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4)(5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4)(52頁).pdf(5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目 錄前言 1第一編 發展成就 3一、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3(一)形成結構完善的培養體系 3(二)形成統籌有力的管理體系 8(三)形成多元協同的支持服務體系 9二、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10(一)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 10(二)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11(三)提升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12三、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能力持續提升 15(一)德技并修機制更加健全 15(二)對接產業的專業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16(三)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創新 18(四)質量評價體系持續完善 19(五)學生及社會滿意度持續攀升 19四、
2、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1(一)形成服務區域發展的結構布局 21(二)供給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和服務 22(三)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24(四)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充分就業 24ii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五、成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生力軍 26(一)積極參與全球職業教育合作 27(二)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27(三)主動分享中國方案 28第二編 基本經驗 31一、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和推動作用 31二、注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33三、著力創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4四、把質量建設作為促進發展的核心內容 35五、在互學互鑒和共享共贏中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36第三編
3、戰略任務 38一、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 38二、職普融通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39三、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40四、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生態 41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42第四編 主要舉措 43一、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銜接機制 43二、完善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匹配機制 44三、扎實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新基建”45四、強化育訓并舉功能 46五、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 47六、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 48前言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源遠流長,曾在世界文明史和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進入新時代,面對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就業等多方面挑戰和機遇,中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4、在有效支撐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持續支持學生多樣化成長成才、積極服務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職業教育無論是外延還是內涵、廣度還是深度、規模還是質量,都發生了史無前例和鼓舞人心的變革。2023年,中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80%,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總數近40%,助力基礎教育普及水平總體達到世界中上行列;高等職業教育年招生數超過普通本科,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60%,實現歷史性跨越,推動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這不僅是職業教育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大潮中的亮點,也對世界職業教育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以發展職
5、業教育服務國家發展、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工匠精神,持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有效合作,支持構建技能型社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產教融合的職教發展模式,為技能人才公平成長、終身發展撐起重要舞臺。職業教育成為支持中國成為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格局之變,適應科技革命、數字革命、產業變革新挑戰,需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全球發展總體部署,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為產業經濟與服務市場提供堅實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的技能人才支撐。當前,中國
6、已經步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嶄新階段,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致力于在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中國愿以職業教育賦能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與世界各國攜手并進,以更加開放的理念、更加開放的標準、更加開放的資源、更加開放的機制,共同探索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共同應對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用大量事實、數據和案例,從發展成就、基本經驗、戰略任務、主要舉措四個方面,全景式呈現了2012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在制度構建、體系完善、產教融合、質量提升、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成果,展現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蓬勃生機與強勁
7、動力,以前瞻性視角描繪了中國職業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藍圖和戰略任務,為未來中國職業教育的持續繁榮與全球職業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提供參考與啟示。第一編 發展成就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職業教育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2012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在規模、體系、模式、質量、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主陣地。一、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政府統籌整合社會各界力量,職普融通、育訓并舉,逐步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
8、職業學校每年培養畢業生超過1,000萬名、開展職業培訓約1,300萬人次?,F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一)形成結構完善的培養體系1.職業學校層級完整,成為技能人才供給的主渠道形成“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疲└叩嚷殬I教育(本科)”的層級結構。高等職業教育(??疲┑闹黧w地位不斷增強,高等職業教育(本科)穩步發展(圖1-1)。2023年,共有職業學校11,133所,其中中等職業學校(簡稱“中職”)9,553所1,高等職業學校(??疲ê喎Q“高職??啤保?,547所,高等職業學校1含技工院校。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1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
9、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圖1-1 中國現行學制(本科)(簡稱“高職本科”)33所。2012年以來,呈現中等職業學校數量緩慢減少,高等職業學校數量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圖1-2)。圖1-2 20122023年職業學校數量變化(單位:所)1第一編 發展成就 5職業學校畢業生成為城鎮新增勞動力和一流產業技術工人的重要來源。2023年,職業學校在校生3,478.28萬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1,737.96萬人、高等職業學校(含高職本科)1,740.32萬人(圖1-3)。2022年職業學校畢業生突破1,000萬人,2023年達到1
10、,094萬人(圖1-4)。新增城鎮就業人口中,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占比穩步增加,2020年突破30%,2022年突破40%,2023年達到44.77%(圖1-5)。職業學校教師數量穩步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總數從2012年的130.44萬人逐年增加到2023年的145.02萬人(圖1-6);兼職教師隊伍不斷擴大,2023年達到25.37萬人,較上一年增加9.40%。其中大國工匠、勞動模范超過8,000人,行業導師承擔的年課時總量達4.28億學時。2.職業教育內部縱向貫通,與普通教育橫向融通職業教育內部以及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銜接通道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選擇。2014年起,中國將
11、高職考試招生與普通高考相對分開,以省為主探索實施“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之后,高職分類考試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已經成為高職學校面向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的主渠道。此外,圖1-3 20122023年職業教育在校生數變化(單位:萬人)11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6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圖1-5 20122023年高職(含高職本科)畢業生和新增城鎮就業人口規模及占比變化(單位:萬人)21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
12、23年)2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圖1-4 20122023年職業教育畢業生數變化(單位:萬人)1第一編 發展成就 7中高職五年一貫制、3年中職+2年高職、3年高職+2年本科等多種銜接培養方式為學生發展提供了不同選擇,2023年僅五年一貫制由中職轉入高職的學生就有60.70萬人,占當年高職??普猩?0.94%2。每年約有20%的高職畢業生通過“專升本”考試3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習。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滲透融合成效日顯。近十年,全國有4,500余所職業學校支持近11萬所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和職業啟蒙教
13、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技能報國、技能成才理想,參與學生超過1,500萬人。部分地方主動探索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教師互派、資源互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3.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國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支持職業學校開展補貼性培訓,擴大面向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的培訓規模,1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23年)。2021年2023年數據不含技工學校2數據來源: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3 學生通過考試,由??茖W校升入本科學校。此類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各省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管理??荚囘x拔對象為全日制高職(??疲W校應屆畢業生,通過
14、“專升本”考試考入本科學校繼續接受2-3年的全日制本科教育。圖1-6 20122023年職業教育專任教師規模變化(單位:萬人)18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近五年政府補貼性培訓年均近2,400萬人次。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面向一線產業工人實施“求學圓夢行動”,累計幫助240余萬名一線職工提升學歷、1,000余萬人次接受職業培訓。(二)形成統籌有力的管理體系1.構建系列法律制度中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立法工作。國家層面,1996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標志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法治化軌道,2022年完成職教法修訂,固化了職業教育大發展20余年來的基本經驗和制度成果。地方結合需要,有計劃地制定地方
15、職業教育條例、配套相應的執法檢查制度,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2022年以來,安徽、天津、山東、四川等省和直轄市的職教條例已頒布施行,湖南、河南、遼寧、山西等省正面向社會征求意見,青島、無錫、深圳、廣州等城市已將制定或修訂條例納入立法規劃。天津市頒布施行天津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江蘇、吉林、衢州、寧波、臺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出臺了各自的校企合作促進條例。2.宏觀管理分工明確國務院統籌協調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教育部負責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在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職業教育工作。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經
16、濟社會發展需要,組織制定修訂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完善職業教育標準、審批備案職業學校和專業、管理并指導教材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統籌建立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職業資格制度,擬訂職業分類、職業技能標準等。3.分級管理體系健全國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均設有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分級管理職業教育,保證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貫徹執行。省級政府依法可以整合優化省內設區市(縣)政府的職業教育工作職責,統一管理部門,統籌省域職業教育發展。各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規定的政策范圍內,制定適合本地區第一編 發展成就 9實際、促進本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對本地區職業教育進行指導與管理。(三)形成多元協
17、同的支持服務體系1.設立專門支撐機構2022年,在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基礎上,設立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為教育部提供職業教育政策制訂及項目實施方面的支持保障,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職業教育決策服務中心、能力建設平臺、協同創新平臺、交流合作平臺、宣傳推廣平臺。2.形成專業科研系統機構方面,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為首的國家及地方教育科研機構均設有專門的職業教育科研部門或崗位,一些高職學校也內設專門機構開展職業教育辦學與教學研究;學科方面,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為代表,全國50余所普通高等學校設有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從事職業教育學領域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培養,以及學科
18、建設與研究;刊物方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4種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期刊Vocation,Technology&Education、20余種專業學術期刊、164種職業學校主辦期刊,成為職教研究成果發布交流的載體。3.各類組織協同支持社會各界均以不同形式參與支持職業教育。中華職業教育社廣泛聯系國內外職業教育界和民辦教育界人士宣傳研究舉辦職業教育;中華全國總工會以工會組織為主陣地,促進產業工人技能提升、推動技術創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作為全國性、學術性社會團體發揮重要智庫作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積極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職業教育的民間交流合作;教育部委托行業牽頭組建的57個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
19、員會和6個教育部職業院校教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對相關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開展研究咨詢與指導服務。4.完善技能競賽制度連續舉辦16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并于2024年全面升級為世界職業10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院校技能大賽;自2020年起,中國每兩年舉辦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由此帶動行業、地方、企業、院校各種專業競賽蓬勃開展,構建起以校賽為基礎、省賽為主體、世賽為牽引,上下銜接、內外貫通的技能競賽體系,促進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改革。中國已連續參加七屆世界技能大賽,成績持續提高。2024年9月結束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參加了全部59項比賽,獲得金牌36枚、銀牌9枚、銅牌4枚和8個優勝獎,位
20、居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總分首位,獲獎的66名選手中,59名選手來自職業學校。5.舉辦職教活動周自2015年起,國務院將每年5月份的第二周設為職業教育活動周,在全國范圍內跨部門集中宣傳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建設成果、社會成效、改革經驗和典型人物等。累計已有7.45萬所職業學校、超過1億名學生、3萬家企業和1.3億社會人員參與,極大促進了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二、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經過多年實踐,中國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
21、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一體、兩翼、五重點”改革新舉措,以建立部省協同推進機制為切入點,設計了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行企校協同的職業教育改革新機制,著力營造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教發展新生態。(一)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一體”,即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教育部依據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重大戰略,選擇與有條件基礎、改革意愿和成熟設計的?。ㄗ灾螀^、直轄市)協同試點,將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等作為改革方向,優化地第一編 發展成就 11方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生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范式,以點上的改革突破帶動面上的質量提升。2023年
22、,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天津市、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浙江省、重慶市和湖南省等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立足共建?。ㄗ灾螀^、直轄市)的條件特點任務,分別出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表1-1),共同改革創新發展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促進發展與地方產業結構匹配、與區域發展協調、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地現代職業教育,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二)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教育部支持省級、市級人民政府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政行企校共同建設的
23、產教聯合體,推動各類主體深度表1-1 8個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序號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部省聯合發文名稱印發時間1廣西壯族自治區推動產教集聚融合 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3年4月19日2天津市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新模式實施方案2023年5月8日3山東省關于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升級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實施意見2023年5月19日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2023年7月13日5黑龍江省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集群集聚融合服務龍江振興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10月18日6浙江省加快職業教育提級賦能服務共同富裕示范區建
24、設實施方案2023年11月28日7重慶市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方案2023年12月27日8湖南省關于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服務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的實施方案2023年12月29日1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參與職業教育。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和普通高校、職業學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行業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2023年,教育部首批在全國遴選建設了2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2024年新設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6個,帶動237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提升了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結合的“緊密度”;分別于2
25、023年7月和2024年7月成立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國家有色金屬行業2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帶動各行各業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超過1,100個,提升了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需要的“適配度”。兩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通過組織普通高校、職業學校、企業等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將重點建設80個專業、開發270門專業核心課程和330種優質教材、建設200個生產實踐中心和280個生產性實訓項目。(三)提升學校關鍵辦學能力針對影響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教育部從標準、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基地等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建設入手,著力提升辦學質量,取得顯著成效(表1-2)。表1-2 職業學
26、校關鍵辦學能力提升成果一覽表類別類項成果國家標準體系學校標準8份專業簡介1,349份專業教學標準987份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10份崗位實習標準151份教師標準5份高水平學校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197所優質中職學校2,121所高水平專業/群高水平高職專業/群253個優質中職專業4,198個第一編 發展成就 131.建成“三位一體”的國家標準體系教育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規劃、開發國家職業教育標準,形成了包括學校標準、教學標準、教師標準三種類型的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為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設定基準線。分層次分類型制訂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等8個職業學校建
27、設標準,規范引導職業學校辦學;緊密對接行業標準、職業標準、崗位標準,凝聚行業組織、骨干企業、研究機構力量,制定并發布了1,349個專業簡介、987個專業教學標準、10門中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151個崗位實習標準等國家教學標準;出臺實施4個教師標準。在此基礎上,山東省開發了322個專業教學標準和147個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相銜接的課程標準,江蘇省制定了106個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和520門五年制高職核心課課程標準(圖1-7)。2.建成一批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群)高職方面,2019年教育部遴選建設197所國家級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253個高水平專業群(以下簡稱“雙高計劃”),帶動各地立項建
28、設823所省域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876個高水平專業群。中職方面,已建成近千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00所中等職業學校達到省級骨干學校建類別類項成果精品課程國家級在線精品課1,160門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3個優質教材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7,251種國家教材建設獎優秀教材315種高水平“雙師”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511個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260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校長培訓基地213個全國職教教師企業實踐基地202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支持地方建設公共實訓基地327個續表1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設標準,國家級、省級示范(骨干
29、)學校等優質資源惠及50%以上在校生。依托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培養了大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升級、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支撐。五年來,“雙高計劃”共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06.26億元,撬動地方、舉辦方、企業、學校等投入資金638.91億元。項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辦學質量大幅提高,中央財政建設項目績效明顯。3.建成一批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建成國家級在線精品課1,160門,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3個;確定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7,251種,315種職業教育教材入選全國教材建設獎;上線“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聚合各類優質
30、教學資源715萬余條,包括虛擬仿真資源1,777個、在線精品課10,389門、專業教學資源庫1,559個;用戶覆蓋1,500余所高職院校、3,000余所中職學校、3,200余家企事業單位,實際服務超過2,300萬人,總瀏覽量突破45億次。1高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標準正在研制中。圖1-7 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圖1第一編 發展成就 154.培養了一批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高水平大學、頭部企業和職業學校聯合,共建213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校長培訓基地,202個全國職教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發布教師實踐項目1,792個、提供實踐崗位兩萬余個;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完成國家級培訓13.6萬人次、省級培訓9
31、.2萬人次,實施80個職教國培示范項目;分三批建設511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覆蓋全國各省級教育行政單位。啟動實施“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確定首批培養對象260余人;2023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專任教師占專業(技能)課程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56.71%1。5.建成一批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截至2023年底,地方自主建設了327個公共實訓基地,累計培訓近300萬人次。比如,山東省以政府主導、多元投入,16個市每市建設一個開放型大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差異化建設分中心194個,構成了技術領先、有效共享的實踐基地體系;江西省建設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52個、職
32、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27個。三、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能力持續提升為滿足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對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更高要求,中國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持續提高。(一)德技并修機制更加健全1.德育工作更加深入將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工匠精神等有機融入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全過程,推出200門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11個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全國1數據來源: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6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職業學校教師參與課程思政集體備課近40萬人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得到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有效提升。2.活動育人
33、不斷豐富連續21年舉辦“文明風采”活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2022年以來,持續開展技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未來工匠”讀書行動、“勞模工匠進校園”行動等“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系列活動,年均參與學生超5,000萬人次,“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形成廣泛共識。3.“三全育人”持續推進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保證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全覆蓋、不斷線;持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建設3,100余個班主任工作室,5萬余名教師參與,發揮中職學校班主任在管理育人中的主力作用。(二)對接產業的專業教學體系更加完善1.依據產業需求修訂專業目錄2021年,
34、教育部全面修訂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一體化設計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不同層次的專業結構和對應關系,修訂后的目錄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其中,中職專業358個、高職??茖I744個、高職本科專業247個(圖1-8)。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鄉村振興等領域成為專業設置的重點。目錄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與第一產業對應的專業占比4.20%、與第二產業對應的專業占比38.70%、與第三產業對應的專業占比57.10%,目錄專業結構與2021年三次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第一產業7.30%、第二產業39.40%、第
35、三產業53.30%)及發展趨勢基本匹配(圖1-9)。2.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各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發布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教育部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聯動實施專業預警和動態調整第一編 發展成就 171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對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進行分類統計2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對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進行分類統計圖1-8 2024年中職、高職??茖I布點數(單位:個)1圖1-9 專業數占比與國民生產總值占比218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機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學校自主設置特色專業的權限。2012年
36、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點年均調整幅度超過12%。2024年高等職業教育新增專業點6,068個、撤并專業點5,052個,調整幅度達17%。3.規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要求職業學校以國家教學標準為基礎,綜合區域發展需求、辦學特色和專業實際,自主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持續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學校通過規范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設置,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實踐性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超過50%。通過校企合作、數智融合等方式開發課程超過14萬門。支持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有關領域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
37、訓證書。(三)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創新1.持續推行學徒制人才培養以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為抓手,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雙元”育人。2014年以來,教育部分三批在全國布局558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覆蓋專業點1,000多個,惠及學生超過10萬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動技工學校聯合企業廣泛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開展崗位技能提升、轉崗轉業培訓,提高企業員工技能。2.探索課堂教學形態改革創新“園區課堂”“農場課堂”“車間課堂”等組織形式,在生產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廣泛采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符合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靈活采用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
38、輔導等差異化教學方式,讓不同稟賦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形式,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和空間。3.數字賦能技能人才培養73.24%的職業學校接入省市級教育專網,57.77%的職業學校實現校園網第一編 發展成就 19絡完全覆蓋。2015年以來,教育部分五批建設“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實驗(試點)校1,152所。接近55%的職業學校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通過創設“虛實融合”“情境模擬”“人機協同”等支撐智慧學習的教學場景,打造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工作場景相融合的“全景課堂”。(四)質量評價體系持續完善構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評價體系,引導職業學校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國家層
39、面,持續迭代評價指標,2004年以來,先后開展五次全國性職業學校專項評估、督導、檢查,職業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和運行機制逐漸完善;建立國家、省、學校三級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展示職業教育成就風采,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地方層面,創新開展彰顯地方特色的評估評價實踐,比如,上海市建立周期性學校自主診改與市級抽樣復核相結合的制度,湖南省建立高職院校專業技能教學水平抽查測試制度,遼寧省建立星級專業評估制度等。學校層面,逐漸形成比較健全的職業學校校內質量保障體系、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機制。(五)學生及社會滿意度持續攀升1.畢業生滿意度超過92%調查顯示,2023年度全國職業學校畢業生滿意度超過92%,其中
40、,中職畢業生滿意度94.42%、高職??飘厴I生滿意度93.10%、高職本科畢業生滿意度92.70%。73.78%的高職學生愿意推薦親朋好友就讀的高等職業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高等職業學校推薦度達到81.68%(圖1-10)。2.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滿意度超過95%2023年,全國6,000余所中高等職業學校學生家長滿意度調查顯示,家長整體滿意度95.23%,中職、高職??坪透呗毐究茖W生家長滿意度分別為95.42%、94.54%、95.19%(圖1-11)。20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圖1-10 2023年職業學校畢業生滿意度11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2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
41、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圖1-11 2023年職業學校學生家長滿意度23.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超過93%2023年,全國6,000余所中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在單位滿意度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中職、高職??坪透呗毐究飘厴I生滿意度分別為94.37%、95.94%和97.30%,較2022年均有提升。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工作崗位適應能力認可度較高(圖1-12)。第一編 發展成就 21四、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積極致力提升自身在助力區域和產業發展、為產業提供技能人才支撐、促進社會公平和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形成服務區域發展的結構布局1.院
42、校布局緊密對接省域發展需求中國堅定職業教育重點服務區域發展的基本定位,根據需要主動建設、整合、調整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優化省域職業學校布局。目前,全國省級行政單位均舉辦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省均308所、高等職業學校省均52所;全國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中有312個設有高等職業學校,每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平均5所,不少高職學校成為所在市域的唯一高校,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持久動力(圖1-13)。2.集群服務國家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中國啟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區域建設發展。其中,職業教育資源1數據來源:中國
43、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圖1-12 20222023年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在用人單位滿意度12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的協調與匹配是重要內容。2018年以來,全國已先后成立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大灣區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京津冀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園區等,成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協同平臺,職業教育集群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戰略邁向更高水平。(二)供給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和服務1.助力中國產業結構性轉型升級中國職業教育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優化專業設置、創新培養模式,以高素質勞動者供給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2023年,高等職業學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
44、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增專業布點1,266個,比上年增加8.24%,畢業生105萬余人(圖1-14)。1數據來源: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圖1-13 2022年各省高等職業學校數1第一編 發展成就 232.協同中國企業解決一線生產問題中國職業教育立足區域產業實際,面向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與企業協同開展技術服務、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推進技術開發成果產業化應用,助力解決企業一線生產問題。2023年,職業學校重點瞄準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和工藝問題,承接國家級科研項目2,700余項,比2022年增長7.52%;通過校企共建技術服務平
45、臺等方式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累計金額超過91億元;轉讓專利成果超過7,000個,涉及金額超5.40億元(圖1-15)。1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2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圖1-14 2022-2023年度全國高等職業學校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布局1圖1-15 2022-2023年度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級科研項目及專利轉化情況22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三)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1.對接鄉村振興需求開展涉農培訓支持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培養了一批在鄉大學生、鄉村治理人才。連續舉辦面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普通
46、話+職業技能”培訓。2013年起,教育部等六部門分五批認定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261個。2019年,農業農村部與教育部聯合啟動“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認定100多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累計培養100萬名具有較高學歷的鄉村振興帶頭人。2.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專業人才培養面向一線農業生產人員開展現代農業生產等技術培訓,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全國274所農業類職業學校共設置農業類專業35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布點近700個、年招生超過4萬人,申報相關知識產權數量超過600項。2024年,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534所。3
47、.開展職業教育東西協作對口支援針對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2001年教育部啟動教育對口支援計劃,實施“東西職業學校協作全覆蓋”“東西中職招生協作兜底”“職業學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三大行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設備)超過18億元,共建專業點683個、實訓基地338個、分校(教學點)63個,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4萬余人次、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6萬余人次,極大地補充了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四)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充分就業1.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維持高位中國政府把促進青年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通過特色就業服務和多種去向選擇,為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資源和專業化就業服務。2022-2024年,中等職業
48、學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分別為94.70%、94.44%、93.96%,高等第一編 發展成就 25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分別為90.60%、91.88%、93.55%,總體保持在高位(圖1-16)。2.畢業生就業質量持續提升中國政府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關心關懷學生高質量就業,持續開展“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萬企進校園”“24365校園網絡招聘”等專項行動,幫助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近三年,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對口率逐年提升,2023屆畢業生達到72.17%,較2021屆增長4.75%(圖1-17);2023屆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起薪4,082.20元,較2021屆增長11.
49、13%(圖1-18)。1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2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采集平臺。圖1-17 2021-2023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2圖1-16 2021-2023屆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126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3.協助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近年來,教育部與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開展退役軍人學歷教育提升工作,助力107.3萬名退役軍人進入高職??茖W校學習,支持9.5萬名退役軍人通過職業適應性考查評價或職業技能綜合考查評價進入大學本科學習。校企合作、跨省異地培訓退役軍人累計超過100萬人。4.擴大“一老一小”領域急需人才培養能力
50、中國職業教育積極應對社會人口結構性變化趨勢,擴大“一老一小”相關專業布點和人才培養規模,開展托育服務、養老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2021年以來,高等職業學校智慧健康養老管理、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等民生緊缺專業點開設數量年增長率超過5%。2024年全國高職??苽浒浮耙焕弦恍 毕嚓P專業點3,480余個,畢業生41.5萬人。五、成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生力軍中國政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職業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凝聚職業教育發展共識,分享中國職教方案,攜手各國共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中國職業教育“走出1數據來源: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
51、告數據采集平臺。圖1-18 2021-2023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起薪1第一編 發展成就 27去”主要在亞洲和非洲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能源化工、物流管理、裝備制造等專業為主,呈現出中國院校、“走出去”中資企業與國外政府、企業、院校多主體合作辦學態勢。(一)積極參與全球職業教育合作1.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職業教育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研究充分發揮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等六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中心聯絡中心(UNEVOCCenter),和設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教席等的作用,圍繞職業教育數字化、綠色技能培養、國際交流合作等議題,
52、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機構和成員開展合作研究。2.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提升職業學校學生“核心能力”由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牽頭,面向職業學校學生開展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項目,通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問題解決、人際關系、情緒管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綠色技能和數字技能等核心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目前項目已進入第三個周期(每個周期五年),覆蓋19個省份的134所職業學校。組織職業學校學生代表參加聯合國駐華系統“綠色未來她力量”亞太峰會活動及“綠色技能”青年咨商對話等。3.與世界技能組織合作助推世界技能事業高質量發展連續選派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累計取得57金32銀2
53、4銅的優異成績,并在2017、2019、2022、2024年賽事中榮登金牌榜第一,向全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精益求精、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與世界技能組織合作,籌備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二)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主動聚合國內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組建國際聯盟、舉辦國際論壇、開展多元合作,已形成的區域性合作機制包括:“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未來28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學校產教聯盟、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絲綢之路亞歐院校(職教)聯盟、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瀾滄江湄公河職業教育聯盟等。舉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創建集“會盟獎賽展”
54、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國際公共服務品牌。(三)主動分享中國方案中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既積極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也主動將自身經驗分享給世界。1.共創職教國際品牌項目目前,有27個?。ㄗ灾螀^、直轄市)的近300所職業學校與70多個國家(地區)合作設立了約400個辦學機構和項目,涌現出“魯班工坊”“中文工坊”“班墨學院”“現代工匠學院”“絲路學院”等一批境外辦學品牌(表1-3)。專欄習近平主席向2022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外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方愿同世界各
55、國一道,加強互學互鑒、共建共享,攜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力量。表1-3 地方代表性職業教育國際品牌一覽表序號品牌名稱發起省份首創時間合作國家數量設立數量1絲路學院浙江2016年34個52個2鄭和學院江蘇2018年9個9個第一編 發展成就 292.共建職業學校在項目合作基礎上,中國職業教育開始探索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職業學校,為當地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比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合作共建柬華應用科技大學,開設招生專業7個,為當地培養校企合作訂單班學生3,000余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與埃塞俄比亞共建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
56、術教育與培訓學院,開設22個本科專業,共培養5,000余名畢業生。案例柬華應用科技大學2023年12月20日,由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合作共建的柬華應用科技大學正式成立。柬華應用科技大學以培養柬埔寨本土技能人才為辦學宗旨,采用“4+0”“2+2”“3+1”等模式開展高職本科學歷教育。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可同時獲得中國和柬埔寨兩國的學歷和學位證書,目前開設了新能源發電工程技術、汽車服務工程技術、網絡工程技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機械電子工程技術等七個本科專業。柬華應用科技大學的運行,不僅提升了中國共享職業教育方案的規格,也在區域職業教育共同體上做出了新的嘗試和探索
57、。序號品牌名稱發起省份首創時間合作國家數量設立數量3海絲學院福建2019年17個20個4班墨學院山東2023年17個34個5墨子工坊遼寧2023年14個16個6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廣西2023年10個17個續表3.為合作國家培養大量技能人才在亞歐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個魯班工坊,學歷教育累計培養學生近萬人,實施職業培訓超過3.1萬人次。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牽手10所中國職業學校成立的中贊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首屆畢業生近90%被當地中資企業錄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通過建設中老合作試驗站,培訓當地農業技術員30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近2,000人次、農民1萬多人次,推廣的67個優良品種種植面積4
58、萬多畝,獲得老撾農林部突出貢獻獎,成為中老合作的典范。4.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職業學校憑借真誠的合作和優質的資源逐漸得到所在國的認可。烏茲別克斯坦、老撾、越南、斯里蘭卡等多國領導人在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均對中國職業教育實力表示肯定,希望學習借鑒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經驗。2022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埃塞俄比亞勞動與技能部部長穆費里亞特卡米勒艾哈邁德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希望中國擴大在該國設立的魯班工坊規模,使其“能覆蓋到埃塞俄比亞各個地區”??夏醽喛偨y魯托訪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表示:感謝中國自2014年起在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給予肯方的重要支持,肯尼亞140所院校從中獲益
59、,受訓人數由9萬人增至35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支撐。第二編 基本經驗中國職業教育與中國經濟發展同向同行,與各國職業教育互學互鑒。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特別是2012年以來的探索前行,鍛造出中國職業教育的優勢,形成了發展職業教育的中國經驗。一、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和推動作用中國將職業教育視作重要的公共服務產品,把職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更好地支持和推動職業教育發展。1.依法治教,健全法規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年修訂,以下稱職教法)明確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法律地位,明確了各級政府、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法定職責,以及行業企
60、業實施職業教育的法定義務。職教法頒布以來,省級職業教育條例及有關專項法規紛紛出臺。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要求推動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主體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服務;天津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支持組建區域產教聯合體、產業鏈產教融合共同體,并推進實體化運行。以職教法為引領,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共同構成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持續完善,保證了職業教育沿著法治化軌道平穩發展。2.高位統籌,加大制度供給通過定期召開全國性的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建立各層級跨部門聯席會議3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制度、建立面向公眾的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等,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引領
61、職業教育改革方向,為職業教育注入動力。2012年以來,國家層面召開兩次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制定出臺4份職業教育專項改革文件,教育部出臺27份職業教育改革文件,相關改革舉措覆蓋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多元治理、人才培養、政策激勵、制度保障等多個領域,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節點明確改革方向與發展戰略,形成了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四梁八柱”。3.央地協同,創新部省共建的改革發展機制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試,分別選擇東中西部有基礎、有意愿的省級和地市級政府共同推進關鍵改革。2019年以來,國務院連續4年對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份給予激勵(每年5個左右)。繼2020年教育部先后與山東、甘肅、江西等11個省
62、份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構建點線面結合、南北呼應、東中西聯動的改革格局,把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落實到整省和城市群之后,2023年起在8個省份整省開展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進一步創新央地互動、區域聯動、多方協同的發展機制。這些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地方發展和創新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推動職業教育圍繞服務區域發展戰略,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4.加大投入,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堅持職業教育的公益屬性,公辦職業教育規模始終保持主體地位,極大地保障了每個人公平享有職業教育的權利。2012年以來,職業教育公共財政投入穩步增長。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由2012年的1,41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
63、,023億元,至2023年達到3,630億元;中等職業教育投入2017年為2,319億元,2023年增長至3,309億元。同時,中國政府注重統籌辦學資源,采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多措并舉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舉辦職業教育。截至2023年,社會力量舉辦的中等職業學校達到2,128所,占比25%;高等職業學校達到396所,占比30%。第二編 基本經驗 33二、注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立足區域內的產業布局和企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行業、企業等用人主體與職業學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1.建立國家層
64、面的產業人才供需發布和匹配機制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組織研究并發布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指導報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布不同行業技能人才供需情況。教育部按照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技能人才結構的實際需求,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職業分類大典、新職業目錄,在科學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專業關系的基礎上,編制和定期修訂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地方政府和職業學校及時響應區域經濟發展變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標區域產業發展規劃,以專業備案、績效評價、資金劃撥等方式,引導職業學校辦學資源、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匹配。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通過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引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定期訪企拓崗,了解企業需求
65、,縮短對企業用人需求的響應時間。比如,安徽省“十四五”時期規劃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為此,安徽省教育廳主動出臺專業對接和預警機制等十項措施,對服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專業進行獎補。目前,安徽省服務十大新興產業的職業教育專業占比達58.12%,技能人才服務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3.鼓勵職業學校服務企業技術改進與升級支持職業學校通過引進高水平師資和企業技術人員、提升服務產業發展創新的成果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等,在助力區域企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進、產品升級、工藝優化、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支持作用。比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與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合作,聯合
66、攻關解決超長跨度扶梯、電梯智慧監管平臺構建等技術難題,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得到了業界認可,相關專業的學生就業率達到98.59%。3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三、著力創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職業教育始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生態,建立健全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制度化聯系機制,以真實生產情境培養學生的實戰本領和適應能力。1.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為載體推進產教融合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注重發揮央企國企、地方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的跨區域引領作用,集中行業優質資源整體提升產業人才培養質量。以中國中車集團有限
67、公司、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大型國企央企積極行動,以校企技術、人才、資源、文化融合為路徑,搭平臺、建機制、強措施,構建了“校企融為一體、產教充分融合、育訓有機結合、校企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新格局,為龍頭企業參與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提供了范本。市域產教聯合體要求發揮產業園區政府的統籌作用,推動園區企業和相關學校、院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提升職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精準度。以晉江經濟開發區為依托園區建立的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全國目前唯一在縣域建設的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在校生規模已達5.8萬人,2023年培養全日制畢業生1.9萬名、開展社會培訓5.6萬人次,促成產學研合作
68、項目1,289個,投資額超10億元,為晉江各類企業提供多層次、全周期的技能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2.以產教融合型城市和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為抓手促進校企合作中國構建“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吸引重大產業所在城市和行業龍頭企業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國家發改委已經認定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教育部認定299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各地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4,600多家。一大批行業組織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工作,初步形成了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校企合作推進機制。3.以校企全過程對接機制實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職業學校普遍采用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聯合評價、崗位成才
69、的方式,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用工無縫對接。學習者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第二編 基本經驗 35的員工,既可以享受學校教學資源和學生資助等在校生政策,又可以在企業工作并享受企業提供的工作津貼。校企雙方根據企業崗位真實工作任務,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組成導師團隊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按需有序安排學生在學校和企業、課堂和崗位的學習實踐,提高了學校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解決了企業用人適配度低、上崗后培訓成本高等問題。四、把質量建設作為促進發展的核心內容中國職業教育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以教學改革、“雙師型”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等內涵建設為抓手,提高職業學校人才培養
70、質量。1.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根本標準中國始終堅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加強標準引領和政府督導,通過國家統一的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建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通識教育課程,保證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重要內容。學校、行業和企業通力合作,通過完善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培養培訓機制、健全職業學校學生心理服務體系、建立獎助學體系等,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支撐條件。2.注重以標準和項目推動質量提升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在規范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保障發展質量中的基礎性
71、、引領性作用,鼓勵支持職業學?;跇藴兽k出特色。發揮國家項目促進跨部門協作、撬動地方投入、激發動力、強化導向的功能。近年來,國家層面實施的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建設計劃、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等綜合和專項改革項目,有效提升了職業學校的關鍵辦學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36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3.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職業教育數字化的核心目標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率,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數字化進程中,中國堅持系統觀念,注重系統集成,既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又注重分階段、有步驟地推
72、進實施。2022年提出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簡稱“3C”,即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開始逐步邁向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簡稱“3I”,即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穩步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向縱深發展。同時,積極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數字化升級,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果。2022年上線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是中國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核心成果與集大成者。4.注重通過競賽和評價建立常態化的質量提升機制通過組織高質量的全國性賽事,促進國
73、家標準在人才培養中落地,激發職業學校改革創新動力。近年來,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教材建設獎等為代表的職教領域重大賽事和獎項,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教學改革成果。中國職業學校自身的常態化周期性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機制建設,則推動職業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自主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不斷健全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五、在互學互鑒和共享共贏中深化國際交流合作1.構建互學互鑒職業教育平臺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政府、學校和民間機構先后與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學習職業教育辦學先進國家經驗,博采眾長,特別是學習技能人才培養規律、
74、課程建設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辦學經驗。在此基礎上,搭建集“會盟獎賽展”為一體的全球職業教育平臺,邀約各國同仁分享發展經驗、探討發展路徑。第二編 基本經驗 372.共享職業教育發展成果通過“世界職教發展聯盟”“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等平臺和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職業教育治理。將職業教育合作與國際產能合作、減貧合作、減排合作相結合,采取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分享中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技術和教育標準,通過建設培訓中心、提供先進教學設備,組織中國教師和技術人員為合作國培養技能人才,形成了“
75、魯班工坊”“中文工坊”等一批共創的職業教育合作品牌,使中國成為職業教育全球公共產品的重要供給者。第三編 戰略任務當前,中國已經步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確立了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中國將著力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結合、與地方和政府政策結合、與社會區域結構結合、與個人終身學習結合,致力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一、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緊緊依靠高素質勞動者,需要職業教育扎根區域、融入產業,加快培養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成長所需的高技能人才。1.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與
76、區域經濟的“緊密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應在辦學定位、服務方向、專業結構、社會貢獻方面主動對標地方需要,強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以服務求發展、以貢獻求支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根據所在區域的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主動融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更好地服務省域、市域經濟社會發展。2.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與產業需要的“適配度”中國產業體系門類齊全、規模龐大,擁有較為完整、具有韌性的產業鏈。職業教育應緊扣產業鏈各個環節,聚焦先進制造業、數字產業等重點產業集第三編 戰略任務 39群、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強化制
77、造、裝調、操作和運維等崗位相關技能人才培養;推動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的互通流動、校企協同育人與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及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實現技能型人力資源的有效供給。3.進一步提升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和服務水平應堅持“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職業學校發展導向,從注重辦學條件改善和自我循環發展的小邏輯,轉向更加注重服務產業發展、服務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進一步聚焦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辦學實力,根據技術迭代、產業升級、社會變化等因素,動態優化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訓基地,從知識傳授、傳統技能訓練向提升綜合技能、數字技能轉變。二、職
78、普融通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使人們接受教育的渠道和選擇更趨多元,需要職業教育秉持面向人人、公平全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普惠化、均衡化、優質化、終身化,服務學習者全面可持續發展。1.注重職業啟蒙教育應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滲透融合,讓普通中小學學生在勞動和職業體驗中培養勞動觀念、職業意識,從小培養學生學習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感悟技能的價值、職業的方向,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播下理想的“種子”,為構建成功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2.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初中后教育多樣化是教育體系的成熟度、靈活性、包容性的具體體現。應建立多樣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連接
79、的通道和培養形式,為學生多次選擇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提供機會和載體;健全高中階段和本科階段的融通模式,服務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多元化挑戰。40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3.以評價改革助推學生發展持續暢通技能人才成長渠道,完善和全面推廣“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職教高考1制度,保證技能人才培養方向;增加行業企業評價權重,探索建立適合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評價體系,以評價改革為牽引,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認可度。三、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職業教育能夠改善社會人力資本存量,服務人民幸福生活,需要在促進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續發揮作用。1.增
80、強職業教育促進社會就業的基礎性作用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職業教育與培訓是促進就業的最直接手段,應統籌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支持職業學校學生、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各類學習者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增強已就業人員的崗位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助力更多勞動者通過自身奮斗跨入中等收入群體。2.提升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能力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進一步創新城鄉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機制,優化資源布局,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服務面向的群體,關注產業工人、中小企業主以及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民等
81、重要群體,以及來自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等弱勢群體,助力提升城鄉勞動者職業發展和體面就業能力。1 職教高考是相對于普通高考而言的一種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采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方法,職業技能測試以實際操作為主第三編 戰略任務 413.擴大終身學習渠道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應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的普惠性,積極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人群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依托職業學?;鶎愚k學和專業設置全面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領域的優勢,加快建設數字教育基礎設施,構建數字平臺互聯互通機制,擴大優質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在城鄉的覆蓋率,豐富課程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個性
82、化學習、終身學習,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四、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生態職業教育既需要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在理念、機制、環境等方面,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1.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是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美德。應堅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持續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勞模工匠進校園等品牌活動,進一步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激勵更多年輕人技能成才、技能報國。2.構建政行企校四方協同新格局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應進一步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多方協同發展職業教育的格局,在國家和省兩個層面進一步細化“金融+財政+
83、土地+信用”的激勵政策,更好地調動和認可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行動和貢獻,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推動政府、行業、企業、家庭、社會等主體參與職業教育。3.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技能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的重要組成。應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保障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招錄(聘)、職稱評聘、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推行新八級工制度,依據技能水4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平和創造貢獻,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工資水平;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激發技能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職業教育緊密聯系經濟社會,事關
84、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中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能夠為世界提供借鑒,應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共同發展。1.積極參與全球職業教育治理持續深化教育領域多邊合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關于全球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依托區域性和國家間的合作機制以及交流合作平臺,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職業教育的技術支持與建設經驗,分享中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果,推動提升全球職業教育治理水平。2.主動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日益深化,職業教育與產業聯動的特性更受關注。應持續推動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繼續共建“魯班工坊”等教育領域“小而美”的民生項目,培育合作新增長點,通過
85、職業教育合作助力全球產業升級與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助力所在地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和高質量就業。3.推動構建國際職業教育標準框架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成果,標準促進世界各國互聯互通。應探索建立多國參與的合作構架,在多邊合作中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開發符合未來職業技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框架,推動跨國技能互認與資歷對接,打造穩定、統一、規范的全球職業技術教育環境,推動全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第四編 主要舉措2024年是中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開局之年,職業教育緊緊圍繞國家決策部署,以“實實在在把職業教育搞好”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規劃實施有關行動計劃,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86、。一、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銜接機制1.豐富職業啟蒙的載體和路徑構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系統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鼓勵職業學校以送課入校、職業講座、定制課堂、結對導師等形式,支持普通中小學實施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教育、職業體驗、技能類課程;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在職業學校建設一批中小學職業啟蒙、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拓展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學生發展通道試點建設綜合高中等多樣化的高中學校,推進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之間的師資共享、課程互選、學籍互轉、學分互認。支持各省開展中職與高職(3+2)五年貫通、中職與高職本科或應用型本科(3+4)七年貫通、高職??婆c高
87、職本科或應用型本科(3+2)五年貫通培養;規范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學校銜接培養模式。吸引普通本科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實現技能就業。探索終身職業培訓新模式與新路徑。3.優化職教高考等考核評價制度完善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考試招生制度,細化4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職教高考”方案,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的內容與形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選擇路徑;支持國家“雙高計劃”優質高職??茖W校升格成為高職本科學校。鼓勵應用型本科院校舉辦高職本科專業;穩步擴大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本科學校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規模。
88、二、完善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匹配機制1.建強省域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教育部與省級政府協同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機制,推動省級政府根據本省實際編制產業發展清單、人才需求清單、政策支持清單,打造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具體項目和載體。構建地方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布局相匹配的數字地圖,指導職業學校在產教融合實踐中找準方向、發揮作用。強化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建設,落實職業學校在內設機構、崗位設置、用人計劃、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等方面的自主權。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建立技能導向的技能人才長效激勵機制,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供給。2.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重點圍繞國家7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19個國家級新區、178個國家高新技
89、術產業開發區、229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1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等經濟要素聚集區、產業發展功能區需求,推動地方政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調動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各類主體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開發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職業學校深度合作;引導學校緊密對接當地產業結構和市場用人需求,優化專業設置,與行業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推動各地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在經濟發達地區推進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到縣(市)。3.建強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持續建強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規模、成體系
90、、成建制推動職業學校精準匹配第四編 主要舉措 45教育資源。以產業鏈為依托,整合不同區域的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強化不同區域上下游企業的溝通與合作,根據產業鏈分工對人才類型、層次、結構的要求,推動共同體內學校和企業實行聯合招生,通過委托、訂單和學徒制等方式,共同培養行業企業所需人才;支持整合校企地方資源建設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支持終身職業培訓。4.優化高水平職業學校資源配置啟動新一輪國家層面的示范引導項目,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重點做好服務地方產業、區域戰略、一體兩翼、高品質民生、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用好評價指揮棒,整體優化設計職
91、業學校資源配置、評價方式、考核機制,引導職業學校由“基礎好、條件好”向“服務好、支撐好”轉變。三、扎實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新基建”1.建設匹配需求、要素集聚的高水平專業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數字產業集群等國家重點產業鏈,梳理分析各環節、各崗位對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引導職業學校增設與實體經濟領域相關專業和新興緊缺產業相關專業,裁撤過時過剩專業,強化傳統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推動專業集群式發展,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的高技能人才;鼓勵有條件的職業學校開展托育、護理、康養、家政等民生領域緊缺人才培養,服務普惠性托育、社區嵌入式護理、社區養老等新型機構人才需要。2.打造對接崗位、數智融合的一流核心課程推
92、動職業學校深入行業和企業生產一線,開展人才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調研,推進與關鍵職業能力聯系最為緊密、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有重要影響的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一流核心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重點項目,打造更多場景課堂,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動教育教學與評價方式變革。46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3.開發多元參與、形態多樣的產教融合優質教材依照能力圖譜,組織頭部企業、高水平職業學校、行業專家共同編寫形態多樣、反映行業前沿技術的優質教材。將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標準及時轉化為教材內容,遴選引入典型任務、生產工單,改造轉化企業優質培訓教材;加大數字教材開發使用力度,推動數字教
93、材建設率先取得突破,積極發展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加強國家規劃教材等優質教材的推廣使用。4.培育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雙師型”團隊完善高水平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和企業實踐制度,依托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針對青年教師開展產學研訓一體化崗位實踐,深入實施職業學校教師學歷提升行動、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培育優秀教師團隊;鼓勵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高技能人才按規定互聘兼職;完善職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保障制度。強化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培養,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5.建設場景真實、開放融合的高水平專業化實訓基地對
94、標產業發展前沿和生產實景,引導職業學校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一批公共實踐中心、企業實踐中心,推動職業學校實訓基地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基于企業真實生產過程,開發一批在企業生產現場、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適用的典型生產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動手操作、技術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等能力。四、強化育訓并舉功能1.深化產業技術工人培養培訓加強產業工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深入實施產業工人“求學圓夢行動”計劃,完善高等職業學校單獨招生考試制度,全面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模式,支持產業工人通過半工半讀等形式完成高
95、等教育。實施專業技術人員第四編 主要舉措 47知識更新工程,發揮好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作用,全面實施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廣泛開展數字技能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轉崗轉業培訓等,提高產業工人數字技能。2.深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培訓加強市級政府統籌,集中力量辦好縣域職業教育中心,整合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和資金,大力支持舉辦涉農職業教育專業,打造精準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專業群;以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方式深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基層干部素質提高培訓,加快培養農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
96、才和技能支撐。3.深化社區居民培訓建設縣域社區學習中心,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制度框架,打造“15分鐘學習圈”,通過教育微課、線上社區大講堂、市民夜校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樣化學習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生產生活技能體驗、技能學習公共服務。加強社區老年大學建設,建立資源共建共享網絡,開發老年人喜聞樂見的課程,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創意、非遺傳承、傳統手工藝、職業技能、生活技能和興趣類課程。五、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1.迭代升級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將智能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豐富完善平臺功能,全覆蓋、個性化服務學生學、教師教和教學管。聚焦以智助學,開發智能學伴、實施智能輔導,探索開展AI客服不
97、間斷在線答疑,為學習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過程學習支持服務;聚焦以智助教,研發智能助教,支撐教師備授課,為教師工作減負增效,讓教師有更多精力去從事創造性教學活動、育人活動;聚焦以智助管,開發智能作業、互動課堂、線上教研、輔助閱卷和教育評價等數字教育工具和平臺。48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開發匯聚高質量數字學習資源采取師生自主創造、學校自主建設、政府統籌征集等方式,著力增加專業課程、美育課程和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持續推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擴大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大力開發數字教材,廣泛集納教輔、教案、課件、教學設計、虛擬仿真實訓資源,不斷豐富職業教育資源形態
98、。創新資源評價方式,運用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集聚的動態數據,對平臺資源規模、結構、內容及使用效果等分類分析評價,推進職業教育資源開發、入庫、更新、出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3.開展大規模職業教育數字化應用示范行動著力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全域、全員、全過程應用,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推動試點轉示范。鼓勵職業學校將平臺資源和智能化服務嵌入教育教學,用數字教育資源豐富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支持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大力推進職業學校智慧校園建設,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與個性化教學;完善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際版,分區域、分國別、分語種服務全球學習者。六、開展高水平
99、國際交流合作1.搭建更具韌性的世界職業教育交流舞臺搭建好“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大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教育國際論壇”“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等平臺,完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高標準、高水平舉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組建世界職業教育聯盟、設立世界職業教育大獎及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展等。2.打造更具國際性的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持續優化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化賽道設置;調整完善比賽內容和形式,圍繞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需求設計比賽項目。緊扣全面考核學生綜合能力、綜合技能目標設計比賽形式,增設與國際接軌的競賽項目,擴大第四編 主要舉措 49參賽范圍,加強與國際職業教育機構、世界技能大賽組織機構的交流合作。3.塑造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品牌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升職業學校國際合作能力,建設“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培養國際化人才和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持續推進“魯班工坊”“絲路學院”“中文工坊”等品牌項目,產教融合、校企協同推進國際合作,優化項目運行、項目準入、質量監控及退出機制。4.共建共享職業教育標準推動職業學校依托實質運行的國際職業教育合作項目,與行業企業共同研制基礎良好、業內領先、具有較高國際認可度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實習實訓標準等,推動相關標準在國內外職業學校的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