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城市管理局:蘇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2024-2035年(2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州市城市管理局:蘇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2024-2035年(21頁).pdf(2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蘇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蘇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2024-20352024-2035年)年)(公示稿)(公示稿)蘇州市城市管理局2024年8月1一、發展目標和需求預測一、發展目標和需求預測(一)規劃范圍及期限(一)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對象為建筑垃圾,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五類。規劃范圍為蘇州市區,包括吳江區、吳中區、相城區、姑蘇區、工業園區和高新區。規劃期限為2024-2035年,近期為2024-2030年。(二)基本原則(二)基本原則科學評估科學評估,精準施策精準施策:全方位地對蘇州市區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現狀進行調研統計,客觀分析目前蘇州市區建筑垃圾
2、污染防治的優缺點,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制度,針對現狀精準施策。區域統籌區域統籌、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按照“有限輻射、經濟合理”原則,綜合考慮運輸距離、產量分布、消納場所位置、用地等因素,統籌全市建筑垃圾中轉、消納及資源化利用設施規劃建設。政府主導政府主導、社會共治社會共治:堅持政府的引導與監督作用,調動社會企業主體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發揮市場機制自主調節能力,推動收運處置產業化、市場化。壓實各部門、區、街鎮、社區和物業主體責任,發揮輿論導向、媒體監督及舉報激勵制度作用,構建多主體社會共治體系。問題導向問題導向、標本兼治標本兼治:既聚焦解決當前最緊迫問題,又著眼于健全長效機制,強化源頭治
3、理、追本溯源,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學性和實用性。2全程管控全程管控、閉環管理閉環管理。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建立全過程信息化監控和追溯機制,注重源頭管控,加強中端監管,提升末端處置消納能力,壓實屬地政府及各環節主管部門責任,形成全鏈條閉環管理。高效協同高效協同、多方參與多方參與。健全條塊結合、多級聯合、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打通壁壘,強化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區域協同、全域聯動。(三)規劃目標及指標(三)規劃目標及指標1規劃目標規劃目標遵循“減量化和資源化優先、無害化為基礎”的總體要求,科學規劃蘇州市區建筑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布局,建立完善的源頭分類、資源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建筑垃圾全過程
4、分類收運處理體系,促進形成鏈條完整、環境友好、良性發展的建筑垃圾產業體系,健全建筑垃圾治理體制機制,構建從產生到消納的全過程信息收集和智能監管系統,實現各類建筑垃圾的全程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到2030年,“源頭減量、規范處置、監管閉環、整體智治”的全過程分類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資源化再生利用鏈條基本構建,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數字化高效監管全面建成,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達到全省領先。
5、到2035年,全面建成“綠色低碳、資源循環、監管閉環、整體智治”的全過程分類治理體系。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措施普遍施行;資源3化再生利用鏈條有序暢通,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數字化、智慧化監管全面覆蓋,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居全國前列。2規劃指標體系規劃指標體系表表 1 1 規劃指標表規劃指標表序號序號名稱名稱指標值指標值20302030年年203520351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95以上98以上2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87以上92以上3建筑垃圾安全處置率(%)1001004建筑垃圾密閉化運輸率(%)1001005車載衛星定位系統安裝率(%)1001006裝配式建筑比例(%)60707
6、全裝修住房比例(%)60708建筑垃圾處置核準率(%)100100(四)產生量預測(四)產生量預測2030年,蘇州市區建筑垃圾年產生量約2876萬噸,其中,工程渣土(含工程泥漿)2337萬噸,工程垃圾82萬噸,拆除垃圾263萬噸,裝修垃圾194萬噸。2035年,蘇州市區建筑垃圾年產生量約2371萬噸,其中,工程渣土(含工程泥漿)1869萬噸,工程垃圾81萬噸,拆除垃圾199萬噸,裝修垃圾222萬噸。4二、要任務和重點工作二、要任務和重點工作(一)主要任務(一)主要任務1建立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完善政策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法規和管理制度補充完善法規和管理制度。根據國家、住建部、江蘇省要求,加緊建筑垃
7、圾管理立法,出臺蘇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更新和優化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管理辦法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審批實施細則(暫行)蘇州市區裝修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實施細則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運輸管理辦法,以提高政策實施的可操作性與時效性。出臺關于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監管、全市內河水上智慧卡口建設、工程渣土水陸中轉外運處置和工程渣土利用消納轉運等文件。制訂蘇州市房屋建筑項目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意見、工程項目建筑垃圾處理招投標管理規定等。研究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財稅優惠減免、開通綠色通道、拓寬融資渠道、激勵以及推廣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等政策。各區應對照市相關文件要求,梳理擬制定出臺的文
8、件清單,制定或完善相關制度和文件。優化和編制相關標準和規劃優化和編制相關標準和規劃。制定蘇州市裝修垃圾歸集點及轉運調配場建設運營標準 蘇州市工程渣土消納場建設運營標準蘇州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建設運營標準等標準。開展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消納場所選址規劃編制,切實解決工程渣土消納困難。加快開展各區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編制工作,明確設施和場所布局及建設規劃以及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的具體目標和措施,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等工作的系統化和專業化。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加強資源化產業落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園區化、規?;?、產業化發展。嚴5
9、格再生產品質量檢驗,要求企業提高裝修垃圾和拆除垃圾再生產品符合相關產品標準,要求資源化利用企業制定生產質量控制制度,建立質量控制管理臺賬,設立生產質量數據庫。對資源化利用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風險投資等金融服務,支撐產業發展。推廣再生產品應用。推廣再生產品應用。積極執行國家政策,探索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的強制使用制度,明確產品使用的范圍、比例和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對符合標準的產品,納入綠色建材目錄和政府采購目錄。鼓勵將再生產品的使用情況納入市級綠色建筑評價、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獎項評選范疇。積極推廣使用再生骨料預拌混凝土和砂漿、再生骨料無機混合料、再生骨料路基填筑料、預拌灰土、流態填筑
10、料等再生產品在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和建筑非結構部位等方面的應用。政府投資項目應當在技術和經濟許可范圍內,優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產品。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發展重點方向。以建筑垃圾精細化分類分質利用、高值化利用為資源化利用技術發展方向,采用逐級減量、逐級減小、逐級簡化的工藝設計原則。引入先進的渣土處理技術,在以回填為主的基礎上,開展將渣土轉化為建筑材料,如再生砌塊、混凝土骨料等工作。提高工程泥漿的干化處理效率,推廣就地干化技術和設備,試點開展泥漿集中干化處理設施的建設,利用固化劑將泥漿固化為穩定的固體,用于道路基底、填方等。推行裝修垃圾分類處理,鼓勵資源化利用,生產再生材
11、料用于建筑工程。推廣拆除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采用先進的分選技術,將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物分離。加強工程垃圾源頭分類,經分類收集、分類堆存,再進入各自的資源化利用途徑。62建立完善工作管理體系建立完善工作管理體系完善頂層管理體系完善頂層管理體系。完善“市、區、鎮(街道)”三級管理體系,研究設置專業機構、充實專職人員的有效途徑,探索推動各級建筑垃圾管理機構實體化運作,建立完善縱向層級治理體系。開展專業、專題培訓,提供系統的培訓計劃,包括法律法規、操作技能、安全規程、環保知識、安全意識等,提升審核、巡查執法和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市、區建筑垃圾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明確目標任務,
12、研究重點難點問題,推進市域統籌調度,檢查督促議定事項的落實情況。采取工作專班、合署辦公、臨時派駐等方式,實現城管、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門的統籌聯動。打破行政壁壘,大力破除建筑垃圾運輸和消納處置的部門及區域壁壘,通過生態補償等機制推動全市“一盤棋”統籌調度。利用信息化平臺實現全過程電子轉移聯單管理,依托“蘇周到”APP實現裝修垃圾聯單管理。強化源頭管控強化源頭管控。全面落實建筑垃圾處理備案制度,建立與施工許可證辦理銜接機制,除房建工程外,拆除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園林工程、水利工程等須辦理施工許可或開工備案的工程全部納入,并在開工前依法編制并備案建筑垃圾處理方案。大力推廣智慧工地建設,現有在
13、建工地視頻監控全量接入建筑垃圾信息化平臺,鼓勵在工地進出口安裝地磅并接入建筑垃圾信息化平臺。落實裝修垃圾產生方的主體責任,壓實街道(鎮)、社區和物業的管理責任,貫徹落實物業管理和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等有關法規,建立“發現、勸阻、報告”工作機制,將物業服務人履行裝修垃圾管理責任情況納入行業監管內容和社區網格化管理。出臺建筑垃圾分類排放指引或標準,細化裝修垃圾分類袋裝要求,結合綠色施工、綠色建筑等評價,深化施工工地建筑垃圾分類堆放和收集。強化店面裝修、管線管道施工、綠化7施工、道路及交通設施維修、市政工程維修、居民住宅裝飾裝修等零星施工項目建筑垃圾閉環處置管理。提升收運標準提升收運標準。開展運輸企
14、業和運輸車輛年度核查,依法嚴格執行企業市場準入制度。優化完善建筑垃圾水路運輸模式,制定建筑垃圾涉水運輸處置的管理制度,出臺碼頭建設運營標準,規范工程渣土、工程泥漿等建筑垃圾的水路運輸管理。推進中轉設施入庫備案,完善建筑垃圾碼頭和水陸聯運轉運監管體系,督促水陸駁載點(碼頭)加強貨物裝卸及去向、進出港船只等管理,推進接駁、水運、卸貨等環節的信息化監管。完善處置管理完善處置管理。根據建筑垃圾管理法治化和全流程的要求,優化建筑垃圾處置審批實施細則,簡化審批手續,明確相關管理部門職責。優化工程渣土消納利用項目入庫管理并加強監管,適時開展外運消納點現場核實。結合農田、重大工程、綠化用土等項目,明確消納利用
15、場景,制定工程渣土分類消納標準。出臺干化泥漿納入工程渣土協同消納的標準,利用轉運聯單規范泥漿外運處置。發揮財稅引導帶動作用,鼓勵企業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引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參與建筑垃圾源頭分類、中間運輸、末端處置和利用全過程。優化裝修垃圾資源化實施細則,鼓勵探索裝修垃圾“借鑒生活垃圾管理”,根據市場情況調整有償服務收費標準、收費方式。積極推進資源化利用設施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及聯網工作,對污染排放實行有效、精準監管。3加強源頭減量加強源頭減量做好源頭減量策劃做好源頭減量策劃。研究出臺全市房屋建筑項目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落實剛性目標。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全裝修住宅、建8
16、筑信息模型(BIM)應用、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標準。落實建設單位建筑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推動施工單位編制施工現場綠色施工策劃文件。政府投資項目帶頭嚴格執行源頭減量,在合同文本中予以明確,并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推廣綠色設計施工推廣綠色設計施工。設計、施工單位應通過設計深化、施工組織優化、永臨結合、臨時設施和周轉材料重復利用、施工過程質量管控等,實施新型建造方式,推行功能模塊和部品構件標準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避免施工過程中的拆改和變更,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做實源頭分類管理做實源頭分類管理。施工單位應建立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與存放管理制度,實行分類收集
17、、分類存放、分類處置,并嚴禁將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對工程項目,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和工程垃圾等進行分類收集、分類存放。工程渣土采用“就近就地利用+短駁水運異地消納”相結合方式處理,優先采用就地和就近回填利用;工程泥漿優先進行就地固化,積極探索收運處一體的處置模式;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應進入資源化處置終端處置,鼓勵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拆除項目采取拆除施工單位與資源化利用單位聯合招標形式,實行一體化處置。減少源頭垃圾排放減少源頭垃圾排放。施工單位應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建筑垃圾排放量,如采用現場泥沙分離、泥漿脫水預處理以及地下連續墻、無泥漿施工工藝等,減少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漿排放。對于施
18、工產生的可用于工程回填的工程渣土,通過區域土方調配優先用于工程回填。推廣環保裝修材料,使用可回收和可降解材料。優化拆除工序和現場分類,確保鋼材、木材、磚塊等可回收材料的分類處理和回收。做好舊建筑9的處置評價工作,盡量選取舊建筑更新改造方案,有序開展城市改造更新,嚴控大拆大建。強化源頭污染防治強化源頭污染防治。在施工工地設置密閉圍擋,實施出入口和場地硬化,推行濕法作業,采用噴淋抑塵技術,并在出入口設置沖洗設施,以顯著減少揚塵污染。施工單位通過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避免在夜間和高峰時段進行高噪聲作業,使用低噪聲施工設備,設置隔音屏障等措施,以有效降低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4建立完善收集運輸體系建立完善
19、收集運輸體系實行建筑垃圾分類收集清運實行建筑垃圾分類收集清運。工程渣土近期采用以本地消納為主,外運消納為輔的收運模式,遠期保留近期收運模式基礎上,根據產生消納情況采用設置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進行暫存、轉運調配模式。工程泥漿干化后參照工程渣土清運。工程垃圾與拆除垃圾在源頭應設置規范的堆放場所,宜按照不同組分分類堆放收集。鼓勵對裝修垃圾源頭收集進行分類管理,可采用“固定歸集點+專用回收箱+預約交付”三種收集模式。針對工程垃圾和裝修垃圾,各區應結合運距與用地設置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經調配場暫存中轉后運往資源化處置終端。在裝修垃圾歸集點、轉運調配場、工程渣土中轉碼頭等設施運營以及運輸過程中應采用防塵、降
20、塵、降噪、防泥土拋灑以及防止污水污染水體等環保措施。規范設置裝修垃圾歸集點規范設置裝修垃圾歸集點。系統排摸住宅小區(村)、商業、寫字樓歸集點建設條件,按照蘇州市裝修垃圾歸集點及轉運調配場建設運營標準(試行)系統推進裝修垃圾歸集點建設。無設置歸集點條件的地區采用專用回收箱、預約交付的收集方式。結合姑蘇區試點情況,有條件地區適時推廣智能回收箱設置。10因地制宜建設轉運設施因地制宜建設轉運設施。根據建筑垃圾產生源和處置利用設施分布情況,按照蘇州市裝修垃圾歸集點及轉運調配場建設運營標準(試行)各區有序推進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建設與運營,根據工程渣土產生和跨區域消納需求開展工程渣土中轉碼頭建設與運營。近期
21、,加快高新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建設投運進程,推動吳中區、工業園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選址建設或已有碼頭轉用;加快工業園區裝修垃圾轉運中心(轉運調配場)建設,結合原生活垃圾轉運站、橋下空間、市政用地落實姑蘇區4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選址,提標改造吳中區5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分別在相城區東北部、高新區東南部選址建設1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推進吳江區臨時堆點提標改造為3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遠期,結合姑蘇區工程渣土跨市運輸需求預留工程渣土中轉碼頭用地,各區(姑蘇區、工業園區除外)適時開展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選址建設工作。推動車輛設備優化更新推動車輛設備優化更新。大力發展環保新型智能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全面淘汰
22、國三以下排放標準運輸車輛,研究制定燃油渣土車淘汰更新和新能源渣土車推廣政策,推動新能源車在建筑垃圾運輸行業中的應用,提高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新能源車使用率,探索將新能源渣土車使用納入省市工地標準化評選,在特定區域探索實行燃油渣土車限行。運輸車輛應裝備全密閉運輸機械裝置或密閉苫蓋裝置,以有效防止垃圾散落。推動運輸車輛安裝衛星定位系統、車載防碰撞和助剎系統、智能限速裝置、超重警示裝置、密閉提醒裝置等,提高運輸車輛安全性和環保性。鼓勵安裝視頻監控報警裝置,進一步提升運輸過程的監管水平。115建立完善處理利用體系建立完善處理利用體系健全建筑垃圾處理體系健全建筑垃圾處理體系。按照建筑垃圾不同類別,遵循“源頭
23、減量、綜合利用、安全處置”原則,采用“就地處理+就近回用+區內集中處理+市內統籌”的技術路線進行處理利用。工程泥漿優先就地干化,無就地干化條件項目開工前編制工程泥漿就近干化處置方案,鼓勵各區建設工程泥漿托底干化場所,經干化處理后的工程泥漿可參照工程渣土管理。工程渣土采用以本地消納為主,外運消納為輔方式處理,優先考慮回填、復墾復綠、生態修復等綜合利用,探索建立“土方銀行”,結合供需平臺建設推動施工項目之間的土方平衡利用,探索工程渣土制磚等資源利用,無法直接利用的工程渣土納入消納場暫存、集中利用,暢通、規范工程渣土異地消納途徑。新時代城市發展已由大規模建設階段逐漸轉向城市有機更新的新局面,由此,建
24、筑垃圾處理策略亦需相應調整,應重點關注裝修垃圾、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的處理。裝修垃圾應實現全量資源化,工程垃圾應著重于源頭利用,拆除垃圾應以市場化、資源化利用為主導方向,加快提升市場化企業的規?;驮倮盟?。在工程泥漿干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渣土消納場等設施運營過程中應采用防塵、降塵、降噪、防泥土拋灑以及防止污水污染水體等環保措施。提升建筑垃圾處理能力。提升建筑垃圾處理能力。統籌工程渣土及工程泥漿消納處置,按需建設裝修垃圾、拆除垃圾資源化處置終端。近期優化工程泥漿處置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區進行工程泥漿集中干化設施建設。協同資規部門明確工程渣土消納場用地性質及選址,嚴格按照蘇州市工程渣土
25、消納場建設運營標準(試行)推進渣土消納場標準化建12設,解決未來三年渣土市內消納需求。保留現狀3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有序推進吳中區規模共計112萬噸/年的2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建設,以及吳江區30萬噸/年南部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利用項目建設,保障近期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力由230萬噸/年提升至332萬噸/年,按照蘇州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建設運營標準(試行)規范建設和運營。遠期,按工程渣土產生情況適時開展工程渣土消納場選址建設,滿足工程渣土消納需求;新建姑蘇區建筑(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規模50萬噸/年。積極開展存量垃圾治理積極開展存量垃圾治理。積極開展存量垃圾摸排,逐步實
26、施分類整治。存量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裝修垃圾臨時堆放點加快實施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逐步消除積存建筑垃圾。對裝修垃圾臨時堆放點進行規范,提標改造為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加強建筑垃圾堆體安全監測,排查堆體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堆放點實施加固整治。提升應急處理能力提升應急處理能力。針對區域性建筑垃圾產生量急劇增長的可能,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轉運調配場和消納場進行垃圾臨時堆放;同時積極儲備可臨時堆放建筑垃圾的場地,在現有場地達到飽和后,將建筑垃圾轉運至臨時場地進行暫時堆放;積極與周邊區和縣市建立協調關系,實現跨區域處置。針對現有處理設施無法工作的情況,將建筑垃圾暫時堆放于轉運調配場和消納場,確保
27、垃圾不會對環境造成進一步影響;建筑垃圾管理部門應定期匯總作業片區內較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將其作為建筑垃圾臨時堆放的后備場地;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如有需要,對這些后備場地進行臨時性征用。136建立完善監管執法體系建立完善監管執法體系強化聯防聯治。強化聯防聯治。建立市、區、鎮(街道)建筑垃圾三級“管理+執法”監管體系。建立完善由城管、公安、生態環境、住建、交通、水務等部門組成的協同監管與聯合執法機制,完善建筑垃圾重大案件的會商會辦制度,強化非法傾倒建筑垃圾違法犯罪行為“行行銜接”“行刑銜接”,嚴厲打擊偷倒偷運、阻撓執法等破壞生態環境或涉黑涉惡違法犯罪行為。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門重點對交通道口、毗鄰區
28、域、工地周邊開展執法臨檢,嚴厲查處建筑垃圾運輸車輛、船只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加強高速出入口、國省道口、治超站等重要交通節點常態化監管,加強對疑似車輛盤查、上報、核查。增強執法震懾增強執法震懾。綜合運用行政監管、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等手段,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持“零容忍”“重處罰”。落實“應查盡查、應溯盡溯”全鏈條查處要求,堅持一案多查(查源頭、查路線、查去向),對域外所有“源頭線索”一律移送源頭地,以“打源頭、挖團伙、端窩點、鏟鏈條”為方向,重點打擊團伙性、系列性、跨地域性案件,斬斷利益鏈條??椕軘底只O管織密數字化監管。通過既有市級管理平臺迭代升級,打造具備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協同共管的建筑垃圾治
29、理數字化監管一件事平臺。充分利用和整合已建系統,建設全市建筑垃圾信息庫,全量匯聚數據資源,建立全面、準確的統計數據體系,縱向打通市、區、街道建筑垃圾治理業務需求,橫向覆蓋各部門建筑垃圾治理的核心應用,實現對建筑垃圾治理的實時監測、動態分析、監督管理,提升兩端一線全鏈條業務監管能力,形成監管閉環。以電子聯單為核心抓手,構建人車企多維分類分級監管體系,對人員、車輛(船只)、企業進行賦碼與全鏈條監管,通過市級與屬地聯動,打通數據鏈,實現各類建14筑垃圾分類全過程監管,并將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全部納入管理。按照“市級統構、分級應用、一網統管”的思路,構建運輸軌跡比對、偷倒行為溯源、非獲批工地預警、非正規
30、運輸車輛預警、停車異常預警、衛星定位不在線等智能應用場景。通過蘇州微城管、蘇周到等公眾服務窗口,建立信息公開、問題投訴、建筑垃圾資源調劑等服務通道,提供建筑垃圾信息服務。(二)重點工作(二)重點工作1 12024-2025年重點工作年重點工作政策法規方面政策法規方面。完成關于加強全市內河水上智慧卡口建設的通知、關于規范工程渣土水陸中轉外運處置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工程渣土利用消納轉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完成制訂蘇州市房屋建筑項目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意見、工程項目建筑垃圾處理招投標管理規定;完成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消納場選址規劃;編制完成各區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完成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
31、)處置管理辦法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審批實施細則(暫行)蘇州市區裝修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實施細則修訂。管理體系方面管理體系方面。形成市建筑垃圾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的例會制度和部門統籌聯動機制,編制蘇州市建筑垃圾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加強建筑垃圾處理方案備案管理。建立全市建筑垃圾收運和處理協同機制,建立與施工許可證辦理銜接機制,將各類建設工程均納入建筑垃圾處理備案,落實裝修垃圾產生方的主體責任。開展運輸企業和運輸車輛年度核查,開展收運車輛、偷盜亂倒專項整治工作,編制年度培訓計劃和開展專業、專題培訓。15設施建設方面。設施建設方面。協同資規部門推進渣土消納場選址;加快高新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建設
32、投運進程;推動吳中區、工業園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選址建設或已有碼頭轉用;加快工業園區裝修垃圾轉運中心(轉運調配場)建設;提標改造吳中區5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結合吳江區臨時堆點提標改造建設3處調配場;有序推進吳中區西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100萬噸/年)建設。信息系統方面信息系統方面。建設全市建筑垃圾信息庫和一體化線上核準體系。建設全環節電子聯單管理和部分智能化特色應用場景;通過蘇州微城管、蘇周到等公眾服務窗口,建立信息公開、問題投訴、建筑垃圾資源調劑等服務通道,提供建筑垃圾信息服務。2 2建設計劃建設計劃表表 2 2 重點任務建設計劃表重點任務建設計劃表序號序號任務任務類型類型任務任務
33、近期近期遠期遠期1政策法規蘇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制訂2025-2030-2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管理辦法蘇州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審批實施細則(暫行)蘇州市區裝修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實施細則修訂2024-2030-3蘇州市工程渣土消納點選址規劃(2024-2026)2024-4各區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2024-5關于加強全市內河水上智慧卡口建設的通知、關于規范工程渣土水陸中轉外運處置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工程渣土利用消納轉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202416序號序號任務任務類型類型任務任務近期近期遠期遠期6房屋建筑項目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意見制定2024-7工程項目建筑垃圾處理
34、招投標管理規定制定2024-8蘇州市裝修垃圾歸集點及轉運調配場建設運營標準蘇州市工程渣土消納場建設運營標準蘇州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建設運營標準修訂2025-9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財稅優惠減免、開通綠色審批通道、拓寬融資渠道、激勵以及推廣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等政策研究2025-203010管理體系完善“市、區、鎮(街道)”三級管理體系,各級體系設置專門的建筑垃圾管理機構和職位2024-2026-11形成市建筑垃圾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的例會制度和部門統籌聯動機制2024-12出臺蘇州市建筑垃圾綜合治理工作方案2024-13制訂全市建筑垃圾處理協同機制2024-14建立健全建筑垃圾轉移電子聯單制度
35、2024-2030-15建立與施工許可證辦理銜接機制,將各類建設工程均納入建筑垃圾處理備案2024-16開展運輸企業和運輸車輛年度核查2024-20302031-203517制定燃油渣土車淘汰更新和新能源渣土車推廣政策2026-2027-18開展收運車輛、偷倒亂倒專項整治2024-20302031-203517序號序號任務任務類型類型任務任務近期近期遠期遠期工作19設施建設中轉設施高新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2024-2025-20工業園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2024-2025-21吳中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2024-2025-22姑蘇區工程渣土中轉碼頭-2031-203523相城區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20
36、31-203524吳中區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2031-203525高新區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2031-203526吳江區工程渣土轉運調配場-2030-203527工業園區1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25-28吳中區5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25-29姑蘇區4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30-30相城區1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30-31高新區1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30-32吳江區3處裝修垃圾轉運調配場2024-2025-33消納設施工程渣土消納場2024-2026-34資源化利用設施吳中區木瀆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2024-2026-35吳
37、中區金庭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2024-2026-36吳江區南部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利用項目2028-2030-18序號序號任務任務類型類型任務任務近期近期遠期遠期37姑蘇區建筑(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2031-203538信息系統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一件事平臺2024-2025-39蘇州微城管、蘇周到APP完善功能2024-2025-40宣傳培訓編制年度培訓計劃,開展專業、專題培訓,每年至少1次2024-20302031-203519三、保障措施三、保障措施組織保障組織保障。各區人民政府加強建筑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建立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制度。制定包括源頭減量、分類處理、消納設施和場所布局
38、及建設等在內的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規劃。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應用。城管、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建筑垃圾治理規劃實施。各區要切實落實建筑垃圾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統籌和協調作用,將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納入年度計劃和重點工作清單,明確目標任務和時序要求,加強部署推進和督查考核,確保規劃落地落實。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探索源頭減量鼓勵政策,制定可再生資源利用管理辦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扶持、財政優惠、產品推廣應用等政策。出臺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工程項目優先使用符合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相關政策。
39、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和差別化收費的原則,不斷完善建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逐步實行分類計價、末端計量收費。土地保障土地保障。將建筑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相關內容納入環境衛生設施專項規劃,并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在土地出讓和審批中應明確相關設施的配置標準。因地制宜通過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落實用地保障。資金保障資金保障。建筑垃圾治理工作資金應納入本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同時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支持。配套資金納入規劃的重點項目做好項目前期和儲備工作,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工程渣土、拆除垃圾等的收運處置都具有市場屬性,可通過市場化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20拓寬融資渠道,積極采取多渠道、多種模式、多層次的融資,同時發揮財政投入的撬動作用,完善稅收優惠引導作用,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技術保障技術保障。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生產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藝和產品規范化、標準化、高質量化。支持相關企業引進先進工藝,加強技術攻關,研發高性價比再生產品,推動渣土分類分級,建筑垃圾精細分類。進一步加強建筑垃圾管理人才培養,特別是信息化和執法人才的培養、引進,適應新形勢下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建筑垃圾行業整體管理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