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城市舊居住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簡介與推廣倡議(4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02-城市舊居住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簡介與推廣倡議(44頁).pdf(4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團體標準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團體標準城市舊城市舊居住區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綜合改造技術標準內容簡介與實施推廣內容簡介與實施推廣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2019年8月28日李海龍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學術交流部 副主任PART 1編制背景1.1 背景介紹城市舊居住小區數量巨大,由于建設年代久遠、標準較低,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建筑老化、市政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私搭亂建、難停車、存在安全隱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經過摸底排查,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有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從調
2、查和各地反饋看,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意愿強烈。舊居住區改造是個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專業領域較多,在確定改造項目、技術方法、標準要求等方面,迫切需要技術標準的規范和指導。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trofitting of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y城市舊居住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形成征求意見稿2017年11月公開征求
3、意見公開征求意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2019年2月2018年12月意見處理意見處理處理意見建議完善標準送審送審召開標準專家審查會議2019年1月2018年7月初稿初稿成立編制組完成初稿2016年3月前期研究前期研究編制技術導則 召開過6次專家咨詢研討會,參加專家30余人次;征求了30余位不同單位專家意見,反饋意見200多條,逐一修改;編制組內部進行了10余次修改完善。1.2 工作歷程2019年7月報批報批召開標準報批會議批準通過報批公布報批公布批準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標準,標準號T/CSUS 04-2019,自2019年8月1日 起 正式實施。Technical
4、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PART 2標準內容簡介1-3章總則術語基本規定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2 術語2.0.1 城市舊居住區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建成使用20年以上,或環境質量差、配套設施不足、建筑功能不完善、結構安全存在隱患、能耗水耗過高、建筑設備老舊
5、破損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2 綜合改造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在居住區現有條件基礎上,綜合考慮改造需求,采用經濟合理的技術措施,對室外環境、道路與停車、配套設施、房屋、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更新改造。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公共區域房屋建筑本體室外環境道路與停車配套設施房屋建筑結構建筑設備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人安全韌性經濟節約綠色生態文脈傳承智能共享宜居便利3 基本規定3.1 基本要求3.1.1
6、 應體現以人為本原則,整體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并應充分考慮兒童、老年人、殘障人等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營造高質量、無障礙、適老化的宜居生活環境。3.1.2 應確保居民基本安全需求,消除安全隱患,提高抗災減災能力。3.1.3 應因地制宜集約改造,已達標項目可不改造,未達標項目應充分利用現有設施進行優化提升使其達標。3.1.4 應充分利用綠色低碳技術,統籌進行節能、節水、垃圾分類等改造,并應建立便于監測、顯示與管理的信息平臺。3.1.5 應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技術手段,一網多用,統籌改進公共服務質量。3.1.6 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營造社區文化,保護傳承文脈。3.1.7 應維護原有房屋功能,確保主
7、體結構安全,不得隨意改變現有住宅使用性質,不得隨意改動原有承重結構構件。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本標準提出了七大基本要求:3 基本規定3 基本規定3.2 評估與策劃1 缺乏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不完整,缺失應急避難場所,缺失標識系統等;2 綠地面積嚴重不足或被建筑物、構筑物侵占,綠化植被質量差,綠地功能低下等;3 排水不暢易產生內澇積水,景觀水體安全防護設施缺乏等;4 道路不滿足消防、救護等通行要求,停車設施嚴重不足,步行系統不健全或連通性
8、差等;5 市政管線及附件破損老化,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或功能低下,環衛與安防設施不滿足要求等。1 屋面存在滲漏或保溫不滿足節能要求,外墻破損或附著管線混亂,燈箱廣告牌無序懸掛,空調外機位不滿足安全要求,樓門樓道破損或安全防護水平不足等;2 主體結構安全可靠性能和圍護結構保溫防水性能不滿足相關標準等;3 暖通、給排水、電氣等設施設備超過使用年限、老化損壞、不滿足正常使用或不符合現行相關標準要求等。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公共區域房屋建筑本體
9、3 基本規定3.3.2 改造項目宜采用菜單式,分為優選項目和拓展項目。3.3.3 居住區公共區域改造優選項目和拓展項目宜按表3.3.3進行劃分。3 基本規定3.2 改造項目注:優選項目,是指有利于保障居民安全、滿足居民基本需求、技術經濟成本可承受、群眾改造意愿強烈,需做到應改盡改的項目。拓展項目,是指在已實施優選項目基礎上,可根據現實條件和改造主體意愿,選擇確定的改造項目。優選項目拓展項目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第4章室外環境文化宣傳科普
10、欄窗標識系統應急避難場所無障礙設施公共活動空間4.1 公共空間4.2 綠地植被4.3 雨水控制利用4.4 景觀風貌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道路遮陰古樹名木植被配置植物標牌下凹綠地透水鋪裝道路生態排水雨水回用豎向優化景觀水體出入口圍墻景觀構筑物照明系統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4.1 公共空間4.1.1 室外環境改造時,應明確劃定公共活動空間范圍。公共活動空間宜與地面停車場地、市政環衛設施、安全疏散通道等便捷聯接,周邊宜種植適量遮陰喬木,設置休息座椅
11、??筛鶕l件和需求增設適合兒童和老年人活動的場地及設施。宜設置多功能公共空間,一場多用,提高使用率。4.1.3 應按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的有關規定,對居住區出入口、步行道與主次干路交叉口、游步道、休憩設施、兒童游樂場、文化休閑廣場、健身運動場地、公共廁所等區域進行無障礙提升改造。4.1.4 應急避難場地改造或增設時,面積應滿足居住區應急防災和避難疏散需求,服務半徑不宜大于500m。應急避難場所應設置2條及以上安全通道和外部通道,配置給水接入管、應急廁所等設施,并有明顯的標志系統,標明避難場所位置、逃生通道路徑和應急逃生方法。4.1.5 應完善和規范居住區平面圖、公共服務引
12、導牌、道路引導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樓棟號、單元牌、門牌號等標識。標識應明確、美觀,與居住區整體風貌保持協調。禁止吸煙區域應在明顯位置設置禁煙標識。廣告標識牌匾應設置在商業建筑上,不應在非商業屬性的住宅陽臺設置。4.1.2 宜在居住區主要出入口、公共空間周邊或內部、建筑出入口等區域合理設置文化宣傳欄、科普櫥窗等設施,樣式應與周邊建筑及景觀風貌保持協調。公共活動空間宣傳欄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4.2 綠地植被4.2.2公共綠地改造時,出入口
13、、游步道、游園廣場設置應綜合考慮道路分布與人流方向合理布設,并應完善或增設游憩與體育健身設施。4.2.4綠化植物應選擇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維護成本低、存活率高的植栽品種,宜選擇無刺、無飛絮、無毒、無花粉污染、不易導致過敏的植物種類。兒童游樂區嚴禁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對兒童造成傷害的植物。宜突出植物季相景觀變化,形成群落結構多樣、花草灌喬合理搭配的植物景觀。4.2.1綠地改造時,應通過增設公共綠地、宅旁綠地、立體綠化等方式增加綠化面積和綠量,綠地率不宜低于25%,集中綠地面積不宜低于0.35m2/人。綠化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有關規定,并可結合雨水控制要求設計下凹
14、式綠地。當條件允許時,集中綠地面積不應宜低于0.7m2/人。4.2.3宅旁綠地改造時,應拆除侵占綠地的居民私自設置的建構筑物,清除私人菜田花園、廢舊車輛、存放物品等設施。應采用喬灌木植被組合降噪隔熱,修剪影響采光、通風、安全的樹木。當條件允許時,可設置小型共享公共農園活動區。出入口游憩設施及綠化景觀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4.3 雨水控制利用4.3.1 室外環境改造時,宜綜合利用工程結合自然的技術方法,進行雨水源頭減排和徑流污染控制改造。
15、改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 GB 50400的有關規定。4.3.2 雨水控制利用改造方案宜根據上位規劃要求,結合場地條件制定。方案應明確徑流控制、污染物削減等目標,制定科學的技術路線,選用適宜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及其組合系統。4.3.3 建筑、道路、廣場、停車位場等硬化地面周圍綠地宜改造為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被淺溝和滲透管渠等源頭徑流控制設施。消納雨水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應設置溢流排放系統,與其他低影響開發設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統等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保證暴雨時徑流的溢流排放。4.3.4 道路路面改造時應優化道路橫坡坡向、路面與周邊綠化帶及綠地的豎向關系。有路緣
16、石的道路應將道路兩側路緣石做間隔開口改造,增加地表積水的匯流與轉輸通道,經截污等預處理后引入改造后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改造前改造效果圖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4.3 雨水控制利用4.3.5 室外地面改造時,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鄉建設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 83的有關規定,通過優化豎向設計避免雨水向建筑基礎附近匯集。雨水自然滲蓄設施距地基過近時,應采取防水及防潮措施,避免損壞建筑地基及建筑基礎,防止地下室水漬浸滲。4.3.6 機動車道、人行道、
17、非機動車道、停車場和廣場鋪裝改造時應采用透水鋪裝。停車場宜進行生態化改造,實現綠化與停車相結合。4.3.7 當設置雨水收集存儲設施時,宜通過設置植草溝或滲透管渠來轉輸雨水,降低徑流污染負荷。雨水進入儲存設施前應設置前置塘、植被緩沖帶等預處理設施。雨水調蓄規模應根據降雨規律、水面蒸發量、雨水回用量等情況,通過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確定。4.3.8 景觀水體補水、綠化灌溉和道路澆灑用水宜優先采用中水和收集的雨水,并應采取凈化措施滿足水質要求。4.3.9 景觀水體改造時,應提升生態功能、增設安全防護措施,防止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意外傷害。采用非傳統水源的水體附近應增設指示牌,提示居民用水衛生。透水鋪裝改造
18、建筑物周圍雨水花園改造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4.4 景觀風貌4.4.1 應結合居住區出入口、圍墻、景觀構筑物、景觀照明、綠化等對室外環境景觀風貌進行改造和優化提升。4.4.2 改造或新建出入口時,應滿足功能要求,體量適宜,簡潔美觀,與居住區周邊環境和整體風貌、功能用房以及車輛出入控制裝置相協調。新建出入口不應直對道路交叉口或在主要城市道路開口,并宜增設門衛值班、信報收發、快遞存放等功能,機動車出入口應安裝抬桿或電動伸縮門裝置。4.4.3
19、 圍墻風貌應通過修繕、粉刷或設置文化墻等方式進行提升。當圍墻拆除重建時,宜選擇通透性景墻、植物墻或圍欄,并宜結合垂直綠化進行美化,尺度和材質應與周邊建筑相協調。4.4.4 當拆除圍墻改造為開放社區時,宜按照視覺通透、風格協調、功能連貫等要求進行景觀改造。當豎向標高不一致時,應通過微地形改造實現合理銜接過渡,確有難度的可利用景觀擋墻或景觀種植池進行空間劃分,改造后的景觀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4.4.5 宜增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啟智教育功能的花架、涼亭、景觀墻、雕塑等景觀構筑物,營造社區文化,提升社區歸屬感。當條件允許時,應保留名人故居、可增設私人藏書室、博物館等民辦文化設施。4.4.6 應按綠
20、色照明要求改造提升照明系統。道路照明改造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的有關規定,確定照明標準值、照明要求、裝置選擇。夜景照明改造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 163的有關規定,保證照明亮度適宜,設置防止光污染和眩光措施,采用漏電保護設備和專業措施防止漏電,選用高效低耗、性能穩定的節能型光源和燈具。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第5章道路與停車立體或地下停車庫優化非機動出行條件5.1 道路5.2 停車5.3
21、交通標示4.4 景觀風貌打通斷頭路和瓶頸路改造道路路面增設或改造步行系統機動車停車設施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打開封閉區域配建臨時停車位共享停車設施與平臺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增設非機動車出入口優化應急疏散消防通道增設獨立健身步道增設交通標示標線增設凸面轉角反光鏡清除占道設施物品設置降速降噪措施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5.1.6改造道路路面5.1.5優化應急疏散消防通道5.1.7設置機動車降速降噪設施5.1.4清除占道設施5.1 道路Technical
22、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5.1.1 打通斷頭路和瓶頸路5.1.2 打開封閉區域5.1.3 增設非機動車出入口5.1.9 增設獨立健身步道5.1.10 優化非機動出行條件5.1.8 增設或改造步行系統5.2 停車設施蘇州姑蘇某老舊小區改造增加設置臨時停車位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老舊小區當前停車現狀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
23、改造技術標準5.2.1 增設機動車停車設施5.2.1 配建臨時停車位5.2.3 增設非機動車停車設施5.2.4 設置智能停車管理系統5.2.5 新建立體或地下停車庫5.2.6 建立共享停車設施與平臺第6章配套設施燃氣統籌改造管線6.1 市政管線6.2 公共服務設施6.3 環衛設施4.4 景觀風貌供暖管網快遞送達設施雨污管網老年人服務點供電室外引水洗手設施建筑周邊管線供水管網公共廁所化糞池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辦事服務點垃圾分類收集體育健身場地6.4 安防設施安防設備視頻監控設施門禁系統應急呼救系統架空線路托兒所幼兒園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
24、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6.2 公共服務設施6.2.1 應根據居住人口規模、住宅建筑數量與各級公共服務設施供需匹配關系和設置可行性,按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的有關規定,確定不同規模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增補內容。小規模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可與經營性服務設施組合布局、聯合建設,形成綜合社區中心。6.2.2 應通過新建、改建或擴建方式增設滿足社區文體活動、社區管理服務需求的用房??蓪⒎习踩?、便捷可達的地下室改造為小型超市、居民活動室、便民服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當條件允許時,宜形成“5分鐘生活圈”高
25、質量服務配套。6.2.3 應結合居住區幼兒服務人口規模與現有配置情況,配建托兒所、幼兒園。新配建托兒所、幼兒園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JGJ 39的有關規定。當條件允許時,托兒所、幼兒園宜滿足3歲以下幼兒養育全托管。6.2.4 應結合老年人服務人口規模與現有配置情況,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設置老年服務中心(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增設老年人設施時,配建要求和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 50437的有關規定,并宜與社區服務設施統籌建設。當條件允許時,老年服務中心可配置護理型床位,推廣適老化智能終端應用等新技術。Technical Standard
26、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6.2 公共服務設施6.2.5 居住區15分鐘步行范圍內應配置健身場館、球類活動場所等,5分鐘步行范圍內應配置室外健身點。設置室外體育健身設施時,應間距合理,不破壞原有空間及景觀整體性,選用的健身器材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的有關規定。供老年人、兒童、殘障人使用的設施應設置護欄、柔軟地墊、警示牌等安全設施。6.2.6 郵件與快遞送達設施宜設置在人流出入便捷處,可結合門衛、收發室、超市或便利店等聯合設置。6.2.7 當
27、條件允許時,可在方便使用、安全衛生處設置戶外飲水器、戶外洗手池及消毒設施,并應與給排水管網銜接。飲水器飲用水需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的有關規定。6.2.8 大、中型居住區宜設置衛生服務中心,并應與三級醫院合作建立醫聯體,提供遠程診療、雙向轉診等服務。當條件允許時,宜設置社會辦全科診所、智能醫務室、中醫保健點等醫療服務設施。6.2.9 大型居住區應結合街道“放管服”改革,設立社區辦事服務點,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網通辦等便民服務。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28、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第7章房屋7.1 屋面屋面保溫層鋪設屋面保溫層鋪設屋面防水屋面防水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7.1.1 改造屋面形式7.1.2 鋪設屋面保溫層7.1.3 修繕屋面滲漏7.1.4改造屋頂太陽能設施7.1.5 設置架空或綠色屋頂太陽能屋頂太陽能屋頂屋頂綠化屋頂綠化7.2.2改造外墻強弱電、雨落管7.2.1清理粉刷外墻飾面房屋立面改造時,應對建筑外墻飾面進行全面清理,必要時可重新粉刷或修飾。新粉刷或修飾的外墻
29、色彩、材質應與周邊建筑與景觀風貌相協調,不宜增加純裝飾性構件。應對敷設于建筑外墻的通信及有線廣播電視等線路進行綜合統籌改造,必要時可進行管線入樓改造。當改造或增設外墻雨落管和儲水箱(桶)時,應結合立面修繕確定顏色及樣式。7.2 立面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7.2.3 加固改造外墻燈箱廣告當改造或增設外墻燈箱、廣告牌時,應與建筑外墻面統一加固改造,并應與整體建筑風貌相協調7.2.4 規范空調室外機布置空調室外機位改造時,布設位置宜整齊規范。
30、不滿足安全要求的空調室外機支架應進行更換或增設防護設施。設置裝飾物時應考慮對設備熱工性能的影響。7.2.5 改造陽臺風貌陽臺改造時,同類型住宅樓風貌、色彩宜統一,欄板材質造型應簡潔美觀,與居住區整體風貌相協調。7.2.6 拆除或改造外窗護欄建筑首層外窗安全護欄改造時,外皮宜與樓外墻面平齊或安裝隱形護欄。宜拆除二層及二層以上業主自行安裝于外墻面的外窗護欄。宜采用紅外充電護欄等新安保技術。7.3 樓門樓道7.3.1增設出入口無障礙坡道建筑出入口與室外地面之間應增設無障礙坡道及扶手,改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的有關規定。7.3.2新裝或修繕防盜門缺少單元防盜門或現有門體及配
31、件破損嚴重的,應新裝或修繕。改造后門體應安裝牢固安全,開合方便順暢,外觀簡潔大方,色彩材質協調統一,并應與安防、照明設備和無障礙坡道與扶手銜接。7.3.3整修破損踏步和扶手應整修或更換破損的公共樓梯踏步和扶手,實現安全穩固、構件完備、外觀整潔等要求。扶手材料宜選用導熱系數小的木質或塑料等材料7.3.4粉刷樓道墻面應對污損或涂印、張貼小廣告嚴重的樓道墻面進行粉刷。樓道內墻與頂棚應平整潔凈,飾面顏色宜以淺色、亮色為主,側墻宜做耐污墻裙。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
32、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第8章建筑結構8.1 結構加固8.1.1鑒定和加固建筑結構建筑結構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和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的有關規定對原有結構、地基基礎現狀等進行安全性鑒定或和抗震鑒定,出具鑒定報告。當建筑結構不符合鑒定要求時,應依據鑒定結論進行相應加固,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8.1.2鑒定和加固地基基礎地基基礎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和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鑒定標準JGJ/T 404的有關規定進行地基承載力及地基沉降變形鑒定。當地基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應按現行行業標準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范JGJ 123和建筑抗震加固
33、技術規程JGJ 116的有關規定進行加固,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8.1.3加固結構構件結構構件的加固設計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 50357、砌體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 50702和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 116的有關規定,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8.2 圍護結構8.2.1設置外墻節能保溫外墻節能改造時,應按所在氣候區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8.2.2改造建筑
34、外窗外窗改造時,窗體應安裝牢固,開啟扇應開啟靈活、關閉嚴密,窗框與墻體間應采取有效的保溫和防水密封構造,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窗面積的30%。8.2.3設置外窗遮陽設施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寒冷B區進行外遮陽改造時,宜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遮陽工程技術規范JGJ 237和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的有關規定設置遮陽設施。當采用外遮陽技術時,應采取措施增強外遮陽裝置與主體構造連接固定的可靠性。8.2.4設置房屋降噪措施當樓板隔聲性能不滿足要求時,房屋頂棚、樓面墻面和門窗宜采取彈性面層、彈性墊層、隔聲吊頂、內墻隔聲等吸聲和隔聲降噪措施。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允許噪聲級、圍護結構的空氣聲隔聲性
35、能及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標準GB 50118的低限要求。輕型屋蓋屋面宜采取降低屋面板隔絕雨點噪聲的措施。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8.3 加裝電梯8.3.1加裝電梯功能設計建筑加裝電梯應遵循功能合理、結構安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原則,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8.3.2加裝電梯結構改造加裝電梯結構改造可選用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或砌體結構,連接形式可選用與既有建筑結構脫開或相連,并應符合本標準相關規定。8.3.3選
36、擇電梯結構及類別與型形式電梯選用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 7588的有關規定,宜選用無障礙電梯和可再生能源電梯。地下水位高或易積水的地區,宜選用驅動電機頂部設置的電梯,以減少電梯基礎開挖和對原有地下管網的干擾。井道及轎廂尺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梯主參數及轎廂、井道、機房的型式與尺寸 第1部分:、類電梯GB/T 7025.1的有關規定。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第9章建筑設備9.1 暖通9.1.1 改造室內供暖系統9.1.
37、2 設置供熱分戶計量裝置9.1.3 改造分體式空調9.1.4 改造供熱空調系統9.1.5 改造冷熱源機電設備9.1.6 增設可再生能源機組9.1.7 改造建筑通風系統9.1.8 改造防排煙系統9.1.9 增設油煙機防污設施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9.2 給水排水9.2.1改造用水計量裝置9.2.2改造供水系統9.2.3改造熱水供應系統9.2.4改造排水管道9.2.5改造衛生器具9.2.6設置戶內中水系統9.2.7收集利用屋面雨水9.3 電
38、氣9.3.1制定建筑電氣改造方案9.3.2更新更換配電系統線路9.3.3改造到戶計量設備9.3.4設置消防與報警裝置9.3.5設置應急照明指示設備9.3.6改造建筑室內照明設備9.3.7改造或增設信息設施9.3.8設置可再生能源控制系統第10章施工與驗收10.1 綠色施工10.1.1 制定施工方案10.1.2 居民溝通協調10.1.3 安全警示標志10.1.4 施工安全10.1.5安全作業10.1.6 節約能源10.1.7 節約用水10.1.8 噪音控制10.1.9 降低居民干擾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
39、an Residential Area城市舊居住區綜合改造技術標準10.2 竣工驗收10.2.1 竣工驗收原則10.2.2 竣工驗收材料10.2.3 責任明示10.2.4 滿意度反饋PART 3標準推廣倡議圍繞舊居住區改造擬開展重點工作40系列標準系列標準試點項目試點項目多方合作多方合作不斷深化專項不斷深化專項領域技術指導領域技術指導通過實踐探通過實踐探索不斷完善索不斷完善政企學研用交政企學研用交叉融合創新叉融合創新繼續圍繞舊居住改造開展系列標準化工作繼續圍繞舊居住改造開展系列標準化工作發揮團體標準示發揮團體標準示范引領作用范引領作用利用學會資源優勢,在重點地利用學會資源優勢,在重點地區搭建標
40、準試點平臺,發揮示區搭建標準試點平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范引領作用。發揮標準的時效發揮標準的時效性和實用性性和實用性優先支持城市舊居住區改造技術優先支持城市舊居住區改造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較大,仍沒有很難度和復雜程度較大,仍沒有很適合的標準規范進行指導的領域適合的標準規范進行指導的領域推動推動標準標準走出走出去去結合學會國際交流平臺和合作機構,結合學會國際交流平臺和合作機構,探索團體標準的國際國內推廣應用,探索團體標準的國際國內推廣應用,深度合作、定期交流,宣傳推廣深度合作、定期交流,宣傳推廣3.1 擬優選繼續進行標準編制的重點領域41系列團體系列團體標標準編制準編制開展開展試點項目試點項目多方
41、合作多方合作融合創新融合創新擬優先啟動的舊居住區改造相關技術領域海綿化改造改造方案編制、雨水源頭減排和徑流污染控制措施、具體改造工程做法、豎向優化方法、維護與管理等加裝電梯加裝方案設計、結構改造形式與加固措施、電梯選型、建設與管理機制等立體停車立體停車場設計、建設與改造技術、配套設施標準與要求、施工技術、維護與運營管理。其他其他亟需進行標準指導規范的領域。42系列團體系列團體標標準編制準編制開展開展試點項目試點項目多方合作多方合作融合創新融合創新征集改造主體參與標準推廣試點改造方案制定:改造方案制定:具體改造技術研究;具體改造技術研究;專項改造設計;專項改造設計;技術交流與推廣;技術交流與推廣
42、;探索技術標準探索技術標準總結改造模式總結改造模式。3.2 開展標準推廣試點項目43系列團體系列團體標標準編制準編制開展開展試點項目試點項目多方合作多方合作融合創新融合創新整合資源,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整合資源,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形成創新聯合體,不斷推動完善技術體系形成創新聯合體,不斷推動完善技術體系利用城科會平臺多途徑推廣利用城科會平臺多途徑推廣3.3 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完善和推廣利用我會同國外相關領域的機構和組織學術交流合作利用我會同國外相關領域的機構和組織學術交流合作基礎,共同推動城市舊居住改造領域技術合作?;A,共同推動城市舊居住改造領域技術合作。感謝聆聽!感謝聆聽!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9.8.282019.8.28Thanks!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