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報告(研究報告(20202323)研究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研究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 研究人員:徐建輝、趙玉西、陳曉榮、馬敬先、安波研究人員:徐建輝、趙玉西、陳曉榮、馬敬先、安波 陳兵、庹俊飛(執筆)、盛慧、王鴻轅陳兵、庹俊飛(執筆)、盛慧、王鴻轅 田肖倩、許云成、高蘭英、張沛霖田肖倩、許云成、高蘭英、張沛霖 -2-前前 言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指
2、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數字經濟作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于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引擎作用。黨的二十大也強調,重視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 報告)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以下簡稱新疆統計局)、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報告采用新疆統計局 2021 年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應用情況數據,從數字化、融合評價等角度分析新疆“四上”企業1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情況,提出促進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五點建議
3、,為新疆各級政府、企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參考。感謝部分企業對報告完成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期待與關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的同行交流,對報告存在的不足給予批評指正,以提升后續報告的質量。1 轄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資質的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有開發經營活動的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規模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簡稱企業,下同)-3-目錄目錄 一、研究綜述.6(一)研究背景.6(二)相關概念界定.6(三)研究意義.7 二、數字化概況.7(一)數字化基礎.7(二)數字化投入.9(三)數字技術應用.10(四)互聯網應用.13(五)各環節數字化.15
4、三、融合程度分析.16(一)指標體系設計.16(二)整體分析.17(三)行業分析.18(四)聚類分析.19 四、存在的問題.21(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不強、投入少.21(二)企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效果不明顯.21(三)行業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水平差距大.21 五、推進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建議.22(一)長期投入,融入生態.22(二)強長補弱,效果優先.22(三)數據聯接,感知場景需求.23 -4-(四)多管齊下,解決人才問題.23(五)榜樣引領,優化融合發展環境.23 附錄.24(一)圖表目錄.24(二)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25(三)報告聲明.26 -5-摘摘 要要
5、從數字化整體看:從數字化整體看:計算機普及率為 99.95%,局域網普及率為56.50%,企業網站普及率為 25.57%,企業單位信息技術員工數為 2 人/家,單位數字化投入為 35.07 萬元/家。與全國相比,新疆計算機普及率與全國水平接近,局域網普及率、企業網站普及率、互聯網應用普及率與全國水平相差較大。從各環節數字化看:從各環節數字化看:企業在研發、生產、管理、運營、宣傳推廣、銷售等六個環節的數字化普及率依次為 2.00%、13.90%、81.53%、47.52%、67.64%、5.98%。管理、宣傳推廣兩個環節數字化程度較高,研發、銷售、生產三個環節數字化程度較低,不同環節數字化普及率
6、差距巨大。從全國看,研發、銷售、生產三個環節數字化普及率分別為 7.30%、11.17%、19.30%,均高出新疆 5%。從融合指數看:從融合指數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為 25.13,其中,融合基礎指數為 51.74,融合投入指數為 2.65,融合成效指數為 22.03。16 個行業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最大值為 47.18,最小值為21.79,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融合程度較高,衛生和社會工作、采礦業、教育 3 個行業融合程度一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 12 個行業融合程度較低。問題與建議:問題與建議:報告總結以下三點問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不強、投入少
7、;企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效果不明顯;行業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水平差距大。提出以下五條建議:長期投入,融入生態;強長補弱,效果優先;數據聯接,感知場景需求;多管齊下,解決人才問題;榜樣引領,優化融合發展環境。-6-一、研究綜述(一)研究背景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越來越成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2020 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新要求。2021 年,首次將“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提法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022 年,二十
8、大再次提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要求。新疆黨委、政府積極向“數”而行。2021 年自治區“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推動新疆十大重點產業開展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化技術全面賦能實體經濟和重點產業?!?023 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毙陆當底纸洕c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是積極響應新疆黨委和政府關于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號召,而提出的一種用來監測與描述新疆及十四個地州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狀態的工具和方法,為推進新疆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辟
9、了新方法。(二)相關概念界定 國內外關于數字經濟的相關概念界定、測度方法和統計口徑仍未有統一的標準,但學術界對于數字經濟的定義往往以 2016 年G20 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為主,即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7-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1。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和本質功能是指實體經濟數字化變革提高全社會、全產業、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和價值創造模式,從而實現經濟整體效能放大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化學反應”主要源于對生產、設計與制造環節進行數字化重構,用大
10、數據模型推演出最優流程。(三)研究意義 圍繞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研究將促進新疆及十四個地州市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首先是有助于數字化發展彎道追趕。數字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被列為“十四五”規劃的核心之一,這也是新疆彎道趕超內地經濟的一次機會。其次,該研究匯聚了大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的數據,進行了定量的研究,也對部分企業進行了抽樣調研,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和研究建議能夠為政府做出最優決策提供參考。最后是為政府提供監測和描述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工具。從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中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對于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建設現代化
11、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二、數字化概況(一)數字化基礎 全國計算機普及率為 99.90%,局域網普及率為 70.20%,企業網站普及率為48.00%。新疆企業單位計算機擁有量2約為 36 臺/家,計算機普及率為 99.95%;局 1 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4.html 2 單位計算機擁有量=計算機擁有量/企業數量 -8-域網普及率為 56.50%;企業網站普及率為 25.57%。與全國相比,新疆計算機普及率與全國接近,局域網普及率和企業網站普及率與全國相比,差距較大。單位計算機擁有量最多的 3 個行業
12、是采礦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擁有量最少的行業是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行業之間的差距較大;新疆計算機普及率平均值為 99.88%,僅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普及率未能達到 100.00%。新疆計算機普及率與全國持平,僅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略低于全國水平。局域網普及率最高的 3 個行業是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全國局域網普及率高出新疆 13.7 個百分點,僅有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
13、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等行業的局域網普及率超過全國水平。企業網站普及率最高的 3 個行業是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國企業網站普及率高出新疆 22.43 個百分點,僅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行業的企業網站普及率超過全國水平。表 1 數字化基礎表1 行業名稱 單位計算機數(臺/家)計算機普及率(%)局域網普及率(%)企業網站普及率(%)全國-99.90 70.20 48.00 新疆 36 99.95 56.50 25.57 采礦業 227 100.00 63.89 34.57 1 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局 2021 年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應用情
14、況,下同 -9-制造業 36 99.97 61.21 33.48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81 99.75 71.28 34.38 建筑業 31 100.00 54.51 23.87 批發和零售業 19 99.98 53.31 20.10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9 100.00 53.29 21.47 住宿和餐飲業 16 100.00 57.81 28.68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82 100.00 75.45 53.18 房地產業 12 100.00 49.70 18.92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21 99.70 51.71 24.81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79 10
15、0.00 64.75 36.61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7 100.00 57.53 31.51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12 100.00 49.21 17.46 教育 84 100.00 62.50 56.25 衛生和社會工作 81 100.00 87.50 72.50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41 98.70 57.14 27.27 數據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整理(二)數字化投入 企業單位信息技術員工數為 2 人/家1,信息技術員工占比為 2.14%;企業數字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總額的 0.16%,單位數字化投入金額為 35.07 萬元/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
16、息技術服務業的單位信息技術員工數和信息技術員工占比都遠超過其他行業。單位數字化投入金額最多的 3 個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 1 單位信息技術員工數=信息技術員工數量/企業數量 -10-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最少的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數字化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 1%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房地產業、衛生和社會工作。表 2 數字化投入表 行業名稱 單位信息技術員工數(人/家)信息技術員工占比(%)單位數字化投入金額(萬元/家)數字化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新疆 2 2.14 35.07 0.16 采礦業 8 1.68 354.38 0.40 制造
17、業 3 1.58 48.17 0.13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2 1.66 48.50 0.17 建筑業 2 1.08 6.59 0.04 批發和零售業 1 2.96 12.27 0.04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3 1.23 59.98 0.22 住宿和餐飲業 1 2.26 7.23 0.60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42 23.81 523.66 2.14 房地產業 1 5.18 5.13 1.53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 0.65 11.16 0.14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2 2.25 25.50 0.37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 1.06 13.28 0.1
18、7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1 1.03 4.88 0.22 教育 3 2.67 56.58 1.85 衛生和社會工作 3 1.74 48.55 1.13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 3.49 52.05 0.50 數據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整理(三)數字技術應用 新疆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的平均值為 12.78%,普及率前 3 位的數字技術是電子數據交換、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普及率最低的數字技術是開源技術。與全國相比,新疆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趨勢與全國情況保持一致。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應用方面,普及率最高的 3 個行業是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科學
19、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與全國相比,全國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普及率高出-11-新疆 5.98 個百分點,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超過全國水平。在物聯網技術應用方面,普及率最高的 3 個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與全國相比,全國的物聯網技術普及率高出新疆 3.24 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 5 個行業超過全國水平。在大數據分析應用方面,普及
20、率最高的 3 個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與全國相比,全國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普及率高出新疆 3.52 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超過全國水平。-12-表 3 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 行業名稱 電子數據交換普及率(%)射頻識別技術普及率(%)云計算服務普及率(%)物聯網技術普及率(%)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率(%)大數據分析普及率(%)增材層制造(3D打印)普及率(%)區塊鏈技術普及率(%)開源技術普及率(%)普及率平均值(%)全國 27.49 2.46 13.36 18.62 5.89
21、14.12 8.76 1.57 1.44-新疆 21.51 2.11 10.20 15.38 3.50 10.60 3.07 1.02 0.53 12.78 采礦業 25.31 6.79 7.41 22.53 5.25 9.88 0.62 0.93 0.62 13.18 制造業 24.39 3.05 9.44 18.22 4.96 9.82 0.59 1.91 0.66 12.89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32.49 2.77 10.20 21.16 3.65 16.37 0.38 1.64 0.63 13.68 建筑業 21.30 0.80 12.55 13.72 4.11 9.9
22、8 0.32 0.59 0.48 12.55 批發和零售業 17.74 1.06 8.03 13.16 1.76 9.47 0.15 1.08 0.31 11.66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0.85 10.19 9.87 19.75 2.51 10.82 0.00 0.94 0.78 13.62 住宿和餐飲業 20.49 3.03 8.50 16.69 5.61 9.26 0.15 0.30 0.30 12.25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28.18 5.45 49.09 38.64 14.55 45.45 0.00 6.82 5.00 22.36 房地產業 21.02 0.86 9.
23、53 12.91 3.04 9.23 0.41 0.11 0.41 12.04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6.79 1.63 11.14 11.00 2.23 9.36 0.00 0.15 0.30 11.56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29.15 0.68 11.53 12.54 2.37 11.86 0.68 0.68 0.00 13.02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0.55 4.11 9.59 15.07 2.74 6.85 0.00 0.00 0.00 11.64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12.70 0.00 11.11 7.94 4.76 11.11 0.00 0.00 1.59 11
24、.27 教育 25.00 6.25 31.25 12.50 12.50 6.25 0.00 6.25 0.00 13.75 衛生和社會工作 32.50 5.00 15.00 20.00 15.00 22.50 0.00 0.00 2.50 16.25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2.08 0.00 14.29 16.88 2.60 12.99 0.00 0.00 1.30 12.99 -13-(四)互聯網應用 全國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平均值為 42.63%,新疆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的平均值為 37.62%,全國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高出新疆 5.01 個百分點。企業應用互聯網排名前 3 位的活動是收發
25、電子郵件、使用網上銀行、員工培訓,應用最少的是使用其他金融服務1。與全國相比,新疆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與全國基本趨同,除應用互聯網進行員工培訓的普及率高于全國,其余均與全國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在電子郵件應用方面,普及率最高的前 3 個行業是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普及率低于 80%的行業有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與全國相比,全國的電子郵件普及率高出新疆 4.65 個百分點。在網上銀行應用方面,普及率最高的行業是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與全國
26、相比,全國的使用網上銀行的普及率與新疆接近。在通過互聯網開展員工培訓方面,普及率最高的行業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與全國相比,新疆的網上員工培訓普及率高出全國 3.48 個百分點,新疆 81.25%的行業超過全國水平。1 其他金融服務包括網上交易股票、基金、保險等 -14-表 4 互聯網應用普及率 行業名稱 收發電子郵件普及率(%)了解商品和服務信息普及率(%)從政府機構獲取信息普及率(%)與政府機構互動普及率(%)使用網上銀行普及率(%)使用其他金融服務普及率(%)提供客戶服務普及率(%)網絡電話或視頻會議普及
27、率(%)在線提供產品普及率(%)發布信息或即時消息普及率(%)網上員工培訓普及率(%)網上招聘普及率(%)普及率平均值(%)全國 86.75 49.72 51.89 29.46 80.94 9.87 38.60 29.88 15.98 36.38 38.52 43.57 42.63 新疆 82.10 40.43 38.63 23.12 79.63 6.95 27.93 29.53 9.73 31.69 42.00 39.68 37.62 采礦業 86.42 41.36 46.60 32.10 78.70 7.72 19.44 43.83 5.56 35.19 49.38 44.14 40.87
28、 制造業 84.25 46.56 44.03 30.64 82.23 9.20 30.26 34.66 12.53 33.52 43.51 43.86 41.27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85.14 28.46 42.32 26.20 69.77 7.05 21.79 45.72 7.81 40.30 56.42 38.04 39.08 建筑業 85.69 32.94 46.98 23.22 82.54 5.61 17.03 23.22 2.67 29.95 47.20 39.19 36.35 批發和零售業 78.80 48.45 31.41 18.18 79.24 7.24 30.
29、95 28.53 12.28 28.84 39.69 35.33 36.58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0.41 35.42 29.62 20.06 77.12 6.11 27.74 29.15 6.43 30.72 40.28 36.52 34.97 住宿和餐飲業 74.96 37.78 27.16 16.24 77.39 3.19 41.12 20.79 17.75 28.83 38.24 42.79 35.52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86.82 58.18 49.09 30.91 75.45 12.73 53.64 62.73 33.18 50.91 60.00 57.73 5
30、2.61 房地產業 81.91 30.74 38.44 22.37 77.63 5.29 24.96 21.43 5.48 28.45 32.73 35.66 33.76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80.98 30.46 37.89 18.13 78.31 8.32 27.49 25.26 6.24 34.62 40.12 46.51 36.19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90.17 43.73 53.22 30.51 86.10 7.12 30.51 45.76 9.83 47.46 60.34 54.24 46.58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78.08 34.25 43.84 27.40 84.9
31、3 1.37 15.07 32.88 6.85 41.10 50.68 50.68 38.93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79.37 34.92 41.27 23.81 84.13 3.17 19.05 28.57 3.17 28.57 39.68 44.44 35.85 教育 93.75 25.00 56.25 12.50 100.00 12.50 18.75 12.50 6.25 31.25 56.25 87.50 42.71 衛生和社會工作 85.00 47.50 50.00 40.00 95.00 10.00 47.50 45.00 27.50 52.50 57.50 60.00 5
32、1.46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83.12 38.96 41.56 27.27 80.52 3.90 25.97 29.87 16.88 31.17 22.08 45.45 37.23 -15-(五)各環節數字化 從橫向看,不同環節數字化普及率差距巨大,普及率排名前三位的是管理環節、宣傳推廣環節、運營環節,數字化普及率排名最后的兩個環節是研發環節、銷售環節。從縱向看,全國研發、銷售、生產兩環節數字化普及率分別為 7.30%、11.17%、19.30%,新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管理環節,普及率最高的前 3 個行業是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居
33、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在宣傳推廣環節,普及率最高的前 3 個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在運營環節,普及率最高的前 3 個行業是衛生和社會工作、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普及率最低的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表 5 各環節數字化普及率 行業名稱 研 發 環 節普及率(%)生產環節普及率(%)管理環節普及率(%)運營環節普及率(%)宣傳推廣環節普及率(%)銷售環節 電子商務普及率(%)電子商務金額占銷售收入比重(%)全國 7.30 19.30-11.17-新疆 2.00 13.90 81.53 47.52 67.6
34、4 5.98 2.86 采礦業 1.85 20.68 88.27 52.47 62.96 0.00 0.12 制造業 5.27 35.18 85.84 57.98 71.72 1.28 2.81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0.76 40.30 82.12 42.32 69.40 1.89 0.08 建筑業 0.32 6.57 83.72 27.98 67.91 0.16 0.00 批發和零售業 0.66 4.91 77.94 61.85 61.77 1.32 5.11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0.94 4.08 78.06 42.16 61.44 0.47 0.57 住宿和餐飲業 0.
35、91 2.43 80.42 51.90 76.02 1.37 12.97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3.64 6.36 89.09 53.64 85.91 4.09 1.81 房地產業 1.05 2.40 80.11 35.06 70.65 0.08 0.58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0.59 1.19 81.43 23.18 62.26 0.74 0.53 -16-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1.36 6.78 87.46 28.81 78.64 0.68 0.00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4.11 6.85 84.93 31.51 67.12 0.00 0.92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36、 0.00 7.94 74.60 39.68 57.14 0.00 0.04 教育 0.00 6.25 81.25 25.00 68.75 0.00 0.41 衛生和社會工作 2.50 22.50 97.50 77.50 85.00 2.50 5.16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0.00 0.00 81.82 35.06 84.42 5.19 0.79 數據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整理 三、融合程度分析(一)指標體系設計 報告組基于指標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及可操作性,設計以融合基礎、融合投入和融合成效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標體系。指標權重的確定上
37、采用專家賦權法,更貼近新疆的實際情況?;A資源是指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各類基礎設施和發展資源,對于企業來說,融合基礎主要是指計算機普及率、局域網普及率和企業網站普及率等基礎資源的豐欠程度。融合基礎的專家賦權值為 30%。人力和資金的大量投入使得數字化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大大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本報告對于融合投入的衡量,使用了數字技術人員比重和數字化投入比重。融合投入的專家賦權值為 30%。融合發展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當前,信息技術在多個領域不斷尋求創新,實體經濟的變革和擴張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增長的成本,提升了經濟發展的效率。本報告對于融合成效的衡量,使用了
38、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互聯網應用普及率、主要環節數字化普及率和電子商務交易額比重,融合成效的專家賦權值為 40%。-17-表 6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標體系 目標層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指標屬性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 融合基礎(30%)計算機普及率(25%)正向 局域網普及率(25%)正向 網站普及率(50%)正向 融合投入(30%)數字技術人員比重(50%)正向 數字化投入比重(50%)正向 融合成效(40%)數字技術應用率(25%)正向 互聯網應用普及率(25%)正向 主要環節數字化普及率(25%)正向 電子商務交易額比重(25%)正向 資料來源: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二)整體分析(
39、1)融合指數計算 在計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時,為了保證指標縱橫向的可比性,避免指標在單位、量綱之間的差異,本報告在指標選取時均采用百分數。將各二級指標數值乘以權重,然后以此類推,計算出對應的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乘以權重再求和得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2)融合指數分析 經過計算,得出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為25.13。從一級指標看,得分最高的是融合基礎,得分是 51.74;最低的是融合投入,得分是 2.65,前者是后者的 19.52 倍;居中的是融合成效,得分是 22.03。-18-圖 1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 資料來源: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三)行業分析 信息傳輸軟件
40、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采礦業、教育、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 10 個行業的融合指數超過整體融合指數,剩下 6 個行業的融合指數均低于整體融合指數。表 7 各行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 行業名稱 融合基礎指數 融合投入指數 融合成效指數 綜合指數 綜合指數排名 新疆 51.74 2.65 22.03 25.1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70.45 47.19 29.73 47.18 1 衛生和社會工作 83.13 3.71 30.20 38.13 2 采礦業 58.26 18.70 22.97 32.27 3 教育 68.75 3.94 21.77 30.51 4
41、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59.95 3.33 23.08 28.22 5 制造業 57.04 3.55 24.96 28.16 6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59.49 2.58 23.39 27.98 7 住宿和餐飲業 53.79 1.18 24.06 26.12 8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55.14 2.10 20.98 25.56 9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2.60 3.53 21.35 25.38 10 -1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49.06 4.36 20.09 24.06 11 批發和零售業 48.37 1.18 22.02 23.67 12 建筑業 50.56
42、1.58 20.00 23.64 13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0.26 1.22 19.13 23.10 14 房地產業 46.88 0.79 19.48 22.10 15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46.03 0.90 19.26 21.79 16 數據來源: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 綜合指數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采礦業,排名靠后的三位分別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排名前三位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 2.17倍、1.75 倍、1.48 倍。融合基礎指數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
43、務業、教育,排名靠后的三位分別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排名前三位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 1.81倍、1.53 倍、1.49 倍。融合投入指數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排名靠后的三位分別是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排名前三位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的59.73 倍、23.67 倍、5.52 倍。融合成效指數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排名靠后的三位分別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排名前三位的行業是
4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 1.58 倍、1.55 倍、1.30 倍。(四)聚類分析 報告組運用 SPSS26 軟件進行 K-均值聚類,將 16 個行業的融合程度劃分為-20-融合程度較高、融合程度一般、融合程度較低三類。表 8 各行業融合程度聚類分析 融合程度類別 行業 融合程度綜合指數 聚類中心1 融合程度較高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47.18 47.18 融合程度一般 衛生和社會工作 30.51-38.13 33.64 采礦業 教育 融合程度較低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21.79-28.22 24.98 制造業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住宿和餐飲業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45、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批發和零售業 建筑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房地產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數據來源: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 融合程度較高的行業只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融合程度一般的行業有衛生和社會工作、采礦業、教育;融合程度較低的有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 1 聚類中心是指融合程度類別的平均值 -21-產和供應業、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 12 個行業,融合程度較低占行業總量的四分之三。四、存在的問題(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不強、投入少 一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不強。從對 387 家企業調研看,37.0%的企業沒有
46、制定數字化轉型相關規劃,21.2%的企業沒有數字化轉型負責人;部分管理人員認為數字化就是信息化,對企業發展作用有限;部分制造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產業大腦等協同共享平臺持保留態度,認為會泄露企業核心技術或商業機密。二是數字化轉型的投入少。從對“四上”企業的數字化統計數據看,單位企業信息技術員工數為 2 人,信息技術員工占企業員工總數的 2.14%;單位企業數字化投入 35.07 萬元,數字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的 0.16%。三是我區主要以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為主體,且多處于工業 2.0 階段,其一方面對數字技術發揮功用的環節內容及效益優勢認識不清,另一方面缺少學習或應用數字技術的經濟能力,難以突破技術
47、壁壘,完成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應用。(二)企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效果不明顯 從“四上”企業的數字化統計數據看,企業在研發、生產、管理、運營、宣傳推廣、銷售等六個環節的數字化普及率依次為 2.00%、13.90%、81.53%、47.52%、67.64%、5.98%,研發、銷售、生產三個內外關鍵環節數字化普及率低于全國 5%以上;并且 67.64%的網絡宣傳推廣只帶來 5.98%的網上銷售普及率,投入產出比低。從 387 家企業調研看,因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比“提高 10%以上”的占 8.7%;營業利潤同比“提高 10%以上”的占 5.6%,融合發展的效益不明顯。(三)行業間數
48、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水平差距大 -22-從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看,綜合指數最高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指數為 47.18,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指數為 21.79,前者是后者的 2.17 倍;從融合程度看,較高融合程度的行業僅 1個,一般融合程度的行業有 3 個,較低融合程度的行業有 12 個,較低融合程度的行業占全部行業的 75%,數字鴻溝現象較為明顯,行業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水平不平衡,差距較大。五、推進新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建議(一)長期投入,融入生態 一是充分認識向數字企業進化的必要性、長期性,持續加大以 5G 網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
49、為代表的“新基建”投入,持續推進“兩核多點”云計算中心布局,夯實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底座。二是做好營銷能力、產品和服務優化等環節的融合創新工作,盡可能做好數字化投入產出的平衡,以長期視角拓展其運營和創新能力。三是采用產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專業協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服務企業的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生態體系,提高融合發展的效率和成功率。(二)強長補弱,效果優先 一是推動管理、宣傳推廣環節數字化目標向提升運營、交易環節水平轉移,在降本增效、拓展線上線下渠道、增加收入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提高投入產出比。二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敢于大幅度增加研發、生產環節的數字化投入,創新全新產品和
50、服務填補市場空白,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獲利能力。三是針對融合程度較高的行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的產業融合特性,將現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轉換為落地成果,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齊頭并進;在自身發展的同-23-時,輻射發展水平相對弱勢的行業,共享優勢融合機制與科技人才。(三)數據聯接,感知場景需求 一是積極上云,和生態體系中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實現系統聯接,做到供需數據的無縫對接;和終端用戶群體保持多種方式的數字化聯接方式。二是通過和合作伙伴、上下游企業、終端用戶的數字聯接,快速感知用戶需求的場景變化,按需生產、定制生產,實現從功能需求到場景需求的升級。(四)多管齊下,解決人才
51、問題 一是注重數字化人才引進工作,針對人才關心的引進落戶、子女教育、住房等核心需求,打造特色人才服務陣地,切實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數字化人才培養制度,提高員工數字化技術和管理的素養。三是與數字服務企業合作或通過外包服務平臺,快速找到適合的數字化人才。四是與高校等科研院所合作,聯合培養高層次數字化人才。(五)榜樣引領,優化融合發展環境 一是相關部門組織專業協會、研究機構定期撰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先進案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聚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精準培育,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贏的創新生態,為數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二是專業協會不定期組織數字經濟與實體經
52、濟融合發展分享交流會,推動企業之間、企業和數字服務企業之間深入交流、共建活躍、有競爭力融合生態。三是相關部門落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制定針對性的具體措施,支持數字化服務企業研發訂閱式輕量化應用服務、豐富數字化服務“工具箱”,通過豐富低成本的數字化供給服務,提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合發展效果。-24-附錄(一)圖表目錄 表 1 數字化基礎表.8 表 2 數字化投入表.10 表 3 數字技術應用普及率.12 表 4 互聯網應用普及率.14 表 5 各環節數字化普及率.15 表 6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標體系.17 表 7 各行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18 表 8 各行業融合程度聚
53、類分析.20 圖 1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數.18 -25-(二)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主要研究領域:數字經濟、數字鄉村、數字絲路。主要成果包括:規劃、研究報告、專著和政策建議。規劃:新疆電子商務發展“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烏魯木齊經濟開發區(頭屯河區)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和田地區、奇臺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昭蘇縣等地電子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墨玉縣、洛浦縣等地商貿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等。研究報告: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數實融合、電子商務、直播電商、跨境電商、對外貿易便利化、數字鄉村等系列年度研究報告。專著:數字經濟 政府網站 云游阿勒泰 網絡營銷 新疆網貨 新疆
54、網貨 II 新疆網商 新疆網商 II 大學生村官電子商務。政策建議:加快我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依托八大產業集群,深化我區平臺經濟發展 以縣域電子商務為抓手加快我區鄉村振興的建議 建設網上銷售、消費大數據庫及分析評價系統,推動我區果蔬等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等 14 篇建議得到自治區領導的肯定,批示相關領導或部門處理。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xj960160(新疆數字經濟研究)聯系我們: -26-(三)報告聲明 本 報告 掌握的信息難免有所遺漏,部分數據未必能夠完全反映真實情況,因此,報告仍難免有不少疏漏之處,待繼續予以完善,敬請諒解。本報告提供給單位或個人僅為參考研究資料,不構成投資等任何建議,由此帶來的風險請慎重考慮,報告組不承擔因使用本 報告 而產生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