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3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33頁).pdf(3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3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2021 年 12 月 4 目 錄 一、規劃背景.7(一)生態環境監測新進展.7(二)生態環境監測新挑戰.9 二、總體要求.10(一)指導思想.10(二)工作原則.10(三)規劃目標.11 三、支撐低碳發展,加快開展碳監測評估.12(一)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12(二)補齊碳監測技術短板.13(三)積極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等其他履約監測.13 四、聚焦協同控制,深化大氣環境監測.14(一)鞏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14(二)加強 PM2.5和 O3協同控制監測.14(三)拓展大氣污染監控監測.15(四)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16 五、推動三水統籌,增強水生態環境監
2、測.16(一)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16(二)完善水生態監測評價.17(三)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17(四)加強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監測.18 5 六、著眼風險防范,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18(一)優化土壤環境監測.18(二)布局地下水環境監測.19(三)推動農村環境監測.20 七、強化陸海統籌,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20(一)完善海洋環境質量監測.20(二)加強海洋生態監測.20(三)開展海洋專項監測.21 八、注重人居健康,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21(一)健全聲環境監測.21(二)加強輻射環境監測.21(三)重視新污染物監測.22(四)探索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評估.22 九、貫徹系統
3、觀念,拓展生態質量監測.22(一)構建生態質量監測體系.23(二)規范生態質量評價.23(三)服務生態保護監管.23 十、堅持測管聯動,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24(一)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24(二)加強污染源執法監測.25(三)健全環境應急監測體系.25 十一、筑牢質量根基,推動監測數據智慧應用.26(一)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26(二)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26(三)提升大數據監測水平.27 6 (四)強化數據挖掘與綜合評價.27 十二、加強科技攻關,塑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28(一)發揮標準引領作用.28(二)加強監測科研與國際合作.28(三)推進遙感監測技術應用.28(四)支持監測裝備自
4、主研發.29(五)激發產學研用創新活力.29 十三、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30(一)完善法規制度.30(二)細分監測事權.30(三)優化運行機制.31(四)增強地方監測能力.31(五)培育人才隊伍.31 十四、重大工程.32(一)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保障工程.32(二)中央本級生態環境監測提質增效工程.33 十五、保障措施.34(一)加強組織領導.34(二)拓展資金渠道.34(三)強化信息公開.34(四)注重宣傳引導.35 7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笆奈濉睍r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的重要
5、時期,為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制定本規劃。一、規劃背景“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數據質量提升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導推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強勁支撐。(一)生態環境監測新進展(一)生態環境監測新進展 監測網絡更加完善。監測網絡更加完善。深入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建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重點污染
6、源監測全覆蓋,并與國際接軌。建成 1946 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組建全國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布設 38880 個國家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并完成一輪監測。實施環境衛星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遙感監測能力不斷增強。推進國家和地方監測數據聯網,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更加順暢。體制機制更加順暢?;就瓿墒∫韵颅h保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行機制,環境質量監測獨立性、權威 8 性、有效性顯著提升。健全統一監測評估制度,推進海洋、地下水、水功能區等監測業務轉隸與融合,印發面向美麗中國的
7、生態環境監測中長期規劃綱要。建立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制度和執法監測制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參與的監測格局基本形成。數據質量更加可靠。數據質量更加可靠。貫徹落實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以規范的科學方法“保真”,累計發布監測標準 1200 余項,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補充要求,建立量值溯源體系,指導監測機構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數據準確。以嚴格的質控手段監管,聯合實施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通過“例行+雙隨機”等多種形式,檢查國家和地方監測站點約 6.2 萬個、監測機構 8000余家,及時糾正不規范監測行為。以嚴厲的
8、懲戒措施“打假”,建立健全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將環境監測弄虛作假列入刑法,會同公安機關嚴肅查處 120 余起典型案件,保持打擊數據造假的高壓態勢。作用發揮更加突出。作用發揮更加突出。深入開展空氣、水、土壤、海洋、聲、生態、污染源等監測工作,完善基于監測數據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排名制度,作為環境質量目標責任考核的直接依據和層層傳導壓力的重要抓手。建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環境污染成因解析、環境風險預警評估等監測業務和技術體系,為環境治理提供支持引導。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支撐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多手段多渠道公開各類生態環境監
9、 9 測信息,公眾滿意度普遍上升。(二)生態環境監測新挑戰 (二)生態環境監測新挑戰“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艱巨性更加凸顯。面對“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管理需求,生態環境監測面臨新的挑戰。監測服務供給仍不充分。監測服務供給仍不充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業務范圍、技術手段應用的深度廣度與快速擴張的管理需求不匹配,對大氣污染協同控制、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統籌治理、生態保護監管、應對氣候變化、噪聲污染防治、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等戰略任務的精細化支撐不夠。生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滯后,與業務發展要求不適應。監測改革成
10、效仍需鞏固。監測改革成效仍需鞏固。覆蓋問題發現、綜合分析、追因溯源、預測預報、成效評估全鏈條的監測與評價制度有待健全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各項改革還需進一步落地生根、協同增效??绮块T合作、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不夠順暢,社會監測機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社會監測數據質量的防控風險依然較大,監管依據、手段和監管能力不足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A能力發展不平衡?;A能力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層級間、城鄉間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差異較大,部分中西部地區監測設備老化、實驗條件簡陋,區縣監測能力難以滿足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任務要求,農村環境監測剛剛起步。國家和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監測技術實驗能力不足、發展空間受限,遙感監測
11、星地應用基礎設施短缺,全國監測系統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數據壁壘未實 10 質性打通,海量監測數據有效歸集和智能分析應用亟需加強。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工作方針,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以更高標準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為根基,以健全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主線,鞏
12、固環境質量監測、強化污染源監測、拓展生態質量監測,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奠定堅實基礎。(二)工作原則 面向發展,服務公眾。(二)工作原則 面向發展,服務公眾。圍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著眼統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集中攻克人民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優化完善業務體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的支撐、引領、服務作用。提質增效,協同融合。提質增效,協同融合。提升點位布設的科學性、代表性、綜合性,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陸海天空、地上地下、城市農村協
13、同布局,注重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立足山水林田 11 湖草沙整體性與系統性,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全覆蓋監測、關聯分析和綜合評估。精準智慧,科技賦能。精準智慧,科技賦能。加大生態環境監測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力度,加快構建產學研用創新鏈,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應用,提升網絡感知能力、技術實驗能力、質量管理能力和智慧分析能力。深化改革,凝聚合力。深化改革,凝聚合力。落實統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要求,完善統籌協調與合作共享機制。堅持“誰考核、誰監測”,厘清各級事權。深化監測領域“放管服”改革,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責任,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發揮公眾監督力量。(三)規劃目標(三)
14、規劃目標 到 2025 年,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質量監測網絡更加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應的監測評價制度不斷健全,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得到有效保證,新技術融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耙粡埦W”智慧感知?!耙粡埦W”智慧感知。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總體覆蓋全部區縣和大型工業園區周邊,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成運行,固定污染源監測覆蓋全部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行業和重點排污單位。技術手段多樣化、關鍵技術自主化、主流裝備國產化的局面加快形成,監測、監控、執法協同聯動?!耙惶讛?/p>
15、”真實準確?!耙惶讛怠闭鎸崪蚀_。覆蓋全部監測活動的質量監督體系建立健全,監測標準體系更加協調統一,重點領域量 12 值溯源能力切實加強。監測數據質量責任嚴格落實,誠信監測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監測公信力持續提升?!耙惑w化”綜合評估?!耙惑w化”綜合評估。生態環境監測智慧創新應用加快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聯網、整合利用、深度挖掘和大數據應用水平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考核排名、預警監督一體推進?!耙槐P棋”順暢高效?!耙槐P棋”順暢高效。權責清晰、運轉高效、多元參與的生態環境監測運行機制基本形成。中央與地方監測事權及支出責任劃分明確、落實到位。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突出短板加快補齊,國家智慧
16、化、省市現代化、市縣標準化的監測能力得到新提升。展望 2035 年,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面建成,統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制度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高質量綜合布局,風險預警能力顯著增強;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基本實現,監測管理與業務技術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提供有力支撐。三、支撐低碳發展,加快開展碳監測評估 著眼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和綠色低碳發展需要,按照核算為主、監測為輔、國際等效、適度超前的原則,系統謀劃覆蓋點源、城市、區域等不同尺度的碳監測評估業務,提升碳監測技術水平,逐步納入常規監測體系統籌實施。(一)推進碳監測評
17、估試點。(一)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制定并落實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廢 13 棄物處理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工作,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組建重點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在有代表性的省份開展試點并適時擴大范圍。提標升級國家大氣背景站溫室氣體監測功能,建立多尺度碳同化反演系統,研究碳源匯評估。逐步開展全國及重點區域溫室氣體立體遙感監測和重要陸海生態系統碳匯監測。加強國家碳監測評估體系頂層設計和部門合作,形成覆蓋全國主要區域的碳監測網絡,協同完善溫室氣體統計監測核算報告體系,做好前瞻性業務儲備與技術支撐。(二)
18、補齊碳監測技術短板。(二)補齊碳監測技術短板。加快推動大氣碳監測相關衛星研制發射,統籌運用現有遙感監測資源,提高天空地海一體化碳監測水平。開展全球-區域-點源等多尺度甲烷濃度及排放量遙感估算方法研究,形成星地協同甲烷濃度監測、異常泄漏識別及應急響應監測能力。構建溫室氣體監測技術體系,加強主要溫室氣體及其同位素監測分析技術研究,建立涵蓋排放源和環境空氣溫室氣體的自動監測設備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完善溫室氣體監測質量控制和量值傳遞/溯源體系,聯合開展標準氣體研制,保障監測數據等效可比。(三)積極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等其他履約監測。(三)積極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等其他履約監測。按照 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
19、斯德哥爾摩公約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 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及其基加利修正案等國際公約履約成效評估要求,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汞、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和氫氟碳化物(HFCs)等背景區域定位監測。繼續加大 ODS 和 HFCs 產品檢測實驗室 14 建設和運行力度,提高大氣汞監測能力。四、聚焦協同控制,深化大氣環境監測 推進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建設,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為主線,拓展延伸空氣質量監測,加快開展顆粒物組分和大氣光化學監測,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準確率,支撐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鞏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一)鞏固城市空氣質量監
20、測。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設置1734 個國家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實時監測 PM2.5、O3等主要污染物,支撐全國空氣質量評價、排名與考核。研究完善空氣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推進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監管向區縣延伸,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重點區縣加密設置 279 個監測站點。收嚴 PM2.5自動監測儀器性能質量要求,拓展多區域多季節自動監測儀器適用性檢測,加強顆粒物手工監測比對、O3逐級校準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標氣量值比對。持續完善國控站點運行監控監管制度,加強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質量飛行檢查,提高監測數據可比性。實施全國大氣監測數據聯網,開展國家和地方數據聯合分析評估,適時研究優化常規監測站點設置。各地結
21、合實際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綜合標準站、微型站、單指標站、移動站等多種模式,實現縣城和污染較重鄉鎮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健康為導向優化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設置,逐步開展鉛、汞、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二)加強 PM(二)加強 PM2.52.5和 O和 O3 3協同控制監測。協同控制監測。完善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絡,注重指標、時空、城鄉協同布局,提高 PM2.5 15 和 O3污染綜合分析與來源解析水平,支撐大氣污染分區分時分類精細化協同管控。地級及以上城市和雄安新區開展非甲烷總烴(NMHC)自動監測。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和其他 PM2.5超標城市開
22、展顆粒物組分監測,選擇性開展氨、氣溶膠垂直分布監測。O3超標和其他 VOCs 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 VOCs 組分、氮氧化物、紫外輻射強度等光化學監測。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重點區域城市在主要干道設立路邊空氣質量監測站,開展 PM2.5、NMHC、氮氧化物和交通流量一體化監測。推動工業園區建立監測預警體系,規范開展園區內部、邊界和周邊傳輸通道大氣監測,大型石化基地、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等重點地區按要求加強環境質量監測。加快制定顆粒物組分、VOCs監測技術規范,強化監測質量控制與儀器設備量值溯源,提高監測結果準確性。(三)拓展大氣污染監控監測。(三)拓展大氣污染監控監測。深化大氣遙感監測業務化運行,充分運
23、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等新型衛星,開展大尺度 PM2.5、O3、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甲醛、氣溶膠和氨氣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加強秸稈焚燒、沙塵遙感監測與跨境傳輸分析預警。建立涵蓋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的移動源監測體系,重點區域城市加強機場、港口、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內部或周邊大氣污染監測監控和管理,推進交通環境監測數據跨部門互認共享與聯合研究。擴大全國超級站聯盟,構建覆蓋背景地區、區域傳輸通道和重污染城市的多指標立體監測體系,加強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機理和傳輸規律研究。鼓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東北、天山北 16 坡城市群等重點區域建立區域一體化監測網絡,強化聯
24、合監測評價,為大氣污染分區治理和聯防聯控提供有效支持。各地結合實際開展降塵監測和建筑工地揚塵監測。(四)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四)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健全國家、區域、省、市四級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重點提升臭氧預報和過程分析能力。省市層面開展未來 7-10 天空氣質量預報,72 小時級別預報準確率達到 70%以上,國家和區域層面開展未來 15 天以上中長期預報。推進基于統計方法的預報業務化應用。深化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合作機制,開展城市空氣質量預報能力評估。提升數值模型和背景驅動數據的國產化程度,開展全球尺度空氣質量預報研究。五、推動三水統籌,增強水生態環境監測 深化全國地表水環境
25、質量監測評價,進一步提升重點區域流域水質監測預警與水污染溯源能力。建立水生態監測網絡與評價體系,支撐水環境、水資源和水生態統籌管理。(一)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一)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在全國重點流域和地級及以上城市設置 3646 個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開展自動為主、手工為輔的融合監測,支撐全國水環境質量評價、排名與考核。完善水質評價技術,研究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的特殊水體評價辦法,開展汛期污染強度評估。推進重金屬、有機物、生物毒性等自動監測試點,組織實施南水北調、黑臭水體、錳、大型火電廠和核電廠溫排水等專項監測,適時開展國家關注的熱點敏感地區水質動態監測。在撫仙湖等典型深水湖泊開展水質分
26、層監測研究。17 各地結合實際優化地表水監測網絡,覆蓋轄區內重要水體、主要城鎮、大型工業園區和種養殖區下游、重點河流市縣界。提升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其上游自動監測能力,及時預警飲用水源安全風險。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峽水庫及其他藻類水華易發多發的敏感湖庫開展藍藻水華監測預警。嘉陵江流域甘陜川交界、陜豫交界以及湘江、資江、丹江流域開展鉈、銻等重金屬自動監測預警,武陵山區“錳三角”區域開展錳自動監測預警。(二)完善水生態監測評價。(二)完善水生態監測評價。以促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生生物多樣性提升為導向,構建指標框架統一、流域特色鮮明的水生態監測評價
27、體系,覆蓋生物、理化、生境等監測內容。按照國家統籌、流域實施、部門合作的模式,組織開展全國重點流域及青藏高原地區水生態調查監測,推進河湖岸線、生態用水保障程度、水源涵養區和濕地等遙感監測,率先在長江流域開展水生態考核監測與評價。建立全國“三水統籌”監測管理平臺,推動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監測數據共享。鼓勵各地開展小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太湖、遼河、海河等流域開展環境 DNA 監測試點。(三)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三)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建立“斷面水體污染源”全鏈條監測溯源技術體系,在重點污染河段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實時監測、上下游走航巡測和遙感監測,推動水污染溯源技術規范和水岸聯動溯源預警研究
28、應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面源立體監測網絡,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覆蓋農業面源重點監管區和林草水土流失關鍵區,加強基礎數據共享。在長三 18 角區域、黃河流域中游、松花江流域、呼倫湖流域、丹江口水庫和密云水庫開展面源入河氮磷通量核算試點。研究建立區域與流域統籌的水環境預報預警系統,逐步開展業務化工作。(四)加強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監測。(四)加強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監測。規范長江經濟帶地表水生態環境監測專網運行,依托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質控和應急平臺,統一組織開展 695 個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站監測質量監督檢查與水質評價預警,厘清省市縣三級水污染治理責任,支撐長江流域干支流協同治理,推動共抓大保護。構
29、建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技術研究平臺,圍繞上中下游典型生態環境問題,統籌水域與陸域,提升黃河流域水環境、水生生物、農業面源、生態質量等監測預警和實驗能力。探索大氣重金屬沉降監測。長江、黃河流域內省份進一步完善地表水監測斷面,推進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在線監測和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全面有效反映流域干支流水環境狀況。試點開展水環境和生態流量協同監測,為流域生態補償提供客觀依據。六、著眼風險防范,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 以反映全國土壤環境質量長期變化趨勢、支撐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為重點,優化調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構建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監測網絡,加強水土風險協同監測。堅持城鄉統籌
30、,推進農村環境監測。(一)優化土壤環境監測。(一)優化土壤環境監測。分層次、分重點、分時段開展土壤環境例行監測,與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普查有序銜接。國家設置土壤環境背景點 2364 個、基礎點 20063 個,每 5-10 年完成 19 一輪監測,掌握全國土壤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篩選國家重點關注的土壤環境風險監控點 9483 個,納入省級監測網絡,每 1-3年完成一輪監測,及時跟蹤土壤環境污染問題。持續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點位監測,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需求。以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區域為重點,兼顧糧食主產區,開展大氣重金屬沉降、化肥等農業投入品、農田灌溉用水、作物移除等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輸入輸出因
31、素長期觀測,研究支撐土壤污染責任認定和損害賠償。各地以土壤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完善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至少完成一輪監測。探索開展嚴格管控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實施情況衛星遙感監測。(二)布局地下水環境監測。(二)布局地下水環境監測。健全分級分類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支撐地上-地下協同監管。組建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監測網絡,設置 1912 個監測點位并根據需要適時增補完善,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風險源和飲用水水源地,國家統一組織監測、質控和評價。聯合有關部門組建資源與環境要素協同的地下水監測網,明確數據共享與發布機制。各地以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加強
32、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主要補給徑流區、化工石化類工業聚集區周邊、礦山地質影響區、農業污灌區等地下水污染風險區域的監測。督促化學品生產企業、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及工業集聚區依法落實地下水自行監測要求。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現場巡查等手段,對典型污染源(區域)及周邊地下水污染開展執法監測。20 (三)推動農村環境監測。(三)推動農村環境監測。組織開展 3500 個特色村莊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指導各地實施灌溉規模 10 萬畝及以上農田灌區用水、千噸萬人及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日處理能力 20 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農村黑臭水體、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等專項監測,支
33、撐生態環境保護從城市向鄉村延伸覆蓋。整合農村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增強農村環境質量分析評價能力。七、強化陸海統籌,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 構建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管轄海域,逐步向極地大洋拓展。(一)完善海洋環境質量監測。(一)完善海洋環境質量監測。國家布設 1359 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位和 552 個沉積物質量監測點位,覆蓋全國海區海灣等不同層次,全面掌握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加強陸海統籌,研究實施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海灣聯動監測,為重點海灣(灣區)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評估提供支撐。以面積大于 100 平方千米、水質污染較重的海灣為重點,試點
34、開展海水水質自動監測,兼顧赤潮、綠潮、溢油等海洋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需求。(二)加強海洋生態監測(二)加強海洋生態監測。建立海洋生態監測網絡,加強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重要海洋生物棲息地監測,開展海洋領域環境 DNA 監測試點。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現場巡查等手段,開展我國海岸線、圍填海開發活動等海岸帶生態監管監測,對赤潮和綠潮高發區域開展遙感巡查監測,實施海洋自然保護地與濱海濕地試點監測。21 (三)開展海洋專項監測。(三)開展海洋專項監測。圍繞國際熱點環境問題和新興海洋環境問題,在近岸、近海重點斷面開展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監測,在重點區域開展海水低氧、海洋
35、酸化監測,探索開展溫室氣體“海氣”交換通量監測。依托沿海岸島基站,推進海洋大氣沉降監測。根據管理需求動態開展海洋傾倒區和海洋油氣區監測。深入開展西太平洋環境質量綜合調查。組織開展全國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八、注重人居健康,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 圍繞改善人居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完善聲環境監測和輻射環境監測,積極推動環境振動和光污染監測研究。關注潛在環境風險,啟動新污染物監測試點。(一)健全聲環境監測。(一)健全聲環境監測。規范聲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設置,到2025 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并與國家聯網。研究優化聲環境質量評價指標與方法并試點示范,鼓勵各地繪制噪聲地圖。
36、圍繞噪聲投訴熱點,探索開展對重點噪聲源及典型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調查監測,解析噪聲污染主要來源,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支撐能力。在超大、特大城市開展道路交通噪聲影響調查,向社會公開結果。加嚴噪聲監測儀器性能質量要求,嚴格監測過程質控,提高監測結果準確性。加強環境振動和光污染監測技術研究,在典型城市試點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和鐵路沿線振動污染調查監測,探索開展光污染監測和光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二)加強輻射環境監測。(二)加強輻射環境監測。完善國家、省、市三級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分類推進地市級基本輻射監測能力全覆蓋。優化輻 22 射環境監測網絡,推動水體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升級改造早期建設的國控輻射
37、環境質量監測站,強化核設施周圍環境及流出物監督性監測,加強核設施周圍環境應急監測演練。提升地方核設施監督性監測和周圍環境應急監測能力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大氣輻射環境監測背景站和輻射環境監測超級站,穩妥探索常規監測與輻射監測融合布局。(三)重視新污染物監測。(三)重視新污染物監測。加強新污染物監測頂層設計,結合常規監測網絡統籌設置新污染物監測點位,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全氟化合物等重點管控新污染物調查監測試點。對新污染物檢出種類多、暴露潛力大的重點流域區域進一步加密監測,動態開展其他潛在新污染物的篩查性監測,初步摸清新污染物環境賦存底數,支撐新污染物治理與管控。夯實新污染
38、物監測基礎能力,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實驗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優先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新污染物監測。(四)探索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評估。(四)探索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評估。開展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業務與技術體系建設研究,為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提供支撐?;谏鷳B環境與健康調查研究成果,選取有條件的典型行業和典型地區開展試點監測工作,探索國家、地方、企業多元參與的工作機制。九、貫徹系統觀念,拓展生態質量監測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要求,著眼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建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支撐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監管執法。23 (一)構建生態質量監測體系。(一)構建生態質量監測體
39、系。建立天地一體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和指標體系,涵蓋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脅迫等內容,總體反映區域生態系統質量狀況及變化。推進國產生態環境衛星與專題產品研制應用,加強生態遙感監測數據獲取、解譯分析和地面驗證。大力推動生態質量監測部門合作與央地共建,統籌規劃、聯合組建生態質量地面監測網絡,布設約 300 個生態質量監測站點和監測樣地樣帶,覆蓋全國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科研觀測、生態資源調查監測、生態質量監測數據共享,研究生態質量協同監測預警。鼓勵各地按照統一規范開展本區域生態質量監測,在長江和黃河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海
40、岸帶等重要生態系統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生態系統,加密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和監測樣地,強化生態保護監管監督支撐。(二)規范生態質量評價。(二)規范生態質量評價。以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生態功能持續向好為導向,建立并落實區域生態質量指數(EQI)評價與報告制度,每年開展全國、重點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不同尺度生態質量評價,自主或聯合有關部門發布評價報告。修訂完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深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質量變化與轉移支付掛鉤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范應用,引導激勵地方政府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快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監測支撐體系,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要求。(
41、三)服務生態保護監管。(三)服務生態保護監管。建成并充分運用國家生態保護紅 24 線監管平臺,開展全國、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支撐生態監管與執法。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每五年開展一次,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原則上每年完成一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每半年完成一次。加強生態干擾高風險的重要生態空間、重要熱點敏感地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研究建立重要保護物種棲息地生態破壞定期遙感監測機制。開展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監測評估,逐步加強青藏高原等典型氣候變化承受力脆弱區生態影響監測。十、堅
42、持測管聯動,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 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加強污染源執法監測,支撐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完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提升應急響應時效。(一)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一)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全面實行排污許可發證單位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制度,加強技術幫扶與監督管理,督促企業依證監測、依法公開。填平補齊并制修訂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覆蓋全部排污許可發證行業。重點強化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 VOCs 在線監測和無組織排放監測,加強農藥、化工、化學合成類制藥、電子等行業和化工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特征有機物監測,優化電鍍、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重金屬排放監測,
43、完善涉重、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行業廠區和危險廢物填埋處置場土壤、地下水監測。推動海水養殖污染試點監測。鼓勵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制藥、橡膠等涉惡 25 臭重點行業實施電子鼻監測,鉛鋅冶煉企業對排放口和周邊環境進行定期監測。明確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自行監測要求,指導各地組織對已完成排查整治和規范化建設的入河排污口開展自行監測。(二)加強污染源執法監測。(二)加強污染源執法監測。堅持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市縣承擔,深入推進執法監測機制優化增效。完善監測與執法相互持證制度,按照“雙隨機”模式聯合開展執法監測。加強排污許可單位自行監測專項檢查,對涉 VOCs 排放企業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持續加大執法監測力度
44、。創新監測技術,推動衛星遙感、熱點網格、無人機/無人船、走航巡測等非現場手段應用,加強對工業園區、散亂污企業、固體廢物、尾礦庫、歷史遺留礦渣的遙感排查監測,開展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破壞執法監測。完善排污單位自動監控系統,擴展視頻和用電用能聯網,強化生產狀況、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和污染排放聯合監控,利用大數據精準高效發現問題。(三)健全環境應急監測體系。(三)健全環境應急監測體系。構建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平戰結合、區域聯動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全國設立若干區域性應急監測基地,形成跨省區應急監測支援體系。建立應急監測“工具箱”,實現應急監測資源全域動態管理。各地根據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要求,分級
45、分區加強應急監測裝備配置,力爭形成陸域 2 小時應急監測響應圈。構建由國家-地方-涉海企事業單位構成的海洋應急監測響應體系。結合日常執法監測開展應急監測演練,探索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和現場支援社會化機制,增強應急監測隊伍實戰能力。中俄界江等邊境 26 地區進一步完善應急監測網絡能力,強化跨境應急監測保障體系建設,防范和化解突發性環境事件風險。十一、筑牢質量根基,推動監測數據智慧應用 堅持質量管理與監督檢查并重,嚴守數據質量“生命線”。強化監測數據集成共享、分析評價與決策支持,提升監測大數據應用水平。(一)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一)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指導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運維機構質量管理體系
46、持續完善和有效運行,研究構建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運維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并推動實施,保障統一的監測標準規范貫徹落實。指導各地建立統一管理、全國聯網的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運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實現監測全過程信息封閉式采集、存儲和追溯。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最高計量技術機構與最高計量標準器具建設運行,加快研究和制修訂適用于生態環境監測專用儀器的計量技術規范,定期開展重點監測項目常用標準物質(樣品)計量比對,強化計量保障能力。組織開展重點監測項目高精度量值溯源技術研究,提升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監測數據質量。(二)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二)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健全國家質
47、控平臺區域/流域質控中心監測/運維機構三級質控體系業務化運行機制,組織開展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監測質量監督檢查,結合檢查評估結果實施差異化管理。加大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聯合監管力度,堅持做好“雙隨機”聯合檢查、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促進環 27 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持續提升。充分發揮流域監測機構在質量監督管理及仲裁監測等方面的作用。優化完善國家網第三方服務質量評價,推動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信用評價制度,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促進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行業自律的長效機制。完善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管理約束和調查處理機制,對數據造假行為
48、嚴查嚴罰,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三)提升大數據監測水平。(三)提升大數據監測水平。按照統一架構、分級建設、規范安全、開放共享的原則,制定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和智慧創新應用技術指南,開展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試點,打造國家省市縣交互貫通的會商系統和智慧監測平臺,“一張圖”展示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組織各級各類監測數據全國聯網,規范數據資源共享與服務,加快實現跨地域、跨部門互聯互通,提升數據集成、共享交換和業務協同能力。研究推動監測、監管、許可數據聯通與工作聯動。(四)強化數據挖掘與綜合評價。(四)強化數據挖掘與綜合評價。整合喚醒各類生態環境監測及關聯數據資源,推進算力提升及算法創新,開發環境質量
49、預測預警與模擬、污染溯源追因、政策措施評估等場景,開展聯合研究和應用示范,探索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成果經驗,充分釋放監測數據價值。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排名、預警和公開制度,改進空氣、地表水等環境質量評價排名技術規定,激勵和督促地方政府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研究構建適應我國國情、符合生態文明愿景、群眾接受度高、反映獲得感強的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使評價結果與 28 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感受更加一致。十二、加強科技攻關,塑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一)發揮標準引領作用。(一)發揮標準引領作用。重點補充更新自動、遙感、現場監測標準規范,推進管理迫切需求的有毒有害物質、VOCs 等監測標準出臺,強化溫
50、室氣體、生態、應急和污染源監測等領域標準研究儲備,支撐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和風險管控標準實施。加快制定廢水重金屬在線監測相關技術規范。組織開展監測標準實施情況評估,推進監測標準的廢止、整合與更新。優化監測標準管理與驗證機制,加快形成覆蓋到位、協調統一、先進適用的監測標準體系。(二)加強監測科研與國際合作。(二)加強監測科研與國際合作。完善實時感知、采樣分析、溯源追因、應急預警、質量控制、綜合評價全鏈條監測技術體系,重點開展多介質自動采樣、復雜樣品前處理、高頻通量和微型光譜傳感器監測、高精度檢測、生態調查監測、同位素示蹤等技術研究,保障監測結果準確靈敏。積極推進監測管理重要問題研究,力爭在基礎理
51、論創新、多手段一體化網絡設計、目標指標與監測評價協同等方面取得突破,推進監測網絡應設盡設、宜密則密、宜疏則疏。深化中俄中哈跨國界河流水質聯合監測、東亞酸沉降監測網、中日韓沙塵暴等國際合作,面向共同環境問題適時優化補充監測內容,推動新領域對外合作與技術交流項目。(三)推進遙感監測技術應用。(三)推進遙感監測技術應用。構建高低軌組網、多手段綜合、能力完善、響應快速、有序銜接、自主可控的立體遙感監測網絡,加快形成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遙感監測能力,提 29 高遙感技術與遙感監測結果的業務化應用水平。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相關衛星立項、研制、發射及應用,探索商業化運營服務。推動北斗衛星系統導航定位、通信數傳
52、等專線服務應用。加強高空平臺遙感監測和遙感地面真實性檢驗技術研究,逐步建立示范站點,探索遙感與地面監測數據互驗、關聯分析和融合應用。提升全球遙感數據獲取和影像處理能力,研發極地、全球陸地和海洋監測產品。面向“一帶一路”和東北亞等重點區域,開展大尺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評估和污染傳輸影響分析,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四)支持監測裝備自主研發。(四)支持監測裝備自主研發。推進人工智能、5G 通信、生物科技、超級計算、精密制造等高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加大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小型化監測裝備研發與推廣力度,加強遙感遙測、便攜式現場快速監測、全自動實驗室等設備技術驗證,促進監測技術與
53、業務的革命性創新,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全面、更快速。推動開展顆粒物、VOCs、氨等直讀式監測設備、重金屬大氣污染物排放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的研發,推動便攜式監測儀器應用于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強化生態環境監測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精密監測裝備和關鍵核心部件。(五)激發產學研用創新活力。(五)激發產學研用創新活力。增強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一總多?!奔夹g優勢,建設一流研究型監測機構,提升中央本級創新引領實力。統籌區域流域海域監測資源和技術能力,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大戰略 30 區域建設布局一批監測技術創新基地和生態環境綜合
54、監測研究示范站,推進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新業態研發。探索建立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等多元主體合作模式,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鏈條,運用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等平臺,加快監測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帶動監測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三、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深入落實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要求,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政策、體制機制、基礎能力和隊伍建設改革創新,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一)完善法規制度。(一)完善法規制度。推動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研究制定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質量管理、監督管理、數據共享等配套制度。鼓勵各地制
55、定生態環境監測地方性法規,強化依法監測。研究建立以懲治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為重點的監測執法制度,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事項。完善監測服務社會化激勵約束制度,推進開放市場、規范疏導與監督管理有機結合,更好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促進形成一批專業化、優質化的社會監測機構,豐富高質量監測服務供給。(二)細分監測事權。(二)細分監測事權。落實生態環境監測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央地事權清單編制和動態調整機制。中央層面重點保障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與監管、全國性或影響較大重點區域的專項調查評估監測、國家重大環境監測信息統一發布、國際履約監測等。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省以下生態 31 環境監測事權清單,厘
56、清各部門、各層級生態環境監測職責任務與支出責任,確保權責清晰、保障有力、覆蓋全面。(三)優化運行機制。(三)優化運行機制。推動省以下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落地見效。強化省級監測機構業務統籌與技術指導作用,鼓勵各省結合實際加強遙感、海洋、輻射等專業監測能力建設,支持央地共建專業化監測示范創新基地。駐市監測機構在做好環境質量監測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承擔市本級執法監測、應急監測和預警預報等任務,駐在地市強化相關財政保障。地市生態環境部門統籌優化行政區內所屬監測機構設置與資源配置,加強區縣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推進功能化、特色化建站和縣級局隊站融合管理。推動建立高效順暢的部門合作與協調機制,加快實現生態環
57、境監測網絡統一規劃、監測業務協同開展、監測數據互聯共享??偨Y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統一監測經驗,強化區域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協作。(四)增強地方監測能力。(四)增強地方監測能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標準化建設,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省以下監測機構能力建設標準,確保機構資質、人員、實驗場所、儀器裝備、經費保障等滿足監測業務需要。將監測能力建設納入城鄉環境基礎設施體系一體推進,分級分類開展監測能力評估,鼓勵將評估結果納入地方高質量發展等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適時開展市縣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現代化試點,推廣示范案例和建設經驗。(五)培育人才隊伍。(五)培育人才隊伍。完善監測技術大比武等人才選拔制度,聯合知名高等院校推
58、進生態環境監測基礎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共同培養高層次研究型監測人才。拓寬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32 培訓覆蓋面,建設一批技能實訓基地,依托云學院和相關機構面向社會開展技術培訓。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激勵優秀青年人才赴邊遠艱苦地區和基層監測機構掛職鍛煉。堅持不懈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思想政治建設和行風建設,大力弘揚“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的職業道德和行業文化,全面提升監測隊伍政治素質和業務本領,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十四、重大工程“十四五”期間,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提效能”,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保障、中央本級生態環境監測提質增效兩大工程,全面提升天地一體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監測預
59、警能力。(一)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保障工程 實施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項目,(一)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保障工程 實施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項目,以點位增補、指標拓展、功能升級為主要方向,有序開展空氣、溫室氣體、ODS、地表水、海洋、輻射等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建設改造和儀器設備更新,提升環境質量監測與預警能力。加強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國家監測站點儀器設備更新機制,據實測算、分期更新、規范管理,保障國家監測站點儀器設備的統一可比。實施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項目,實施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項目,整合建設一批陸域及海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點和樣地,配備必要儀器設備,增強生態系統監
60、測和衛星遙感地面驗證監測能力。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運行保障項目,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運行保障項目,保障屬于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 1734 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站、92 個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站、16 個大氣背景監測站、京津冀及周邊與汾渭平原大氣顆粒物和光化學組分監測 33 站點、3646 個地表水監測斷面、1946 個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重點流域水生態監測斷面、22427 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1912 個地下水考核監測點位、1359 個海洋監測站點、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生態質量監測站及監測樣地等各類國家監測站點正常運行;保障污染源執法監測以及質量控制、預警應急、星地遙感、數據采集傳輸等各項監測業務
61、正常運行。(二)中央本級生態環境監測提質增效工程 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及綜合業務能力建設項目,(二)中央本級生態環境監測提質增效工程 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及綜合業務能力建設項目,新(改、擴)建國家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與傳遞、環境監測標準規范驗證、污染物計量與實物標準、專用儀器設備適用性檢測、新技術研究、碳監測評估、大氣綜合觀測與研究、水生態監測質控與技術研究、生態環境監測數值模擬等實驗平臺,提升國家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應急預警、履約監測及技術研發能力。實施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提升流域海域監測機構實驗能力,結合業務需要
62、逐步補齊水、海洋、應急監測與質控儀器設備。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舶建設。支持區域質控中心建設。實施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實施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相關衛星立項、研制和發射,加強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業務產品生產等應用能力和運行保障,完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和衛星環境應用系統,增補高空和地面遙感監測系統,提升立體遙感監測能力。實施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實施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研究建設輻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海洋放射性監測等科技研發平臺,建設錦屏極低本底輻射環境監測實驗室、興城輻射環境監測實驗室和南海輻射環境監測實驗室,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三個區域核與輻射事
63、34 故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建設,提升國家和區域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實施生態環境智慧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實施生態環境智慧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結合現有基礎建設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平臺,增強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匯聚、治理、融合、存儲、展示能力,增加虛擬資源和存儲空間,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系列算法模型,提升監測數據深度挖掘、融合應用和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十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對轄區內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將本規劃的目標任務等納入本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細化具體任務措施,明確各級責任分工,建立分解落實機制,加大規劃實施力
64、度,高質量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國家適時開展實施進展評估和監督檢查,指導督促規劃任務落實。(二)拓展資金渠道。(二)拓展資金渠道。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與運行列入各級財政預算重點保障,優先支持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生態環境監測創新基地相關項目建設。各地統籌中央財政有關轉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財力,鼓勵探索多元投入機制,支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三)強化信息公開。(三)強化信息公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統一發布機制,拓展信息發布內容和渠道,豐富實時化、多樣化、親民化的展現方式,提升公眾參與度、普惠度和體驗感。建立監測活動監督檢查結果通報和公開機制,曝光違規違法行為,督促企業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建立有獎舉報機制,發揮公眾監督作用。35 (四)注重宣傳引導。(四)注重宣傳引導。依托先進生態環境監測設施打造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公眾開放活動。搭建生態環境監測公眾交流互動平臺,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萬里行主題活動,宣揚監測系統先進典型,引導公眾走近監測、了解監測、信任監測,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監測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