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2022年投資策略系列三(投資主線篇):供應鏈升級重構長牛開啟掘金萬億市值增量-20220216(3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汽車行業2022年投資策略系列三(投資主線篇):供應鏈升級重構長牛開啟掘金萬億市值增量-20220216(39頁).pdf(3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1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汽車行業2022年投資策略系列三(投資主線篇)2022年2月16日供應鏈升級重構長牛開啟,掘金萬億市值增量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目錄C O N T E N T S產業鏈升級重構,智能化迎5000億市場空間2投資標的4智能化加速賦能自主供應鏈崛起,萬億市值增量打開11感知突破、決策升級,執行落地,線控底盤率先獲益3風險提示5dVaXyXjWlXfUNAmNrQnN6MaO7NmOqQmOmOfQnNoMlOmNpQ6MrRvMuOmOtQxNtQoN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
2、明證券研究報告1.智能化加速賦能自主供應鏈崛起,萬億市值增量打開2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1圖1:電動智能化開啟新一輪朱格拉周期資料來源:Wind, 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類似2011年SUV滲透率至10左右后驅動汽車行業第二產能周期開啟,預計2022年電動車滲透率將到20左右 )圖2:電動化開啟前半場,智能化加速后半場智能化成為新一輪朱格拉周期核心抓手,汽車深度智能化推動自主品牌品牌溢價持續提升中國乘用車第三輪朱格拉周期即將啟動,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能網聯技術有望成為新周期的重要抓手,電動車滲透率已突破10%的關鍵位置,開啟了新周期的前半場,智能化有望加速新周期的后半場賦能自
3、主品牌全面崛起。電動化開啟新周期前半場,智能化加速后半場3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4電動化的前半場造就了動力環節全球龍頭,智能化的后半場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中國龍頭供應商。我們預計智能化的后半場,隨著自主品牌全面崛起,更多本土化全球公司有望出現。底盤作為汽車的核心總成件,除動力環節外的制動、懸掛等核心環節有望實現進口替代,中國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需要一批常年聚焦核心”賽道”的中國企業壯大國內供應鏈,中國需要自己的“大陸”和“博世”。01圖3:智能化下主動懸掛放量有望造就中鼎股份成為“中國版大陸”資料來源:中鼎股份公司官網,大陸公司官網,民生證券研究院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中國需要自己
4、的“大陸”和“博世”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5電動化的前半場造就了動力環節全球龍頭,智能化的后半場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中國龍頭供應商。01圖4:智能化下線控制動放量有望造就亞太股份成為“中國版博世”資料來源:亞太股份官網,博世公司官網,民生證券研究院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中國需要自己的“大陸”和“博世”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16智能化屬性的零部件企業將是下輪周期價值發掘新高地資料來源:中汽協,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自主品牌量價齊升,四倍加速度撬動零部件板塊萬億市值增量自主品牌未來十年銷量及ASP均有望實現翻倍式增長,量價齊升將為自主品牌供應鏈帶來四倍加速度驅動的龐
5、大市場空間。我們預計2030年自主品牌市占率接近65%,ASP約20萬元。我們核心假設:1、乘用車每年2%-3%(2023年開始)的復合增速;2、零部件板塊10%凈利率;3、零部件板塊PE估值中樞為20-30。因此在30倍PE的樂觀假設下,2030年有望撬動零部件板塊萬億級別市值增量,自主品牌有望拉動4.1-8.3萬億元的零部件市值空間。圖5:四倍加速度下零部件板塊有望迎來萬億市值增量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證券研究報告產業鏈升級重構,智能化迎5000億市場空間2.7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302表1:智能汽車漸進式發展資料來源:工信部,蓋世汽車,民生證券研
6、究院政策先行,智能駕駛有序推進工信部明確智能駕駛等級,助力智能駕駛有序推進目前全球公認的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分級標準主要有兩個,分別是由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和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提出。中國于2020 年參考SAE 的0-5 級的分級框架發布了中國版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并結合中國當前實際情況進行了部分調整,大體上也將自動駕駛分為0-5 級。8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302政策先行,智能駕駛有序推進圖6:智能汽車軟硬件發展趨勢趨勢明朗,硬件先行,軟件支撐將成為汽車產業長期以來保持的常態化。新的技術的出現將會帶來新的機遇,未來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主要遵循
7、硬件優先發展,軟件算法逐步升級的方式,并結合5G/V2X,最終實現車輛的無人駕駛。9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7: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政策先行,智能駕駛有序推進產業政策不斷加碼,助推智能網聯落地2020年 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 11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了2025年實現有條件智能駕駛汽車的規?;a(L3級別)的愿景。2020 年 11 月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介紹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路線、愿景和戰略目標。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明確提到我國 L2/L3級滲透率將持續增加,到2025年將達
8、到50%,到2030年將達到70%。10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蓋世汽車,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9:2012-2019Q1特斯拉產品系統領域OTA升級次數(次)資料來源:博世公開資料,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8:電子電器架構演變趨勢EE架構硬件預埋,軟件迭代,助力智能駕駛漸進式升級電子電器架構升級,軟件定義汽車概念落地,智能座艙將成為最先獲益者EE架構升級推動軟硬件解耦進程,基于SOA的軟件定義汽車從概念走向臺前,智能座艙將率先將迎來新突破。軟硬件解耦開啟軟件定義汽車新時代,為零部件企業產業鏈升級提供了新機遇。軟件定義汽車背景下,行業機遇不斷涌現,零部件供應商們更是表
9、現強勁,率先啟動轉型步伐。3C操作系統廠商快速響應,布局車機操作系統。傳統零部件廠商順應發展,集力研發域控制器與智能座艙零部件。軟件定義汽車將成為當前的主流發展趨勢,同時也為整車廠商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新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軟件OTA升級服務收費模式應運而生。11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中國工控網,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10: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和執行層:圖11:不同傳感器性能特點感知環節成本快速下沉,高級自動駕駛產業化提速自動駕駛功能仍需感知、決策和執行共同實現,激光雷達為高等級自動駕駛的關鍵感知部件自動駕駛的功能最終是由傳感器、控制器與執行
10、器協調作用來完成,其中雷達、攝像頭與告警地圖作為感知傳感器為車輛通過外部信息,共給決策層通過算力平臺處理數據,同時輸出指令給執行層,最終實現車輛的自動駕駛。不同傳感器存在優缺點,未來自動駕駛仍需融合解決方案。自動駕駛常用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不同的傳感器由于其測量精度和測量范圍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的優缺點。12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解決方案傳感器配置(激光雷達方案參考小鵬P5,視覺方案參考小鵬P7)資料來源:億歐咨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12:激光雷達平均售價趨勢(單位:元)圖13:L3級別激光雷達與視覺方
11、案成本趨勢(單位:元)感知環節成本快速下沉,高級自動駕駛產業化提速激光雷達成本不斷下探,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將打破成本限制,市場將要迎來放量期高級別自動駕駛需要激光雷達的加持,但目前激光雷達的價格超出市場接受度,因此制約了激光雷達解決方案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億歐咨詢預計,隨著激光雷達價格持續下探,或將在2023年降至2500元以下,屆時有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將推動自動駕駛汽車快速放量。我們對比了當前市場上主流的L3級別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與視覺解決方案的成本,伴隨著激光雷達成本的持續下探,兩種主流解決方案成本差異于2021年出現顯著縮小,結合激光雷達成本下降趨勢,我們預計采用激光雷達解決方案的智能
12、汽車有望在2023年左右迎來拐點。13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表2:主要車企自動駕駛規劃管線車企響應,供給驅動自動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表3:不同車企自動駕駛能力對比車企積極布局智能駕駛,智能化多車型井噴上市2021年一汽、長安、東風、北汽、吉利、長城、奇瑞、小鵬實現L3級別量產,國外特斯拉、本田實現L3級別量產。高級別的L4則在成本、技術和路權等方面仍存在難點,從內資來看,國內自主車企普遍規劃在2021-2025年推出。各車企紛紛推出L2+自動駕駛車型,以特斯拉、小鵬、蔚來為代表的新勢力造車企業
13、表現相對激進,主打L3級自動駕駛。而傳統車企表現相對穩健,布局L2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一片繁榮,不同車企推出種類繁多的自動駕駛車型,以供消費者自由選擇。14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圖14:中國L2-L5自動駕駛滲透率趨勢資料來源:GBII,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15:自動駕駛系統價格變化趨勢(美元)智能汽車市場破繭在即,市場空間2025年劍指5000億,CAGR-5達62%自動駕駛快速滲透,市場空間持續擴增據IHS Markit表明,到2025年,預計中國L2級別以上智能駕駛汽車市場滲透率將達到34.2%,且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隨著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價格不斷下探而降低,智
14、能駕駛市場空間被打開。15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16: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預測圖17:中國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測資料來源:灼識咨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智能汽車市場破繭在即,市場空間2025年劍指5000億,CAGR-5達62%2025年,智能汽車的市場空間有望逼近5000億,CAGR-5 達62%以汽車銷量、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各功能部件滲透率以及單價為基礎,測算包括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中控屏、液晶儀表盤、HUD、流媒體后視鏡、自動駕駛域控制器、攝像頭、雷達及其他零部件在內的智能汽車主要部件市場空間。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和灼識咨詢的
15、預測數據,預計到2025年智能座艙中國市場空間將有望超過640億,智能駕駛市場空間有望達4000億,智能汽車市場空間總市場空間有望接近5000億,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2%。16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2圖18:自動駕駛產業鏈圖譜汽車智能化板塊醞釀新機遇資料來源:蓋世汽車,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19:智能座艙產業鏈圖譜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產業鏈長,將創造出大量新的產業機遇電動化漸入佳境,智能化悄然到來。汽車電動化已日趨成熟,在技術和成本上雙突破,已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電動平臺為汽車智能化提供了天然的平臺,在電動化的滲透趨勢下,智能化的市場將被打開。汽車智能化主要通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
16、艙實現,傳統汽車產業鏈被重構,傳統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科技企業不斷融合,在提升消費者駕乘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產業鏈上的新機遇。17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證券研究報告感知突破、決策升級,執行落地,線控底盤率先獲益3.18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感知突破:激光雷達逐步放量表5: 激光雷達裝車趨勢明顯資料來源:建約車評、蓋世汽車、網易,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品牌品牌車型車型亮點亮點小鵬汽車小鵬G9架構:架構:X-EEA 3.0電子電氣架構計算平臺:計算平臺:該車將搭載小鵬Xpilot 4.0自動輔助駕駛系統,2顆英偉達Orin X芯片提供500TOPS算力傳感器:
17、傳感器:配備800萬像素前視雙目攝像頭,貫穿式日行燈加上融入前大燈的雙激光雷達長城汽車機甲龍計算平臺:計算平臺:采用雙華為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傳感器:傳感器:搭載了4顆激光雷達,整車傳感器數量達到了38個非凡汽車飛凡汽車R7計算平臺:計算平臺:英偉達NVIDIA DRIVE AGX OrinTM算力芯片,算力達500至1000+TOPS傳感器:傳感器:R7 共配有12個高性能超聲波傳感器、12個超高清攝像頭、2個來自ZF采埃孚的4D成像雷達、6 個長距點云雷達、1個1550納米Luminar激光雷達。智己汽車智己L7計算平臺:計算平臺:車輛具備L2級別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硬件內置英偉達Xavi
18、er處理器,到2021年底,車輛將具備點到點零接管自動駕駛能力。傳感器:傳感器:配備15個高清視覺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以及12個超聲波雷達。新車同時兼容激光雷達軟硬件架構冗余方案,具有英偉達Orin X芯片。威馬汽車威馬M7計算平臺:計算平臺:4顆最新的Orin-X車規級自動駕駛芯片,實現了“全場景泊車-城區道路-城際高速”用車場景智能化全覆蓋。傳感器:傳感器:車配備了32顆全球頂級智能駕駛感知硬件、3顆自主變焦高精超視固態激光雷達、7顆800萬像素高清攝像頭埃安AION LX PLUS新車搭載三枚激光雷達,新車搭載三枚激光雷達,并在前后軸各搭載一個電機,0-100km/h的加速時間為2.9
19、s。續航方面,該車電池組容量達144.4kWh,續航里程達到了1008km(CLTC工況)。2021年,激光雷達滲透趨勢明顯,多款新車上均開始搭載激光雷達近期有多款發布的新車搭載了激光雷達,包括小鵬G9、長城機甲龍、上汽非凡R7、智己L7、威馬M7等新車,均搭載一顆或多顆激光雷達。19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資料來源:億歐咨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20:激光雷達成本下降曲線(元)感知突破:激光雷達逐步放量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圖21:車載激光雷達行業市場規模預測(億元)激光雷達成本持續下探,市場空間將加速釋放據億歐咨詢預測,至2025年激光雷達價格有
20、望下降至1200元左右,屆時車企對激光雷達的成本敏感度降低。隨著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落地,激光雷達未來市場廣闊。未來五年,主流自動駕駛等級將為L2及L3。假設2021年中國乘用車銷量2300萬輛、L2及L3滲透率達20%、單車搭配激光雷達5000元,未來五年乘用車銷量按5%的增速、滲透率按30%的增速、單車激光雷達價格按-15%的增速,而L2及L3車型2021-2026年激光雷達配置率按1%、10%、25%、40%、60%、100%來預測,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市場規模將于2026年超過430億元。20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圖22: 芯片算力隨著自
21、動駕駛等級提升而提升(TOPS)資料來源:前瞻技術研究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決策升級:自動駕駛域大算力車規級計算芯片陸續裝車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需要大算力芯片做支持自動駕駛從L1到L5,每增加一級,對算力的需求就增加一個量級。第一階段,L1/L2時代,數據量較少,對算力的需求是比較低的。另外,領先企業提供的是“黑盒子”交鑰匙工程,可以幫助主機廠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但同時,由于它還是一個比較封閉的方案,不太容易去實現OTA和算法升級。第二階段,L2+/L3/L4時代,傳感器數量和圖像分辨率增加,算法模型更加復雜,需要的算力大大提升,迫切需要大算力芯片。加之OTA開始加速普及,也需要通用開放的軟件
22、平臺支撐OTA算法升級。通常實現L2級自動輔助駕駛需要的算力在10TOPS以下,L3需要3060TOPS,L4需要超過300TOPS,L5需要超過1000TOPS,甚至4000+TOPS。21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決策升級:自動駕駛域大算力車規級計算芯片陸續裝車圖23: 華為、英偉達、高通、地平線等芯片廠商已開啟算力軍備競賽(截止2022年1月)應對高級別自動駕駛需求,行業向大算力平臺發展隨著自動駕駛從L2向L3轉變,為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汽車開始增加傳感器(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來實現對路況和環境信息的更全面收集,這對車載芯片對數據處理的實時性、復
23、雜性和準確性要求不斷提高,車載算力的需求也將會出現指數型增長。所以,芯片算力是自動駕駛的前提,大算力平臺發展勢在必行,各公司也作出了相應的突破。目前,華為已布局車載芯片產業,在ARCFOX極狐阿爾法S使用MDC610 pro,未來標準版本為MDC810,此芯片支持算力達到400+TOPS,與高通的8540和英偉達的Orin在一個級別算力水平,并且已經率先實現量產上車具有先發優勢。22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決策升級:智能座艙領域域控制器產品逐漸豐富域控制器廠商域控制器廠商域控制器名稱域控制器名稱計算平臺計算平臺實現功能實現功能推出時
24、間推出時間部分搭載車型部分搭載車型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偉世通SmartCore高通(Snapdragon 820A)中高端支持語音助手、車內感知、包括駕駛員監控、AI集成駕駛員健康、面部識別、360環視等。2016.1(2018開始供應)吉利星越L、奔馳A-Class、塔塔SUV Harrier、廣汽Aion LX,高通、廣汽、吉利、騰訊安波福ICC英特爾打造智能座艙系統2020年奧迪A8、法拉利GTC4Lusso英特爾布谷鳥Auto Cabin(J3-Bus,J3-Car,J3-Truck,J2)NXP高清顯示、電容觸摸、方控按鍵、導航、音樂;空調,車內燈光控制;故障報警等自2018年起陸續推出
25、/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英特爾C4-Alfus英特爾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車載駕駛艙體驗、數字儀表、后座娛樂2016.10(2018年開始量產)一汽紅旗HS7,E-HS3,HS5,EXCEED星途LX東軟集團、一汽紅旗博世Autosee 2.0目前搭載高通8155芯片;未來預計搭載高通6155、8155、8195等不同芯片HUD、駕駛員和成員監控、360環視、人臉識別、多麥克風輸入預計2022年量產小鵬P7、廣汽Aion V、凱迪拉克Lyriq高通中科創達E-Cockpit(2019)、Intelligent-Cockpit(2020)、i-Cabin(2025
26、)高通驍龍820A汽車平臺手機互聯、HUD、DSM、環視、空調控制、AI場景理解、DSM、V2V、V2X等自2019年陸續推出電裝、哈曼、航盛高通、索尼、黑芝麻科技等德賽西威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驍龍 820A 芯片實現用戶互動、車機交互(支持蘋果CarPlay/谷歌Android Auto/百度 CarLife等主流手機互聯功能;通過T-Box的集成連接云端,支持第三方APP及更多應用)2019年發布智能座艙 3.0 版本;2020年公司量產基于Hypervisor 架構的新一代智能座艙理想汽車 One、電咖ME7,奇瑞瑞虎8PLUS理想汽車、百度、騰訊以軟件的兼容性和平臺化為核心進行技術迭代升級
27、,打造具備較強適配性的座艙產品,支持多個操作系統“上車”,為客戶量身定制智能座艙方案。2019推出大眾MEB(2020),野馬Match-E(2021);華為表6: 國內外域控制器廠商及其產品、推出時間、客戶、合作伙伴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開始發力,產品不斷推出市場下一代智能座艙系統以域控制器為中心,在統一的軟硬件平臺上實現座艙電子功能。座艙域控制器集成液晶儀表、中控多媒體及副駕駛信息娛樂的一體化智能座艙將完全基于單一ECU的域控制平臺。在軟件定義汽車趨勢加速下,各供應商紛紛與主機廠、軟件公司展開合作,推出更新的域控制器產品。23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
28、一頁免責聲明03圖24:2015-2025年全球ADAS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美元)資料來源: ICVTank,前瞻產業研究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決策升級: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市場空間逐步打開自動駕駛域控制器需求提速,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開始放量ADAS系統的各種功能離不開ECU,高端車型的ECU平均達到50-70個,有的甚至超過100個。目前全球ADAS相關的ECU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19年全球市場規模達148.5億美元,根據ICVTank測算,到2025年,全球ADAS相關ECU市場規模將突破198億美元。目前ADAS域控制器尚處于萌芽階段,相對ECU,域控制器價格高,短時間內域控制器
29、還無法完全取代ECU,兩者將長期在汽車上共存。根據ICVTank測算,2019年全球ADAS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僅為0.4億美元,到2025年,按全球ADAS域控制器需求量700萬套計算,市場總規模約為20億美元,只有ECU市場體量的十分之一。24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圖25:2019-2025年全球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美元)ICVTank,前瞻產業研究院,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決策升級: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市場空間逐步打開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開始放量由于智能座艙量產難度較小、成本相對可控,同時全球范圍內汽車5G網絡的應用將加快推動智能座艙上市,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市場
30、規模增速將快于ADAS域控制器,2019年全球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出貨量為40萬套。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出貨量將達到1300萬套。25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圖26:我國OTA的裝配量(萬輛)及裝配率預測決策升級:OTA價值浮現,構建整車新的商業模式表7:特斯拉、蔚來OTA情況資料來源:蔚來、特斯拉官網 ,民生證券研究院整理汽車智能化引入OTA,OTA開啟整車新的商業模式探索OTA可以快速有效解決汽車軟件潛在問題、導入全新功能、進行界面優化、提升人機交互體驗等。目前SOTA裝配量和裝配率在快速提升,隨著智能駕駛的客觀需要OTA發展將更加迅
31、猛。根據佐思汽車研究數據,在相對容易實現的SOTA方面,2018年中國乘用車SOTA裝配量為239萬輛,裝配率為12%;2019年增加至383.8萬輛,同比增長60.6%,同時裝配率提高至19%,佐思汽車研究預計到2025年OTA裝配率預計可達到75%。26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執行落地:線控底盤需求提速圖27:智能駕駛系統發展階段圖28:底盤核心部件的發展趨勢資料來源:民生證券研究院L3+級別自動駕駛開啟線控底盤剛性需求,線控底盤趨勢確定對于自動駕駛系統來說,線控油門、線控轉向、線控制動這三個子系統尤其重要,尤其是L3級別及以上等級的自動駕駛汽車,部分或全程都會脫離駕
32、駛員的操控,因此對于智能駕駛控制系統的需求將會迅速提高。27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3執行落地:線控底盤需求提速車企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E特斯拉Model系列EPSEPBiBoosterModelX/YEPSEPBiBoost榮威Ei5/Marvel XEPS北汽北汽EC3N-boosterS HI版長城VV7 PHEViBooster、ESP摩卡iBooster、ESP蔚來ES6/8iBooster、ESPET7空氣懸架理想ONEiBoosterX01空氣懸架吉利領 克01/03PHEViBooster、ESP極氪001iBooster
33、、ESP比亞迪比亞迪漢iBooster、ESP廣汽AionLX/ViBooster小鵬P7CDC智能主動減震系統、iBooster寶馬X5 X7空氣懸架表8:主機廠線控底盤搭載車型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民生證券研究院線控底盤持續滲透,整車企業積極推進線控底盤裝車, 2021年拐點已現2020年以后,各主機廠推出的新車,線控底盤的產品層出不窮,2021年滲透趨勢再提升,線控底盤的需求正在被打開。28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證券研究報告投資標的04.29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線控底盤:空氣懸架中鼎股份:以空氣懸架為核心布局智能底盤業務,全面迎接電動智能化的
34、新變革三大拐點陸續兌現,驅動公司業績V型反轉,預計全年利潤接近公司歷史高點。以并購技術返哺,助力中鼎汽車電子轉型,全面迎接行業電動智能化變革。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130.28/137.15/149.29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0.50/11.50/13.88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23/21/17倍。隨著公司業績周期性恢復以及智能底盤戰略的持續推進,作為全球零部件龍頭公司有望享有估值溢價,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
35、入(百萬元)11,548 13,028 13,715 14,929 增長率(%)-1.3 12.8 5.3 8.9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493 1,050 1,150 1,388 增長率(%)-18.2 113.2 9.6 20.6 每股收益(元)0.40 0.86 0.94 1.14 PE49 23 21 17 1.6 2.4 2.1 1.9 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0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線控底盤:空氣懸架保隆科技:國內傳感器龍頭,積極推進產品智能化升級,空懸進入收獲期產品智能化升級,單車配套價值量
36、不斷提升。公司具備空氣懸架正向開發能力,有望實現總成配套突破。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38.56/47.97/58.1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2.69/3.39/4.59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40/31/23倍。公司為國內稀有的空氣懸架核心供應商,伴隨著空懸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公司有望率先獲益,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3,331 3,856 4,797 5,813 增長率(%)0.3 15.8 24.4
37、21.2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183 269 339 459 增長率(%)6.3 46.8 26.0 35.5 每股收益(元)1.12 1.29 1.63 2.21 PE464031234.0 7.35.94.7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1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線控底盤:線控制動亞太股份:汽車電子全面發力,制動系統王者歸來汽車機械制動系統龍頭,資本開支周期已過,大級別利潤拐點已現,充分受益于自主崛起及全球化產業轉移?!叭毙尽奔铀匐娮又苿赢a品國產替代,公司迎來汽車電子業務發展新契機。布局ADAS與輪轂電機,
38、開拓市場增量空間。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34.5/41.9/54.7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0.70/1.22/1.99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93/53/33倍。公司汽車電子產品持續放量,業績有望重回歷史高位水平,作為中國制動行業龍頭有望享有估值溢價,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2,921 3,452 4,187 5,466 增長率(%)-8.2 18.2 21.3 30.5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
39、16 70 122 199 增長率(%)116.6 327.5 74.4 63.3 每股收益(元)0.02 0.09 0.17 0.27 PE4419353 331.9 2.4 2.3 2.2 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2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線控底盤:線控制動伯特利:深度布局底盤輕量化與電子制動業務,雙輪驅動業績增長受益電動智能化趨勢,產品單車價值量提升,線控制動自主替代加速。拓品類、擴產能助力公司輕量化”賽道”持續發力,構建公司第二成長曲線。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36.65/44.76/
40、54.44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5.38/7.11/8.99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58/44/35倍。公司汽車電子產品持續放量,受益于底盤域集中趨勢,自主替代加速,制動領域龍頭企業有望享有估值溢價,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收購協同不及預期,新產能投放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3,042 3,665 4,476 5,444 增長率(%)-3.6 20.5 22.2 21.6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461 538 711 899 增長率
41、(%)14.9 16.6 32.2 26.4 每股收益(元)1.13 1.32 1.74 2.20 PE685844355.2 9.78.06.5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3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線控底盤:線控制動拓普集團:NVH核心龍頭企業,“2+3”戰略助力公司向平臺化順利轉型NVH行業龍頭,客戶資源優質,受益于周期共振業績有望保持穩健增長。滲透特斯拉供應鏈體系,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業務+熱管理業務成為新的盈利增長點?!?+3”產品布局,多重優勢為長遠發展保駕護航。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11
42、3.29/144.98/182.04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1.02/14.65/20.16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54/41/30倍。公司是國內稀缺的平臺型汽車零部件公司,積極布局汽車電子業務,如今已陸續進入收獲期,作為中國汽車零部件平臺化的龍頭公司有望享有估值溢價,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新產能投放不及預期,重點客戶訂單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6,511 11,329 14,498 18,204 增長率(%)21.5 74.0 28.0
43、 25.6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628 1,102 1,465 2,016 增長率(%)37.7 75.4 32.9 37.6 每股收益(元)0.60 1.00 1.33 1.83 PE91 54 41 30 5.2 6.7 5.8 4.8 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4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智能座艙:人機交互上聲電子:汽車聲學龍頭,全系布局聲學產品,電動智能化趨勢助力公司實現量價齊升車載揚聲器龍頭,新客戶持續拓展。以車載揚聲器為基礎,橫向拓展汽車聲學產品系列,打造國內聲學全產業鏈,助力公司進入新一輪成長期
44、。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13.30/18.97/28.6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0.73/1.32/2.33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1-2023年PE為100/55/31倍。受益于汽車電動智能化滲透提速,產品升級助力公司實現量價齊升,作為汽車聲學產品龍頭公司有望享有估值溢價,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毛利率低預期,新品拓展不及預期,匯率風險等。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1,088 1,330 1,897 2,868 增長率(%)-8.9 22.3 42.6 51.2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
45、元)76 73 132 233 增長率(%)-3.6 -3.1 80.8 76.1 每股收益(元)0.63 0.46 0.83 1.46 PE7310055317.78.87.66.1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5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04智能座艙:智能網聯德賽西威:車機先行者,加碼智能網聯ADAS產品陸續量產,業務持續放量。智能座艙量價提升,公司已斬獲先發優勢。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21-2023年實現營收88.98/117.47/156.77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8.25/11.66/14.72億元,當前市值對應202
46、1-2023年PE為83/59/47倍。公司客源優質,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卡位優勢明顯,維持“推薦”評級。風險提示:芯片供應短缺風險;行業競爭加劇導致毛利率降低;客戶銷量惡化風險;三大業務進展不及預期風險。盈利預測與財務指標項目/年度2020A2021E2022E2023E營業收入(百萬元)6,799 8,898 11,747 15,677 增長率(%)27.4 30.9 32.0 33.5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百萬元)518 825 1,166 1,472 增長率(%)77.4 59.2 41.3 26.3 每股收益(元)0.94 1.49 2.10 2.65 PE131835947 10.
47、0 12.510.38.4資料來源:Wind,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注:股價為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36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證券研究報告風險提示05.37證券研究報告* 請務必閱讀最后一頁免責聲明風險提示3051.經營風險:房地產對消費擠壓效應超預期,消費市場持續低迷,行業增長具有不達預期的風險。2.市場風險:補庫周期內業績為主,部分高估值公司業績存不及預期風險。3.上游原材料風險:上游原材料成本超預期上升令行業毛利率低預期恢復。4.政策風險: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調整令公司面臨較高的產業風險,導致訂單不及預期。5.技術風險:新產品技術開發進程不及預期。6.其他風險:全球芯片緊缺對國內汽車行業供給約束超預期,導致銷量不及預期。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