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2024“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報告(258頁).pdf

編號:181553 PDF  DOCX 258頁 5.89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2024“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報告(258頁).pdf

1、“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4 序言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讓綠色切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建設始終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聚焦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合作,為共建國家推動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綠色成果。在中國與共建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些進展推動了綠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綠色規則標

2、準的“軟聯通”,綠色交流合作的“心聯通”,探索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新路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已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各領域與全過程。2019年,生態環境部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綠色聯盟),截至目前,已吸引來自40余個國家的17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包括20多個共建國家的環境與氣候主管部門。綠色聯盟自啟動以來,舉辦了近百場高級別對話活動,發布了近30份政策研究報告,圍繞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市場等主題為各國綠色低碳發展研提轉型路徑,已成為綠色“一帶一路”領域政策對話、聯合研究、能力建設和技術示范合作的重要國際合作平臺。為系統總結綠色絲綢之

3、路建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經驗與做法,更好地對接共建國家綠色發展需求,展望“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前景,綠色聯盟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開展了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 首期研究工作。報告已納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峰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文件清單及務實合作項目清單,旨在為各相關方對接共建國家綠色發展需求、推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及氣候領域國際合作提供決策參考和方向引導,同時為共建國家推動重點領域綠色發展提供借鑒。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識。綠色絲綢之路高度契合共建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度對接,綠色成為共

4、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生態環境部及綠色聯盟愿與中外合作伙伴一道,繼續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持續開展聯合研究并發布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 系列研究報告,及時分析總結相關經驗做法,分享“一帶一路”建設的綠色成效和進展,以期為持續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行動建議。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2024年11月咨詢顧問:(一)外方薩克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索爾海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理事長劉鴻鵬,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能源司司長漢 森,綠色聯盟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特邀顧問、原院長

5、鄒 驥,綠色聯盟咨詢委員會委員,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桑 頓,綠色聯盟咨詢委員會委員,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首席執行官張潔清,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中國項目主任穆斯塔法,巴基斯坦-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二)中方周國梅,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 敬,“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理事長薛 瀾,清華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蘇世民書院院長劉衛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秘書長李永紅,綠色聯盟常務理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馬 駿,綠色聯盟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天義,綠色聯盟咨詢委員

6、會委員,原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吳慧敏,中金研究院董事總經理、“一帶一路”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團隊:(按英文首字母排序)艾弗森、安 迪、陳韻涵、程 琳、戴前進、高吉多、管妮娜、郭凱迪、漢 森、胡飛龍、胡永泰、花瑞祥、黃全勝、凱 文、藍 艷、雷潔瓊、李盼文、李 彥、李 櫻、劉豐蔚、劉冠英、劉建國、劉 立、劉穎琦、龍 迪、呂夢醒、馬 瑜、孟 雷、母廣偉、樸尚德、賽 斯、孫 芳、譚曉雨、唐祎祺、郇軼中、王 燦、王燦發、王國勤、王珂禮、王 強、王思敏、王 燁、王雨晴、王 悅、王宗爽、魏領紅、溫 特、溫源遠、徐 上、楊雅茹、殷春肖、于曉龍、于心怡、余云軍、岳書旭、張建宇、張婕姝、張 敏、張

7、 楠、張天澤、張志強、鄭苗壯、鄭 藝、朱炳成、朱俊明、朱旭峰、朱 源支持單位:(按英文首字母排序)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兒童投資基金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美國環保協會、紅杉氣候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單位:(按英文首字母排序)東盟能源中心,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公路學會,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格里菲斯大學,中金研究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8、,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挪威極地研究所,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巴基斯坦中國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世界資源研究所。*咨詢顧問和研究團隊成員以個人身份參加研究工作,不代表其所在單位及“一帶-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觀點。iv執行摘要執行摘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發展不平衡、非傳統安全挑戰更加復雜,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威脅。世界經濟論壇在 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無論是對 2024 年的預測還是未來兩年或十年的預測,極端天氣事件都位

9、列前三位。與此同時,與環境有關的風險在十年的長期趨勢下成為最為嚴峻的風險來源,全球攜手合作推動經濟社會全系統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進程已過半,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特別版中期評估報告顯示,在可評估的約 140 個具體目標中,有半數中度或嚴重偏離預期。其中,在與綠色發展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SDG7(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進展速度不夠快,到 2030 年仍有約 6.6 億人無法用上電,近 20 億人仍將依賴污染性燃料和烹飪技術;SDG13(氣候行動)的落實速度和規模完全不足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到 2030 年排放量必須減少近一半;S

10、DG14(水下生物)和 SDG15(陸地生物)的進展有限。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2013 年提出以來,中國與各方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有力促進了互聯互通,促使共建國家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并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中國與共建國家堅守初心、攜手同行,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從“大寫意”到“工筆畫”,不斷取得豐碩成果。目前中國已與 150 多個國家、30 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 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11、文件,覆蓋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國家和三分之一的國際組織。20132022 年,中國與共建國家貨物貿易從 1.04 萬億美元擴大到 2.07 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7.9%,遠超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4.7%)1;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3800 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 2400 億美元2;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為當地創造了 42.1 萬個就業崗位3。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預測,到 2030 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 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1來源: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及第一財經研究院報告跨越

12、山海|“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報告:新絲路 共發展,2023年 9 月。2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3 年 10 月.3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人民日報.2023 年 10 月 12 日第 09 版.v困,推動全球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分別增長 6.2%和 9.7%,全球收入將因之提升 2.9%。就支持落實 2030 年議程而言,2022 年 9 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一帶一路”倡議支持聯合國的進展報告強調,“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重要機遇,倡議下的切實努力和進展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根之茂者其實遂根之茂

13、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膏之沃者其光曄。十年來,“一帶一路”的綠色底色愈加鮮明,綠色絲綢之路為共建國家開啟了“筑夢空間”。2015 年 3 月,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17 年 5 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2019 年 4 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進一步強調,把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

14、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2023 年 10 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并將“促進綠色發展”作為行動之一,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明確了新方向,開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動力。日就月將日就月將,十年有成十年有成。在中國和共建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在生物多樣性領域,中國積極響應發展中國家彌合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的緊迫需求,以擔任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為契機,推動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正式啟動昆明

15、生物多樣性基金并率先出資 15 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作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通過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行動計劃,盡己所能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截至 2024 年 9 月,中國已與 42 個發展中國家簽署 53 份合作文件;累計舉辦 62 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 120 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 2500 余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專業人員;宣布實施“非洲光帶”項目,未來三年幫助解決至少約 5 萬戶非洲地區無電貧困家庭用電照明問題。vi在在能源轉型能源轉型領

16、域,領域,中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2023 年中國能源轉型投資達 6760 億美元,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全球 2023 年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 420 吉瓦,比 2022 年上漲了約 84%,其中 261 吉瓦新增裝機容量部署在中國4。作為世界領先的氣候友好型技術制造國,中國向全球提供了 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外貿“新三樣”大大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為全球能源轉型和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與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13 年以來,中國主要電力企業境

17、外直接投資項目中,以以太陽能發電和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項目數量占比最高太陽能發電和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項目數量占比最高,約 33%。尤其是 2021年起,新能源投資項目數量顯著上升,占比均保持在 50%以上5。2023 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和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 8.1 億噸6。另一方面,中國雙碳中國雙碳目標與退煤承諾的全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目標與退煤承諾的全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雨林行動網絡(Rainforest ActionNetwork)等機構研究顯示,在全球部分金融機構氣候承諾的倒退、能源融資力度仍不足的情況下,2023 年主要中資銀行化石能源融資已經顯著下降。在綠色金融領域在綠色

18、金融領域,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從十年前的 8.9 萬億人民幣發展到 2022年的 30 萬億人民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綠色含量持續提升。特別是當前資金問題是實現氣候雄心的關鍵和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GD)、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英國海外發展研究院以及格里菲斯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分析顯示,中國通過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南合作機制下的努力,已成為全球發展資金的倡議和南南合作機制下的努力,已成為全球發展資金的主要提供者主要提供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在 2013-2021

19、 年的九年間通過雙邊、區域和多邊渠道提供了約 343-410 億美元氣候相關融資億美元氣候相關融資,平均每年平均每年約約 38-45億美元億美元,約等于約等于所有所有發達國家氣候融資總額的發達國家氣候融資總額的 6.59%7。中國提供氣候融資的渠道和方式呈多樣化發展,涵蓋雙邊公共資金,多邊公共資金,出口信貸及動員的私人資金等。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正在逐漸轉變為氣候和發展融資的凈提供國中國正在逐漸轉變為氣候和發展融資的凈提供國,超額完成全球氣候融資超額完成全球氣候融資“公平份額公平份額”,中國提供的雙邊氣候融資是美國同期的,中國提供的雙邊氣候融資是美國同期的兩倍。兩倍。4清潔能源市場監測.國際能

20、源署.2024 年 3 月.5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力行業國際合作年度發展報告.2024.2024 年 8 月.6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推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4 年 8 月.7數據來源:中國成為國際氣候融資的貢獻者.全球發展中心.2024 年 9 月;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提供的國際氣候資金世界資源研究所.2024 年 9 月.本報告中數據略作整合,鑒于數據可得性和可比較性,僅涵蓋至 2021 年數據。vii序章燦爛,未來可期。為應對一系列全球挑戰,我們亟需探索以綠色低碳序章燦爛,未來可期。為應對一系列全球挑戰,我們亟需探索以綠色低碳轉型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絲綢之路

21、建設恰恰契合這轉型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恰恰契合這一發展模式一發展模式。在推進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戰略,分析共建國綠色發展的現狀、需求和潛力,找準交匯點和著力點,有針對性開展務實合作。為此,“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有關合作伙伴共同編寫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報告,旨在:(1)系統梳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成效;(2)構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指數評估體系,并對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潛力進行量化評估;(3)基于評估結果,按重點領域分別開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現狀、關鍵問題、未來機遇及合作重點

22、進行識別;(4)選取重點國家、重點領域,梳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合作的典型項目案例,展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對共建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總結提煉出可復制推廣的經驗作法;(5)展望下一個金色十年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發展前景,提出有針對性、符合共建國家實際需求的行動建議。本報告共包括相關背景介紹、綠色發展評估與案例分析、重點領域識別以及未來政策和行動建議四部分,細分為 14 個章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概述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趨勢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宏觀背景,闡述綠色絲綢之路的本質內涵,識別各領域綠色發展的需求、機遇與挑戰,展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23、十年來取得的綠色成就,擘畫未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宏偉藍圖,共分為兩章。第一章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本章闡釋了本章闡釋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提出背景和發展歷程的提出背景和發展歷程。當今世界,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實現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增長點和護航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理念、原則和目標方面高度契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解決方案之一。綠色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鮮明底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內涵不斷深化、理念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重要性不斷提升,為共建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能,為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帶來了新機遇,為人類命

24、運共同體建設譜寫了新篇章。viii第二章第二章 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成效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成效本章將本章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成效顯著,在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中國政府用篤定的信念和扎實的行動,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貢獻“中國力量”: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強化“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凝聚綠色發展國際共識;通過搭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強化生態環保服務;通過搭建技術交流和轉讓平臺,加強“一帶一路”生態環保項目合作;通過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支持

25、共建國家生態環保能力建設;通過著力推動生態環境管理,推動對外投資綠色發展。報告第二部分報告第二部分構建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現狀和潛力進行定量評估,并就重點國別和典型案例進行分享,以期展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對共建國家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共分三章。第三章第三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體系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本章構建了本章構建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指標數據覆蓋的全面性、指標數據的時間連續性以及共建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參與度和雙邊經貿活動的關聯度,報告選取了 44 個重點國家,基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

26、際能源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公開數據庫,選取 20102020 年期間上述國家的綠色發展指標數據,構建了涵蓋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維度、22 項具體指標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據此形成上述重點國家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指數。第四章第四章 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評估國家綠色發展評估本章根據本章根據“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共建,對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國家的綠色發展相關情況進行了評估綠色發展相關情況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顯示,2010-2020 年,絕大部分國家實現了綠色發展指數的整體增長,尤其表現在環境和社會發展

27、維度,上升幅度遠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所評估國家 2020 年環境維度指數均值較 2013 年提高了 1.32%,社會維度綠色發展指數均值較 2013 年提高了 3.97%。研究同樣顯示,地區差異性仍然明顯,且經濟維度的發展水平明顯低于社會、環境維度發展ix水平,成為制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第五章第五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本章結合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典型案例本章結合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典型案例,從環境治理、資源利用、經貿暢通程度、性別與平等、健康與福祉等五個方面,定性分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對共建國家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所發揮的作用。相

28、關案例生動展示了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中國作為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持續貢獻者,與各國一道積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國項目、中國技術、中國理念正在逐步幫助共建國家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綠色絲綢之路匯聚了各國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六至十三章),基于前兩部分的分析,并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戰略、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識別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綠色金融、海洋可持續發展、可持續交通、能源綠色轉型、綠色技術創新和法規標準聯通八個重點領域,并分別對這些領域開展現狀分析、未來展望和合作建議。報告指出,許多地區和國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生

29、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地貌和地理條件復雜,“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處理好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保護等是關系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領域,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直接相關,是一些共建國家的核心關切。同時,綠色金融作為激發綠色發展潛力的重要工具,可持續交通、綠色能源作為重要產業,綠色技術創新和法規標準聯通作為動力源泉和重要保障,均為推動“一帶一路”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巨大潛能和解決方案。第六章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各得其養以成。分析發現,“一帶一路”地區是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為嚴重的

30、地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報告 2023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實現陸地生態系統及物種多樣性(SDG15)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家僅占 3.2%。對共建國家落實“愛知目標”的進展分析發現,70%以上的國家未實現自然棲息地喪失速度減緩 50%和控x制外來入侵物種兩個目標8。研究認為,昆蒙框架的落實是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一帶一路”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需重點關注項目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提升共建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加大長期有力的資金支持。同時,落實“昆蒙框架”的行動目標 15 要求,加強項目評估和自然相關環境信息披露,減少“一帶一路”項目的生物多樣性影響。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國際規則標準對接,發

31、揮金融機構作用,積極引導綠色投資向生物多樣性保護或對生物多樣性有利的項目傾斜,開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金融工具,并推廣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推動生物多樣性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第七章第七章 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面對全球氣候挑戰面對全球氣候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共建國家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最迫切的需求。一方面,大部分共建國家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十分敏感。近幾十年來,許多共建國家經歷了嚴重的極端天氣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國家的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比較高。分

32、析來看,共建國家氣候領域的主要挑戰包括易受氣候變化影響,高碳排放行業占比大,化石能源消費高,總體碳排放水平仍處于上升趨勢,應對氣候變化資金與技術不足,污染治理與氣候挑戰影響疊加等。研究發現,氣候適應是共建國家在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的關注重點,建議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碳市場交流合作,開展跨境碳交易機制合作的設計、合作實踐和產品創新相關研究;依托“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立“一帶一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數據庫,推動綠色技術儲備和推廣。第八章第八章 綠色金融綠色金融金融為共建金融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注入源頭活水注入源頭活水。第八章強調了綠色金融在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

33、的關鍵作用。資金是當前國際社會協力解決氣候變化等挑戰的核心關注和關鍵解決方案。以氣候變化為例,多項基于巴黎協定減排目標以及溫室氣體減排重點行業的測算均表明,全球范圍內每年用于支持綠色發展的資金需求可能高達千億乃至萬億美元。分析表明,近年來共建國家綠色金融政策和市8根據對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提交的第六次國家報告分析,考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重要性和數據獲得性等多種因素,選取 22 個國家為本章研究對象。xi場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但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構建、信息披露、融資成本等方面仍面臨挑戰。建議完善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等綠色投融資合作促進平臺建設;推進中國綠色投資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的對接;探索

34、建立項目準備機制,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加強共建國家綠色金融能力建設;建立投融資活動綠色評估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市場,為共建國家綠色發展撬動更多資金。第九章第九章 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蘊含著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豐富食品的無限潛能。海洋蘊含著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豐富食品的無限潛能。第九章梳理了共建國家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應對氣候變化、海洋保護區建設、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以及綠色航運、綠色港囗、海洋漁業等多個領域的具體實踐與問題挑戰。分析顯示,共建國家面臨著海洋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酸化、塑料垃圾排海、氣候變暖與海平面上升、

35、紅樹林破壞以及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等多重挑戰。推動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不僅可以統籌解決一系列海洋生態問題,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然而,針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分析表明,關于海洋的目標(SDG14)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獲得資金最少的。建議推廣中國“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的創新經驗以及中國紅樹林保護經驗,深挖海洋作為最大的活躍碳匯和氣候變化調節器的潛力,攜手合作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第十章第十章 綠色交通綠色交通“道路通道路通,百業興百業興”。第十章聚焦“一帶一路”設施聯通的重要領域交通行業,分析共建國家綠色交通合作的前景。為拉動經濟增長、連接內外市場、提高投資競爭力,共建國家高度重視交通

36、基礎設施建設,該行業需求在“一帶一路”建設所涉行業中最為旺盛。以非洲為例,據非洲開發銀行研究報告,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不足,令非洲國家之間商品交易成本增加 30%-40%。與此同時,交通行業也是影響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整個行業的綠色低碳專業勢在必行。分析表明,以蒙內鐵路、中老鐵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肯尼亞蒙巴薩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等為代表的綠色交通項目,幫助共建國家實現了環境、經濟、社會三重效益“共贏”。但是也要看到,隨著共建國家對于交通發展的需求持續高漲,建設資金短缺、運輸結構有待xii優化、減排壓力居高不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挑戰仍然存在。建議中國

37、與共建國家加強在綠色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合作、多式聯運的運輸結構推廣等方面開展合作。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轉型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和綠色發展的核心能源轉型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和綠色發展的核心。第十一章勾勒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合作的藍圖。從區域層面看,東盟國家設立了 2025 年實現能源強度在 2005 年水平基礎上降低 32%的整體減排目標,可再生能源在東盟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將達到 23%、在發電裝機總容量中達到35%9。90%以上的非洲國家已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70%的國家制定了非常具體的可再生能源目

38、標,25%以上的國家承諾實現凈零排放目標10。加強能源轉型合作可以助力這些區域實現上述目標,應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著眼未來,建議繼續加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新能源合作政策對話,識別發展中國家綠色能源轉型的政策、金融和技術需求;探索創新型氣候友好項目投融資機制,降低可再生能源項目融資成本,加速彌合綠色能源投資缺口;關注新能源汽車、微小電網、綠色制造業等契合發展中國家需求的產業,鼓勵更多中國企業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帶動中國設備、中國技術、中國標準走出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是引領綠色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引領綠色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已成為實現經濟社

39、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的重要內容。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例,大部分共建國家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亟需從其他國家獲取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能力。第十二章評估了技術創新對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通過系統分析各國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需求,識別不同國家減緩和適應優先的技術需求及其分布特征,為中國加強與共建國家的氣候技術合作提供決策基礎。分析發現,能源、綠色農林業、水資源、交通運輸和固廢管理是各國最為迫切的五大綠色技術需求類別。未來可聚集這些領域,依托“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等平臺,創新環境技術交流9東盟能源合作行動計劃 2016-202

40、5(APAEC).東盟能源中心.2020 年 11 月.10根據非洲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統計。xiii合作模式,推動環境技術交流與轉讓,打通孵化、投資、合作、轉化全鏈條合作。同時,借助數字經濟推動新興綠色技術擴散,實現以創新賦能綠色發展的美好愿景。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綠色法規標準聯通綠色法規標準聯通規則標準規則標準“軟聯通軟聯通”是綠色絲綢之路走深走實的重要保障是綠色絲綢之路走深走實的重要保障。第十三章對綠色規則標準聯通的進展進行分析。加強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的“軟聯通”,積極推進與共建國家環境領域法規標準對接及與國際標準準則的融合,建

41、立較高的環境規則標準,既可有效減少項目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得到共建國家民眾的認可,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也是“一帶一路”倡議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生動例證。本章提出要加強綠色低碳標準互認、以示范項目帶動標準合作、依托綠色金融推動高環境標準落實等政策建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政策與行動建議政策與行動建議本章著眼未來,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推進綠色絲綢之路的總體形勢、發展趨勢,并給出了政策與行動的方向性建議。2023 年 9 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通過了旨在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治宣言,各國可持續發展意愿強烈。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主流共識和行動,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呈現綠色化轉型態勢,技術創新持續

42、提供新的動力,綠色金融方興未艾,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機遇大于挑戰,前景無限、未來可期。建議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度對接,高質量打造標志性工程、加速推動實施“小而美”項目,助力“一帶一路”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綠色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中華民族始終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踐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生態觀,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孜孜不倦。鑒往以知未來,中國持續與共建國家攜手,圍繞綠色基建、綠色生態、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開展交流合作,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第二個金色十年

43、的新篇章已經開啟。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將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繼續深入對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持續推動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不斷促進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積極應對中長期氣候變化,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書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目錄目錄序言序言.i i報告編寫團隊報告編寫團隊*.iiii執行摘要執行摘要.iviv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背景背景.1 1第一章第一章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 1一、大勢所趨: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國際共識與一致行動.1二、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南南合作新模式.7三、機遇共享: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助力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11四、協同增效:綠色絲綢之路與 20

44、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4五、研究思路、框架與創新點.16第二章第二章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進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進展.1818一、制度框架設計.18二、對話平臺搭建.20三、知識信息支持.21四、技術交流轉讓.22五、氣候變化應對.24六、生態環境管理.27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評估與案例分析評估與案例分析.2929第三章第三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體系綠色發展評價體系.2929一、評估對象.29二、評估方法學.30三、“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指數構建.33第四章第四章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評估國家綠色發展評估.3737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水平總體情況.37二、共建“

45、一帶一路”國家的不同維度的綠色發展水平.40第五章第五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4646一、環境治理.46二、資源利用.47三、經貿合作.49四、性別與平等.51五、健康與福祉.52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重點領域識別重點領域識別.5454第六章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5454一、“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55二、“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展望.74三、“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議.76第七章第七章 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8282一、“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現狀.83二、推動“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展望.91三、推動“一帶一路”應

46、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建議.93參考文獻參考文獻.9595第八章第八章 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發展.9797一、“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現狀.98二、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展望.111三、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合作的新平臺: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115四、“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建議.117第九章第九章 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可持續發展.121121一、“一帶一路”海洋可持續發展現狀.122二、推動“一帶一路”海洋可持續發展展望.135三、“一帶一路”海洋可持續發展建議.139第十章第十章 可持續交通可持續交通.145145一、“一帶一路”綠色交通發展現狀.146二、“一帶一路”綠色交通發展

47、展望.159三、“一帶一路”綠色交通發展建議.162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166166一、“一帶一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現狀.167二、“一帶一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展望.175三、推動“一帶一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建議.187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195195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技術創新的需求.196二、“一帶一路”綠色技術創新合作現狀與機遇.204三、“一帶一路”綠色技術創新經驗總結與合作建議.21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綠色法規標準聯通綠色法規標準聯通.219219一、“一帶一路”環境法規標準聯通現狀.220二、推動“一帶一路”法規標準

48、聯通展望.231三、“一帶一路”法規標準聯通建議.233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政策與行動建議政策與行動建議.236236第十第十四四章章綠色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展望:展望:政策與行動建議政策與行動建議.236236一、融入全球治理進程,對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和區域性發展目標.236二、打造交流合作平臺,構建更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237三、建立戰略對接機制,推動政策規則標準銜接互動.237四、建立綠色投資機制,引導促進綠色投資貿易發展.238五、建立項目管理機制,防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風險.239六、深挖合作潛力,以創新工具支持共建國家綠色低碳轉型.240七、增強項目可持續性,共建人與自然生

49、命共同體.240八、促進民心相通,助力共建國家綠色能力建設.241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背景背景第一章第一章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一、大勢所趨: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國際共識與一致行動(一)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綠色發展成為新增長點當前,全球經濟繼續面臨波動、通貨膨脹和地緣經濟分裂的挑戰,經濟增長率、失業率、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均受影響。2023 年 6 月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警告,未來經濟前景堪憂,特別是對許多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而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2023 年 9 月發布的2023 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受地緣政治危機升級、食品和能源價格高漲及公共債務飆升等因素影響,2022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下降

50、12%,2022 年成為 2009 年以來外商投資最糟糕的一年,除了新冠疫情爆發的 2020 年之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緩慢且不均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年增幅在 3%左右,低于近二十年來年均 3.8%的增長率。不均衡性也十分明顯,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增長趨于穩定,但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經濟體的速度在減慢。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表現存在巨大差異。在貿易層面,受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和經濟碎片化帶來沖擊等影響,全球貿易增長低迷。IMF 分析表明,2023 年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量增長僅為 0.8%,遠低于全球經濟的增幅。不過,全球經濟發展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高質量綠

51、色發展的新范式蒸蒸日上,創造了數百萬個新就業崗位,擴大了市場規模。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報告顯示,2022 年光伏發電、陸上風力發電和海上風力渦輪機的投資達 5000億美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世界經濟論壇的最新貿易與氣候情景分析預估,到 2030 年,全球 15%的商品貿易將由低碳商品組成。新科技正以人類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發展,“新制造”產業以及前沿科技將為未來產業注入新的活力,一批顛覆性的產品和技術將重塑生產、工作與生活方式,綠色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必將迸發出新的動能,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突破與發展。2中國的綠色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2024 年以來,國際機構相繼提高對中

52、國經濟增長的預期,IMF 將 2024 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 5%,表明中國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活力。(二)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氣候治理面臨嚴峻挑戰世界正處于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和廢物的三重發展危機之中。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使用所造成的各類環境影響都在上升。2024 年 3 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 2024 年版全球資源展望(Global Resources Outlook 2024)指出,資源消耗增長是生態危機的主要驅動力,例如,物質資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礦物、非金屬礦物和生物質)的開采和加工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55%以上,在顆粒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53、中占 40%。聯合國2023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特別版顯示,在可評估的約 140個具體目標中,有半數出現中度或嚴重偏離預期。其中超過 30%的具體目標與2015 年的基準相比毫無進展,甚至出現倒退。與綠色發展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SDG7(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進展速度不夠快,按照目前的速度,到 2030 年,約 6.6 億人仍將無法用上電,近 20 億人仍將依賴污染性燃料和烹飪技術。SDG13(氣候行動)的落實速度和規模完全不足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頻繁和強烈的極端天氣事件已經影響到地球上的每個地區。到 2030 年,也就是七年之后,排放量必須減少近一半。SDG14(水下

54、生物)雖然在擴大海洋保護區、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禁止漁業補貼和支持小規模漁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行動進展的速度和規模仍未達到實現目標所需的水平。SDG15(陸地生物)在可持續森林管理、保護區、吸收國家生物多樣性價值和自然資本核算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大多數進展都是有限的。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4 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各國正在努力應對破紀錄的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當前已發生的氣候相關事件的類型、規模和強度已超出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和所能調集的資源。2/3 的全球風險感知調查受訪者將極端天氣列為最有可能在 2024 年造成全球范圍重大危機的首要風險,預計厄爾尼諾周期的變暖階段

55、將加劇并持續到今年 5 月。幾乎所有的環境風險都被列入長期的前 10 位。1.1.氣候變化挑戰迫在眉睫氣候變化挑戰迫在眉睫3氣候變化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與日俱增。應對全球變暖刻不容緩,國際社會需要直面挑戰并立即采取行動,以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自 1990 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第一份氣候評估報告以來,全球溫升紀錄不斷更新,世界各地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從洪水和山體滑坡到熱浪和野火,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現實威脅。2023 年,世界平均氣溫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中國多個地區經歷了創紀錄熱浪和嚴重洪澇災害。今年,全球各地的氣候變化影響日益明顯,從亞洲和歐洲的致命熱浪到巴基斯坦的

56、毀滅性洪災和非洲之角(Horn ofAfrica)綿延多季的旱災。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2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內,由溫室氣體和厄爾尼諾共同造成的極端天氣事件將進一步惡化,影響糧食安全,受災人群達數百萬人。2024 年夏天以來,全球極端高溫“警報”持續不斷。多國氣溫打破歷史紀錄,熱浪、干旱、洪水、山火等災害頻發,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和財產損失。高溫天氣還給各國生產生活和公共衛生等造成沖擊,拖累當地社會經濟增長,進而影響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事實上,全球范圍內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現顯著增長趨勢。有研究顯示,僅 2022 年,全球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總值約為

57、 2640 億美元,比 2010 年至 2014 年的數據高出 23%。英國自然雜志網站文章分析認為,全球供應鏈放大了未來極端高溫風險的經濟成本。通過模型分析極端高溫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結果顯示,受極端高溫帶來的健康成本、勞動生產率損失的價值、供應鏈引發的經濟中斷連鎖反應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到2060 年,預計全球經濟損失率累計將達到 0.6%至 4.6%,其中供應鏈中斷的影響更為廣泛,將對制造業大國造成嚴重打擊。當前,全球已經達成共識,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造成氣候變化的最大成因。國際能源署(IEA)在其 2023 年更新的2050 年凈零排放路線圖中,再次重申如果全球能源系統要在 20

58、50 年前實現凈零排放,除了 2021 年已承諾的項目外,不需要新的長周期上游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也不需要新的煤礦。COP28 大會達成歷史性的“阿聯酋共識”,同意“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推進能源系統向脫離所有化石能源的方向轉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未來碳預算中已經沒有新的空間留給化石能源資產。42.2.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緩慢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緩慢2020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評估結果顯示,全球有 41%的兩棲類、26%的哺乳動物和 14%的鳥類處于受威脅狀態,全球生物多樣性普遍受威脅的形勢還在持續惡化。全球有 44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產出(占全球 GDP 總值的一半以上)中度

59、或高度依賴生物多樣性及其服務。然而,僅占地球生物總重量的萬分之一的 76 億人口,卻造成了 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半數植物的消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 指出,自 1970 年以來,人類活動改變了 75%的陸地環境和 40%的海洋環境,地球失去了 1 億公頃的熱帶森林和 87%的濕地;全球四分之一的陸生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三分之一的海洋魚群被過度捕撈。這些將最終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公約 締約方大會第六次會議(COP6)和第十次會議(COP10)分別制定了 2010 年和 2020 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60、,盡管國際社會采取了積極行動,但實際進展卻不盡人意,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仍在不斷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壓力并未減輕。中國作為 COP15 主席國,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巨大努力。2021 年 10 月的第一階段會議期間,中國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通過了昆明宣言。2022 年 12 月的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并于 2024 年正式啟動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3.3.全球塑料污染、空氣污染等治理進程緩慢全球塑料污染、空氣污染等治理進程緩慢當前,塑料污染已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環境污染焦點問題,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挑戰。海洋和其他環境中的塑料污染具有跨區

61、域轉移特征,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2022 年 3 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是治理全球塑料污染問題,大會通過了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提出要啟動政府間談判,力爭到 2024 年底前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該決議是自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多邊環境決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2021 年發布的報告顯示,1950 年至 2017 年期間,全球累計生產約 92 億噸塑料,其中塑料回收利用率不足 10%,約有 70 億噸成為塑料垃圾。預計到 2040 年,全球每年將有約 7.1 億噸塑料垃圾被遺棄到自然環境中。美國科學進展雜志警告,2050 年,地球上將有超過 13

62、0 億噸塑料垃圾,藍5色地球可能變成“塑料星球”。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指南于 2021 年 9 月發布空氣質量新標準,把 PM2.5的指導值從 10g/m3降低到了 5g/m3。IQAir 發布的2021 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 顯示全球僅3%的城市、且沒有一個國家整體實現世界衛生組織(WHO)PM2.5新標準達標。(三)綠色轉型資金短缺,國家間低碳投資不平衡氣候變化對社會和經濟穩定造成的連鎖影響正逐漸顯現出來,而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氣候變化影響的過程中,資金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資金是實施氣候行動和擴大雄心的基石,并一直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進程和 巴黎協定談判的重點。2021 年 COP26 的

63、成果中重申了資金具有推動全球各項氣候議程的核心催化劑作用。2022 年的 COP27 氣候峰會中,氣候融資與氣候減緩、氣候適應、協同合作一道被列為了會議四大主題詞之一。2023 年 COP28 成功啟動了專注于幫助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損失與損害”基金。氣候資金的充足性和可預測性是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關鍵。目前,全球在減緩、適應以及損失和損害等氣候行動的關鍵領域缺乏資金,其中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且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相對較弱,得到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不足。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法律義務和道義責任。2009 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

64、家提供 1000 億美元的氣候融資,這一承諾在巴黎協定中再次得到確認,雖然 OECD 研究顯示該目標已于 2022 年首次實現,但資金有效性仍有待提高。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其2023 年最不發達國家報告中強調,最不發達國家對氣候危機應負的責任微乎其微,卻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2020 年,在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方面最為脆弱、準備最不充分的 20 個國家和地區中,有 18 個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很難撬動投資開展適應行動。因此,需要更多的財政空間來進行適應投資和融資,以彌補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和損害。此外,流向減緩和適應兩個領域的資金規模嚴重不平衡,用于氣候

65、適應的資金僅占總氣候資金的約五分之一,氣候資金利用效率不高。COP28“全球盤點”決議中預計,到 2030 年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資金缺口將達到 5.9 萬億美元。6決議還強調了發展中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投資方面的資金需求。到2030 年,預計發展中國家適應資金的需求將達到每年 2150 億-3870 億美元,清潔能源投資方面則需要每年 4.3 億美元,并在此后需要每年 5 萬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銀行已采取措施向凈零排放過渡,但距離要達到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一些主要金融機構仍在繼續為化石燃料行業提供巨額資金,延遲向可再生能源的低碳轉型。雨林

66、行動網絡和銀行監察組織等發布的銀行巨頭與氣候亂局 2024發現,截至 2023 年底,即巴黎協定達成后的八年時間里,全球 60 家銀行共計為化石能源行業提供了 6.9 萬億美元資金的支持,其中近一半(3.3 萬億美元)助力了仍在擴張化石能源業務的企業,與此同時,2023 年主要中資銀行的化石能源融資出現了顯著下降,中國雙碳目標與退煤承諾的全球引領作用凸顯。全球氣候行動時間緊迫。為實現溫控目標,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必須利用其杠桿作用,推動能源系統變革。大幅增加對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投資,對于世界實現氣候目標至關重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3 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巴黎協定通過以來,可

67、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投資增長了兩倍,但大部分投資增長集中在發達國家。然而,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的資金需求要遠高于發達國家。要實現能源轉型目標,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 1.7 萬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資,但是 2022 年,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 5440 億美元,不到總需求的三分之一。2021 年 9 月,中國做出“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的承諾,強調了加速可再生能源部署與退出煤電項目對于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兩大途徑。中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清潔能源領域貢獻了中國 2023 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 40%。做為風能和太陽能的

68、最大生產國,中國在脫碳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幾乎相當于全球在化石燃料上的總投資。通過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廣泛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借助中國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的技術優勢和海外投資的實力,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快實現綠色能源轉型。根據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24 年能源轉型投資趨勢報告,2023 年全球低碳能源轉型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 1.8 萬億美元,同比上漲 17%。7雖然清潔能源投資正在迅速增長,但與目標仍相距甚遠。如果全球按計劃到 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2024 年2030 年期間,能源轉型投資平均每年需達到 4.8 萬億美元,相當于 2023 年實際投資總額的 3

69、倍,建議政策制定者采取堅定行動,充分釋放跨越式發展的勢頭。IEA 在其 2024 年 6 月發布的2024 年全球能源投資報告中預計全球 2024年能源投資總額將首次超過 3 萬億美元,其中對清潔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化石燃料投資的兩倍,將達到 2 萬億美元?,F在,全世界在清潔能源上的投資幾乎是化石燃料的兩倍。中國將占據清潔能源投資的最大份額,投資額達 6,750億美元,而歐洲將占 3,700 億美元,美國將占 3,150 億美元。與任何其他發電技術相比,全球對太陽能光伏(PV)的支出更多,2024 年投資將增長到 5000 億美元。但在投資方面存在嚴重不平衡,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

70、濟體(EMDE)僅占全球清潔能源支出的 15%左右。要實現 COP28 的目標,需要到 2030 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翻一番,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能源投資翻兩番。二、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南南合作新模式當前,全球公共問題相互交織,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的系統性影響正在深刻演變,突顯了發展中國家的公共系統、治理能力等在多維挑戰下的脆弱性。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南南合作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全球南方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領域的廣泛合作,發展中國家通過共同努力共享知識、技能、專長和資源,實現其發展目標?!耙粠б宦贰背h提出 10 年來,中國已與 150 多個國家和 30

71、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為共建國家創造約 42 萬個就業崗位,幫助近 4000 萬人擺脫貧困,并與發展中國家廣泛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為全球范圍的南南合作樹立了良好典范。(一)“一帶一路”的共贏合作機制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面對時代命題,2013 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耙粠б宦贰背h兼備陸海、橫跨東西、聯通古今、澤被千秋。10 年里,中國在 120

72、 多個共8建國家安排了 2000 多個援助項目,建立 80 多個經貿合作區,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培訓各個領域人才 10 多萬人,使近 4000 萬人擺脫貧困。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在疫情 3 年(2019-2022 年)期間,2022 年 GDP 總量前五的國家中,中國 GDP 總量(居第二)從 14.28 萬億元美元增至 17.96 萬億美元,年均增長 7.95%,增速在五個國家中最快,超過了美國、印度、德國和日本。由此可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復蘇引擎的積極作用明顯11?!耙粠б宦贰睘槿蚰戏叫略鲱~外資源。根據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研究中心(GDP Center)的數據,中國的發展融資機構(D

73、FIs)從 2008 年至 2021 年提供了約 5000 億美元,而在 2013 年至 2021 年“一帶一路”期間提供了至少 3310億美元。根據收集的有關非洲地區更為廣泛的數據,中國發展融資機構從 2008年至 2021 年提供 1230 億美元融資,而在“一帶一路”期間提供了 910 億美元融資。此外,中國商業和其他主體從 2008 年至 2021 年向非洲各國政府提供了 300億美元,而在“一帶一路”期間提供了 230 億美元。研究還表明,相比世界銀行這類側重于系統性產能建設的傳統發展融資機構,中國的海外發展融資更側重于工業和基礎設施貸款。越來越多資料表明,相比世界銀行的貸款,中國融

74、資與經濟增長、打通基礎設施瓶頸和能源普及的關系因此更為密切12。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也促進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有利促進了共建國家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就業增加等。從 2013 年到 2022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從 1.04 萬億美元擴大到 2.07 萬億美元,年均增長 8%。在雙向投資方面,從 2013 年到 2022 年,中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2700 億美元。(二)中國發展融資對世界經濟的促進作用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和中國進出口銀行(CEXIM)已經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發展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75、,為世界各地的項目提供發展融資。這些中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與多邊、區域、國家和地方發展金融機構基于逐個項目以及通過各種合作模式進行戰略接觸,包括共同融資、贊助區域基金、諒解備忘錄和框架協議。廣泛的合11世界銀行 GDP 數據(現價美元):https:/ P.Gallagher,William N.Kring,Rebecca Ray,Oyintarelado Moses,Cecilia Springer,Linzhu,Yan Wang.“一帶一路”第十年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R.2023.https:/www.bu.edu/gdp-cn/files/2023/10/GCI-Report-BRI-1

76、0-CH-FIN.pdf9作機制包括國際開發性金融俱樂部(IDFC)和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MCDF)。IDFC 是包括 CDB 在內的國家和區域發展金融機構集團,致力于將發展融資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氣候目標相結合。MCDF 被列為 2017 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論壇成果,此后作為一個多邊平臺由中國財政部和八家多邊開發銀行(包括 CAF、IDB 和世界銀行集團)一起推出。MCDF 啟動了一個南方資本基金,并制定了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和建設發展能力的總體目標。13中國與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主要方式包括:與大型多邊開發銀行建立聯合融資基金,與較小的多邊開發銀行建立多樣化的關系組合,以

77、及建立兩個新的面向南方的全球多邊開發銀行14。首先,中國重點推動了其開發性金融機構與某些多邊開發銀行合作,通過建立以市場導向模式運作的特定基金,促進共同融資安排。例如,國際金融公司(IFC)的中國墨西哥基金于 2014 年啟動,資本為 12 億美元,迄今已參與了一個電信項目和一項能源行業交易。2017 年,美洲開發銀行投資管理的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融資基金為墨西哥 Solem 太陽能工廠的美洲開發銀行銀團貸款提供了支持15。中國的商業銀行雖然不是開發性金融機構,但也與美洲開發銀行投資公司進行了合作?;诨鸬穆摵先谫Y使中國能夠與多邊開發銀行合作,進一步利用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推動更廣泛的全球

78、發展。其次,中國也積極參與了非洲、美洲和西亞較小的次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項目。例如,在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非借款股東的參與下,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向這些較小的次區域多邊開發銀行提供了信貸額度。其中,中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注重與傳統的發展機構,特別是全球北方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合作。例如,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融資基金撥款 2000 萬美元,作為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生態商業基金共同貸款的一部分,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金融機構合作,為可持續農業和其他商業項目提供資金。CDB 還與法國開發署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共同資助塞內加爾的一個水衛生項目,并加強兩個開發機構之間的合作。16另外,中國也積極推動三角融

79、資安排(即兩個或更多捐助國在第三個東道國工作,可能既涉及全球北方伙伴,也涉及全球南方伙伴)。例如,中國贊比亞和中國加13https:/odi.org/en/insights/broadening-the-belt-and-road-chinas-new-fund-for-multilateral-cooperation/14https:/cdn.odi.org/media/documents/ODI_Report_-_China_MDB_Octoberupdate.pdf15https:/www.bu.edu/gdp/files/2022/03/IAD-BU-CLAF-PB-2022.pdf1

80、6https:/www.afd.fr/en/actualites/communique-de-presse/cdb-and-afd-strengthen-their-strategic-and-operational-cooperation10納可再生能源技術轉讓方案的南南合作部分由丹麥國際開發署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17這是一種建立在以前北南模式基礎上的北南南三角合作新模式。此外,中國的發展金融機構也是南南合作的先驅。在中國作為主要股東的情況下,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增加了中等收入國家和金磚國家管理的全球可用發展融資的數量。18除了在南方主導的多邊開發銀行(包括上文提到的較小的區

81、域多邊開發銀行)中發揮領導作用,中國還設立了兩個南南基金。由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CIDCA)管理的、以援助為基礎的南南合作基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總額高達 30 億美元的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并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轉型,資金總額為 31 億美元。在區域一級,拉丁美洲開發銀行在疫情之前與中國財政部舉行了年度高級別投資與合作論壇。19在非洲,中國于 1985 年成為非洲發展基金(ADF)和非洲開發銀行(AFDB)的成員,此后,AFDB 與中國的政策性銀行簽署了諒解備忘錄20。長期以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南合作機制下的努力,已成為

82、全球發展資金的主要提供者。盡管中國并未正式公開報告氣候和發展融資,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的投資已非??捎^。包括歐洲環保機構E3G、英國海外發展研究院(ODI)、美國全球發展中心(CGD)、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等在內的多家國際機構對中國提供的氣候資金規模進行測算,相關研究采用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開發的“援助數據(AidData)”項目數據庫及其他公開數據和資料,借鑒 OECD 對發達國家氣候資金的計算框架和方法學,梳理了中國通過雙邊公共資金、多邊公共資金、出口信貸以及私營資本等各個渠道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和動員的氣候資金量。研究發現,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南合作機制,已

83、成為全球氣候資金的主要提供者。ODI 指出,中國 2020年當年提供的氣候資金達到全球第 11 位,前 10 位均為發達國家。CGD 指出,中國在20132021年提供了約343億美元的氣候相關資金,平均每年38億美元,中國的雙邊氣候資金額幾乎是美國的兩倍。WRI 指出,20132022 年間,中國17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29087Session_92_Zhang_Xian.pdfhttps:/unfccc.int/ttclear/misc_/StaticFiles/gnwoerk_static/tn_m

84、eetings/18e2ee898379443c85397bd1b3d210a4/ee99ac7846a44132b3bd6c3dca058c5a.pdf18https:/www.bu.edu/gdp/files/2019/05/GEGI-WP-R-Ray-2019-Power-Weights-UPDATED.pdf19https:/ 449.2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年均資金量與排名第五的發達國家(英國)規模相當。三、機遇共享: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助力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一)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內涵“綠色絲綢之路”是以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理念為核心指引,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原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各

85、方面和全過程融入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這包括:作為切入點,增進與共建國家的政策溝通;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水平,保障與共建國家的設施聯通;提高產能合作的綠色化水平,促進與共建國家的貿易暢通;完善投融資機制,服務與共建國家的資金融通;加強生態環保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與共建國家的民心相通。從以上五個方面,為共建國家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作出直接貢獻。本研究對“綠色絲綢之路”的定義是:一個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支撐,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導向,涵蓋環境治理、資源利用、經濟結構優化、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追求平等和人民健康和社會福祉等全方位的科學生態體系,它強調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與

86、福祉之間取得合理平衡,致力于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耙粠б宦贰弊鳛橥ㄟ^互聯互通推動共建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的重大倡議,已被國際社會認可為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解決方案之一。聯大主席萊恰克表示,中國正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分享財富和最佳實踐,從而促進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可持續發展議程與“一帶一路”倡議有共同的宏觀目標,都旨在創造機會,帶來惠益全球的公共產品,并在多方面促進全球聯結,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貿易、金融、政策以及文化交流,帶來新的市場和機會,“一帶一路”倡議對議程實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二)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貢獻過去十年,中國

87、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全國重點城市 PM2.5的平均濃度下降 57%,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 IIII 類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 87.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在生態保護與修復在生態保護與修復12方面方面,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 18%,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 5 家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連續 30 多年實現“雙增長”,2000 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

88、自中國,是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新增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 2030 年目標。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在低碳轉型在低碳轉型方面方面,中國提前超額完成 2020 年氣候行動目標,2023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碳排放強度較 2012 年分別下降超過 26%、35%,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20132023 年,以年均 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 6.1%的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經突破了 13 億千瓦,裝機總量超過

89、了煤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屬世界第一,相關經驗可以為其他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和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借鑒。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地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中國還向全球提供了 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大大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為全球的減排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方面,中國作為主席國,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

90、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得到國際社會共同認可。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30%,300 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率先出資 15 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三)共建國家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廣闊有研究指出,根據當前巴黎協定下已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一帶一路”國家到 2030 年預期每年可減排 32 億噸二氧化碳,潛力巨大。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可以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持,為區

91、域綠色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解決方案。為了實現氣候目標,在全球升溫 213情景下,2030 年“一帶一路”國家仍需在當前貢獻力度之外進一步減排約 80 億噸,并需要在全經濟范圍深度脫碳,特別是能源供給部門。截至 2023 年 6 月,提出凈零排放目標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113 個,較全球已提出凈零排放目標的 149 個國家和地區,占比 75.8%;較 154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占比 73.34%。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同時也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和疫情后綠色復蘇,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釋放出了巨大需求。例如,東盟國家設

92、立了在2025 年實現能源強度在 2005 年水平基礎上降低 32%的整體減排目標,并使可再生能源在東盟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達到 23%,在發電裝機總容量中達到 35%。海外國家參與了東南亞超過 60%的電力項目建設。歷史累計數據來看,海外投資以化石能源為主,但近年來可再生電力投資逐漸增多,水電一直是海外可再生投資的重點領域。中國對東南亞的可再生電力投資主要為水電和光伏。水電投資主要集中在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四個水電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光伏則更多投資在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2020 年底,越南在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中排名躍居第三,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光伏市場之一。在非洲,90%以上的國家已向聯

93、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70%的國家制定了非常具體的可再生能源目標,25%以上的國家承諾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南南合作可以助力這些區域應對雙重挑戰。以投資為例,2021 年中國在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投資為 508.8 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投資的 33.1%。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開展的中巴經濟走廊、中老鐵路、蒙內鐵路、境外風電、光伏等一批綠色低碳、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已取得務實成效。中國可持續能源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 70%的組件。在新能源車領域,據估算,每輛新能源汽車每年減碳約 1.66 噸,中國 20

94、23 年出口 120.3 萬輛新能源汽車,每年可減碳約200 萬噸。自然雜志 2022 年的一篇文章測算,2008 年至 2020 年,以中國為主的全球光伏組件供應鏈分別為美國、德國光伏安裝節省了 240 億美元和 70 億美元。來自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和技術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主要驅動力之一。2020 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4能源投資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化石能源,在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已與 100 多個國家開展合作。而煤炭項目(包括煤電和煤礦)投資自 2015 年達到峰值以來一直呈下降態勢,2021 年上半年已降為零。四、協同增效:綠色

95、絲綢之路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5 年聯合國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帶領國際社會邁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作為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愿景,SDGs 中約有52.9%的總體目標和14.2%的子目標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2023年發布的 2023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特別版,是監測全球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情況的聯合國官方報告。報告顯示,氣候變化、世界經濟衰退等影響疊加,嚴重阻礙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面對新的形勢,國際社會需要凝聚全球合作促發展的共識,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工作重回正軌。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

96、展議程的啟動帶領國際社會邁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建設綠色“一帶一路”高度契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也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總體趨勢?!耙粠б宦贰迸c 2030 年議程在理念、原則和目標方面高度契合、相輔相成,協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路徑,避免發展中國家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全球生態文明和人類綠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2022 年 9 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一帶一路”倡議支持聯合國的進展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加速落實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載體之一。在支持落實 2030 年議程方面,“一帶一路

97、”倡議提供了重要機遇,倡議下的切實努力和進展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多次強調,可持續發展是 2030 年議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同首要目標。議程和倡議都力求創造機會、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增進合作,旨在深化各國和各地區在基礎設施、貿易、金融、政策以及民心之間的互聯互通。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7 清潔能源、目標 9 可持續基礎設施、目標 17 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等密切相關,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做出直接貢獻。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將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為共建國家實現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環境

98、指標作出直接貢獻,也為共建國家帶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15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和指示板報告顯示,20162022 年,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撾、緬甸、孟加拉國、尼泊爾、埃塞俄比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已有明顯上升。聯合國秘書長指出,在發揮“一帶一路”倡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協同效應方面,存在三大機遇:首先,世界將受益于一個加快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帶一路”倡議。聯合國國家工作隊隨時準備支持會員國進行能力和治理建設,并根據以 2030 年議程為基礎的國家發展計劃,將“一帶一路”項目和諧、可持續地融入本國經濟和社會。第二,世界需要利用“一帶一路”倡議來幫助縮小實現可持續

99、發展目標的顯著資金缺口,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其基礎設施需要大約1 萬億美元投資。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空間,在此綠色原則可以在綠色行動中得到體現。近年來,全球南方基礎設施和氣候相關發展的融資缺口不斷擴大。為了在2030 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每年需要額外的 1.4 萬億美元或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2%用于核心基礎設施投資,并且每年需要約 7000 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以在 2050 年前實現凈零排放。21,22中國正在積極助力彌補這些資金缺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包括中國開發性金融機構(DFI)、商業銀行、政府實體和公司在內的各種中國金融和經濟機構已經齊心協力

100、,為世界各地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商品、服務和融資。而且,中國承諾還將提供更多綠色融資,將海外投資從化石燃料重工業轉移。23然而,盡管中國已經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一帶一路”無法單獨填補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氣候融資缺口。這種資金缺口需要從國內、國際、公共和私人來源調動大量資本。在過去十年中,旨在實現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球經濟合作生態系統已經發展壯大。通過“一帶一路”,中國的金融和經濟機構目前通過多邊、雙邊南北合作和雙邊南南合作參與全球經濟生態系統。這種合作為擴大“一帶一路”的覆蓋面和影響創造了機會。此外,世界上其他大國也提出了新的倡議,加強了西方解決基礎設施和氣候1https:/

101、www.foundations-20.org/wp-content/uploads/2019/06/F20-report-to-the-G20-2019_Infrastrucutre-Investment.pdf2https:/www.bu.edu/gdp/2022/03/17/testimony-before-the-u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chinas-energy-plans-and-practices/23https:/ 和 GG 應合作、協調、相互補充,共同推動發展目標的實現。五、研究思路、框架與創新點本報告兼

102、顧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和國際性,在評估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現狀的同時,展望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前景,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勾勒方向和藍圖。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系統梳理“一帶一路”提出以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進展;2.構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學,評估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現狀及潛力;3.基于評估結果,識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面臨挑戰、發展機遇與重點領域;4.選取重點國家、重點領域,依托綠色聯盟專題伙伴關系,通過案例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評估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對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的貢獻;5.展望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前景和合作方向,提出加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和優先行動。報告所構建的“一帶一

103、路”綠色發展評價體系,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報告評估方法和耶魯大學環境績效指數評估方法為基礎,旨在強調綠色低碳轉型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同時兼顧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平衡,探索綠色低碳轉型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相關研究結果和政策建議將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等相關方對接共建國家綠色發展需求、推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及氣候領域國際合作提供決策參考和方向引導,同時為共建國家推動重點領域綠色發展提供借鑒參考。報告研究框架如下。17圖圖 1.1 報告研究框架報告研究框架18第二章第二章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進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進展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104、,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強勁動力。從 2013 年到 2022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從 1.04 萬億美元增長到 2.07 萬億美元,年均增長 8%24,貿易總額累計超過 13 萬億美元25;中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2700 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達 571.3 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 42.1 萬個就業崗位。不僅如此,在綠色產業投資領域,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產業,中國擁有全球光伏產業鏈如硅料、硅片、電池片及組件等 70%左右的產能,風電產業鏈全球供應能力的 40%,在風電、光伏具有全方位的產業鏈綜合優勢。2020 年,

105、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水能、光伏、風能和生物質能)投資占能源總投資比例首次超過化石能源?!耙粠б宦贰背h已經被聯合國認可為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解決方案之一。與此同時,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也取得全方位的積極進展。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強化“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持續凝聚綠色發展國際共識;通過搭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強化生態環保服務和決策支持;通過搭建技術交流和轉讓平臺,加強“一帶一路”生態環保項目合作;通過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推動共建國家生態環保能力建設;通過著力推動生態環境管理,推動對外投資綠色發展。一、制度框架設計自 2013 年以來,中國政府

106、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強化“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例如,2013 年,發布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要求企業應按照東道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開展污染防治工作,污染物排放應當符合東道國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并減少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2015 年,發布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17 年,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合作規劃和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綠色“一帶一路”24https:/ 年,發布企業境外經營合規管理指引,進一步明

107、確了中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承包工程和日常經營中應確保全流程、全方位合規,并提出企業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等方面的具體要求。20212022年,發布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和關于加強“一帶一路”境外項目環境管理工作的意見,為“一帶一路”對外投資合作、境外項目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引。為推動對外投資合作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平,2022 年 1 月,中國發布了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鼓勵境外項目參照生態環境高標準、完善環境保護全過程管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環境信息公開和相關方參與等方面,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建設提供了系統化、有

108、針對性、可操作的指引。此外,2021 年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 等頂層文件,將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重要內容。2022年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下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2023 年 12 月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將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持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加強

109、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要加強綠色轉型國際合作,大力宣傳中國綠色轉型成效,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這為我們開展下一階段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重點任務。專欄專欄 2.1 關于推進共建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綠色發展的意見2022 年 3 月 28 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圍繞推進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合作、推進境外項目綠色發展、完善綠色發展支撐保障體系 3 個板塊,提出 15 項具體任務,內容覆蓋綠色基礎設

110、施互聯互通、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科技、20綠色標準、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意見提出,要深化綠色清潔能源合作,推動能源國際合作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鼓勵太陽能發電、風電等企業“走出去”,推動建成一批綠色能源最佳實踐項目;加強綠色交通領域國際合作,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綠色交通。積極推動國際海運和國際航空低碳發展。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等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推廣智能交通中國方案;鼓勵企業開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制造等領域投資合作,推動“走出去”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鼓勵企業赴境外設立聚焦綠色低碳領域的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多種方式靈活開展綠色產業投資合作。意見強調

111、,規范企業境外環境行為。促進煤電等項目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穩慎推進在建境外煤電項目。推動建成境外煤電項目綠色低碳發展,鼓勵相關企業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采用高效脫硫、脫硝、除塵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先進技術,升級節能環保設施。研究推動鋼鐵等行業國際合作綠色低碳發展。二、對話平臺搭建隨著“一帶一路”的逐步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合作伙伴的響應。十年來,綠色發展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目前已有來自 40 多個國家的 170 多家合作伙伴。2019 年 4 月,

112、中國與有關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為能源領域首個由中方發起成立的國際合作平臺,目前成員國已達到 33 個。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與聯合國人居署、世界衛生組織和能源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連續舉辦四屆國際可持續城市發展高層論壇。中國還充分利用現有國際和區域合作機制,積極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國中東歐國家環保合作部長會等活動,分享中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實踐和成效。在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等活動下舉辦綠色“一帶一路”主題交流活動 70 余場,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友好城市等領域下,每年舉辦

113、20 余次專題研討會,共建國家和地區超過 800 人參加交流。此外,中國還積極推動實施綠色絲路使者21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為 120 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 3000余名環境與氣候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溝通與合作,推動形成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國際共識。中國也積極推動與共建國家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框架下開展多雙邊綠色交流合作,搭建相關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研究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的重要平臺。專欄專欄 2.2“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簡稱綠色聯盟)是由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倡

114、議,并于第二屆高峰論壇上由中外合作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截至 2023 年 8 月,綠色聯盟已有來自 43 個國家的 152 家合作伙伴,包括26 個共建國家的環境主管部門,成為綠色絲綢之路框架下首個國際性社會團體。綠色聯盟旨在搭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促進政策對話和溝通、知識和信息共享、綠色技術交流與傳播的多邊國際合作平臺,促進實現“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共識、合作共享和共同行動。迄今,綠色聯盟已舉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等 70 余場專題研討會、發布“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等 20 余份政策研究報告,并與“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共同啟動綠色絲路行國際傳播項目。三、知識信息支持在生態環保領

115、域,中國推動建設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簡稱大數據平臺),截至目前,已匯集 60 多個共建國家的基礎環境信息、管理體系、法律法規和標準等,以及 30 多個國際權威平臺公開的 200 余項指標數據,完成全球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和水環境等專題指標數據的集成,為政府和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提供決策支持。大數據平臺匯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系統展示中企在海外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與經驗。在企業實踐領域,中企承建的蒙內鐵路在非洲留下了“一帶一路”綠色印跡,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成為堅持高環境標準建設的綠色典范,加納特碼新集裝箱碼頭工程項目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樹立了綠色標桿。在能源領域,“一

116、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發布22了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等多項成果。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發布綠色城鎮化共識,形成系列研究報告,為 27 個共建國家、190 名學員分享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經驗和案例。專欄專欄 2.3“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2019 年 4 月 25 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之路分論壇上,“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簡稱大數據平臺)門戶網站正式發布,并納入第二屆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大數據平臺按照“一帶一路”倡議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綠色經濟、數字經濟、

117、碳達峰碳中和綠色轉型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要求,旨在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為行業主管部門提供“一帶一路”相關決策支持信息、為“一帶一路”投資企業和金融服務機構提供環境風險評估和咨詢服務。目前,大數據平臺形成了以中英文門戶網站、手機應用程序(APP)、“一帶一路”綜合信息庫、“一張圖”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綠色產業和技術庫等在內的業務架構,借助政產學研聯動的大數據平臺專家委員會機制,開展年度報告、季度報告等公共信息產品和專題對比分析研究以及對外投資咨詢服務等。未來,大數據平臺將充分利用自身和合作網絡各方資源優勢,服務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等需求,開發更多數字化適用工具和信息化咨詢

118、服務產品,不斷深化專題領域研究與技術開發,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相關合作機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數字化賦能,加強綠色“一帶一路”相關國際綠色低碳技術合作,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更好的技術支持作用。四、技術交流轉讓科技創新是實現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在應對全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兩大挑戰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和裝備制造國,中國已建成相對完善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尤其以風電、核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實現跨越23式發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動能。作為共建“一帶一

119、路”的重點領域,十年來,中國通過加強綠色能源對外投資、環境技術援助和合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裝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助力共建國家和地區能源綠色轉型。2022 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和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 5.7 億噸,合計減排 28.3 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 41%26。同時,中國在太陽能發電、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與全球 100 多個國家開展了合作,為共建國家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元化方向加速轉型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持續推進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基地建設,創新合作模式,推動環境技術交流與轉讓,推進中國技術和服務扎根共建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打

120、通孵化、投資、合作、轉化全鏈條,業務范圍覆蓋 60 多個共建國家。具體來看,一是搭建技術集中交流分享平臺。高規格舉辦 4 屆“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推動共建國家和地區在政策、技術和知識的共享交流,累計邀請20 余個國家或地區 600 余位官員、專家和企業代表參會。舉辦 2 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短視頻大賽,征集 20 多個國家 400 余部作品,傳播量超 2 億次,綠色交通、清潔能源、水資源保護等“小而美”惠民生故事得到廣泛傳播和關注。二是構建技術集中轉移服務體系。組織 3 屆綠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征集國內外綠色技術 800 項,協助 30 余項技術完成融資和推廣。設立老撾、印度尼西亞、

121、俄羅斯等 8 個海外聯絡處,開展專題技術對接會 50 余場。開展 22 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政策體系研究,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零碳服務中心”,為外向型企業提供零碳解決方案。三是打造技術轉移示范項目矩陣。圍繞清潔能源、綠色交通、污染防治、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工作并實現項目落地。教育培訓方面,打造“老撾萬象賽色塔環境職業教育基地”,為中國生態文明理念走出去提供平臺。綠色交通領域,助力臺鈴科技集團與泰國國家能源技術中心合作開展摩托車“以電代油”示范項目。污染防治領域,聯合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為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 50 萬噸污水處理廠(孟加拉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污水處理廠)提供污水處理和污泥焚

122、燒系統運維服務,有效解決達卡市 500 萬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清潔能源領域,支持深圳市向陽新能源科技公司在肯尼亞實施太陽能教育媒體機試點項目和在埃塞俄比亞建廠,助力清潔能源“點亮”非洲。環境監26http:/ 2.4 中國與其他共建中國與其他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綠色低碳技術合作的案例國家綠色低碳技術合作的案例中國與其他共建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合作項目,不僅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了先進的綠色低碳技術。以巴基斯坦為例,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工農業最發達的大省,人口超過 1 億,但一直以來用電十分緊張,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為此,中國的中興能源在旁遮普省巴哈瓦爾布爾市光

123、伏園區投資建設了 900 兆瓦的光伏地面電站項目。項目于 2015 年 5 正式啟動,2016年 6 月一期 300 兆瓦正式并網發電。該項目的建成直接滿足了當地約 28 萬戶家庭居民用電需求。與傳統火力發電相比,該光伏電站可減少近 17 萬噸煤炭消耗,相當于近 40 萬噸溫室氣體排放。27同時,中國企業也對共建國家的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持。以河鋼塞爾維亞鋼廠項目為例,其前身為斯梅代雷沃鋼廠。2016 年 4 月,中國河鋼集團有限公司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約,以 4600 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斯梅代雷沃鋼廠,更名為“河鋼塞爾維亞公司”。收購后,河鋼集團對鋼廠原有設備進行深入診斷分析,逐一制定解

124、決方案,累計投入 1.9 億美元進行技術改造,覆蓋了煉鐵、煉鋼、軋鋼每個環節和每件設備。其中,為支持塞爾維亞加入歐盟的努力,該項目在對原鋼廠進行設備升級改造的同時,啟動了能源和環保綜合改造工程,使改造后的河鋼塞鋼在節能環保、綠色制造上均達到歐洲領先水平。僅用半年時間,扭轉了鋼廠連續十幾年虧損的局面。2017 年,實現銷售收入 7.4 億美元;2018 年實現銷售收入 10.6 億美元,創歷史最好水平,成為塞爾維亞最大的出口企業,對塞爾維亞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 1.8%。28五、氣候變化應對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上宣布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 個低碳示范區、100 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125、項目、1000 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十百千”項目。2019 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實施27https:/ 2023 年 8 月,中國已與 39 個共建國家簽署 46 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與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薩摩亞、智利、古巴、埃及等 30 余個共建國家開展 70 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已與老撾、柬埔寨等 3 國共建低碳示范區,通過提供太陽能路燈、新能源汽車和便攜式環境監測設備等物資,共同編制低碳示范區規劃方案,以“物資+智力”相結合方式,促進當地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幫助共建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低碳示范區項目的實施,加強

126、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共識,也為共建國家探索低碳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借鑒。此外,中國還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援助項目。中國高度重視共建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實際情況和重點關切,堅持量身定制、因地制宜的援助方案,在清潔能源、低碳交通、災害預警、環境監測領域為受援國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資支持。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極大提升了當地居民的電力可及性,巴總理稱“中國的援助為當地民眾帶來真正的福祉”。援助古巴的光伏項目不僅幫助古方解決了部分偏遠地區農村居民的基本用電和照明問題,也為古方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供新動能。除物資捐贈外,中國還援建了一批應對氣候變化工程項目,包括秘魯

127、國家應急指揮中心和配套應急模擬體驗中心、烏茲別克斯坦自動氣象站示范站等,也為減緩當地氣候變化影響作出重要貢獻。其中,援助埃塞俄比亞的微小衛星項目,是埃方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采集的數據和形成的數據分析圖譜可以幫助埃方對相關災害風險做出快速應對,更好地緩解氣候變化對農業、林業、水資源等相關領域的影響。援建突尼斯坦塔維市的兩座水壩,有效消減了強降雨等極端氣候的不良影響。幫助貝寧維修內馬朗維爾防洪堤壩,提高了當地抵御洪災的能力。在能力建設培訓方面,中國累計舉辦 50 余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 120 多個共建國家培訓約 2300 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幫助相關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

128、能力。培訓班主要面向共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主題涵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溫室氣體減排與能源轉型、利用航天技術應對氣候變化、“一帶一路”氣候融資、低碳技術及產業發展、干旱地區生態適應等主題,同時面向太平洋島國、非洲國家舉辦區域性培訓班,提高培訓針對性。有關舉措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高度好評,多米尼加、尼日利亞等多國高度認可中國為當地培養了大批應對氣候變化專業人才,體現了中國負責26任大國的擔當。根據當前巴黎協定下已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一帶一路”國家到 2030年預期每年可減排 32 億噸二氧化碳,潛力巨大。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持,

129、為區域綠色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耙粠б宦贰苯ㄔO總體上降低了共建國家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了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對交通運輸、電力熱力、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碳排放強度的抑制作用在行業碳排放強度高的國家最明顯。截至 2022 年 7 月,100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出凈零排放目標,較全球已提出凈零排放目標的 137 個國家和地區,占比 73%;較 150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占比 66.7%。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 70%的組件,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主要驅動力之一。2020年,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能源投

130、資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化石能源,在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已與 100 多個國家開展合作。專欄專欄 2.5助力共建國家建設低碳示范區助力共建國家建設低碳示范區(一)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作為中國與共建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低碳工業園區,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項目高度契合老撾政府提出的可再生和綠色能源發展規劃,為老撾實現 2050 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提供助力,也為海外工業園區和綜合開發區探索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模板。老撾低碳示范區首批援助物資包括2000 套太陽能路燈、28 輛新能源汽車、5 套環境監測設備。示范區于 2022 年 4月正式揭牌,預計每年可使當地減少約

131、 1243 噸碳排放,相當于植樹超 10 萬棵。中國帶來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萬象新城發展成為老撾乃至東盟國家中低碳環保城市的典范。目前,中老雙方已簽署關于開展低碳示范區第二批物資援助項目的合作文件,將進一步助力示范區低碳化建設。(二)柬埔寨共建西哈努克省低碳示范區中國與柬埔寨共建西哈努克省低碳示范區,首批援助包括 2800 套太陽能路燈,200 套太陽能校園光伏系統,200 輛電動摩托車,10 套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10 套便攜式工業煙氣監測、噪聲監測、震動監測儀器在內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設備和物資,綠色光源照亮了西哈努克港,幫助柬埔寨邁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27要一步。目前,中柬環境部門已簽

132、署低碳示范區第二批物資援助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將向柬方援助 1500 套太陽能路燈、2000 套戶用光伏發電系統和 2 輛移動大氣質量監測車等應對氣候變化設備物資,為中柬西哈努克省低碳示范區建設繼續提供支持。六、生態環境管理當前,世界多國把綠色作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國際貿易投資中的綠色規則加速演進,對外投資合作只有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才能成為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質量的重要支撐,才能在開放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才能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贏得主動。2016 年,為切實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在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商務部支持下,原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

133、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環境服務業商會共同發起了履行企業環境責任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企業倡議,號召企業共同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展示中國企業綠色形象。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培訓班、“一帶一路”生態環境標準系列培訓有序推進,得到了參訓中資企業的高度評價。專欄專欄 2.6 中國企業助力共建中國企業助力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加強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國家加強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在中國政府的倡導推動下,中國企業加強了海外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和綠色低碳發展。例如,卡塔爾 2022 年舉辦的第 22 屆世界杯足球賽,是歷史上首次在中東國家舉行、第二次在亞洲舉行的世

134、界杯足球賽,也是首次在北半球冬季舉行、首次由從未進過世界杯的國家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對于卡塔爾和中東地區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為舉辦好這屆世界杯,卡塔爾在首都多哈市以北約 15公里處專門修建了一座全新的“綠色城市”盧賽爾新城。其中,世界杯的主賽場盧賽爾體育場,由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建國際)與卡塔爾 HBK 公司以聯營體模式承建。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以設計施工總承包的身份,參與建設國際足聯最高標準的專業足球場;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執行世界杯主體育場設計建造任務;更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建造的規模最大、容納人數最多的專業場館。2016 年,國際足聯將全球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GSAS)作為

135、2022 年28卡塔爾世界杯體育場館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針對建設項目生命周期內的設計、施工管理、運營三個階段開展可持續性評估,設置了城市連通性、場地、能源、水、材料、室內/室外環境、文化與經濟價值、管理與運營等 8 個評價指標,重點應對建筑環境中空氣污染、土地濫用及污染、化石燃料損耗、水資源消耗與污染、材料損耗、人類健康及舒適、氣候變化等挑戰。針對項目的不同階段,GSAS 認證設定了不同等級。其中,設計階段共有 6 個星級(GSAS-DB),施工階段 5 個星級(GSAS-CM),運營階段 5 個星級(GSAS-OP)。盧賽爾體育場項目自 2016 年 11 月開工,2021 年 9

136、 月主體工程完工,2022 年 9 月全面竣工,設計和施工階段均已獲得五星級評價,樹立了綠色建筑的典范。29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評估與案例分析評估與案例分析第三章第三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評價體系綠色發展評價體系近年來,“一帶一路”的相關研究不斷增多,主要集中在從宏觀層面討論“一帶一路”倡議對資源環境問題的影響,較少研究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進行量化評價,現有的少數研究結果也未能較為全面反映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整體水平。因此,需要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來完善“一帶一路”倡議影響的相關研究內容,并根據評估結果識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重點關注領

137、域、機遇和挑戰,展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景。為強化分析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本報告基于 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相關指標數據,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共建國家綠色發展趨勢,評估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在推動共建國家的綠色發展中的作用。一、評估對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數量不斷增多。截止到 2023 年 6 月,中國已經同 152 個國家和32 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 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準確評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情況和趨勢,依據三大原則,即考慮到指標數據覆蓋的全面性、指標數據時間連續性、共建國家在“一帶

138、一路”倡議中的參與程度和雙邊經貿活動的關聯度,選擇 44 個國家進行綠色發展評估。研究團隊搜集所有共建國家 2013-2020 年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數據29,各國 2013-2020 年歷年 GDP 數據30,各國 2013-2020 年歷年接收外商投資額數據31等,計算得出 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各國當年 GDP 的比例;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各國當年接收外商投資總額的比例。以此指標表征雙邊經貿合作情況。表表 3.1評價國家范圍評價國家范圍區域區域評價國家評價國家非洲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肯尼亞、尼日利亞、埃及、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安哥拉、毛里塔尼亞、剛果(金)、加納、烏干達、

139、喀麥29來源: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20 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30來源:世界銀行.31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0隆、尼日爾、加蓬、博茨瓦納亞洲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老撾、尼泊爾、蒙古國、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阿聯酋、格魯吉亞、沙特阿拉伯歐洲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美洲智利、厄瓜多爾、牙買加、巴拿馬、哥斯達黎加二、評估方法學近年來,有關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不斷涌現新的成果,主要圍繞 3條路徑展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綠色發展多指標測度體系和綠色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國際上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有聯

140、合國環境經濟賬戶(SEEA),綠色發展多指標測度體系包括 OECD 綠色增長戰略框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綠色發展綜合評估體系包括耶魯大學等提出的環境績效指數(EPI)等。為充分考慮綠色發展相關的各方面因素,將綠色發展置于可持續發展的大框架中,本章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構建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同時考慮不同空間維度、時間尺度的綠色發展情況對比,進而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的貢獻。從“一帶一路”倡議評估體系已有的研究來看,評估體系、評估視角和評估對象各不相同。從評估體系來看從評估體系來看,已有研究構建的評估體系尚不能較好反映“一帶一路”區域綠色發展水平整體情況。

141、目前,中國和其他國家主要的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指標框架)分為三大類,基于單方面角度的、基于壓力狀態響應系列模型和基于系統/主題/目標構建的評估體系?;趩畏矫娼嵌鹊脑u估體系指從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某一方面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角度入手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基于效益費用等經濟學核算的指標框架、基于生態學角度或生物物理衡量的指標框架、基于社會政治學的指標框架。這類體系中,有的是從單一方面的角度構建指標體系,僅僅用來衡量區域在這一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情況,而有的指標體系即使是從單一方面入手構建指標體系,研究者卻認為這一單一角度(如經濟類角度)實際是綜合可持31續發展的核心部分,因而通過該角

142、度建立的指標體系能夠用以衡量區域的綜合可持續發展水平。但有研究者認為即使如此,該類指標體系仍然具有某一方面的偏向性,缺乏綜合性評價。在綠色發展評估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該模型是由 OECD 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提出的一種用于評價資源利用和持續發展的模式。在壓力狀態響應模型中,代表“壓力”的指標表征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如污染物排放、資源回采率等;代表“狀態”的指標表征特定時間段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在數量及質量上的狀態,如污染物濃度等;代表“響應”的指標表征社會和個人如何行動以減輕、阻止、補救及預防

143、人類對環境及自然資源的負面影響,如排污收費制度等。因其能夠較好地反映自然、經濟、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從人類經濟、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出發,進而對各個指標進行組織分類,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并可應用于不同的空間尺度和范疇,所以被普遍應用于各個領域。但對于其中所包含的社會和經濟指標,缺乏壓力指標與狀態指標邏輯上的必然聯系,該體系服務于政策制定的功能不強,缺乏對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認識。且此模型不能很好處理多維問題,對空間差異較大、因素較多的大尺度綜合評價較為困難,其更適合于空間尺度較小,或尺度雖大,但與空間位置關系不大的一些問題?;谙到y分類的評估指標框架通常從綜合評價的原理出發,將可持續發

144、展分為若干系統,如前文所述最為常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之后針對每個系統逐步細分為各級子系統,如環境系統下設大氣、土地、海洋等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再包含多個不同指標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等級結構。而基于主題或目標的評估指標框架則以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核心主題或想要實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或以研究區域的主要可持續發展政策為依據來劃分指標體系,之后下設下一級的主題/目標,再進而針對每個子主題/目標選取不同的指標。系統/主題/目標的指標框架的設置應能體現可持續發展測度的 3 個重要視角,即協調度、發展度與持續度。其中,協調度反映可持續發展的各系統或要素間的協調程度,發展度反映研究區域的發展水平,持續度則反映可持

145、續發展的變化趨勢。而現有的這類指標框架并不能很好的同時兼顧三方。從評價視角來看從評價視角來看,已有研究主要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進行評價,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原則和其帶來的影響32進行探討,缺乏從綠色發展這一以綠色作為底色的研究視角來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和建設情況進行評估。從評價對象來看從評價對象來看,主要針對全球、個別國家、城市,也可以對于企業或者產品進行多種類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但現有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一直較為側重于國家及個別區域層級,全球層級的指標體系的研究相對來說仍然較少,而為了推動如“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間的大型合作交流,國家級以上尺度的指標體系研究十分重要

146、。一直以來,國際上對全球尺度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較多的是國際組織機構以及眾多發達國家的研究學者,發展中國家則多針對于國家及以下尺度的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因此,整體來看,對“一帶一路”地區發展評估的已有研究在以下三個方面還有所缺乏:首先,缺乏從綠色發展的視角來對于“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評估;其次,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一直較為側重于國家及區域層級,而全球層級的指標體系的研究相對來說仍然較少,而為了推動如“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間的大型合作交流,國家級的指標體系研究十分重要;最后,一直以來,國際上對全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較多的是國際組織機構以及眾多發達國家的研究學者,發展中國家則多針對于國家及

147、以下層面的指標體系進行研究,缺乏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來看“一帶一路”發展的情況。在評估體系模型的選擇中,目前全球存在眾多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但迄今還沒有一套公認的標準體系及其評價方法??紤]到本報告評估范圍大且需要從多維度出發,因此無論是單方面的評估體系還是壓力狀態響應評估體系均不適合,因此本報告選擇使用基于不同系統/目標/主題這一評估體系構建類型,構建了一個通用的方法框架,以評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44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情況的表現。具體包括:第一,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構建評估指標框架及數據庫;第二,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第三,給指標進行賦權;第四,計算三大維度和綜合評價得分;第

148、五,比較共建國家綠色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為充分評估“一帶一路”倡議成效,本研究將選取 2010 年、2013 年和 2020年為重點年限,分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對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的貢獻。本報告通過構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水平評級體系,來對共建國家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估。評估過程充分考慮不同國家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評級能夠更多地關注到“一帶一路”國家為了綠色發展所做的努力,進一步了解各國綠色發展水平的現狀?;趯G色發展的理解,更關注促進國家之間為了一33個共同的綠色發展目標而努力,而不是對于一個國家過去的綠色發展情況作出排名,因此評級更適用于本研究報告。綠色發展水平評級,能進一

149、步明確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所應采取的行動,和未來與共建各國綠色發展合作的方向。對于投資者來說,也能夠在進一步了解“一帶一路”國家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為對外投資合作提供參考。三、“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指數構建從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來看,綠色生產、綠色建設、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報告考慮了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三大維度,參考借鑒中國和其他國家學術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依據科學性、綜合性、區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本國情、“一帶一路”倡議“五通”建設目標等,設計、構建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沙掷m發展擁有三大基石,即通過

150、善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包容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依據三大基石,在眾多的指標之中,本報告依據綠色發展情況進行了不同指標維度的劃分,主要為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在環境維度,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的重要要求,報告參考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綠色發展相關指標體系,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生態環保重點領域,從環境質量、環境治理和資源利用三個方面選取指標。例如,在環境質量方面,選擇 PM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標。在環境治理方面,選擇紅色名錄指數、森林砍伐率等指標。在經濟維度,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直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經濟水平與結構也會對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產生直接的影響

151、。本報告主要是從經濟水平與結構、經濟國際暢通程度兩個方面來進行指標選取。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體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其資源環境消耗量,其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水平也較為不同。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報告參考其他研究,以人均 GDP 為主要指標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另外,考慮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正處于工業化階段,報告還選取工業增加值占比等指標衡量經濟結構。此外,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在于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報告考慮數據可得性等因素,在經濟國際暢通程度方面,選擇了外貿依存度、鐵路34密度、國際旅游人數占比等指

152、標。在社會發展,考慮到綠色發展除了各個國家政府要有所作為之外,更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因此也更應當注重社會福祉的保障,從而主要關注了綠色發展與社會公眾之間聯系較為緊密的主題和指標。研究借鑒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考慮到共建國家數據可得性等因素,從性別與平等、健康和福祉這兩個維度對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其中,在性別和平等方面,選擇了中小學教育男女比例等指標;在健康和福祉方面,選擇了預期壽命等指標。(一)評估指標綠色發展強調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環境系統的協調性和系統內部發展目標的多元化。因此,評估緊扣綠色和發展兩大主題,篩選與之緊密相關的指標,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主要步驟如下:第

153、一,依據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構建總體指標框架;第二,依據綠色發展的內涵,形成細分指標維度和具體指標體系;第三,借鑒中國和其他國家經驗,篩選出適合于總體指標框架的可用指標,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第四,收集相關指標數據,針對數據質量等情況對指標進行修改、刪減和替代。在選擇指標時,報告盡可能使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指數、耶魯大學環境績效指數(EPI)等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出現數據不足時,則納入官方和非官方提供的其他指標。報告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通用性、時空性和簡潔性等原則,指標數據至少覆蓋了 80%的評估國家。具體而言,報告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一級指標)選取評估指標,具體包括 7

154、個二級指標和 22 個三級指標。指標數據來源主要為世界銀行數據庫、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數據庫、國際能源署數據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庫等國際公認數據庫以及研究團隊核算數據。(二)評估方法1.數據標準化考慮到各指標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應先統一單位后進行比較,報告將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后,各個國家各指標的取值大部分都位于 01 之間,其中 0 代表這一指標中此國家表現最差,越大表示此國家在該指標中表現越好,但 2020 年最大最小值和 2010 年一致,更能夠看到發展的差異。該方法需要首先35判斷每個指標的屬性(正向、逆向、或適中),繼而按照不同指標屬性進行不同的標準化。其中,正向指標表示指標

155、的數據值越大,綠色發展情況表現越好;逆向指標表示指標數據值越小,綠色發展情況表現越好;適中指標表示指標數據值越接近某個適中的值,綠色發展情況表現越好。minmaxminminmaxminminmaxminmax,1,max(,)1,max(,)1,ijkiiiiijkijkiiqijkijkqqiiqijkqijkqqiiqijqxxxxxxyxxxxxxxxxxxxxxxxxxxx正向指標逆向指標適中指標(1)公式中,ijky為第k年第j個地區的第i個指標的原始數據標準化后的數值;ijkx表示第k年第j個地區的第i個指標的實際數值;minix和maxix分別表示第i個指標在 2010 年中評

156、價的全部地區的最小值與最大值,qx表示適中指標的適中值。2.指標賦權目前,基于指標體系的評估方法多種多樣,傳統的有數據包絡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法綜合平均賦權法。近年來也涌現出了一批新興方法,如物元可拓法和神經網絡法。但總體來看,傳統評估方法在“一帶一路”倡議評價中運用得相對成熟。本研究采用較為傳統和主流的方法,核心在于確定指標權重??紤]到三級指標數量較為合適,能夠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綠色發展的情況,由于不同可持續性評估對于賦權未達成共識,所以我們使用了一個較為常用的方法,因此本報告對指標采用平均權重處理。首先,對每個一級指標都賦予相同的權重,即每個一級指標均賦權重 1/3。其次,對每個一級指標內的

157、二級指標,也賦予相同的權重,如環境發展下的 3 個二級指標,環境質量、環境治理和資源利用,也賦予相同的權重,即 1/31/3。同理,每個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也賦予相同的權重。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給某一個特定的綠色發展主題中添加新的指標時,也不影響其對于二級指標的相對權重??紤]到部分三級指標存在缺失情況,報告采用動態等權重法,即將二級指標的權重平均分配給未缺失的三級指標。3.指標合成36在得到各維度評分的基礎上,通過權重加和得到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得分位于 01 之間,數值越高,說明綠色發展表現越好。根據得分,對于綠色發展綜合指數進行等級評定,報告將綠色發展表現劃分為 4 種類型,包括+0

158、.81、0.60.8)、-0.40.6)、和 B00.4)。37第四章第四章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評估國家綠色發展評估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水平總體情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除新加坡等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從總體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偏低,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此外,大部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處于氣候及地質變化的敏感地帶,自然環境十分復雜,生態環境多樣而脆弱,各國生態環境特征差異明顯。綠色發展評估結果顯示(圖 4.1),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指數越來越高,實現了讓綠色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

159、底色。2010 年,綠色發展評估結果表現為+的國家有 0 個,表現為的國家有 3 個,表現為-的國家有 40 個,表現為 B 的國家有 1 個。2013 年,綠色發展評估結果表現為+的國家有 0 個,表現為的有 5 個,表現為-的國家有 37 個,表現為 B 的國家有 2 個。2020 年,綠色發展評估結果表現為+的國家有 1 個,表現為的有 4 個,表現為-的國家有 38 個,表現為 B 的國家有 1 個。相比較 2013 年,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指數均值從 0.515增加到 0.531,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上升態勢。特別是環境和社會發展維度,20

160、20年共建國家環境維度綠色發展指數均值為0.183,較 2013 年提高了 1.32%,相比較之下,2013 年較 2010 年僅增加了 0.23%。2020年共建國家社會維度綠色發展指數均值為 0.213,較 2013 年提高了 3.97%,相比較之下,2013 年較 2010 年僅增加了 0.23%。其中,32 個國家綠色發展指數實現了增加,表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共建國家綠色發展水平。其中,新加坡、阿聯酋、沙特阿拉伯、格魯吉亞等國家的進步明顯,綠色發展指數增幅超過了10%。38圖圖 4.12020 年共建年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和評級國家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和評級注:

161、國家順序按照 2020 年綠色發展指數評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相較于 2010 年,2013 年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略有上升,但整體分布集中度略有下降;2020 年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提高明顯,且整體分布集中度也有所提高(圖 4.2)。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的曲線呈現左偏態分布,數據離散程度增大。這反映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現象仍舊明顯,發展水平滯后的國家數目較多,“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要特別關注這些國家。39圖圖 4.2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得分的核密度分布國家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得分的核密度分布20102020 年,亞洲和歐洲相關國家的平均綠色發展

162、指數呈逐年增加趨勢,美洲相關國家呈穩定趨勢,非洲相關國家則先增加后下降(圖 4.3)。從絕對值看,歐洲和美洲相關國家的綠色發展指數較高,亞洲相關國家其次,非洲相關國家最低。此外,歐洲、美洲相關國家的綠色發展指數內部差異較小,亞洲和非洲相關國家的綠色發展指數內部差異較大。圖圖 4.32010、2013 和和 2020 年四大洲的綠色發展表現年四大洲的綠色發展表現40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不同維度的綠色發展水平(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維度的發展水平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除了新加坡、阿聯酋、馬來西亞等 5 國外,其余 39 個國家仍處于

163、較低水平(經濟發展二級指標的指數低于 0.2)(圖 4.4)。此外,相比較社會、環境維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成為限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重要約束性因素。相比較 2010 年,2013、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指數略有進步,但集中度有所下降,且密度分布圖更偏右,表明少數共建國家經濟發展更快(圖 4.5)。圖圖 4.4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維度的發展水平國家的經濟維度的發展水平注:國家順序按照 2020 年經濟發展指數評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41圖圖 4.5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維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度分布國家的經濟維

164、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度分布20102020 年,亞洲、美洲和歐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綜合指數均成明顯上升趨勢,非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綜合指數則在上升后逐漸陷入停滯狀態(圖4.6)??傮w而言,歐洲和美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綜合指數高于非洲和亞洲相關國家。且歐洲相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發展指數較為均衡,亞洲和非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指數差異較大,尤其是亞洲相關國家。圖圖 4.62010、2013 和和 2020 年四大洲的經濟發展表現年四大洲的經濟發展表現42(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維度的發展水平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呈現上升趨勢,但存在一定的波動性

165、和不平衡性。2020 年,但除沙特、柬埔寨等 11 國外,其余 33個國家社會發展指數大于 0.2,處于較好水平(圖 4.7)。相比較經濟和環境維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是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的重要促進因素。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發展指數均值總體變化不大,但集中度有所提高(圖 4.8)。圖圖 4.7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維度的發展水平國家的社會維度的發展水平注:國家順序按照 2020 年社會發展指數評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43圖圖 4.8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維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度分布國家的社會維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

166、度分布20102020 年,四大洲相關國家的社會發展指數均值相差不大,且均存在一定的波動性(圖 4.9)。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社會發展相關指標的工作性質存在波動性和長期性;另一方面,各國社會發展的三級指標數據缺失較為嚴重,且更新滯后。圖圖 4.92010、2013 和和 2020 年四大洲的社會發展表現年四大洲的社會發展表現44(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維度的發展水平2010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發展水平相對最為穩定,總體水平低于社會維度,但高于經濟維度(圖 4.10)。新加坡、加蓬等 10 個國環境發展指數處于較高水平(大于 0.2)。受自然環境惡劣等因素

167、影響,埃及、巴基斯坦等 6 個國家的環境發展指數低于 0.1??傮w而言,相比較 2010 年,2013、202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發展平均指數變化不大,但集中度略微增加,總體而言較為穩定(圖 4.11)。圖圖 4.10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維度的發展水平國家的環境維度的發展水平注:國家順序按照 2020 年環境發展指數評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45圖圖 4.11共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維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度分布國家的環境維度的發展水平的得分的核密度分布從區域分布來看,非洲、歐洲相關國家的環境發展水平較高,亞洲和美洲相關國家稍低,但總體差別不大(圖 4

168、.12)。與經濟、社會維度一致,非洲和亞洲相關國家的環境發展水平內部差異較大。一方面,非洲和亞洲相關國家既有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的國家,如加蓬、柬埔寨;也有自然生態稟賦不是很優越的國家,如埃及、沙特等。另一方面,部分國家由于工業化進程,造成部分環境質量、資源利用等指標較差,影響環境發展水平,如印度尼西亞。圖圖 4.122010、2013 和和 2020 年四大洲的環境發展表現年四大洲的環境發展表現46第五章第五章“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綠色發展國別與案例分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推動共建國家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等領域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本章結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說明

169、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對共建國家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重點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和作用。一、環境治理(一)助力共建國家應對荒漠化挑戰撒哈拉地區面臨嚴重的荒漠化問題,對非洲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中國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擁有成熟經驗,形成了成套技術體系與模式。中國生態建設技術“走出去”,提升非洲國家荒漠化防治能力,不僅是中國履行荒漠化防治國際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需要,也是綠色“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32,33。早在 2012 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防風治沙團隊就把先進的技術和方案帶到毛里塔尼亞,對當地人民宣傳防風治沙理念。2016 年,中國原國家林業局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170、秘書處共同發布“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2017 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方簽訂協議,參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中方將在土壤修復升級、農林牧系統的發展強化、地理信息和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經濟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推動非洲社會經濟發展和“綠色長城”地方化管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經過長期系統監測、試驗研究及推廣應用,中非專家們在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建成流沙快速固定、節水灌溉試驗示范區;在尼日利亞卡諾州建成“經濟林保育”試驗示范區;針對埃塞俄比亞低海拔區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與重建問題,構建“清灌育草、封育輪牧、牧

171、養結合”的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與生計可持續發展模式,建成圍欄封育示范區200 公頃、集水恢復林草示范區 2 公頃等。中非專家們研究發現,薩赫勒地區的總荒漠化面積在 2000 年至 2020 年間呈下降趨勢,從 72.31%下降到 69.23%。32 新華網.我國科研人員將參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http:/ 中國科學報.中國防沙經驗為非洲筑“綠色長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打開科技外交新窗口.http:/ 70 年代。在現代化改造前,受生產工藝滯后、設備老化等制約,煉廠原油加工不足,能耗相對較大,產品質量標準不高,油、污水、含硫氣排放等環保配套設施不健全。2018年 9 月升級改造后,姆肯特煉廠解

172、決了哈國國內成品油供給問題,結束了哈國成品油依賴進口的歷史,為保障哈薩克斯坦成品油供應、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煉廠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在改造工程建設中生態環保成為優先考慮事項,并在生產和環境安全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投入。改造后,歐和歐標準成品油可以大幅減輕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升級的廢水廢氣處理設施使污染物排放減少了 90%,每年還可節水 150 萬立方米。由于環保表現出色,煉廠獲得哈國總統設立的“生態環保突出貢獻獎”。二、資源利用(一)發展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內容。2019 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主席宣布實施“一帶一路

173、”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與 29 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并發布“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原則與務實行動。2021 年,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同時,大多數共建國家都為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較大。而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中國的技術、產品、經驗、方案等將有利于解決共建國家能源短缺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合作蓬勃發展??逄厮娬?4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杰赫勒姆河上,總裝機 720MW(兆瓦),是中巴經濟能源合作優先實施項目、首個大型水電投資項目和

174、“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也是被寫入中巴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的水電投資項目。項目年平均發電量 32 億千瓦時,為巴基斯坦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清潔能源,可滿足當地約 500萬人用電需求,將有效緩解巴基斯坦電力短缺問題。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4“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R.2020 年 12 月.http:/ 14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350 萬噸,可幫助推動巴基斯坦能源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逄厮娬卷椖繌脑O計到施工采用了中國技術和標準,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也將中國技術和標準推廣到世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不僅滿足巴基斯

175、坦當地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的要求,還參照國際金融公司(IFC)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框架,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中國企業出資約 1.5 億元人民幣,用于根據當地情況定制環保專項規劃,以及采用世界領先的環保設備和措施處理廢水。在世界知名的基礎設施和項目融資期刊IJGlobal的評獎中,卡洛特水電站榮獲年度最佳融資獎(2017)。莫祖拉風電項目35是中國與馬耳他在能源領域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被譽為中東歐風電行業標桿和示范性項目。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總裝機 46MW,于 2019年底正式投產。按照 2017 年黑山全國發電量計算,莫祖拉風電站發電量大概占全國發電總量的 5%,可供 10 萬居民使用。莫祖拉風電

176、站正式投產后每年可提供超過 1.12 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并減少 3000 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和環境效益,增進了當地民生福祉,更將有力支持黑山實現“新能源裝機容量翻番”的目標。(二)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面臨著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艱巨任務,由此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退化、氣候變化等多種生態環境問題,其中生活垃圾處理便是一個重要環境問題。以越南為例,越南產生的廢物約有 85%未經處理而被掩埋在堆填區,其中 80%是不衛生的。越南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19 年全國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為 64658 噸,比

177、2010 年增加了 46%。亞洲許多城市面臨著固廢處理難題,芹苴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提供了一種有效且環保的方案,其提供的清潔能源可以幫助各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芹苴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芹苴市泰來縣,是越南國內第一個投產的現代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項目于 2018 年 11 月底投產,每天處理生活垃圾 400 余噸,約占芹苴市每日生活垃圾總量的 70%。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地垃圾清運能力短缺問題,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助力,同時推35“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R.2020 年 12 月.http:/ 2010標準。項目從工藝設計、設備選型到

178、廠房建設,均采用國際領先標準。三、經貿合作(一)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而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強,在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港口、橋梁、隧道等領域技術先進、經驗豐富,使二者具有較好的合作基礎。設施聯通是互聯互通的基石,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其目標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運輸、電力、通信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2022 年 3 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引導企業推廣基礎設施綠色環保標準和最佳實踐,在設計階段合理選址選線,降低

179、對各類保護區和生態敏感脆弱區的影響,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建設期和運行期實施切實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和維護過程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引導企業在建設境外基礎設施過程中采用節能節水標準,減少材料、能源和水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廢棄物排放,加強廢棄物處理。雅萬高鐵北起印尼首都雅加達,南聯西爪哇名城萬隆,全長 142 公里,設計最高時速 350 公里。雅萬高鐵是印度尼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第一條高速鐵路,涉及人口數量多、密度大,是串聯印尼的重要通道,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的客運和貨運需求。項目堅持生態環保理念,加強勘察設計和施工組織,強化安全和質量控制,科學有序、

180、優質高效推進工程建設。項目選線最大限度繞避滑坡、火山等不良地質,創新設計減隔震性能更好的橋梁、平順度更高的無砟軌道、功能更強的列車運行控制等先進系統,高標準建成了 13 座隧道和 56 座橋梁。在項目建設中,中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大量采購使用印尼本地生產的水泥等原材料,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大量招聘印尼員工參與工程建設,累計為當地帶來5.1 萬人次的就業,培訓印尼員工 4.5 萬人次。項目建成后,快捷的交通,拉近了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能夠讓分散的印尼產業變得更密50集,讓鐵路線成為了經濟帶,激發印尼經濟增長“新動能”。(二)加強產業和商貿合作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

181、要著力點,其目標在于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減少貿易壁壘、擴大雙向貿易、提高地區內貿易自由化程度、促進貿易往來,以及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并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十年來,中國與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穩步提升,國際貿易及雙向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132020 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 1398.5 億美元。2021 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11.6 萬億元,比 2020 年增長 23.6%,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達 203 億美元,比 2020 年增長 14.1%。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是“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新

182、形式和重要載體,截至 2022 年 9 月底,納入商務部統計的境外經貿合作區近七成分布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馬中關丹產業園是中國在馬來西亞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產業園區,也是“一帶一路”規劃重大項目和跨境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基地。園區于 2013 年正式開園,成為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姊妹園”。依托兩國自然稟賦、產業優勢和市場資源,中馬“兩國雙園”加快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布局相關特色產業。隨著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園區產業體系加速構筑,成為兩國經濟合作創新典范。馬中關丹產業園已成為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最成功的工業園區之一。(三)改善互聯網使用水平習近平主席在第一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

183、論壇上談及推動“一帶一路”創新發展時,均提到了建設數字絲綢之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在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數字貿易業態等領域甚至已接近或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部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新型軟件設計、新型互聯網平臺建設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獨特優勢。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大力拓展中東北非地區的商業和電信市場36。同時,還有被業內人士視為 5G 網絡全球領導者的華為,該公司是世界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之一。2018 年,華為成為卡塔爾首批外商獨資技術企業之一,推動了當地 5G 技術發展。2019 年,華為與沙特主要電信運營商扎因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助力該公司打造中東北非地區首個3

184、6【中國企業走進阿爾巴尼亞】華為:“中國智造”在阿爾巴尼亞的閃亮名片https:/ LAN 項目。多家阿聯酋電信企業也與華為開展了 5G 網絡服務合作。四、性別與平等(一)提高女性就業女性就業一直都是全球廣泛關注的問題。女性就業的情況既能反映女性勞動力的素質能力和經濟地位,也能體現男女社會地位和權利平等的狀態,對社會和諧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習近平主席在 2015 年全球婦女峰會上就曾提出推動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中國主張,明確提出“各國婦女團體應該加強交流,增進友誼,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顯著促進了東道國女性的整體就業比重,并且顯著優化了女性在三次產業的就

185、業結構。37例如,2012 年中國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的東方工業園投資建設的華堅國際鞋城,解決了當地近 6000 人就業,其中,90%是女性,有力促進了當地女性就業38。(二)保障公平就業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愿望。美國麥肯錫公司對八個非洲國家的上千家中國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這些公司 89%的員工是非洲本地人,它們共為非洲創造了 30 萬個就業崗位。薩摩亞殘疾人培訓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39。1981 年成立以來,殘疾人培訓中心一直致力于為薩摩亞的殘疾

186、兒童提供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但該校師生只能在租賃的房屋內教學生活。應薩摩亞政府的請求,中國政府決定援建殘疾人培訓中心。2015 年,中國政府援建的薩摩亞殘疾人培訓中心(LotoTaumafaiSocietyNationalDisabilityCenter)完工,可接納學習和培訓的人數將由原先的 150 人,增加到 400 余人,為薩摩亞殘疾人群體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37 韓沈超,徐姍.中國 ofdi 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女性就業嗎?基于國別面板樣本的實證研究.投資研究,2020,3,20-34.38 一帶一路合作共贏:華堅集團投資埃塞俄比亞的雙贏經https:/ 駐薩摩亞大使王雪峰在薩摩亞殘疾

187、人培訓中心竣工儀式上的致辭http:/ 98%。此外,中國還在剛果(布)、盧旺達、津巴布韋、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設 50 余個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項目,為保障民眾健康、培養醫學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向有關國家提供醫用設備器械、藥品及醫用耗材,緩解了醫療資源緊缺狀況。通過醫療機構對口合作,幫助 20 多個國家建立專業科室能力。另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醫護人士,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展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推動共建國家醫療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進行醫護知識和經驗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從而提升共建國家的醫護水平,造福當地民眾。(二)保障安全飲用水安全、衛生的水

188、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水環境保護方面能力弱,水污染形勢嚴峻,飲用水安全保障已成為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在水與環境領域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及設備生產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具備了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傳授經驗、提供技術的能力。2020 年完工的卡賓達供水工程41是安哥拉卡賓達省最重要的民生工程,項目由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擔設計、施工及前期運營維護??ㄙe達供水工程全部建成后,通水面積覆蓋卡賓達省 95%的人口居住區域,60萬以上的居民能夠直接獲益。項目可有效解決卡賓達城區供水與城市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條件整體較差、供水系統覆蓋率和普及率

189、較低、供水分配不平均、用水質量與可獲得性不穩定等問題,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卡賓達地區內瘧疾、腹瀉和霍亂的發病率。安哥拉卡賓達供水工程不僅通過建設高質量、完善的供水系統為卡賓達省居民提供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有效改善了民生;還通過各類可持續基礎40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2021 年 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1“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R.2020 年 12 月.http:/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6(SDG6):“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并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的進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可持續發展報告 2021評估

190、結果顯示,安哥拉在 SDG6 上進展趨勢向好,這其中不乏卡賓達供水工程的積極貢獻。(三)助力貧困人口減貧貧困是國際公認“無聲的危機”,消除貧困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與心愿。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 2021 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將本著開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參與的各相關方共同努力,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為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從目前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的國別分布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占了近 60%,南亞國家約占 30%,幾乎都屬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要合作平臺,以基礎設施、經貿投資和民生項目建設為抓手,將有助于大力推進全球減貧。201

191、9 年,世界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可使 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使 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至 9.7%、全球貿易增長 1.7%至 6.2%、全球收入增加 0.7%至 2.9%。截至 2021 年,中國已經在非洲建立了約 25 個經貿合作區和上百個工業園區,為非洲工業化、創造就業、增加出口作出了積極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僅 25 個經貿合作區就已創造了約 4 萬多個就業崗位,為東道國納稅近 11 億美元。除重大標志性工程項目外,中方支持的“小而美”項目推動長期被忽視的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發展,從而助力“一帶一路”偏遠地區緩解貧

192、困。例如,從 2017 年開始,中國在老撾、柬埔寨、緬甸 3 個國家選擇 6 個村莊,實施為期 3 年的“整村推進”和“精準扶貧”試驗。自 1997 年起,中國專家組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在東高地省魯法區建立菌草技術示范點。如今,菌草種植已經在巴新擴展到 8 省 16 區,幫助數萬人擺脫貧困42。42 中國日報網評:推進東亞減貧合作,共筑周邊命運共同體https:/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人類面臨的重大風險和挑戰。2020 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風險報告 指出43,人類社會 44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產出(占全球 GDP一半以上)中度或高度依賴生物多樣性及其服務。然而,

193、僅占地球生物總重量的萬分之一的 76 億人口,卻造成了 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半數植物的消失。按發生概率和影響力衡量,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位列今后十年全球最高的五大風險之一。2021 年全球風險報告442022 年全球風險報告45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462024 年全球風險報告47中也都指出,生物多樣性喪失成為前四位長期風險。2019 年 5 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第七次會議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報告指出48,自1970 年以來,人類活動改變了 75%的陸地環境和 40%的海洋環境,地球失去了1億公頃的熱帶森林和87%的濕地

194、;全球四分之一的陸生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43https:/ 2020 年全球風險報告。44https:/cn.weforum.org/reports/the-global-risks-report-2021 2021 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45https:/cn.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2 2022 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46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3/2023 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47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

195、ns/global-risks-report-2024/2024 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48https:/ IPBES 全球評估報告。55三分之一的海洋魚群被過度捕撈。這些將最終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認為,“愛知目標”將無法實現,各國需要作出徹底的、全面的努力來進行轉型變革。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于 1992 年開放簽字,1993 年 12月 29 日正式生效,旨在推動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遺傳資源利用惠益分享。公約第六次(COP6)和第十次締約方大會(COP10)分別制定了2010 年和 2020 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盡管國際社會采取了積極行動,但實際進展卻不盡人意,

196、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仍在不斷喪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壓力并未減輕。2022年12月719日,公約 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超過 180 個國家達成了一項里程碑式協議,即“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為今后至 2030 年乃至更長時期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描繪新的藍圖,全球開啟新一輪生物多樣性保護浪潮?!袄ッ煽蚣堋北环Q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巴黎協定”,為向可持續和自然智能型經濟轉型建立了全球框架。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落實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穩定經濟的重要領域之一。根據世界銀行估算,到 2030 年,生物多樣性

197、喪失將導致全球平均 GDP下降 2.3%,低收入國家下降幅度甚至高達 10%1。在此背景下,開展“一帶一路”地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識別和管理“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與最優化,對標“昆蒙框架”,對于未來開展“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參與和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一、“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一)“一帶一路”地區面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挑戰“一帶一路”地區覆蓋了多個公認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然而,在經濟全球化以及經濟優先發展的背景

198、下,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報告 2023顯示,在 154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49中,實現陸地生態系統及物種多樣性(SDG15)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家僅占 3.2%?!耙粠б宦贰钡貐^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艱巨。49 數據截至 2024 年 4 月 27 日。56最依賴自然的行業,如農業、基礎設施或采掘業,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也最嚴重。如果不轉而采用更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來保護自然,整個行業、就業和國家經濟都可能面臨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地區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大需求,如中亞等地區鐵路發展緩慢、線路嚴重老化,南亞、中亞等地區高速公路匱

199、乏、路面質量較低,客觀上給該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更大挑戰。據世界銀行測算,2030 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 6500億美元2。2017 年,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發布的2017 年亞太有特殊需求國家發展報告指出,由于城市人口不斷增多、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相關國家每年需要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 10.5%左右投入交通、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領域,但目前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實際融資僅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 3%4%,與需求存在較大差距。2019 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研究報告從發展到分類:世界改變了多少指出,在過去 25 年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的發展鴻溝依然存在,特別是基礎

200、設施、就業、數字化等領域的差距仍然在拉大。中國過去40 年經濟發展的經驗顯示,中國有能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經濟體之間的互聯互通,幫助縮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顯著資金缺口,增加貿易和改善民生,推動共建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公路、鐵路建設項目有力推進,為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A設施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而言是一種入侵,特別是公路、鐵路、橋涵、電力傳輸設施以及電廠等附屬設施等在內的線性基礎設施建設,為人類社會帶來便利和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因其占地大、工程復雜等特性或對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產生各種負面影響,如生境退化和破碎化、環境污染、生

201、境阻隔、外來物種入侵、小氣候變化等。同時,“一帶一路”地區氣候、地形復雜多樣,且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豐富,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較高。要平衡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順利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勢必要更好衡量、評估與減少項目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除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資金缺口也是一項重要挑戰。生物多樣性融資有助于引導資本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0 年發布的 自然與商業之未來報告提出,“自然優先”的策略在 2030 年之前有望創造 1057萬億美元的經濟機會和 3.95 億個就業崗位。然而據保爾森基金會的最新估計50,到 2030 年,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每年達 7

202、200 億-9700 億美元之間。此外,當前投融資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體系不完善。有研究評估了參與“一帶一路”投融資的 35 家中國金融機構和 30 家國際金融機構設立生物多樣性標準的情況,其中僅有 17 家金融機構針對投融資活動制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中方投資機構僅占一席5,凸顯完善生物多樣性融資標準的重要性。(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愛知目標”落實進展2020 年 10 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相關合作伙伴基于 WWFSIGHT 等可視化工具,開展研究并發布“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及影響分析報告。結果顯示51,東南亞、中印緬交界處、歐洲及南非等地

203、區氣候溫暖濕潤,地形以平原、丘陵山地為主,形成了良好的生物生存條件,是生物多樣性主要集中地區。同時,絕大多數紅色名錄瀕危物種也分布于這些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與中印緬交界處。2010 年,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COP10)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即“愛知目標”(表 6.1),包括 20 個行動目標、60 項具體要素(衡量標準)。2016 年,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通過的第 27 號決定(XIII/27)要求締約方編制第六次國家報告,對其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狀況進行自主評估,包括國家層面的保護目標、采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及其成效、國家目標實施進展和對“愛知目標”的貢獻等。截至 2024 年

204、 4 月 27 日,在線提交第六次國家報告的締約方共 103 個52,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85 個。為保持與本報告44 個重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一致。根據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重要性和數據獲得性等多種因素考慮,選取 22 個國家為本章重點研究對象。其中,亞洲選取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吉爾吉斯斯坦、斯里蘭卡、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 8 個國家,非洲選取南非、贊比亞、肯尼亞、埃及、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喀麥隆、尼日爾和博茨瓦納等 9 個國家,歐洲選取希臘和塞爾維亞等 2個國家,美洲選取智利、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等 3 個國家。以下針對各洲的分析50https:/www.paulson

205、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20/09/FINANCING-NATURE_Full-Report_Final-Version_091520.pdf51 http:/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EB/OL.https:/www.cbd.int/reports.58均基于上述 22 個國家。表表 6.1愛知目標概述愛知目標概述序號目標序號目標1認識生物多樣性價值11海洋和陸地保護區2生物多樣性價值主流化12保護受威脅物種3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激勵機制13遺傳多樣性保護4可持續生產與消費14恢復與保護生態系統服務5所有自然棲息地喪失速

206、度減緩 50%15提升生態系統彈性和生物多樣性碳匯6可持續漁業16名古屋議定書生效并運行7農業、水產和林業用地可持續管理17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即 NBSAPs8降低污染18傳統知識利用9控制外來入侵物種19技術信息分享、轉移和應用10珊瑚礁生態系統完整性20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參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的相關標準,本章對各國實現“愛知目標”的進展情況設立了六個等級:超越目標、正在實現、進展有限、無進展、偏離目標、無數據。評估結果顯示,相關共建相關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國家在目國家在目標標1、目標、目標 11、目標、目標 13、目標、目標 14、目標、目標 16、目

207、標、目標 19 等等 6 個目標上取得積極進展個目標上取得積極進展。與全球結果相比(專欄專欄 6.1),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目標 1、目標 13 和目標14 等三個目標上優于全球水平,在目標 11、目標 16、目標 19 等三個目標上與全球實施情況保持一致,在目標 9、目標 17 及目標 20 等三個目標上低于全球水平。簡言之,在在 20 個個“愛知目標愛知目標”的實現上的實現上,研究國家呈現研究國家呈現“三更優三更優、三一致三一致、三不及三不及”的統計規律的統計規律。59專欄專欄 6.1全球全球“愛知目標愛知目標”實現情況實現情況2020 年 9 月 18 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在線發布

208、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GBO5 基于 2020 年 7 月前收到的 163 份國家報告,結合 170 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NBSAP)所提供的信息,對“愛知目標”進行全面評估。結果顯示,僅有 6 個目標部分實現,即目標 9(外來入侵物種)、目標 11(保護地)、目標 16(名古屋議定書)、目標 17(NBSAPs)、目標 19(信息共享)和目標 20(資源調動)。全球兌現了 7 項具體要素(即完全符合既定衡量標準),38 項有所改善,但有 13 項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或已偏離既定標準,另有 2 項進展程度未知。從 60 項具體要素來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平臺

209、(IPBES)的評估結果最為悲觀,取得一定進展及以上的要素僅有 24 個(占比 40%)。GBO4 和 GBO5 評估呈現“總體向好、局部惡化”的趨勢,其中,GBO5 取得一定進展及以上的要素有 45 個(占比 75%),多于 GBO4 的 38 個(占比 63%)。從 20 個行動目標來看,GBO4、GBO5 以及 IPBES 評估一致的目標只有目標 1 和目標 17;與 GBO4 相比,GBO5 的大多數目標評估結果保持一致,在目標 9(外來入侵物種)、目標 11(保護地)、目標 12(受威脅物種)、目標 20(資源調動)等方面取得進步,但在目標 16(名古屋議定書)上出現下降;與 IPB

210、ES 相比,GBO5 的大部分目標及要素都持平或更為積極,僅有愛知目標 13(遺傳多樣性)呈現下降趨勢。60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大直接驅動力中,除外來入侵物種(目標 9)有所進步外,生境破壞(目標 5)、環境污染(目標 8)、過度利用(目標 10)和氣候變化(目標 12)均進展較差,甚至偏離目標。一切照舊情景下,預計未來十年生態系統連通性、養護和恢復行動、生態系統服務(水、氣、自然災害)、生多應對氣變和災害等 4 個要素有望取得積極進展,而有害補貼、生境面積、安全利用、污染、脆弱生態系統、野生近緣種等 11 個要素仍將無進展或進展緩慢。具體來看,研究國家的目標 1、目標 11 和目標 19

211、實現比例(即“超越目標”和“正在實現”的比例,以下均同)最高,分別為 64%、59%和 55%;在目標 561(生境喪失)、目標 9(外來入侵物種)上的實現程度最差,未實現的國家比例高達 70%以上。目標 2(生多價值)“正在實現”的國家都是亞非國家,包括亞洲的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阿聯酋以及非洲的博茨瓦納、南非和贊比亞。目標 9“無進展”的國家比例最高,達到 18%;包括埃塞俄比亞、贊比亞、哥斯達黎加和緬甸。目標 10(氣候變化)“無數據”的國家比例最高,達到 18%,包括喀麥隆、埃塞俄比亞、塞爾維亞和沙特阿拉伯(圖圖 6.1)。62圖圖 6.1研究國家實施研究國家實施“愛知目標愛知目標”

212、進展情況進展情況分區域來看,亞洲和歐洲國家的進展良好,非洲和美洲未取得顯著進展,總體差異較大(圖 6.2)。亞洲國家在 15 個目標上“超越目標”和“可以實現”的63比例超過 50%,特別在目標 1、目標 13、目標 17 和目標 19 取得積極進展,實現比例達到 75%;但目標目標 8 和目標和目標 10 是亞洲存在的重難點問題是亞洲存在的重難點問題,實現程度最不理想,比例僅為 25%。歐洲國家 15 個目標上“可以實現”的比例超過 50%,特別在目標 1、目標 11 和目標 19 實現比例達到 100%;完成度最不理想、分化最嚴重的是目標 4 和目標 15,“無進展”和“正在實現”的比例均

213、為 50%;目標 18無信息,表明傳統知識仍然是歐洲的短板傳統知識仍然是歐洲的短板。非洲國家僅在目標 16 上實現比例達到 50%。目標 20 實現比例最差,僅為11%,表明資源調動是非洲的掣肘資源調動是非洲的掣肘;目標目標 9 和目標和目標 12 是非洲存在的重難點問題是非洲存在的重難點問題,“無進展”比例最高,分別為 22%和 11%。美洲國家僅在目標 19 上取得進展,實現比例 67%,但同時有 33%的國家“無進展”。在目標 2、目標 4、目標 5、目標 6、目標 13、目標 15 上,無美洲國家取得良好進展。64圖圖 6.2研究國家分區域實施研究國家分區域實施“愛知目標愛知目標”進展

214、情況進展情況注: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分別對應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1.1.亞洲亞洲亞洲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洲,占地球總面積的 8.7%,同時也是植物多樣性最高的洲。然而,受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影響,亞洲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以東南亞為例,該區域面積僅占地表面積的百分之三,卻擁有世界上20%的動物、植物和海洋物種,以及全球第三大熱帶雨林。然而,該區域也是世界上砍伐森林速度最快的地區,自 2002 年起已失去 14.5%的森林面積,平均每年喪失 1.2%的森林面積6。除砍伐森林外,環境污染也對東南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霧霾也是東南亞常見的區域環境問題,主要由農民以火耕方式清理農

215、地引起。2019 年,印度尼西亞發生連續數月的林火,因正值旱季無法進行人工降雨,林火引發的霧霾問題極為嚴重,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省中部的空氣污染指數甚至達到“危險水平”7。同時,污染物也導致農業區的多種植物面臨較高風險,嚴重威脅瀕危野生動物。由于許多污染物可溶于水,造成水生生態系統比陸地生態系統更容易受到污染影響,并且會擴散到水生生物的組織中8。東南亞北部的河流系統中已發現有機化合物如碳、氮和磷的含量持續上升,魚類等65生物會因此提高死亡率或受到生理影響9。泰國泰國是全球 20 個生物多樣性高達 10%的國家之一,橫跨印度緬甸(IndoBurma)和巽他古陸(Sundaland)2 個全球生物多

216、樣性熱點地區,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近年來,經濟發展造成泰國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同時,由于缺乏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法律法規不健全及實施能力不足,泰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較大挑戰,瀕危物種有所增加。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擁有雨林、珊瑚礁、海草叢等 47 種生態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022 年,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的報告10顯示,印度尼西亞 84%的紅樹林、55%的海草床和 57%的珊瑚礁都位于海洋保護區之外,即海洋保護區對這些重要生態系統的覆蓋不足 20%,而這些生態系統對抵御海洋災害和儲存二氧化碳具有重要作用。印度尼西亞在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

217、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簽署了關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導人宣言,承諾到 2030 年制止和扭轉森林和土地流失。2022 年森林宣言評估報告11稱,印度尼西亞是為數不多的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國家之一,過去五年里森林損失率每年都在下降。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之一,且具有很高的物種發現率,1997-2014 年期間發現了超過 2200 個新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數據顯示,目前馬來西亞的森林覆蓋率約為 54%,然而即使馬來西亞通過建立完全保護區以及永久保護林系統來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森林砍伐仍是一個主要問題,20012019年,馬來西亞樹木覆蓋面積減少了約 812 萬

218、公頃。世界銀行報告12指出,如果馬來西亞的生態系統部分崩潰,到 2030 年,GDP 每年可能遭受 6%的損失,這一損失規模與 2020 年新冠疫情危機帶來的損失相當。緬甸緬甸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且特有性高。緬甸的森林生態系統在促進國家經濟和當地福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主要依靠森林資源獲取食物、飼料、住所和燃料。為保護生態系統,緬甸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計劃到 2030 年將國土面積的 30%納入永久保護林地范圍13。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5 年起中國和緬甸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合作,中國科學院以緬甸為基地成立了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

219、中心,在聯合科考、人才培養、物種發現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95%的土地被山脈覆蓋,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獨特的地質環66境孕育出了特有物種和豐富的生態系統,擁有幾乎所有歐亞大陸氣候特點的植物群落類型。吉爾吉斯斯坦物種多樣性高度集中,在僅占全球陸地面積 0.13%的國土面積上,物種種類約占地球表面所有已知種類的 1%。2022 年度全球環境績效指數報告14顯示,在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方面,吉爾吉斯斯坦在全球 180 個評估國家中排名 147,主要在陸地生物群落保護、物種保護指數等指標上落后。吉爾吉斯斯坦的特別保護區(SPNA)網絡正在積極擴張,目前覆蓋了 120 萬公頃,占國

220、土面積的 6%,并計劃到 2024 年提高到 10%。斯里蘭卡斯里蘭卡是亞洲物種最集中的國家。斯里蘭卡馬哈威利發展與環境部的研究報告15顯示,斯里蘭卡生物多樣性面臨六大主要威脅,包括河流改道對淡水魚等物種帶來風險、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有機和無機廢物的污染、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以及氣候變化。此外,由于三分之一的野生大象種群處于大象保護區之外,人象沖突在斯里蘭卡日益嚴重。目前,斯里蘭卡大部分的特有動植物分布在保護區比例最低的潮濕地帶和山區。阿聯酋阿聯酋一直在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例如,由阿布扎比環境署牽頭的“將彎角羚羊重新引入乍得”項目,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大型哺乳動物重新引入計劃53,目標是在乍

221、得放歸 500 只彎角劍羚。在海洋保護區建設方面,阿聯酋一直保持著全球領先地位。阿聯酋有 16 個海洋保護區,占該國陸地和海洋領土的 18.4%和 12.01%54。目前,阿聯酋面臨耕地不足、荒漠化、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赤潮、過度放牧、過度使用海洋資源、沿海地區石油泄漏、海水淡化、廢水排放和旅游業的過快發展等生物多樣性挑戰。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于 2021 年 3 月宣布了沙特綠色倡議和中東綠色倡議,明確提出到 2030 年,每年減少 2.78 億噸碳排放量,在未來幾十年間種植 100 億棵樹,修復約 4000 萬公頃的退化土地,并將境內保護區面積提升至陸地和海洋總面積的30%。2.2.非

222、洲非洲生物多樣性是非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保障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水源供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非洲擁有 369 個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255 個重要的鳥類和生物多樣性地區,8 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是世界上53Samihah Zaman.May 20,2022.Abu Dhabi successfully translocates oryxes,antelopes to wildlife reserve in Chad.GulfNews.https:/ Governmental Portal.About the UAE-Life below water.Updated on

223、02 Feb 2023.https:/u.ae/en/about-the-uae/leaving-no-one-behind/14lifebelowwater67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物種和五分之一的鳥類物種的家園,全球至少有六分之一的植物物種屬非洲特有16。其中,剛果盆地擁有約占世界生物多樣性 10%的物種,擁有僅次于亞馬遜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生活著約 400 種哺乳動物、1000種鳥類和 700 種魚類,甚至僅蝴蝶的種類就達到約 900 種。剛果盆地被稱為世界第二綠肺,每年吸收全球 4%的碳排放,足以抵消整個非洲大陸的碳排放量。超過 62%的非洲農村人口依靠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系統滿足對食物

224、、水、能源、健康和安全生計需求。例如,從埃及延伸到南非的珊瑚礁系統為數百萬非洲人提供了食物來源。然而,人口快速增長、農業擴張、野生動物開發、不可持續的捕撈行為、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城市化以及基礎設施開發已經導致非洲的生物多樣性承受了沉重的壓力。非洲的自然保護區比例過低,在對 39 個非洲國家的調查中,只有4%的地表被劃為保護區17。數據顯示,非洲脊椎動物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以來下降了 39%。由于土壤侵蝕、鹽堿化、污染以及植被或土壤肥力的喪失,非洲 20%陸地表面退化。據聯合國環境署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UNEPWCMC)的估算,到本世紀末,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和退化將導致非洲損失 50%的

225、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以及 2030%的湖泊生產力。此外,非洲是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大陸,如果全球變暖水平高于1.5攝氏度,預計非洲90%的地區將有超過10%的植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物種面臨局部滅絕的危險。南非南非國土面積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 2%,但擁有全球 10%的植物物種、7%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以及 15%的海洋物種,且物種特有程度很高,擁有超過 95000 種已知物種,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第三多的國家。然而,目前南非的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顯示,南非 10%的鳥類和青蛙、20%的哺乳動物和 13%的植物受到威脅。生物多樣

226、性是南非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南非有 41.8 萬個與生物多樣性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18,相關行業產值占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 7%左右19。南非政府主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等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截至 2020 年底,南非受保護的陸地占國土面積的 9.2%55。同時,打擊盜獵是南非保護野生動物的關鍵。全球超過 80%的犀牛生活在南非,南非也因此成為犀牛盜獵的重災區。贊比亞贊比亞有 8500 種植物,特有物種占比約 54%20。在贊比亞,森林、農業生55https:/www.statssa.gov.za/?p=1473268態系統和濕地是對國民經濟和農村生計最重要的生態系統21。經濟是影響贊比亞

227、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僅農業擴張導致的森林覆蓋損失就占全部損失的90%22。建立保護區是贊比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舉措,目前已建立 480 多個森林保護區、20 個國家公園和 40 個狩獵管理區。據統計,保護區網絡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37.8%。坦桑尼亞坦桑尼亞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確認的物種超過 55000種,此外還擁有非洲三分之一的植物物種和 20%的大型哺乳動物物種。為保護當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坦桑尼亞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海洋公園、國家公園等多種自然保護地,約占國土面積的 43.7%。其中,動物保護區(包括禁獵區)至少占 28%,森林保護區約占 15.7%。然而,

228、大多數野生動物都是在現有的保護區之外發現的,其生存直接受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在過去幾十年里,坦桑尼亞失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重要生態系統,物種數量和個體數量都呈下降趨勢,僅在十年內坦桑尼亞受威脅物種的數量增加了兩倍。坦桑尼亞濕地資源豐富,約占國土面積的 10%。然而,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國的濕地利用方式發生了快速轉變,加劇了濕地的退化,紅樹林的密度、高度和覆蓋面積大幅下降。紅樹林退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是過度采伐紅樹林作為木柴、木炭制造、建筑桿件和船只建造(共占約 46%)。埃及埃及正在做出巨大努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并確保其可持續利用,但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其中過度開發導致棲息地喪

229、失是對陸地、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的主要威脅;淡水生態系統受到碎片化的影響尤為嚴重。土地開墾、城市化和工業活動破壞和改變了重要自然棲息地及其動植物生活。過度放牧和捕撈導致生物多樣性退化。在埃及,野生動物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管,過度狩獵正在危及一些野生動物、留鳥和候鳥。沙漠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是過度放牧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和土地退化。山區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則主要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如狩獵、伐木、物種販運、城市發展。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約 6000 種高等植物物種(其中 10%是特有植物)及 2800 種動物物種(其中 4.6%是特有動物)。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也是硬質

230、小麥、大麥和高粱等許多作物物種的多樣性中心。森林在確保埃塞俄比亞數百萬家庭的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生計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19902020 年埃塞俄比亞的自然再生森林覆蓋面積下降了 16%,69森林砍伐率居非洲各國之首23。3.3.歐洲歐洲歐洲有 260 種哺乳動物(其中 40 種海洋哺乳動物)、500 種魚、500 種繁殖鳥類、150 種爬行動物、84 種兩棲動物和 9 萬種昆蟲,還包括 10000 種蝴蝶和飛蛾以及 3 萬種甲蟲。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歐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和物種正受到威脅,近六分之一(15%)的陸地哺乳動物和 25%的海洋哺乳動物面臨滅絕的威脅。為更好地保護

231、生物多樣性,歐盟提出并建立了 Natura 2000 自然保護區網絡,主要由“特別保育區”(SACs)和“特別保護區”(SPAs)兩部分組成。其中“特別保護區”是棲息地指令中由成員國共同認定的保護區,而“特殊保護地”則是鳥類指令中被認定的保護地24。Natura 2000 保護區橫跨約 18%的歐盟陸地面積和 8%以上的海洋領土。此外,2020 年 5 月歐盟發布了歐盟 2030 生物多樣性戰略(EU Biodiversity Strategy for 2030),作為歐洲綠色協議的關鍵核心部分之一,戰略的主要目標包括扭轉生態系統的退化,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和疾病爆發等當前和未來威脅的復原能力,呼

232、吁減少農業中化學品的使用,增加保護區和新增 30 億棵樹等。造成歐洲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碎片化、退化和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破壞等。由于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發展造成的碎片化,近 30%的歐洲土地顯示出中等到極高碎片化的跡象,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健康狀況和提供服務的能力。此外,森林、海洋、河流、湖泊等過度開發造成 30%物種受到威脅。外來入侵物種對歐洲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目前,已發現了大約12000 種外來物種,其中 1015%正在成為入侵物種,且數量穩步上升,特別是在海洋和河口系統,威脅了 22%的物種。希臘希臘是歐洲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部分地區位于世界第二大生

233、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地中海盆地區域內。因其復雜的地形和地貌,與其他國家相比特有物種比例非常高。但世界自然基金會希臘分部表示,希臘政府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問題上進展甚微。在過去的十年中,一系列的新法規對 Natura 2000保護區造成破壞。2020 年 12 月,希臘因對 Natura 2000 保護不力而受到歐洲法院的譴責。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是歐洲生態保護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塞爾維亞擁有歐洲維管束植物種類的 39%、魚類區系的 51%、鳥類區系的 74%和哺乳動物物種的 67%。同時,70塞爾維亞還擁有自然保護聯盟 II 類級別的五大國家公園。2021 年,塞爾維亞陸地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7.

234、6%25。2021 年 5 月,塞爾維亞政府通過了20212023 年自然保護計劃,該計劃明確了自然保護行動計劃中可定義、可衡量、可以接受、切合實際和適時改善自然保護系統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及完整體系,確保到 2030 年歐洲聯盟生物多樣性戰略的目標、措施和后續執行計劃的有效實施。4.4.美洲美洲美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 30%,世界森林總面積的 18%。草原面積占全洲面積 14.5%,世界草原總面積的 11%。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全球約 60%的陸地生物、淡水和海洋物種都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亞馬遜熱帶雨林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其面積占世界

235、雨林總面積的一半、地球森林面積的 20%。亞馬遜雨林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植物超過 10 萬株,產出地球上約 30%以上的氧氣,被稱為“地球之肺”。亞馬遜地區已知的生物物種占世界生物物種的 10%,但有研究表明,亞馬遜的植物種類比目前已知的至少多三倍26。豐富多樣的植物、溫暖潮濕的環境,使得美洲動物種類和數量也非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亞馬遜雨林中僅昆蟲就超過 250 萬種,魚種類超過了3000 種,鳥類超過了 1300 種(占全球鳥類的約 20%)。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全球最大熱帶森林的拉丁美洲生物多樣性喪失最為明顯,40 年間物種豐富度下降 94%。以亞馬遜雨林為例,據聯合國估計有 100 萬個物

236、種正在處于滅絕狀態。僅從 2018 年 8 月到 2019 年 7 月,亞馬遜地區就損失了超過 9842 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砍伐率達到十年最高峰。人類強占土地和工農業用地擴張,對草原、雨林、濕地過度開發,是導致該地區物種減少最主要原因。整個美洲超過一半的生態系統類型達不到全球保護目標,根據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美洲地區近三分之一的生態系統和五分之一的植被群被評為脆弱、瀕?;驀乐貫l危26。哥斯達黎加哥斯達黎加擁有地球上近 6%的物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有著豐富的沿海海洋生態系統,包括珊瑚礁、紅樹林、沙灘、海草草甸等,擁有 12 個國際重要濕地。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由

237、于亂砍濫伐,哥斯達黎加森林覆蓋率從 75%下降到 21%,生物物種也逐漸減少。20 世紀 90 年代,哥斯達黎加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如今,哥斯達黎加 52%的面積被森林覆71蓋,25%以上國土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2019年,生態旅游為哥斯達黎加創造了 8%以上的 GDP。保護生物多樣性帶來生態紅利,使政府和私人有更多資金投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豐富又促進了生態旅游,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智利智利約 22%的國土面積是國家野生保護區,擁有約三萬個物種,其中 25%為當地特有物種?!叭蛏钟^察”(Global Forest Watch)的數據

238、顯示,20012021 年,智利 217 萬公頃的森林被毀,森林覆蓋率下降了 11%,相當于 881萬噸的二氧化碳碳匯,其中 6.8%的覆蓋率損失是由于森林砍伐。2022 年,智利連續二次成為第一個進入生態超載(ecological overshoot)的拉美國家。(三)“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佳實踐1.1.最完整的生態空間保護體系最完整的生態空間保護體系中國生態保護紅線中國生態保護紅線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建立保護地體系被公認為是一種相對有效的方式。中國提出并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體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即通過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以最小生態保護面積獲取最大生態保護

239、效益,維護生境完整性。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創新性地擴大了保護地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國家公園等區域,而是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環境脆弱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區,強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從而實現對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性保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自2014 年啟動以來,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于陸域國土面積 30%。其中,固碳能力強或具有固碳潛力的區域也將包括在紅線范圍內,為緩解氣候變化發揮基于自然的力量。此外,中國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截至目前,中國正式設立首批 5 個國家公園,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 18%,提前

240、完成愛知目標提出的到 2020 年達到 17%的目標。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大熊貓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 1114 只增加到近 1900 只;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從低谷時的7-9 只增長到了 37 只;朱鹮從發現時的 7 只,恢復到近萬只;藏羚羊從 7 萬只恢復到目前的 30 多萬只。722.2.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構建快速發展地區生物多樣性保構建快速發展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跨界鏈接護工作的跨界鏈接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大湄公河次區域(GMS)擁有許多特有物種,由于

241、世界上絕大部分受威脅物種都生活在該地區,這意味著其中許多物種都處于極度瀕危、瀕臨滅絕或脆弱的境地。經濟快速而持續的發展,特別是 GMS 公路經濟走廊沿線的發展,將進一步威脅到壓力重重的生態系統和自然棲息地。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倡議于 2005 年啟動,由亞洲開發銀行等資助,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BCC)被定義為“為保護區之間提供鏈接的合適棲息地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大多與 GMS 經濟走廊并列。這需要確保在經濟廊道增強“物理連通性”的同時,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支持“生態系統連通性”以確保核心地區之間物種流動。該倡議三個主要實施階段的目標包括:建立生物多樣性廊道地點以實行生態系統恢復

242、和減貧措施;考慮氣候變化問題,改善對跨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和當地生計的管理;以生態景觀和生計工作為基礎,優先考慮具有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經濟增長壓力和潛力的地區的可持續管理。項目第二階段結束之時,共建設了包括西雙版納和廣西靖西等在內的8 個生物多樣性廊道試點,以及中越喀斯特、湄公河上游地區(老、緬、泰、中國云南)等 7 個跨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對總計超過 260 萬公頃范圍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保護。該項目的成功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其他跨境基礎設施發展計劃中復制,如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3.3.中國在加蓬負責任林業投資十五年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在加蓬負責任林業投資十五

243、年可持續發展之路在“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林業對外投資持續增長。由于是資源為導向的產品,中國林業海外投資國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還在促進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特別是提高就業和增加收入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加蓬是中非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土面積 85%被熱帶雨林覆蓋,成為全世界林業投資的熱土,是中國目前在熱帶地區最大的林業投資目的地。2009 年,中國企業海外森林可持續經營和利用指南發布,成為中國發布的第一個針對海外投資的行業指南,引導中國企業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行開發活動時,遵照當地法律法規并參考國內外可持續經營的技術和措施,對高保護價值區域進行判定和保

244、護,避免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尊重當地社區的權益,有效推動了海外投資綠色、可持續發展。734.4.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自然池塘的蓄排水功能恢復自然池塘的蓄排水功能,提升斯里蘭卡的防洪提升斯里蘭卡的防洪能力能力季節性洪水一直是斯里蘭卡馬納爾島的一個嚴重問題,對人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島內共有 70 多個池塘被用于提供自然排水功能。池塘和和水庫對蓄水和地下水補給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地表水極為稀少的馬納爾北部,居民的飲用水和農業用水都依賴地下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池塘被填平,以開墾土地建造居民點和樓房。城市發展的無計劃性破壞了池塘系統帶來的防洪效益。由于缺乏有效的

245、城市規劃,一些道路的排水系統和涵洞也十分有限。因此,道路就像水壩一樣,在季風暴雨期間導致水位上升。洪水泛濫導致公共服務中斷、受災人口流離失所、糧食短缺和水媒傳播疾病。此外,市政管理部門還面臨著恢復和重建基礎設施的高昂費用。為了應對馬納爾島面臨的挑戰,斯里蘭卡在聯合國與聯盟的支持下,努力提高公眾對非法侵占池塘和在池塘邊界內違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認識。此外,還恢復了現有的天然池塘,將其作為自然基礎設施以及排洪和蓄水解決方案。與當地居民的有效協調與合作是這一干預措施取得成功和保護社區生計的關鍵。為了提高公眾意識和發展能力,斯里蘭卡開展了培訓活動,讓人們了解池塘對當地地下水補給和洪水滯留的重要性,以及

246、改善自然和混合基礎設施的運行與維護的方法。修復工作將馬納爾島的蓄水能力提升了 8840 立方米,這將使池塘能夠收集更多的徑流水(降低洪水風險),并有助于增加水的滲透(改善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5.5.哥斯達黎加哥斯達黎加通過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旅游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性發展之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性發展之道哥斯達黎加擁有地球上近 6%的物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亂砍濫伐,哥斯達黎加森林覆蓋率從 75%下降到 21%,生物物種也逐漸減少。20 世紀九十年代,哥斯達黎加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這一機制向在自己土地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人提供經濟補償。利用豐

247、富的生物多樣性發展生態旅游是哥斯達黎加的成功之處,也是其他國家可以效仿的。如今這個只有 500 萬人口的國家,每年接待約 300 萬游客,超過60%的游客選擇這里是因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確是可以用來實現國家發展,并留傳給子孫后代的財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僅靠政府、法律、教74育,最終需要每個社區參與和受益,這才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哥斯達黎加深入民心的原因。如今,哥斯達黎加這個號稱“中美洲花園”的國度 52%的面積被森林覆蓋,25%以上國土為數十個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2019 年,旅游業為哥斯達黎加創造了近 40 億美元的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 8%以上。保護

248、生物多樣性帶來生態紅利,使政府和個人有更多資金投入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又促進了生態旅游,形成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二、“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展望(一)2020 年后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階段,“昆蒙框架”落實成為關鍵2022 年 12 月,在 COP15 第二階段會議期間,中國作為 COP15 主席國,推動形成了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昆蒙框架”(共涉及 23 個行動目標),標志著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階段(圖 6.3)。大會在“框架”目標、資源調動、遺傳資源數碼序列信息等關鍵議題上達成了一致,確立了“3030”目標,即到 2030 年保護至少 30%的全球陸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標,

249、建立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明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支持措施?!袄ッ煽蚣堋睂⒅敢龂H社會攜手實現遏止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進程,共同邁向 2050 年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75圖圖 6.3“昆蒙框架昆蒙框架”結構示意圖結構示意圖(二)“一帶一路”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項目生物多樣性影響需重點關注“一帶一路”地區氣候、地形復雜多樣,且大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較高。以大湄公河區域為例,幾乎整個區域都屬于印度緬甸生態熱點地區,對全球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重大。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改善、新增基礎設施有極大需求,尤其是鐵路、公路等線性基礎

250、設施。因此,為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順利開展,應主動采用生物多樣性相關評估工具,衡量、評估并減少項目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例如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遵從遷徙物種公約的道路建設指南,當鐵路或公路項目沿線附近存在多個國家公園或保護區時,為減少項目對國家公園或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路線選址設計時應盡量避繞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在不得不穿越保護區時,為防止工程建設切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或阻隔其棲息地,工程應建設橋涵洞或野生動物專用通道、天橋等供野生動物自由遷徙,以保護其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國際合作潛力巨大在生

251、物多樣性公約簽署的三十年時間里,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上達成了一致,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但實施效果還不夠理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物多樣性現狀依舊嚴峻,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各國攜手合作。以非洲國家為例,受限于經濟基礎與能力水平,其綠色發展面臨較大壓力,與歐洲等發達地區對生物多樣性的積極保護形成鮮明對比。作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力量,中國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斷加強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多邊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可以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有益借鑒。(四)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相互關聯,協同發展愈發重要氣候變化是

252、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會影響物種數量、改76變物種的分布格局、加劇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指出,2011 至 2020 年,全球地表溫度比 1850至 1900 年高出 1.128,導致 14%的生物多樣性喪失29。同時,地球正處于第 6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全球約有百萬物種瀕臨滅絕30。另一方面,一系列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積極影響,減少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利影響的活動也有助于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因此,要解決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雙重危機,必須將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視為相輔相成的兩個目標,實現

253、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同推進。(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大,亟待長期有力支撐對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而言,僅靠國家財政力量難以支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例如,南非每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資金缺口高達 7000 億美元。塑造重視自然的經濟體系,創新自然保護長效資金機制,通過調動私營部門資本,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充足、可持續的資金等行動迫在眉睫。生物多樣性金融被認為是實現“昆蒙框架”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金融工具,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等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在 COP15 第二階段會議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全球環境基金(GEF)、綠色氣

254、候基金(GCF)等主要伙伴在 138 個國家推出了 32 億美元的投資項目,用于開展生態系統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幫助各國推動“自然友好”型投資。雖然全球范圍的資源調動在持續推進,但生物多樣性相關金融發展仍然滯后,目前大部分綠色金融被用于應對氣候變化。根據國際開發性金融俱樂部(IDFC)的數據,2018 年,在全球投向綠色金融領域的 1340 億美元中,只有 90 億美元進入了非氣候金融專項投資。經合組織(OECD)2019 年的研究發現,相比較全球債券市場 108 萬億美元的總規模,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投資只有約 800 億美元。三、“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議(一)推動國際規則標準對接,提

255、高“一帶一路”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中國企業在實施“一帶一路”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生態因素,積極對接國際規則標準,有效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建議推動中國企業“一帶一路”項目建設77要求主動與中國國家承諾,特別是中國簽署的相關國際公約(如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等)有關要求對接,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鼓勵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采用國際組織、多邊金融機構實施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標準和慣例。(二)加強項目評估和自然相關環境信息披露,減少“一帶

256、一路”項目的生物多樣性影響“昆蒙框架”的行動目標 15 提到要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定期監測、評估和披露其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依賴程度和影響。當前,全球已經制定了各類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管理的政策和工具,應鼓勵“一帶一路”建設企業根據不同共建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發展趨勢及需求,利用已有政策和工具開展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估,如按照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NFD)建議的披露框架開展自然相關信息披露。倡導在基礎設施投資前使用生物多樣性評估決策工具篩查風險,加強對基礎設施項目風險識別和分析的能力建設。將生物多樣性風險納入常用框架,建立常態化的環境風險監管機制。將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保

257、護、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作為評估的重要部分,從項目準備、建設和運營等全生命周期減緩項目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注重建立利益相關方磋商機制,在生物多樣性評估和管理方面保證相關方的有效參與和磋商。實施“一帶一路”項目分級分類管理,重點關注項目在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影響,明確正面和負面清單,為共建國家及項目提供綠色解決方案。(三)利用多方資源強化務實合作,有效應對共建國家生物多樣性喪失挑戰加強在“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等國際框架下的合作,在共建國家謀劃、推行類似“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挑戰。支持并擴展不同國家現有的倡議,例如“不丹生命”或“非洲綠色長城”計

258、劃等,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凈收益。加強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研合作,促進人才交流,聯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分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與共建國家探索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圍78繞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等內容,為周邊發展中國家提供人員技能培訓和發展經驗分享,提升共建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四)推動生物多樣性金融發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度融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發揮金融機構作用積極引導綠色投資向生物多樣性保護或對生物多樣性有利的項目傾斜,將生物多樣性風險納入融資成本核算,對采取預防性建設投入的項目給予融資支持,

259、參照國際金融公司環境與社會績效標準和歐盟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標準開展“自然向好”的投資。明確生物多樣性友好型投融資活動邊界,以更好地調動公共和私營資金流向自然向好領域,彌補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充分利用國際平臺和資源,包括自然資本聯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網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供資倡議、自然資本金融聯盟(NCFA)、經合組織及其生物多樣性金融工具數據庫、國際開發性金融俱樂部(IDFC)、私營投資保護聯盟(CPIC)等,加快開發性金融聯合投資平臺、可持續掛鉤債券/貸款等綠色金融工具創新,從金融決策層面為“一帶一路”可持續、綠色發展制定合理規劃或目標。調動私營部門積極性,

260、彌補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參考國際金融公司 2022 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融資參考指南,指導投資者確定并投資可以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行業。同時還應利用好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56,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共享三大公約目標,重點支持在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能夠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優質項目,推動首批項目落地見效,為發展中國家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五)推廣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兩大熱點和難點環境問題,且二者高度依存,二者協同推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廣泛共識31?;谧匀坏慕鉀Q方案是二者

261、協同治理最有效的路徑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應加強綠色環保低碳及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充分將基于自然的解562021 年 10 月 12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生物多樣性公約 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中國將率先出資 15 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2024 年 5 月 28 日,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啟動。79決方案納入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活動,重視可持續利用資源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基礎設施項目選擇和實施管理,建設更多環境可持續的綠色低碳項目。同時可以推廣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標準、經驗和做

262、法,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制定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空間管理政策,從源頭上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Johnson,Justin Andrew,et al.The economic case for nature:a global earth-economymodel to assess development policy pathways.World Bank,2021.2.鞠傳霄.“一帶一路”資金融通面臨的挑戰及建議J.中國投資,2021,20-21.3.Alice C.Hughes.Understanding and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

263、acts of the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J.Conservation Biology,2019,33(4),883894.4.Xuan Liu,et al.Risk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on the Belt and Road J.Current Biology,2019,29(3),499-505.5.Narain,Divya,Martine Maron,Hoong Chen Teo,Karen Hussey,and Alex MarkLechner.Best-practice biodiversity safeguards for

264、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financiersJ.NatureSustainability,2020,3,650-657.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0-0528-3.6.Miettinen,J.,C.Shi,and S.C.Liew.Deforestation rates in insular Southeast Asiabetween 2000 and 2010 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1,17,22612270.7.Borneo Nature Foundation.Indonesian fire

265、s and toxic smoke devastate wildlife as wellaspeopleeb/ol.2019.https:/www.borneonaturefoundation.org/news/indonesian-fires-and-toxic-smoke-devastate-wildlife-as-well-as-people/8.Wu,Y.,J.Shi,G.J.Zheng,P.Li,B.Liang,T.Chen,and W.Liu.Evaluation oforganochlorine contamination i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

266、phins(Sousa chinensis)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China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4,423429.9.Glibert,Patricia M.Harmful Algal Blooms in Asia:an insidious and escalating waterpollution phenomenon with effects on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ASIANetworkExchange AJournal forAsian Studie

267、s in the Liberal Arts,2014,21.1.10.Napitupulu,L.,S.Tanaya,I.Ayostina,I.Andesta,R.Fitriana,D.Ayunda,A.Tussadiah,K.Ervita,K.Makhas,R.Firmansyah,and R.Haryanto.Trends in marine resources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indonesia.report.Jakarta: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Indonesia.2022.https:/wri-indonesia.org

268、/en/publications/trends-marine-resources-and-fisheries-manage80ment-indonesia-review11.Forest declaration assessment partners.2022.Forest declaration assessment:are we ontrack for 2030?https:/forestdeclar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10/2022 forestdeclaration assessment.pdf12.World Bank Group,Ba

269、nk Negara Malaysia.An Exploration of Nature-RelatedFinancial Risks in Malaysia.2022.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0993113.5003142232466/pdf/P175462094e4c80c30add50b4ef0fa7301e.pdf14.Asian Fores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FOCO).2021.Forests and forestry inMyanmar:anoverviewofforestrylaws

270、,policies,andstrategies.https:/afocosec.org/newsroom/news/forestry-news/forests-and-forestry-in-myanmar-an-overview-of-forestry-laws-policies-and-strategies/15.Wolf,M.J,Emerson,J.W.,Esty,D.C.,De Sherbinin,A.,Wendling,Z.A.,et al.2022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new haven,ct:yale center for environ

271、mental law&policy.2022.16.Sevvandi Jayakody,Eric Wikramanayake Suranjan,Fernando,Kithsiri Ranawana.Biodiversity profile of Sri Lanka-sixth national report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diversity.2019.17.Af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2022.African biodiversity loss raises risk to humansecurity.

272、https:/africacenter.org/spotlight/african-biodiversity-loss-risk-human-security/18.Paul V.Desanker.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life in Africa.WWF climate changeprogram.https:/wwflac.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wwfbinaryitem4926.pdf19.South African National Biodiversity Institute(SANBI)and universi

273、ty of Cape Town.2018.National biodiversity assessment.https:/ba.sanbi.org.za/contentmanagement/index?guid=96f2b64e-da8f-48ec-8f1a-0d1ab770bf2120.Department of Forestry,Fisheries and the Environment.Republic of South Africa.BusinessandbiodiversityinSouthAfrica,2018.https:/www.dffe.gov.za/projectsprog

274、rammes/businessandbiodiversityinsouthafrica21.Secretariatof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Zambiabiodiversity.https:/zm.chm- 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BIOFIN).Key drivers of biodiversity loss inZambia.2018.https:/www.biofin.org/knowledge-product/key-drivers-biodiversity-loss-zambia24.FAO,gl

275、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main report(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Rome,2020).25.張風春,朱留財,彭寧.歐盟 natura 2000:自然保護區的典范J.環境保護,2011(6),73-74.doi:10.14026/ki.0253-9705.2011.06.020.8126.The World Bank data.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of total land area)-Serbia.https:/

276、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er.lnd.ptld.zs?locations=rs27.Madeleine audsley.Latin Americas biodiversity is critical for global goals.NaturalResourcesDefenseCouncil(NRDC).2020.https:/www.nrdc.org/bio/jessica-carey-webb/latin-americas-biodiversity-critical-global-goals28.Patrick J.Comer.Jon C.Hak,Car

277、men Josse,Regan Smyth.Long-term loss in extentand current protec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diversity i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Americas.2020.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496029.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2130.TheIntergo

278、vernmentalScience-PolicyPlatformonBiodiversity AndecosystemServices(IPBES)-IPCC.Co-sponsored workshop reporton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R.Bonn:Ipbes Secretariat&Ipccsecretariat,202131.IPBES.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ervices of the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279、 on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R.Bonn:IPBES Secretariat,201932.侯一蕾,邢方圓,馬麗,楊鳴,溫亞利.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同:全球實踐與啟示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3,19(1):91-101.82第七章第七章 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人類產生了廣泛、復雜、深遠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任務日益緊迫。2023 年 3 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顯示,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使全球在 21 世紀的溫升超過 1.5,且很難將溫升控制在 2以內。要將

280、全球溫升水平控制在 2以內,需要在 21 世紀 70 年代初期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而要將全球溫升水平控制在 1.5以內,則需在 21 世紀 50 年代初期就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2024年 3 月,聯合國氣象組織在其2023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中指出,2023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 1.45 攝氏度,海洋溫度也達到了 65 年來的最高水平。當前,巴黎協定所確定的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趨勢不可逆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 28)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減緩、適應、資金、損失與損害、公正轉型等多項議題達成“

281、阿聯酋共識”,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截至 2023 年 9 月,全球已有 151 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覆蓋了全球 92%的 GDP、89%的人口和 88%的排放。90%的國家將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年份設定為 2050 年及 2050 年以后,僅有 12 個國家承諾在 2050 年以前實現碳中和。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下簡稱共建國家)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最迫切的需求。一方面,大部分共建國家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十分敏感。另一方面,部分國家的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比較高。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

282、鮮明底色。中國始終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用實際行動和卓越成效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為共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 41 個發展中國家簽署 50 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合作建設 4 個低碳示范區,開展70 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實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能力建設培訓班等方式,幫助共建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實施“非洲光帶”項目,聚焦非洲光伏資源和清潔能源發展的合作需求,83采取“物資援助+交流對話+聯合研究+能力建設”方式,打造中非光伏資源利用合作示范帶,助力非洲地區綠色低碳發展。本章將總

283、結分析共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現實挑戰,整理回顧共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初步識別“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突出需求和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推動“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行動方向和建議,以期與共建國家共同邁向綠色低碳發展的未來。一、“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現狀(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現實挑戰1.生態環境脆弱,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生態環境脆弱,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整體來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氣候風險水平普遍偏高。在極端天氣方面,近幾十年來,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歷了嚴重的極端天氣14。如,近 30 多年來南亞

284、、東南亞和中歐的極端降水強度和暴雨頻次均有顯著增加趨勢,歐洲南部、北非、中亞、西亞等地近百年來頻發極端干旱,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有明顯旱澇并存和極端旱澇增強現象。在生態方面,不少共建國家位于干旱半干旱或干旱半濕潤的脆弱生態區域,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將面臨諸多環境挑戰5。有研究顯示,近幾十年來,“一帶一路”區域熱帶雨林面積持續減少,“一帶一路”區域草地沙漠化和荒漠植被退化嚴重,大部分濕地也呈現多樣化的退化趨勢6。在升溫方面,過去一百年里,“一帶一路”區域平均氣溫上升了 1.38,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98)6。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水平情景下,到 21 世紀末,平均氣溫將上升5以上8

285、。在降水方面,近一百年來,“一帶一路”地區的平均降水量有所增加,增幅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但降水分布差異明顯。觀測結果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了干旱指數的空間變化5,在 2.0溫升水平下,干旱指數的空間變化還將更加明顯。共建國家和地區遍布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眾多的農業大國,氣候變化引起降水時空差異加劇,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洪澇和干旱頻繁發生。2.產業結構偏重,高碳排放行業占比大產業結構偏重,高碳排放行業占比大共建國家覆蓋全球 60%以上的人口和 30%的 GDP14。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共建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偏向

286、高排放行業,例如煤電、水泥、84鋼鐵等行業,加上受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資金實力、技術水平的限制,依靠自身實現凈零排放的難度極大。例如,中國的主要產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金融業、信息技術、農業等。其中,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高碳排放行業的占比較高。埃及的主要產業包括農業、石油和天然氣、采礦業、制造業、旅游業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是高碳排放行業。印尼的電力生產主要依賴于煤炭,碳排放水平同樣較高。3.能源結構偏重,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能源結構偏重,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共建國家能源消費總量較高,以化石能源為主,高碳能源消費結構給共建國家減排行動帶來了嚴峻挑戰。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 2023 年

287、版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2 年“一帶一路”主要國家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 82%,總體水平較 2020 年的 87%有所降低,但仍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同時,“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有明顯的區域異質性,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在中東地區(98.9%)和非洲地區(95.4%)最高,在獨聯體地區(88.4%)和亞太地區(85.5%)次之,在歐洲(80.5%)和美洲地區(79.7%)較低。其中,單位煤炭和石油所產生的碳排放較天然氣更高,兩者能源消費在亞太地區(73.8%)、非洲地區(63.0%)和歐洲地區(51.4%)占比均過半,在中東地區(43.2%)、美洲地區(40.8%)和

288、獨聯體地區(36.8%)的占比依次降低。如果共建國家不能改變傳統的高化石能源依賴的經濟增長路徑,在當前的經濟增勢下,未來將會成為潛在的高碳鎖定區域。4.總體碳排放水平仍處于上升趨勢總體碳排放水平仍處于上升趨勢在過去 20 年中,共建國家總體生態壓力一直很高,尤其是在資源豐富的西亞、北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目前,共建國家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共建國家碳排放量增長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長速度,其中,中東歐地區上升最為顯著。碳排放總量相對較高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從碳排放增長速度看,東南亞、南亞、西亞和中亞的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但已有研究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總體上降低了共

289、建國家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了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對交通運輸、電力熱力、制造業和建筑業碳排放強度的抑制作用在行業碳排放強度高的國家最明顯57。57Wu,Y.,C.L.Chen and C.Hu,2021,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rease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ngcountries?China&World Economy,Vol.29,No.3,pp.1-25.855.應對氣候變化資金與先進技術不足應對氣候變化資金與先進技術不足資金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要實現經濟發展低

290、碳轉型,目前用于綠色投資的資金需增加 36 倍。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生態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出出資責任方面的分歧仍然較大,綠色發展資金缺口巨大。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22 年適應差距報告顯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融資和實施方面的付出無法應對日益增長的風險58。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PI)發布的年全球氣候投融資報告指出,2021/2022 年,氣候資金年均流量達到近 1.3 萬億美元,幾乎是 2019/2020 年水平的兩倍。預計到 2030 年,每年所需的氣候融資將從 8.1 萬億美元穩步增加到 9 萬億美元。20312050 年,這一需求將躍升至10 萬億美元以上。即每年氣

291、候融資的平均水平需要盡快增加至少五倍,以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59。此外,大多數共建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低碳排放技術的應用滯后、缺少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儲備,亟需通過轉移適當的技術以減少氣候脆弱性并增強社會經濟發展的韌性。6.面臨治理污染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面臨治理污染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化石能源的燃燒會同時產生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因而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往往會催生出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共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發展中國家較多、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有限,總體上還處于通過大規模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階段。同時,共建國家和地區整體生態較為脆弱,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292、,部分地區空氣污染、工業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境總體呈惡化趨勢。氣候變化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對當地人類健康、生存環境、糧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反過來又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目前,共建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的同時,又面臨著溫室氣體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與挑戰,綠色低碳發展勢在必行。(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建國家均積極采取行動,制定出臺了大量政策措施,并推進落實。大多數共建國家也已提出明確的碳中和目標。截至 2022 年 7 月,已有 100 個共建國家提出凈零排放目標。58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2022 年適應差距報告:行動太少,進展

293、太慢如果氣候適應失敗,世界將會面臨風險執行摘要.內羅畢.https:/www.unep.org/adaptation-gap-report-2022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41079/AGR2022_ESCH.pdf?sequence=1659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23.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publication/global-landscape-of-climate-finance-2023/.861

294、.亞洲亞洲1.1東東盟十國盟十國早在 2017 年 9 月,所有東盟成員國(AMS)便都簽署并批準了 巴黎協定,加入了為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努力。一是保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遠低于工業化前水平 2,并努力將氣溫上升限制在 1.5;二是提高各國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保持低溫室氣體排放軌跡和氣候彈性;三是按照低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途徑引導資金投入。當前在全球脫煤脫碳的總體趨勢下,東盟各國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與各自能力原則在 2021 年積極更新了自主貢獻目標(NDC),但東盟國家提交的 NDC 力度總體有限,接近一半的國家尚未提出碳中和目標,而 2021 年底全球能

295、源短缺使許多東盟國家對退煤更加謹慎,東盟國家的綠色發展可能受到更多國際國內因素制約,因此因地制宜地加快推動東盟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表表 7.1東盟國家東盟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承諾時間表碳達峰碳中和承諾時間表國家碳達峰承諾時間碳中和承諾時間新加坡2030 年2050 年越南尚未明確2050 年泰國2030 年2065 年柬埔寨尚未明確尚未明確文萊尚未明確尚未明確菲律賓2030 年尚未明確老撾尚未明確2050 年印度尼西亞2030 年2060 年馬來西亞尚未明確2050 年緬甸尚未明確尚未明確來源:各國 NDC、中長期減排發展戰略(LEDS),時間截至 2022 年 4 月1.2中亞中亞國家國家氣候

296、變化已經成為中亞國家政策的主要內容,其要點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低碳增長以及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表表 7.2中亞中亞共建國家共建國家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政策措施哈薩克斯坦修正、增補綠色經濟轉型法律。建立可再生能源儲備基金,建立將可再生能源連接到國家電網的機制。87國家政策措施吉爾吉斯斯坦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選擇種植抗旱耐鹽作物;引進并嚴格遵守牧草輪作制度;發展畜牧業;改善糧食安全監測系統,包括作物產量預測。改善其氣候監測系統,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如滑坡、雪崩、泥石流);完善預警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開發天氣和氣候風險保險系統;以及發展公眾、醫療和社會機構的預防

297、能力。塔吉克斯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養牛業的做法、合理喂養和調節動物數量;利用農業生物質發電和回收糞便中的 CH4;加強水稻栽培技術;優化農作物種植位置,改進礦物和有機肥料的施用方法和規范;以及培訓農民使用新方法和新技術。減少糧食自然災害風險:作物輪作、農業技術發展預測、土地和森林恢復措施,以及減少干旱、水和風蝕的土壤保持做法。土庫曼斯坦能源部門的緩解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天然氣和石油產品的可持續利用以及更多地使用替代能源。農業部門的適應措施:農業生產設施的間距/分配/分布;農業生產專業化;選育抗旱耐鹽作物;以及植物改良工作。烏茲別克斯能源部門緩解措:減少能源消耗、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實施節

298、能技術的措施方案;可再生能源開發(太陽能和沼氣)。2.非洲非洲國家國家非洲國家中,肯尼亞、尼日利亞、南非、加蓬等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較為積極,分別制定了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政策或行動方案,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規范。表表 7.3部分部分非洲非洲共建國家共建國家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政策措施肯尼亞低碳的彈性發展,形成政策和監管框架,適應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技術措施的國家行動計劃,國家績效與受益措施,知識管理與能力發展,資金,合作與管理。尼日利亞實施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實現低碳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加強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提高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技術及研發水平,以便

299、能更好地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實質性地提升公眾意識,提高私人部門的參與力度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包括政治、法律和經濟等),以建立合適的氣候治理框架。88國家政策措施南非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白皮書明確了短期和長期的優先行動領域。從短期來看,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包括:水資源、農業、衛生、生物多樣性、森林、居住環境等;從長期來看,需要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優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白皮書提出,一方面,南非應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作出自己的貢獻,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另一方面,南非面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壓力,也有必要獲得一定的排放空間。因此,南非的總體排放戰略是

300、“提高平穩下降”,即從 2020 年至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停止增加而達到峰值,經過 10 年左右的平穩期,最終實現下降。加蓬建立一個獨立的氣候變化基金。到 2015 年,減少 60%的石油生產廢棄物。所有的新建項目和私人企業須具有碳預算。每兩年提供國家的碳預算。到 2020 年,清潔能源比例達到 80%。3.歐洲歐洲國家國家目前,歐盟將推動能源轉型作為其能源政策的優先地位。計劃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至少達到 27%。在歐盟,西歐國家相對較為發達,資金較為充足、技術較為先進,是推動歐盟能源轉型的主要動力。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在環境政策上遵守歐盟法律。而尚未加入歐

301、盟的國家,為能早日達到歐盟的要求,與歐盟體系接軌,也盡可能采用歐盟的相關法規。歐盟在水、氣、固廢、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等方面都為中東歐國家提供了基準和參照。表表 7.4部分歐洲部分歐洲共建國家共建國家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政策措施希臘較早頒布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專門法案,并已制定2020 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指標。實施了可再生能源固定電價政策。為了進一步強化可再生能源的籌資機制,提出了包括部長級命令等明確要求,將來自碳排放額度的收入納入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啟用法案將部分電費作為專項資金的補貼,簡化電力項目的申報程序,維持歐盟制定的保證電價。進一步促進生物質、地熱能、小水電

302、及小型風電的發展。塞爾維亞2013 年制定了“2020 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 20%”的發展目標,并在電價中引入可再生能源生產補貼費,用于激勵風電、小水電、生物質能源和太陽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產。89國家政策措施通過了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并承諾到 2020 年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增加到 27%。2021 年塞議會通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能源效率和合理利用能源法兩項新法律和能源法修正案,為新的能源政策奠定了基礎,主要包含保障能源安全、能源綠色化轉型和抵御氣候變化等內容。黑山氣候變化政策的重點從減緩轉向適應,但由于資金或機構支持不足,其實施進展緩慢。2019 年通過的氣候變化保護法要求制定國

303、家適應計劃,包括適應措施和對適應措施的相關財務評估。黑山政府為支持 2030 年的能源發展戰略的計劃,出臺了最新國家戰略和國家固體廢物管理計劃(20142019)。制定了黑山土地保護國家行動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可能產生的土地退化問題。2021 年上半年,黑山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綠色氣候基金合作,啟動了“提高黑山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規劃的能力”項目,該項目側重于提高黑山長期適應規劃的人員和制度的能力建設。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國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經濟基礎薄弱,大部分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在面對氣候變化和承擔減排成本的問題上,會陷入與本國

304、經濟發展相悖的困境。盡管這些國家承認且了解氣候變化的威脅,然而受困于“現實因素”,無法全力實施。表表 7.5部分拉美部分拉美共建國家共建國家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自主貢獻政策措施國家政策措施90智利智利盡管沒有頒布法律,但是在政策上及時跟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具體來說,早前智利政府頒布了 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作為智利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性文件,將應對氣候變化具體措施分為 3 部分,即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和能力建設。在機構構建方面專門設立了應對氣候變化部際委員會。作為履行巴黎協定行動計劃的一部分,智利宣布了國家自主貢獻方案,其中包括未來 30 年所面臨的 273 億美元486

305、億美元投資機遇。該方案提出在能源、礦業、建筑、工業和交通等關鍵經濟領域減少碳排放計劃,另外要大力發展國內綠色氫經濟。智利的目標是在 2020 年到 2030 年將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控制在 11 億噸之下,2025 年達到高峰,2030 年降至9500 萬噸。另外,智利還設定了一個宏大的減少黑炭排放目標,這是一種短壽命氣候污染物,會嚴重影響空氣質量。此外,智利的行動方案還設定了社會目標,比如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性別平等。就水資源保護而言,智利已經承諾制定在 2030年之前對 101 個水庫實施全面保護的戰略計劃。牙買加目前,牙買加在相關國家政策中提及氣候變化,但尚未出臺專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作為

306、一個熱帶島國,牙買加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因此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相關區域性行動。在加勒比共同體框架下,牙買加相繼參加了 2001 年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的加勒比計劃、20012004 年加勒比海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和 20042007 年合作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牙買加一直沒有制定專門性的氣候變化法律或政策。近年來,在日益加大的國內外壓力下,牙買加開始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2012 年 4 月,牙買加氣候變化咨詢委員會成立,并于2013 年正式運作,氣候變化相關政策也正在制定當中。巴拿馬巴拿馬已經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并制定了國家氣候變化計劃和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等應對計劃。201

307、4 年,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巴拿馬向綠色氣候基金捐款100 萬美元。截至巴黎大會召開,巴拿馬未提交國家自主貢獻報告,成為當年 196 個締約方中 11 個沒做出減排承諾的國家之一。91哥斯達黎加哥斯達黎加已經批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007 年的國家氣候變化戰略和行動計劃以及 2013年的氣候變化框架法是哥斯達黎加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國內政策、法律文件。2015 年 3 月,哥斯達黎加國有電力公司宣布,該國已經在75 天里只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是世界上第一個如此長時間不使用化石燃料發電的國家。通過實行國內碳市場機制,該國已經成為去碳經濟體的領先國家。2015 年,該國又進一步承諾,到

308、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 2012 年照常情景減少 25%,每年減排 17 萬噸。在20152018 年國家發展計劃中,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二、推動“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展望(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清潔能源產能合作潛力巨大,綠色轉型需求迫切共建國家和地區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但經濟發展普遍相對落后,并缺乏相應的技術和資金支持,與中國開展清潔能源產能合作、推動本國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的潛力巨大。從綠色能源分布來看,共建國家和地區擁有豐富的綠色發展資源。東南亞國家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印度尼西亞水電、地熱和生物質能資源在東盟居首位,地熱資源占世界總量的 40%,

309、越南、老撾和泰國風能資源豐富。中亞地區光熱資源豐富,硅、石英等光伏原材料充足,自然資源條件非常適合光伏產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水和風能資源,孟加拉國每天平均日照 47 千瓦時每平方米。中東和非洲地區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擁有巨大的太陽能潛力,每年可利用的太陽能超過 220 億千瓦時。從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來看,共建國家和地區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較低的地區。這些國家的能源結構仍以一次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低。根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2 版,可再生能源(含水電)占歐洲、獨聯體國家、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為 19.7%、6

310、.5%、1%、9.6%和 12.7%。在上述地區,除水電外的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均低于 10%。此外,除歐洲外,各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較低,水電應用較為成92熟,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相對滯后。其中,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發電)發電量最低,僅為 1.8%,獨聯體和非洲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超過20%。從東道國開發需求來看,多數共建國家處在工業起步或快速發展階段,如巴基斯坦、老撾、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缺乏、能源短缺,且工業化帶來對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由于國家財政資金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能源開發技術落后,其能源消費以化石能源為主,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尚

311、未得到有效開發。因此,共建國家和地區迫切需要提升本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力,提高能源安全水平,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目前,絕大多數共建國家制定了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發電、供熱、制冷、運輸等領域制定了能源可持續消費的剛性目標和具體政策,為開展“一帶一路”可持續能源投資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二)適應氣候變化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關注重點,資金缺口成最大難題適應氣候變化和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關注重點。在過去幾十年里,適應氣候變化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如在適應氣候變化規劃方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臺了專門的適應戰略;在提升適應能力的措施方面,發展中國

312、家均在優先領域開展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適應行動主要集中在災害風險管理、居民居住和健康安全、水資源管理、農業、林業、海平面上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在適應技術層面,發展中國家通過建立氣候變化技術小組、加大技術研發、加強能力建設等方式,提升氣候適應工作所需的技術水平。適應氣候變化合作也面臨著各種挑戰。資金缺乏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巨大難題。據亞投行估算,最不發達國家額外需要的氣候適應工作投融資目前為每年 40 億美元,到 2030 年估計將上升到每年 170 億美元,距離各國政府之前承諾的到 2020 年通過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CF)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相差較大。其中,發展中國

313、家氣候融資缺口尤為顯著,2030 年,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資金需求將升至每年 3400 億美元,目前的支持金額還不到這個數額的 1/10。技術相對落后同樣制約了適應氣候變化合作。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科學教育程度較發達國家落后,在人才培養機制、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93更為欠缺,技術的落后使得發展中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力量顯得單薄。此外,發展中國家實施的氣候變化策略多以政策性為主,很少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合作方向和開展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三)雙多邊合作機制協同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加強當前,“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機制呈現多層次、多機制相互交叉的趨勢,但各個機制之間缺乏有機的

314、銜接和協調手段,機制協同效應有待加強。在環境和氣候變化領域,一些區域性合作機制,如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中國東盟、基礎四國、金磚五國等都會涉及氣候變化和環境等相關議題,但這些機制在實質性工作推進方面存在協調成本。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機制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強化。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自 2016 年啟動“十百千”工程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目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主要局限于物資贈送和能力建設領域,在工作機制和范圍上與其他機制之間缺乏溝通和協作。三、推動“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建議(一)做好長期謀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對接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戰略對接、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間多層次溝通交流機制,

315、推動項目落地。在中國和其他共建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的基礎上,建立政府管理部門的溝通交流機制,促進雙方在具體領域和具體項目的政策、標準與規則等協調銜接,積極推動凝聚共識,共同采取推進舉措,協力應對困難和挑戰。另外,創新合作機制與方式。合作雙方要共同創新合作理念,探索合作新模式、新路徑,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點與瓶頸。創新融資機制,探索新模式,不僅要充分發揮雙方政府部門、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還要探索實施公私合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積極爭取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雙邊金融機構對落地項目的投融資支持,也要調動全球長期投資機構和商業機構的資金資源,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

316、基礎設施債券等方式,擴大資金籌措渠道。(二)加強清潔能源合作,助力共建國家能源轉型通過清潔能源技術、裝備的輸出與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可幫助推動共建國家的清潔能源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促進跨國清潔能源市場的建立,擴大優質產能合作。積極發揮中國在水電、光伏太陽能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裝機總量、94投資規模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優勢,與其他共建國家一起實現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轉型升級。以產業園區作為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產業園區要素聚集、優勢互補且優惠集中的特點,使產能合作釋放更強大的發展活力。同時,制定相關的總體規劃、管理條例和生態環保準則以及節能減碳標準等,保障區域綠色發展與產能合作。將分布式能源

317、技術進行適當的本土化改造,通過企業和項目形式實施技術援助和合作轉讓,提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在比較優勢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下,聯通區域國家產業鏈、價值鏈和供需鏈等,實現更深層次的產業融合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三)創新市場機制,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國際社會積極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以碳市場為代表的碳定價機制快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3 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碳定價機制實施規模和作用逐步擴大。目前,全球已有 73 個國家(地區)實施碳定價機制(CPIs),CPIs 已覆蓋全球近 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積極落實巴黎協定第六條提出的“鼓勵采用國際碳市場等國際合作方式幫助各國實現 NDC 減

318、排承諾目標”,應對全球日益稀缺的碳排放空間,建議先基于世界銀行發布的國家政策和制度評估(CPIA)公共部門和機構集群平均值、營商便利指數、企業信息披露程度指數,“全球正義項目”發布的法治指數,各國所發布的國內國際碳市場政策文件,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發布的企業參與碳市場情況等相關內容,探索雙向鏈接中國與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碳市場的可行性。配合市場化減排機制,建立“一帶一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數據庫,推動綠色技術儲備和推廣。(四)健全氣候投融資,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資金是決定“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關鍵要素。由中國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共同發布的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

319、融資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政策體系、標準建設、資本流動、地方實踐、國際合作和機制創新等多個角度闡述了下一階段中國強化氣候行動、推進氣候投融資體系建設的具體舉措。在推進國際合作方面,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將氣候投融資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標準在境外投資建設中的應用,并積極參與氣候投融資國際規則與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建議進一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的制度設計,充分結合95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實際需求,積極引導包括國際金融機構及私營部門在內的全社會參與,探索出一條創新性的境外氣候投融資發展路徑,包括完善境外氣候投融資的頂層設計、實現中國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強化“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項目的

320、環境信息透明度、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清潔能源項目以及推動氣候投融資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等。(五)建設成果共享平臺,實現綠色“一帶一路”高質量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為全球綠色發展提供的解決方案,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帶來了共同發展的機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互通、文化交流等領域,解決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瓶頸問題,提升了國家間的交往與信任。經過10 年來的發展,“一帶一路”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領域都有成功的案例進行分享。因此,建立成果共享平臺,不僅可以從以往的發展歷程中提取成功的經驗,為世界各國實現高質量合作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進一步深化共建國家

321、之間的精準合作。此外,疫后綠色復蘇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建立開放成果平臺,將有助于重構基于多邊主義的綠色產業體系,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注入新的動力。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J.L.Huang,Y.J.Wang,T.Fischer,B.D.Su,X.C.Li,T.Jiang.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of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Indus River Basin,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COSMO-CL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A Journal of

322、 the Royal,2017,37,2545-2562.2.J.Schilling,J.Vivekananda,P.Nisha,Moazzam Ali Khan.Vulnerability toenvironmental risks and effects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Mid-west Nepal andSouth-east Pakistan.Environment J.Nat.Resour.Res.,2013,3,1-19.3.B.D.Su,J.L.Huang,M.Gemmer,D.N.Jian,H.Tao,T.Jiang,C.Y.Zhao.Sta

323、tisticaldownscaling of cmip5 multi-model ensemble for projected changes of climate in theIndus River Basin J.Atmos.Res.,2016,178,138-149.4.J.Zhou,T.Jiang,Y.J.Wang,B.D.Su,H.Tao,J.C.Qin,J.Q.Zhai.Spatiotemporalvariations of aridity index over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under the 1.5 degrees and 2.0degree

324、s warming scenarios 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20,30,37-52.5.柏永青,王卷樂.19982015年“一帶一路”地區逐月干旱時空分布數據集J.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2017,2(3):9-17.966.王會軍,唐國利,陳海山等.“一帶一路”區域氣候變化事實影響及可能風險J.大氣科學學報,2020,43(1):1-9.7.徐新良,王靚,蔡紅艷.“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要國家氣候變化特征J.資源科學,2016,38(9):1742-1753.8.周波濤,徐影,韓振宇等.“一帶一路”區域未來氣候變化預估J.大氣科學學

325、報,2020,43(1):255-264.9.黃曉暉,樂群,張敏.“一帶一路”區域未來RCPs情景降水變化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0,37(7):53-60.10.Djaman Koffi,Ganyo Komla.Trend analysis i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aridity index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TogoJ.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Change,2015,6(4):848864.11.P.T.Nastos,N.Politi,J.Kapsome

326、nakis.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aridityindex in Greece J.Atmospheric Research,2013,119,140-152.12.H.Tabari,M.B.Aghajanloo.Temporal pattern of aridity index in Iran with considering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trend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3,33,396-409.13.Mura

327、t Trke.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and aridity index series ofTurkey J.2003.DOI:10.1007/978-3-642-55657-9_11.14.李凌杰.理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動機框架與評估J.中國集體經濟,2017(22):66-67.97第八章第八章 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發展近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逐漸凸顯。除了采取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減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之外,經濟社會發展

328、也需要向綠色、低碳的方向進行全面轉型。而作為市場化手段之一,綠色金融能夠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將資本引入到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綠色低碳發展領域。以氣候變化為例,據估計,要實現巴黎協定有關減排目標,全球范圍內每年需要新增數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僅憑公共部門的努力難以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因此,私營部門的參與尤為重要。當前,共建國家仍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尚未擺脫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較為嚴峻的環境和氣候風險,在全球氣候治理中處于被援助和被約束的地位1。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通過產品和機制的創新,以公共部門力

329、量為龍頭,引導私營部門參與綠色投融資活動。此外,還需要利用混合融資等金融工具的作用,構建一套支持綠色發展的投融資體系,進而為共建國家的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區域經貿合作高度活躍的背景下,對外投資已經成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雙向投資報告 2023顯示,2013 年至 2022 年間,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額累計達 1800 多億美元,沿線國家對華投資累計達到 800 多億美元,雙向投資合計超過 2700 億美元。這為通過綠色金融手段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帶來了極具價值的機遇。自 2016 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

330、見及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旨在系統性地推動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從而促進中國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的壯大。最新的政策是 2024 年 3 月人民銀行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將金融機構持有的境外綠色金融資產納入綠色金融評價,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金融機構擴大“一帶一路”綠色投資的動力。同時,許多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也通過貸款、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多樣化的綠色金融工具,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綠色項目的建98設中。2020 年上半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首次超過化石能源領域投資。22023 年 10 月,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331、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其他16 家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GIFP),致力于通過搭建綠色項目服務平臺、完善投融資準備機制等方式,推動綠色項目落地,以解決發展中國家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和技術短缺難題。這些行動為共建國家的經濟復蘇與綠色轉型提供了多樣化的資金來源。一、“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現狀近年來,綠色金融已成為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共建國家的政策和市場也開始呈現出同步快速發展的趨勢,政策指引和政策框架逐漸完善,市場參與度不斷提升。(一)政策發展現狀1.中國政府通過制定完善政策指引中國政府通過制定完善政策

332、指引,加速加速“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投融資投融資綠色綠色發展發展進程進程為加快綠色發展步伐,中國政府以系列政策舉措加速“一帶一路”投融資的綠色化進程。著力于頂層設計建設,不斷提出并完善有關政策指引,為對外投資正本清源。這些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反映出中國政府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決心與要求,也為“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頂層設計方面,2015 年 3 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21 年 10月,中國政府出臺的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

333、方案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與共建國家的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發揮“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合作平臺作用,推動實施“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在政策指引方面,2017 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并與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共同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綠色金融作為重點工作領域之一,強調加強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促進綠色金融體系發展,引導投資決策綠99色化。同時提出提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使用綠色債券等綠色融資工具籌集資金,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并使用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工具開展環境風險管理等具體行動。2019 年,中國財政部在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低收入國家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基礎上,結合共建國家實際情況,發布了“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支持共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2024“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展望報告(258頁).pdf)為本站 (三生有幸)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