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2020年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4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態環境部:2020年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48頁).pdf(4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調查主要發現 /1一、關注生態環境 /5二、節約能源資源 /13三、踐行綠色消費 /15四、選擇低碳出行 /23五、分類投放垃圾 /24六、減少污染產生 /25七、呵護自然生態 /27八、參加環保實踐 /28九、參與監督舉報 /32十、共建美麗中國 /36附件: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43目錄Contents圖 1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人數占比 / 6圖 2 不同工作單位類型受訪者關注生態環境信息人數占比 / 6圖 3 受訪者喜歡關注的環境信息形式及人數占比 / 7圖 4 受訪者更想關注的生態環境信息內容人數占比 / 8圖 5 不同
2、受教育程度人群生態環境知識掌握情況 / 9圖 6 不同環境信息關注程度人群環境知識答題正確率情況 / 10圖 7 受訪者認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人數占比 / 11圖 8 不同收入群體認同煤改氣煤改電政策人數占比 / 12圖 9 不同環境信息關注程度人群對環保理念認同的人數占比情況 / 12圖 10 不同年齡段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 / 13圖 11 不同教育程度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 / 14圖 12 不同收入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 / 14圖 13 不同收入人群自評在綠色消費方面做得好的情況統計 / 16圖 14 公眾
3、對各類綠色消費行為重要性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人數占比 / 16圖 15 不同年齡段人群經常購買綠色產品的人數占比 / 17圖 16 不同收入人群經常購買綠色產品的人數占比 / 18圖 17 不同收入人群經?!包c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數占比 / 19圖 18 不同學歷人群經?!包c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數占比 / 19圖 19 不同年齡段人群經常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人數占比 / 20圖 20 不同收入人群經常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人數占比 / 20圖 21 受訪者選擇阻礙選購綠色產品因素情況及人數占比 / 21圖 22 阻礙不同收入人群選購綠色產品原因及人數占比 / 22圖
4、 23 不同收入群體經常選擇低碳出行方式的人數占比情況 / 23圖表目錄圖 24 公眾對分類投放垃圾行為重要性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人數占比 / 24圖 25 不同地區人群不經常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情況 / 25圖 26 不同年齡段人群不經常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情況 / 26圖 27 公眾對呵護自然生態行為的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 / 27圖 28 受訪者過去一年參加環保志愿活動次數的人數占比 /28圖 29 不同工作單位類型受訪者參加環保志愿活動的人數占比 / 29圖 30 受訪者參與不同類型環保志愿活動的人數占比 / 30圖 31 吸引受訪者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理由及人數占比 / 30圖 32
5、阻礙受訪者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因素及人數占比 / 31圖 33 受訪者過去一年采取各類環保監督舉報行動的人數占比 / 32圖 34 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訪者監督舉報生態環境問題的人數占比 / 33圖 35 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訪者通過各類渠道監督舉報的人數占比 / 34圖 36 不同類型工作單位受訪者監督舉報生態環境問題的人數占比 / 34圖 37 受訪者過去一年未采取環保監督舉報行動的原因占比 / 35圖 38 受訪者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變化情況的評價 / 36圖 39 受訪者認為住處附近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類型占比 / 37圖 40 受訪者認為住處附近最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改善的人數
6、占比 / 38圖 41 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人數占比 / 38圖 42 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所在城市重污染天氣發生變化的人數占比 / 39圖 43 四大區域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人數占比 / 39圖 44 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 / 40圖 45 受訪者過去三年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發生變化的人數占比 / 41圖 46 四大區域受訪者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人數占比 / 42表 1 受訪者生態環境知識判斷題答題情況 / 9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2018 年 6 月 5 日,生態環
7、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簡稱“公民十條”),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生態環保提出了具體要求。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自 2019 年起每年跟蹤調查評估公民生態環境行為狀況,并發布年度調查報告。本年度調查周期為 2020 年 4 月 10 日至 4 月 30 日,調查范圍覆蓋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 31 個?。▍^、市),調查內容涵蓋“公民十條”的 10 個行為領域, 包括關注生態環境、 節約能源資源、 踐行綠色消費、 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監督舉報和共建美麗中國,主要通過
8、門戶網站開展,回收有效問卷 72163 份。其中,城鎮樣本占比為 75.0%,高于農村;男性樣本占比為 57.0%,高于女性;31-60 歲年齡段人群占比為 56.1%;大專、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為53.9%。調查主要發現一、受訪者普遍認為公民自身環境行為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但不同領域踐行程度呈現明顯差異:1、在呵護自然生態(91.5% 的受訪者基本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選擇低碳出行(68.5% 的受訪者經常做到)和節約資源能源(60.9% 的受訪者經常做到夏季空調溫度設定不低于 26)方面踐行程度較高,能夠做到“知行合一”;2、其次是參與監督舉報(55.6% 的受訪者參與過)和參加環保志愿活
9、動(55.1%的受訪者參與過),表現也相對較好;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3、踐行程度較差的是踐行綠色消費(五種對應行為踐行程度在 29.3%-48.4%)、減少污染產生(45.6% 的受訪者經常做到少吃露天燒烤)、關注生態環境(45.9% 的受訪者經常關注環境信息)和分類投放垃圾(54.2% 的受訪者經常做到)等行為領域,仍然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的現象。二、與 2019 年調查結果相比,公眾生態環境行為總體有所提升。更多的受訪者認為呵護自然生態、關注生態環境信息、踐行綠色消費(如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方面)等行為對于保護環境重要,人數占比提高了 10%-20%。特別是在
10、踐行綠色消費和分類投放垃圾方面,經常綠色消費(如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受訪者人數占比增加了一倍,垃圾分類踐行較好的人數占比增加了二成以上。三、公眾高度認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成效,并愿為保護生態環境承擔一定的成本和代價1、多數公眾認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多數受訪者(68.5%)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認為空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最高(70.1%);超七成(分別為 72% 和 71.9%)公眾對所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和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較三年前有所增加。2、京津冀地區受訪者對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感受最為明顯,認為過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的人數
11、占比最高,排名全國前四位,均超過 80%;認為過去一年重污染天氣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為 79.6%(北京最高,占比為 8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64.5%;認為空氣質量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的人數占比達81.8%,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71.9%。3、長江經濟帶受訪者對所在城市過去三年水環境質量改善感受較為明顯,認為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為 5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8%);認為過去三年水環境質量滿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數占比(64.1%)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1.4%)。4、公眾對煤改氣煤改電政策的認同度較高,83.4% 的受訪者認同“煤改氣煤改電政策既改善了環境質量又改善了人們生活條件
12、”,城鎮居民(85.4%)比鄉村居民(80.4%)認同度稍高。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5、公眾普遍對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有較為理性科學的認知,且愿意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承擔一定的成本和代價。95% 以上的受訪者認同“踐行環保理念才能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大氣污染治理不會一蹴而就,需長期努力”,79.7% 的受訪者認同“為了保護環境,我愿意降低生活享受的標準”。四、公眾較為關注生態環境,且對內容和形式有所偏好1、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人群在本次調查的所有環境行為表現上均明顯好于不關注人群,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較高的人群行為也明顯較好,采取合理多樣的方式加強宣傳教育和信息發布,
13、可以有效促進公眾生態環境行為提升。2、九成(94.4%)受訪者認為“關注生態環境信息”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但僅有不到一半(45.9%)受訪者經常關注,認知與實踐存在較大差距。在形式上,公眾喜歡關注有詳實數據支撐、圖文并茂、直觀易懂的生態環境信息。在內容上,公眾希望全方位系統了解環境污染的成因、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和環境治理進展成效等方面的信息。3、公眾對不同類型環境知識掌握情況存在差異。在環境質量類知識中,對空氣質量知識的掌握程度(66.3% 的受訪者知道一級空氣質量比二級空氣質量好)好于水環境質量(38.7% 的受訪者了解 V 類水質沒有 I 類水質好),對新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略低;在行為技能類知
14、識中,對日常行為技能類知識的掌握情況(85.5% 的受訪者知道節能燈平均比白熾燈省電一半以上)好于監督舉報類(67.5% 的受訪者了解環保舉報熱線電話是 12369)。五、超九成(93.3%)公眾認可綠色消費的重要性,但各類綠色消費行為踐行程度都不太理想,意識和行為存在較大差距。受訪者做得相對較好的是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超四成),其次是“閑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41.3%),表現相對較差的是購買綠色食品(29.3%)和生產過程污染低的綠色產品(38.5%),阻礙公眾購買綠色產品的主要原因是無法識別綠色產品和產品質量沒保證。六、公眾參與垃圾分類情況較 2019 年有明顯提升,但踐行程度仍
15、有較大提升空間且地域分布不平衡。上海市受訪者在垃圾分類方面表現最好,經常分類投放垃圾的4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人數占比高達 91.7%,說明當地垃圾分類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七、公眾參加環保志愿活動較為積極,超五成(55.1%)受訪者過去一年參加過環保志愿活動,參與頻率多為 1-2 次,參與的活動類型多為具體行動類和宣傳教育類。阻礙公眾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地點不方便、難以獲取信息和活動組織培訓不規范。八、公眾參與監督舉報的積極性較高,55.6% 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采取過環保監督舉報行動。最常見方式是“向當地街道、居委會或村委會反映情況”(43.2%),其次是“向當地政府
16、相關部門投訴舉報”(17.3%),呈現出通過制度化渠道自下而上舉報反映問題的特征。阻礙公眾監督舉報的主要因素是不了解舉報途徑、投訴舉報效果不理想和舉報者權益缺乏保障。九、不同人群生態環境行為特征1、與鄉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在多數日常生活環境行為和參加環保志愿活動方面做得較好(垃圾分類和購買綠色食品除外),但在監督舉報環境問題方面不如鄉村居民(城鎮舉報人數占比 54.3%,稍低于鄉村 57.5%)。2、與其他年齡段群體相比,46 歲及以上中老年群體最為關注生態環境信息,且在大多數日常生活環境行為及監督舉報行為上表現都較為突出。3、與其他受教育程度人群相比,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環境行
17、為和參加環保志愿活動上表現最好。4、不同收入群體中,月收入 8000 元及以上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環境行為、監督舉報和參加志愿活動方面表現較好。月收入 20000 元及以上人群在監督舉報環境問題和參加環保志愿活動方面表現最好,但在選擇綠色出行、拒絕購買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方面的表現整體最差。5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一、關注生態環境 關注生態環境, 了解相關知識和政策, 提升自身意識和環境素養,是公眾踐行生態環境行為的基礎。本次調查選取了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環境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環境意識三個方面,了解公眾關注生態環境的狀況。( 一 ) 關注生態環境信
18、息1、 在關注程度上, 九成受訪者認為 “關注生態環境信息” 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實踐中僅不到一半受訪者經常關注,認知與實踐存在較大差距。高學歷人群、城鎮居民及在政府相關部門工作的群體明顯對生態環境信息更為關注。調查顯示,94.4% 的受訪者認為“個人關注生態環境信息”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是重要的,45.9% 的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标P注生態環境信息,踐行程度與認知程度差距較大。不同人群在關注生態環境信息方面存在差異:(1)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更為關注生態環境信息。超過五成的本科及以上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标P注生態環境信息,而初中人群不足四成(39.5%);(2)城鎮受訪者(48.5%)比鄉
19、村受訪者(41.8%)更為關注生態環境信息;(3)從工作單位類型來看,在黨政機關、政府事業單位或社區基層工作機構工作的受訪者更為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關注人群占比接近六成(58.4%);其次是在社會組織團體、企業工作的受訪者,關注人群占比分別為 49.0% 和 48.7%;再次是農民受訪者,關注人群占比46.9%;學生對生態環境信息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尤其是“高中 / 中專 / 技?!焙痛髮T谛W生,經常關注的人數占比不到四成。6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1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人數占比圖 2 不同工作單位類型受訪者關注生態環境信息人數占比2、在形式上,公眾喜歡
20、關注有詳實數據支撐、圖文并茂、直觀易懂的生態環境信息,其中高學歷人群、從事環保工作的人群更喜歡有數據支撐、分析較為深入、有觀點的信息,30 歲以下的青年群體對信息的直觀生動呈現及文章觀點的短小精干有更多需求。在環境信息形式方面,“有詳實數據支撐”的信息最受公眾喜歡,人數占比為56.2%;其次是“圖文并茂”“列出主要觀點的短文”“短視頻呈現”和“有權威專家觀點” 形式的信息, 喜歡關注的人數占比均在三成以上; “深度長文” 受眾有限,占比僅為 9.3%。進一步分析發現,喜歡“有詳實數據支撐”的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受訪者人數占比高于其他學歷人群,占比為 66.0% 左右;喜歡“圖文并茂”的人群中
21、,18-30 歲的受訪者人數占比高于其他年齡段群體,占比為 53.3%;喜歡7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列出主要觀點的短文”的人群中,30 歲以下的受訪者和本科及以上學歷受訪者人數占比最高,均超過四成;喜歡“短視頻呈現”的人群中,18-30 歲受訪者人數占比最高,占比為 39.2%,月收入 2000 元及以下的人群喜歡的占比也相對較高,為 37.5%;喜歡“深度長文”的人群中,在黨政機關或政府事業單位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的人員,以及本科及以上學歷受訪者人數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 18.8% 和10.5%。圖 3 受訪者喜歡關注的環境信息形式及人數占比3、在內容上,公眾希望全方位系統了解環
22、境污染的成因、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和環境治理進展成效等方面的信息,30 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受訪者及學生對個人行為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更為關注。對于環境信息內容和類型,六成以上的受訪者想了解“環境污染的來源和成因”以及“環境狀況對人類生活、健康等的影響及健康防護信息”,說明人們對環境污染知識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僅了解環境質量信息;五成左右的受訪者想要更多了解“環境質量狀況” “個人生活和消費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政府環境治理的進展和成效”“企業污染排放和環境管理信息”方面的信息,說明公眾希望全方位、系統了解政府、企業、個人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治理成效;其中,想要更多了解“個人生
23、活和消費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的人群中,30 歲以下人8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群、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受訪者及學生群體占比較高,分別為 56%、59.2% 和60.8%,說明年輕一代對個人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更為關注;還有 26.7% 的人希望更多關注“環境決策科學論證相關信息”,本科及以上學歷受訪者和學生群體更為關注此類信息,人數占比分別為 29.6% 和 34.6%。圖 4 受訪者更想關注的生態環境信息內容人數占比( 二 ) 環境知識公眾對生態環境知識的掌握情況總體良好。在環境質量類知識中,對空氣質量知識的掌握程度好于水環境質量,但對新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略低;在行為技能類知識中,對日
24、常行為技能類知識的掌握情況好于監督舉報類。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總體環境知識答題情況良好,平均答題正確率為68.6%。在環境質量類知識中,66.3% 的受訪者知道一級空氣質量比二級空氣質量好,38.7% 的受訪者了解 V 類水質沒有 I 類水質好。此外,受訪者對新的大氣污染物臭氧的了解程度稍低于常規性的空氣質量知識,64.2% 的受訪者知道高空臭氧與近地面臭氧對生態環境作用不同,未來應加大對水污染等其他環保領域的科普宣傳力度。在行為技能類知識方面,85.5% 的受訪者知道節能燈平均比白熾燈省電一半以上,但僅有 67.5% 的受訪者了解環保舉報熱線電話是 12369,說明公眾對監督舉報類知識的掌握
25、程度不如日常行為技能類知識。9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表 1 受訪者生態環境知識判斷題答題情況題 目正確率1. 氣候變化不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89.6%2. 節能燈平均比白熾燈電一半以上85.5%3. 撥打 12369 可以舉報環境問題67.5%4. 空氣質量報告中,二級空氣質量意味著比一級空氣質量好66.3%5. 高空臭氧能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而近地面臭氧則對生態環境構成污染64.2%6. 依照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V 類水質比 I 類水質好38.7%受訪者對生態環境知識的了解程度與受教育程度顯著正相關, 且存在區域差異。調查顯示:(1)受訪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環境知識
26、掌握程度越好;(2)分地域來看,京津冀的受訪者知道一級空氣質量比二級要好的人數占比(70.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出 4.8%,同時知道 I 類水質比 V 類水質好的受訪者人數占比也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 2.4%,但了解撥打 12369 可以舉報環境問題上,京津冀受訪者人數占比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了 1.2%;(3)長江經濟帶的受訪者知道 I類水質比 V 類水質好的人數占比也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出 1.1%,為 39.5%。10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5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生態環境知識掌握情況經常關注環境信息的人群環境知識水平也相對較高。在 6 道環境知識題中,經常關注
27、環境信息的受訪者的所有答題正確率均相對較高,為 73.3%,高于不經常關注環境信息受訪者的 63.3%;其中,“撥打 12369 可以舉報環境問題”和“依照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V類水質比I類水質好” 的答對人數比例差距相對較大,經常關注環境信息的人群答對率比不經常關注人群高出 15.4%。圖 6 不同環境信息關注程度人群環境知識答題正確率情況1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 三 ) 環境意識公眾環境意識水平總體較高,不僅對環保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有較為理性科學的認知,而且愿意為了保護環境承擔一定的成本和代價。95% 以上的受訪者認同“踐行環保理念才能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28、“大氣污染治理不會一蹴而就,需長期努力”,說明絕大多數受訪者對生態環境工作有較為理性、科學的認知。有 83.4% 的受訪者認同“煤改氣煤改電政策既改善了環境質量又改善了人們生活條件”,說明清潔能源替代政策被公眾廣泛認可;79.7% 的受訪者認同 “為了保護環境, 我愿意降低生活享受的標準” , 環境意識水平總體較高。圖 7 受訪者認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人數占比個人月收入 5000 元到 20000 元的收入群體、中老年群體對煤改清潔能源政策認同度更高,而愿意為環保承擔一定成本的人群則更多集中在 31-45 歲的中青年群體。分析認同“煤改氣煤改電政策既改善了環境質量又改善了人們生活條件”的人群差異
29、發現:(1)月收入 5000 元到 20000 元收入的人群更為認同,占比為85.5%,5000 元以下及 20000 元以上的受訪者認同占比稍低;(2)46 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88.1%)相較于其他受訪者人群更為認同,認同最低的是 18 歲以下的群體(72.4%)。此外,認同“為了保護環境,我愿意降低生活享受的標準”的受訪者中,31-45 歲的中青年比例較高(占比 80%),60 歲以上的人群認同比例最低(占比 69.3%)。1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8 不同收入群體認同煤改氣煤改電政策人數占比經常關注環境信息的人群環境意識水平也相對較高。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對各
30、類環保理念和做法的認同比例均高于不經常關注的受訪者。其中,認同“為了環境保護,我愿意降低生活享受的標準”的人數占比差距最大,經常關注的受訪者中有 83.2% 的人認同,不經常關注的人群中認同占比為 75.1%。圖 9 不同環境信息關注程度人群對環保理念認同的人數占比情況1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二、節約能源資源增強公眾環保節約意識,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習慣,對于減輕我國生態環境壓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調查選取“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這種典型行為,考察公眾節約能源資源的情況。公眾認可節約能源資源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且超六成受訪者能夠經常做到“夏季將空調溫度設定在不低于 2
31、6”,踐行度較高。調查發現,76.9% 的受訪者認為“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對保護生態環境是重要的,60.9%的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痹谙募緦⒖照{溫度設定在不低于 26上,表明這一行為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中老年群體、高學歷人群和月收入 2000-20000 元群體在節約資源能源方面踐行程度相對較好。分年齡段來看,年齡越大的群體踐行度總體越好。18 歲以下人群“經?!被颉翱偸恰痹凇跋募驹O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的人數占比最低,僅為 47.1%;而 46 歲及以上的中老年受訪者踐行比例能達到七成以上。圖 10 不同年齡段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高學歷人
32、群在“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方面表現相對較好。72.2%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 “經?!?或 “總是” 踐行這一行為 ; 超六成的大專 (62.4%) 、14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本科(69.8%)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臂`行這一行為;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受訪者則只有 43.7%。圖 11 不同教育程度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不同收入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也存在差異。月收入20000 元以下的人群,“經?!被颉翱偸恰睂⒖照{溫度設定在不低于 26的受訪者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月收入在 10001-20000 元的受訪者做得最好,占
33、比 68.8%;月收入“2000 元及以下”和“20000 元以上”人群的行為水平相對較低,人數占比分別為 54.5% 和 58.7%。圖 12 不同收入人群踐行“夏季設定空調溫度不低于 26”人數占比15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三、踐行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征的消費行為,不僅包括購買使用綠色產品和服務,還包括資源的回收利用等,對于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調查考察了三類共五種典型的綠色消費行為,第一類是購買綠色產品, 選取了 “購買符合施用化肥和農藥標準的綠色食品” 和 “購物時選擇生產過程污染低的綠色產品”兩個行為;第二類是少購買使
34、用一次性用品,選取了“點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購物時自帶購物袋代替塑料袋”兩個行為;第三類選取了“不直接丟棄閑置物品,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 一 ) 綠色消費總體自我評價公眾高度認可綠色消費的重要性,但只有五成受訪者經常做到綠色消費,踐行度相對較低。93.3% 的受訪者表示踐行綠色消費對保護生態環境很重要,但只有57.6%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做得比較好,綠色消費意識和行為存在較大差距。公眾綠色消費行為自我評價總體上隨收入增加而提高。月收入在“2000 元及以下”和“2001-5000 元”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綠色消費方面做得好的人數占比最低,分別為 56.1% 和 55.6%;月收入 50
35、01-8000 元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做得好的比例提高至 60.6%;月收入“8000 元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做得好的比例最高,占比為 64.5%。16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13 不同收入人群自評在綠色消費方面做得好的情況統計( 二 ) 三類綠色消費行為踐行情況在具體實踐中,各類綠色消費行為都不太理想。公眾做得相對較好的是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經常做到“購物時自帶購物袋代替塑料袋”和“點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數占比分別為 48.4% 和 44.6%;其次是“閑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經常做到的人數占比超過四成;表現相對較差的是購買綠色產品,經常做到“購買符合施用化肥和農藥標
36、準的綠色食品”和“購物時選擇生產過程污染低的綠色產品”的人數占比分別為 29.3% 和 38.5%。圖 14 公眾對各類綠色消費行為重要性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人數占比17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1、購買綠色產品公眾認為購買綠色產品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但實際踐行程度較低。分別有89.8% 和 89.4% 的受訪者認為“購買符合施用化肥和農藥標準的綠色食品”和“購物時選擇生產過程污染低的綠色產品”是重要的,但僅有 29.3% 和 38.5% 的受訪者經常購買。公眾購買綠色產品的行為總體隨著年齡和收入上升而有所增加。在成年受訪者中,經?!百徺I符合施用化肥和農藥標準的綠色食品”和“購物時選擇
37、生產過程污染低的綠色產品”的受訪者占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60 歲以上的受訪者踐行程度最高,兩種行為踐行占比分別為 42.9% 和 53.1%,18-30 歲的受訪者踐行程度最低;月收入 20000 元以上的受訪者踐行程度最高,分別為 34.0% 和 41.9%,月收入 2000 元以下的踐行程度最低,分別為 30.2% 和 38.5%。圖 15 不同年齡段人群經常購買綠色產品的人數占比18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16 不同收入人群經常購買綠色產品的人數占比2、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公眾認為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重要, 但實際踐行程度較低。分別有 84.6% 和 8
38、8.4% 的受訪者認為“點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購物時自帶購物袋”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但受訪者經常踐行這兩種行為的人數占比較低,僅有 44.6% 和 48.4%。公眾“點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踐行情況隨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升高總體呈上升趨勢。月收入 10001-20000 元人群踐行程度最好,人數占比達到 50.0%,而2000 元及以下收入人群的踐行程度相對較低,人數占比為 41.8%;本科以上學歷受訪者經常踐行這類行為的人數占比均超過五成,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受訪者經常踐行的人數占比則不到四成。19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17 不同收入人群經?!包c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數
39、占比圖 18 不同學歷人群經?!包c餐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數占比女性、城鎮居民、中老年人群以及高學歷人群購物時自帶購物袋的習慣更好。女性購物時經常自帶購物袋的人數占比比男性高 9.4%;城鎮受訪者經常自帶購物袋的人數占比比鄉村受訪者高15.2%;隨著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升高, 受訪者經常 “購物時自帶購物袋”的人數占比增加,60 歲以上人群經?!百徫飼r自帶購物袋”的人數占比比 18-30 歲人群高 14.9%,碩士及以上學歷人群經常自帶購物袋的人數占比比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群高 17.5%。3、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超四成受訪者經常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而不是直接丟棄。20公民生態
40、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88.4%(2019 年為 73.9%)的受訪者認為“不直接丟棄閑置物品,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 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 僅有41.3% (2019年為20.4%) 的受訪者 “經?!被颉翱偸恰备脑炖没蚪涣骶栀涢e置物品,踐行程度不夠高,但總體上比 2019 年有較大提升(提升 20.9%)。中老年人群和較高收入人群在回收利用閑置物品方面做得較好。成年受訪者當中,“經?!被颉翱偸恰边x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人數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60 歲以上人群表現最好,占比 53.3%;“經?!被颉翱偸恰边x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受訪者比例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41、,收入 8000 元以上的受訪者踐行比例為 44.8%,踐行程度最好。圖 19 不同年齡段人群經常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人數占比圖 20 不同收入人群經常選擇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閑置物品的人數占比2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 三 ) 阻礙公眾選購綠色產品的因素無法識別綠色產品、產品質量沒保證是阻礙公眾購買綠色產品的主要原因,同時產品價格和類型因素也影響了公眾購買。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阻礙自己選購綠色產品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些是綠色產品,缺乏推薦信息”和“市場管理不到位、綠色產品質量沒保證”;其次是三到四成的受訪者選擇了“綠色產品認證標準體系不健全” “價格較高”和“產品
42、類型不夠豐富”;還有少部分受訪者選擇了“周邊的人很少買”(8.4%),表明部分公眾還存在跟風心理。圖 21 受訪者選擇阻礙選購綠色產品因素情況及人數占比進一步對比阻礙不同收入人群購買綠色產品的原因發現,在“不知道哪些是綠色產品,缺乏推薦信息”和“價格高”方面,低收入群體將其選為阻礙因素的比例高于高收入群體;而在“綠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質量沒保障”和“產品類型不夠豐富”方面,高收入群體將其列為阻礙因素的比例比低收入群體更高,說明隨著收入提高,人們會對綠色產品自身的質量、品種類型以及管理規范有更高期待。2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22 阻礙不同收入人群選購綠色產品原因及人數占比
43、2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四、選擇低碳出行公眾低碳出行情況總體良好, 超六成受訪者經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 城鎮居民、低收入人群以及學生更多選擇低碳出行。 86.3% 的受訪者認為 “日常出行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對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是重要的。68.5%的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边x擇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踐行程度較高。低收入群體、城鎮受訪者和學生更多采取低碳出行方式。月收入 2000 元及以下的受訪者經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的人群占比最高,為 72.5%;其次是月收入為2001-5000 元的受訪者,人數占比為 69.0%;月收入 20000 元
44、以上受訪者踐行程度最低,占比不足六成。同時,超七成的城鎮受訪者經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人數占比比鄉村受訪者高出 3.8%;分職業來看,學生群體更多采取綠色出行方式,人群占比為 75.7%。圖 23 不同收入群體經常選擇低碳出行方式的人數占比情況24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五、分類投放垃圾公眾高度認可垃圾分類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實際踐行程度較去年有明顯進步,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92.6% 的受訪者認為分類投放垃圾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54.2%(2019 年為 30.1% 認為自己做得好)的受訪者“經?!被颉翱偸恰狈诸愅斗爬?,踐行程度比 2019 年有明顯提升。圖 24
45、 公眾對分類投放垃圾行為重要性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人數占比不同地域受訪者分類投放垃圾的行為表現存在差異。上海市受訪者在垃圾分類方面表現最好,“經?!被颉翱偸恰狈诸愅斗爬娜藬嫡急雀哌_ 91.7%,遠遠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浙江省,人數占比超六成。說明政策驅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5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六、減少污染產生本次調查考察了公眾“不吃露天燒烤”的行為表現。公眾認為“不吃露天燒烤”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比較重要,但總體行為表現一般,東部地區、中老年群體表現相對較好。調查發現,74.1% 的受訪者認可“不吃露天燒烤”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但仍有一半以上(占比 54.4%)的受訪者
46、做不到少吃或不吃露天燒烤,踐行程度有待提升。對比各類人群發現,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受訪者的行為存在差異。東部地區受訪者對“不吃露天燒烤”的重視程度較高(占比 75.6%),行為表現也相對較好(占比 49.1%),尤其是上海受訪者表現最好,“經?!被颉翱偸恰本芙^露天燒烤人數占比為 62.7%,遠高于其他省市區;西部地區受訪者的認知程度和行為水平均相對較低,“經?!被颉翱偸恰本芙^露天燒烤人數占比為 40.7%,可能與當地傳統飲食習慣有關。此外,受訪者不經常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與年齡總體呈正相關,60 歲以上老年人群幾乎不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最高,為 60.3%,明顯高于 19-30 歲群體的 43
47、.4%。圖 25 不同地區人群不經常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情況26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26 不同年齡段人群不經常吃露天燒烤的人數占比情況27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七、呵護自然生態保護野生動植物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本次調查考察了公眾在“拒絕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方面的行為表現。公眾充分認識到“拒絕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且在這兩個方面行為表現較好。分別有 92.2%和 95.3% 的受訪者認為“拒絕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對于保
48、護我國生態環境是重要的(2019 年為 85.4% 的受訪者認為“不購買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或其他制品”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環保意識較 2019年有進一步提升。 有86.4%和91.5%的受訪者經常 “拒絕購買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2019 年為 89.5% 的人認為自己在“不購買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或其他制品”方面做得比較好)。圖 27 公眾對呵護自然生態行為的認知程度與踐行程度28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八、參加環保實踐參加環保實踐是公眾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次調查考察了公眾參加環保志愿活動的情況。1、公眾對參加環保志愿活動有一定積極性和
49、參與度,五成受訪者過去一年參加過環保志愿活動;西部地區參與相對較多,東北地區較少;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的人員、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和日常環保行為習慣較好的受訪者參與程度相對較高。89.5% 的受訪者認為“參加環保志愿活動”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是重要的;55.1% 的受訪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參加過環保志愿活動,其中絕大多數人的參與頻率較低,為 1-2 次。圖 28 受訪者過去一年參加環保志愿活動次數的人數占比不同地區、工作單位類型、環境信息關注度和日常環保行為習慣的受訪者參與程度存在差異,調查顯示:(1)從地域來看,西部地區受訪者參與過活動的人數占比最高,達到 57.7%,東北地區人數占比
50、相對較低,為 51.0%。(2)從工作單位類型來看,社會基層工作人員參與人數占比最高,為 78.1%;其次是從事環保工作的黨政機關或政府事業單位職工和環保社會組織或團體職工,人數占比均在七29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成以上;在無污染排放的企業和有污染排放的企業工作的受訪者參與比例最低,僅為五成左右。(3)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更多參與環保志愿活動,過去一年中參加過活動的人數占比為 69.0%,高于不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的 43.2%。(4)日常環保習慣較好的受訪者更多參與環保志愿活動。日常環保習慣表現高于平均的受訪者過去一年參與過環保志愿活動的人數占比為 65.7%,
51、高于日常環保習慣表現低于平均的受訪者的 48.6%。圖 29 不同工作單位類型受訪者參加環保志愿活動的人數占比2、受訪者參與的環保志愿活動類型多為具體行動實踐類和環保宣教類的活動。受訪者參與最多的活動類型為“清理垃圾等日常環保實踐活動”,人數占比為78.5%;其次是 “環保宣傳教育活動” , 占比 46.8%; “具體環境問題調查活動” “為環境污染受害者提供咨詢、訴訟服務”“促進環??茖W技術的應用”和“促進環保國際交流的活動”等專業性較強的活動也占有一定比例,但相對較低。30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30 受訪者參與不同類型環保志愿活動的人數占比3、為社會做貢獻、提升個人能力和
52、增加社交是吸引公眾參加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理由。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為社會做貢獻”“提升個人知識、能力和社會閱歷”是吸引自己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理由;其次是“增加社交”和“獲得物質獎勵或某些公共服務”,人數占比分別為 36.1% 和 14.5%;此外,有少部分受訪者認為“提高社會聲譽”和“有利于找工作”是主要理由,人數占比均不到一成。圖 31 吸引受訪者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理由及人數占比3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4、時間地點不方便、難以獲取信息和活動組織培訓不規范是阻礙公眾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因素。受訪者認為“時間地點不方便”和“很難獲取活動信息”是阻礙自己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
53、要因素,占比均超過五成;其次是“缺乏必要的培訓”和“活動組織不規范” , 占比超過兩成;此外, 也有少部分公眾認為 “缺乏對志愿者的法律保障”“活動名額有限”和“周圍人都不參加”是阻礙原因。圖 32 阻礙受訪者參與環保志愿活動的主要因素及人數占比3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九、參與監督舉報監督參與生態環保工作,既是公民權利也是義務,積極舉報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污染環境的行為,對我國生態環保工作具有重要作用。1、受訪者普遍認為個人監督舉報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重要,且監督舉報的積極性較高,行動方式多為通過制度化渠道自下而上舉報反映問題。近九成(89.8%)受訪者認為個人監督舉報
54、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重要,55.6% 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采取過環保監督舉報行動。行動方式多數是“向當地街道、居委會或村委會反映情況”,占比 43.2%;其次是“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占比為 17.3%;再次是選擇“尋求民間環保團體的幫助” “把事情直接曝光到網上”或“向媒體反映情況,引起輿論關注”;選擇“通過上訪向上級政府反映情況”的比例最小,僅為 7.6%??傮w而言,受訪者更傾向于自下而上選擇常規的制度化渠道舉報或反映問題。圖 33 受訪者過去一年采取各類環保監督舉報行動的人數占比3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2、中老年群體、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社區基層工作人員、西部
55、地區受訪者、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更經常采取環保監督舉報行動。監督舉報行動的人群差異主要體現在:(1)從不同年齡段來看,過去一年中,45 歲以上中老年群體采取行動的人數占比高于其他年齡段群體,占比在六成以上,18-30 歲青年群體人數占比較低,僅為 50.1%。(2)從城鄉差異來看,鄉村居民過去一年采取行動的人數占比為 57.5%,略高于城市居民的 54.3%,說明目前鄉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當地居民的重視和關注。(3)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群采取過行動的人數占比為 59.7%,高于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的 49.3%,但“碩士及以上”高學歷群體通過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投訴舉
56、報和向媒體反映情況的人數占比整體相對較高。(4)從工作單位類型來看,社區基層工作人員采取過環保監督舉報行為的人數占比最高,為 74.0%,說明社區在直接參與監督舉報和引導公眾監督舉報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其次是就職于環保社會組織或團體以及從事環保工作的黨政機關或政府事業單位的受訪者,采取過行動的占比分別為66.5%和66.4%;學生群體采取過行動的人數占比較低, 占比為50.5%。 (5)在收入方面,受訪者采取監督舉報行動狀況也隨著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月收入20000 元以上的受訪者采取過行動的人數占比最高,為 62.5%,而月收入 2000 元及以下的受訪者僅有 52.5% 的人采取過行動。
57、(6)從四大區域來看,西部受訪者采取行動的人數占比最高,為 57.6%;中部和東部地區其次,占比分別為 56.7%和 54.2%;東北地區采取過行動的人數占比相對較低,為 50.7%。圖 34 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訪者監督舉報生態環境問題的人數占比34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35 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訪者通過各類渠道監督舉報的人數占比圖 36 不同類型工作單位受訪者監督舉報生態環境問題的人數占比此外,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更多采取監督舉報行動。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中,69.3% 的人過去一年曾監督舉報過生態環境問題,而不經常關注生態環境信息的受訪者中,僅有 44.0% 的
58、受訪者過去一年曾監督舉報過生態環境問題。35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3、受訪者認為不了解舉報途徑、投訴舉報效果不理想和舉報者權益缺乏保障是阻礙其監督舉報的主要因素。過去一年中,超四成(44.4%)受訪者沒采取過環保監督舉報行動,除部分受訪者認為是因為“沒發現需要舉報的環境問題”(33.9%)的原因外,有 42.4%的受訪者認為“試圖采取行動,但不知道怎么做”是沒采取行動的主要原因,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訴舉報了也沒用”“擔心受到打擊報復”和“投訴舉報渠道不暢通”,占比分別為 23.7%、16.3% 和 13.6%;僅有 2.9%(2019 年為 8.4%)的受訪者認為“不關我的事,應
59、該由政府解決”是沒采取行動的主要原因,持有此想法的人數占比與 2019 年相比有大幅下降,其中 60 歲以上老年人、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群、農民的人數占比相對較高。圖 37 受訪者過去一年未采取環保監督舉報行動的原因占比36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十、共建美麗中國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本次調查選取公眾對政府生態環保工作力度的評價,對環境問題及其改善情況的感知,以及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增加情況三個方面,考察公眾對美麗中國共建的感知和滿意程度。( 一 ) 公眾對政府生態環保工作力度評價受訪者對中央生態環保工作力度的評分普遍高于對地方的評分,部分地方工
60、作力度評分與中央存在較大差距。以滿分 10 分計,受訪者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評分為 7.31;對地方政府工作力度評分為 6.57。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受訪者對地方和中央的評分差距相對較小。受訪者普遍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態環保工作力度都在增強,中央工作力度增強更明顯。超八成(85.5%)受訪者認為中央工作力度較一年前有所增強,超七成(72.7%)受訪者認為所在地政府工作力度較一年前有所增強,地方增強力度沒有中央明顯。圖 38 受訪者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變化情況的評價37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二)對環境問題及其改善情況的感知全國多地受訪者認為其住處附近突
61、出環境問題和所在城市環境問題改善顯著,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區域間存在差異。1、住處附近突出環境問題及其改善情況公眾感知的周邊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垃圾廢棄物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和水污染問題等。85.0% 的受訪者認為住處附近存在突出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為垃圾廢棄物污染,占比 25.3%(2019 為 25.1%);其次是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和水污染, 占比分別為21.4%、 12.2%和10.6%。 與2019年調查結果相比可知,垃圾廢棄物污染并沒有變得更突出,但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得到緩解,由 2019 年的排名第一的突出環境問題(占比 35.8%)降到第二名(占比 21.4%),所
62、以垃圾廢棄物污染凸顯成為公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圖 39 受訪者認為住處附近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類型占比公眾感受最普遍的三個突出環境問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多數公眾認為垃圾廢棄物污染和空氣污染得到改善,也有部分公眾認為噪聲污染得到改善。認為垃圾廢棄物污染是住處附近最突出環境問題的受訪者中,66.0% 的人認為該問題在過去一年得到改善;認為空氣污染是最突出問題的受訪者中,57.7% 的人認為該問題得到改善;認為噪聲污染是最突出問題的受訪者中,34.8% 的人認為該問題得到改善。38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40 受訪者認為住處附近最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改善的人數占比2、所在城市環境質量改
63、善情況多數公眾認為所在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改善感受最明顯。68.5% 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對空氣質量改善感受最明顯, 人數占比 70.1%, 其次是水環境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改善,人數占比分別為 54.8% 和 43.7%。此外,超六成(64.5%)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所在城市重污染天氣有所改善。圖 41 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人數占比39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42 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所在城市重污染天氣發生變化的人數占比受訪者對環境質量改善程度的感知存在地域差異。東部地區受訪者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感受最為明顯,
64、有 70.8% 的人認為所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過去三年有所改善;中部、西部受訪者其次,人數占比均為 68.6%;東北地區稍低,感受到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人數占比為 55.1%。圖 43 四大區域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人數占比京津冀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最高,排在全國前四,遠高于其他地區。京津冀受訪者認為重污染天數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為 79.6%,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64.5%,其中北京受訪者認為重污染天氣有所40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改善的人數占比最高,為 85.0%;長江經濟帶受訪者有 58.0% 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
65、城市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54.8%。圖 44 受訪者認為過去三年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的人數占比(三)公眾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情況1、多數受訪者對所在城市環境質量的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尤其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和空氣質量滿意度增加最明顯。滿意度變化方面,超七成公眾(分別為 72% 和 71.9%)對所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和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較三年前有所增加,六成左右公眾對水環境質量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滿意度較三年前有所增加,多數人滿意度都有明顯的增加。41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圖 45 受訪者過去三年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發生變化的人數占比2、公眾環境質量滿意度
66、增加情況存在地區差異,東部地區受訪者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相對較高,京津冀受訪者空氣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較高,長江經濟帶受訪者水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較高。四大地區中,東部地區受訪者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相對較高,東北地區相對較低。東部地區受訪者認為各類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的人數占比最高,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為 74.5%,其次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為 72.4% 和71.2%,東北地區受訪者滿意度增加人數占比相對較低,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的人數占比為 59.3%。4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
67、2020 年圖 46 四大區域受訪者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增加人數占比京津冀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滿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數占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受訪者有 78.3% 的人認為總體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72.0%,尤其是有 81.8% 的人認為空氣質量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71.9%。長江經濟帶受訪者認為水環境質量滿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數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 64.1% 的人認為水環境質量滿意度比三年前有所提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61.4%。4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附件: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第一條 關注生態環境。關
68、注環境質量、自然生態和能源資源狀況,了解政府和企業發布的生態環境信息,學習生態環境科學、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健康風險防范等方面知識,樹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提升自身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第二條 節約能源資源。 合理設定空調溫度, 夏季不低于26度, 冬季不高于20度,及時關閉電器電源,多走樓梯少乘電梯,人走關燈,一水多用,節約用紙,按需點餐不浪費。第三條 踐行綠色消費。優先選擇綠色產品,盡量購買耐用品,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不跟風購買更新換代快的電子產品,外出自帶購物袋、水杯等,閑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第四條 選擇低碳出行。 優先步行、 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 多使用共
69、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車優先選擇新能源汽車或節能型汽車。第五條 分類投放垃圾。學習并掌握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知識,按標志單獨投放有害垃圾,分類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亂扔、亂放。第六條 減少污染產生。不焚燒垃圾、秸稈,少燒散煤,少燃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減少油煙排放,少用化學洗滌劑,少用化肥農藥,避免噪聲擾民。第七條 呵護自然生態。愛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積極參與義務植樹,保護野生動植物,不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隨意進入自然保護區,不購買、不使用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動植物。第八條 參加環保實踐。積極傳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理念,參加各類環保志愿服務活動,主動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建議。44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 年第九條 參與監督舉報。遵守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勸阻、制止或通過“12369”平臺舉報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的行為。第十條 共建美麗中國。堅持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自覺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