議,提供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2022 年 3 月 美國證監會(SEC)面向投資者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提升和標準化 美國上市公司須披露范圍一和范圍二溫室氣體排放量,且需為排放數據提供第三方公開認證報告。2023 年 4 月 香港聯交所 優化環境、社會及管制框架下的氣候信息披露咨詢文件 旨在要求發行人為以 ISSB 氣候準則為基礎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做好準備。我國氣候變化相應管理政策陸續推出,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
14、理我國氣候變化相應管理政策陸續推出,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笆奈濉币巹澓?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ESG 專題研究 6 等適應氣候變化工作要求。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將“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大力推進低碳和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工作”列為一項重要任務。氣候管理是長期、深度的管理,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彰顯大國擔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表 3:
15、近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相應管理政策和框架(部分)時間時間 機構機構/會議會議 文件文件 相關內容(部分)相關內容(部分)2022 年 1 月 國務院 “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方案明確,到 2025 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2022 年 6 月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科學技術部等17 部門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 從國家戰略高度指導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等。2022 年 9 月 生態環境部 省級
16、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 深入地區氣候變化特征趨勢、影響風險、現狀形勢,明確本地區適應氣候變化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形成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3 年 2 月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 意見 為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第一部涉“雙碳”規范性文件,遵循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要求,立足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司法服務。2023 年 4 月 國家標準委等 11 部門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提出將圍繞基礎通用標準,以及碳減排、碳清除、碳市場等發
17、展需求,基本建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三、三、氣候投融資氣候投融資工具日益工具日益豐富,豐富,助力氣候助力氣候風險管理風險管理 隨著國際共識的形成和監管機制的逐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為企業實現氣候適隨著國際共識的形成和監管機制的逐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為企業實現氣候適應和轉型提供了重要應和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支持。氣候投融資是綠色投融資的主體,是綠色金融的重要 ESG 專題研究 7 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圍繞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方面,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碳目標而引導、促進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目前,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超 22.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38.5%,占全部貸款余額的
18、10%1。21 家主要銀行機構 85%以上的綠色金融或綠色貸款與氣候融資相關。據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2 年底,金融機構對 98 個重點項目授信 1800 多億元,涉及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減污降碳、低碳制造等領域。表 4:近年來我國針對氣候投融資的部分文件及舉措 時間時間 機構機構 文件文件 相關內容(部分)相關內容(部分)2016 年 8 月 人民銀行等七部委 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 構建我國較為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2020 年 10 月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五部門 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 是我國氣候投融資的第一份頂層設計文
19、件。2021 年 11 月 人民銀行 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方式支持綠色低碳發展。2021 年 12 月 生態環境部 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 提出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重點任務。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與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的成立將起到重大示范作用,為全國各地開展低碳發展與氣候適應戰略轉型提供寶貴的發展路徑與模式經驗參考。2022 年 2 月 發改委、能源局 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推動建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財政、金融政策保障機制。2022 年 11 月 生態環境部 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項目入庫參考標準 扎實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充分發揮
20、氣候投融資項目庫作用,提高項目入庫質量、資金使用效益,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撐。氣候氣候壓力測試、碳交易壓力測試、碳交易等等為為管理管理氣候風險,完善氣候轉型風險監控機制,提氣候風險,完善氣候轉型風險監控機制,提 1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2023 年 2 月 3 日公開發布。ESG 專題研究 8 供供多樣多樣路徑路徑,包括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并設置壓力測試模型、鼓勵或要求重要機構進行氣候風險信息披露、征收碳稅和構建碳排放交易市場、制定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國際合作等。其中,常見氣候風險管理工具包括壓力測試、氣候在險價值模型、氣候保險
21、、氣候衍生品和氣候指數化投資等。相關機構通過情景分析完善風險監測和防控機制,以氣候保險、衍生品投資等工具管理、對沖相關風險,借助指數化投資等工具助力氣候投融資,為實現企業凈零目標、國家雙碳目標提供可行路徑。圖 4:常見氣候風險管理工具及應用方式(整理:中證指數)金融行業作為傳導金融穩定性的重要中樞金融行業作為傳導金融穩定性的重要中樞,在助力氣候投融資上大有可為。,在助力氣候投融資上大有可為。通過將氣候風險納入銀行的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戰略規劃,增強金融機構對于低于氣候風險的彈性與韌性,并完善相關氣候壓力測試模型與情景分析指標體系構建,相關機構將更有效地應對碳稅、碳邊境調節機制壓力,管
22、理受低碳轉型所影響的國內及國際客戶風險,保證現金流和信用資質的穩定性,防范“黑天鵝”“灰犀?!钡痊F象。通過將氣候管理深度納入前后臺戰略決策中,相關機構將更有效地整合機構風險管理戰略和偏好,從而為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投資提供基礎支持。ESG 專題研究 9 四、四、發揮發揮中證中證 ESGESG 評價評價和和 ESGESG 指數指數優勢優勢,助力氣候風險管理,助力氣候風險管理 為積極面對氣候轉型下的新機遇,助力企業進行氣候轉型,中證 ESG 不斷完善 ESG 評價體系,設置“氣候變化”“環境機遇”單元,數據廣泛應用于指數體系及投資組合構建,為氣候投融資、指數化投資、可持續發展投資提供基礎支持,協助
23、實體和產業積極進行轉型升級。中證中證 ESG 評價中氣候變化議題評價中氣候變化議題既既關注碳排放關注碳排放量量,也關注,也關注管理措施、管理效管理措施、管理效果,全面反映企業的氣候變化風險。果,全面反映企業的氣候變化風險。中證 ESG 評價體系中環境維度的設置旨在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揭示企業可能面臨的環境風險和機遇。其中,氣候變化、環境機遇主題側重于考察企業面臨氣候及環境變化的排放、風險管理和發展機遇。氣候變化主題下重點關注碳排放單元,關注上市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和相關爭議性事件,通過對企業碳減排的管理措施、管理效果對其風險管理能力做出綜合考量,全面反映企業在減緩和適應氣候
24、變化的相關應對機制和主觀能動性,和面對突發事件的風險防范能力。在部分行業數據披露有限的情況下,中證 ESG 通過碳排放估計、碳中和評價等工具,為衡量企業碳表現提供可行路徑。圖 5:不同行業碳排放數據披露情況(來源:中證指數)0.00%16.00%32.00%48.00%64.00%80.00%048121620保險銀行資本市場交通運輸電信服務能源其他金融鋼鐵公用事業醫藥電力設備有色金屬造紙與包裝房地產醫療食品、飲料與煙草家庭與個人用品半導體紡織服裝與珠寶建筑裝飾通信設備及技術服務電子非金屬材料機械制造傳媒乘用車及零部件商業服務與用品消費者服務耐用消費品計算機環保航空航天與國防農牧漁化工零售業碳
25、排放數據披露企業數(左軸)碳排放數據披露比例(右軸)ESG 專題研究 10 “環境機遇”與“綠色收入”議題捕捉企業轉型機遇?!碍h境機遇”與“綠色收入”議題捕捉企業轉型機遇。中證 ESG 在環境主題下針對非金融行業和金融行業設置“環境機遇”與“綠色收入”指標,在企業在碳排放、污染物與廢棄物排放的相關風險基礎上,進一步從機遇角度挖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潛力,以鼓勵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支持傳統產業節能與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據統計,傳統的高碳排行業中綠色收入表現較好的組別未來一年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更低,同時碳減排效果更優。圖 6:三個行業下不同綠色收入組別未
26、來一年碳排放強度情況 ESG 系列指數豐富氣候投融資工具,發揮指數化投資優勢系列指數豐富氣候投融資工具,發揮指數化投資優勢,助力氣候風險管助力氣候風險管理。理。中證指數公司推出國內首條以降低碳排放強度為目標的滬深300碳中和指數,引領氣候投融資創新;推出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指數,助力國企改革和央企綠色轉型升級;推出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引導資金支持對碳中和貢獻較大的企業。目前,中證指數公司形成了 ESG 基準、ESG 領先、ESG 策略、ESG 主題和碳中和主題指數系列,發布 ESG 等可持續發展指數 132 條,其中股票指數100 條,債券指數 30 條,多資產指數 2 條。跟蹤的基金產品 82 只,資產規模合計 1180.97 億元。中證指數公司是國內綠色指數體系最健全、指數數量與跟蹤產品資產規模最大的指數供應商。未來,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將繼續加強與市場機構間的溝通交流,持續完善和優化中證 ESG 評價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 ESG 指數體系,為市場提供更豐富的可持續投資標的,以綠色切實助力高質量發展。-0.500.511.5公用事業行業原材料行業能源行業不同組別綠色收入與未來一年碳排放量表現(億噸)無綠色收入有綠色收入 ESG 專題研究 11 圖 7:中證指數綠色與 ESG 指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