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二二年 七月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20222022年度年度發布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百度地圖我們力爭通過大數據分析,客觀、系統呈現城市的主要通勤特征。因數據覆蓋性等原因,相關指標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所載全部內容僅供參考。影響通勤的因素眾多,僅依據指標值大小還不足以判斷城市職住空間布局和通勤交通組織的優劣,城市通勤的評價與診斷還需更為持續深入的細致研究。未來期待與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挖掘數據價值,提高我國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為建設更多人民滿意的城市獻策出力。聲明011 編制背景編制說明1074 指標定義主要結論2032 城
2、市選取053 數據說明091 幸福通勤呈現不升反降1 12 軌道覆蓋需要精準提升1 33 廣州通勤變化趨勢堪憂1 54 廈門職住平衡持續改善通勤時耗31 71 城市效率: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1 92 極端通勤: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2 13 通勤感受:單程平均通勤時耗目錄2022年度2 31 空間范圍:通勤空間半徑通勤空間42 94 幸福通勤: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通勤交通52 52 空間匹配:職住分離度2 73 通勤距離:單程平均通勤距離3 11 軌道覆蓋: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3 32 公交保障: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后記:通勤提升城市在行動73 5青年通勤:更關注時耗,更依賴軌道3 7青年
3、職?。壕幼≡谕鈬?,就業在中心3 9住房保障:選址不出圈,軌道兩公里通勤青年664 1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01編制說明1 編制背景2 城市選取3 數據說明4 指標定義編制背景1第 01 頁北上廣深人口增量放緩、二線城市人口增加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過去的2021年,疫情此起彼伏、突發災害、國際局勢波動帶來經濟影響,都在改變著中國城市的生產、生活。以下的兩方面特征和方向對城市職住、通勤產生較深遠的影響。2021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達到64.7%,新發展階段下中國城市的功能空間仍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北上廣深常住人口增量放緩,四城合計僅增長
4、12.5萬人,而“新一線”城市或二線城市呈現人口增加的特征。武漢、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長沙、青島、鄭州、寧波、貴陽、南京、福州等,是年度常住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人口增量的變化體現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要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再次明確: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完善郊區新城功能,引入優質資源、促
5、進產城融合,強化與中心城區快速交通連接,實現組團式發展?!睆闹衅诮嵌葋砜?,一線城市人口增長將會放緩、轉向質量提升,新一線、二線城市仍將經歷一段時間的人口增加和空間拓展。一座城市是否具備對青年發展的吸引力,直接關系到城市未來發展的潛力。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旨在通過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實現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2022年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和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包括45個試點城市(含直轄市的市轄區)和99個試點縣域。將在2年時間中,摸清本地區青年發展底數,從政策和項目層面入手出真招、出實招,努
6、力解決青年“急難愁盼”問題,在青年宜學、宜居、宜業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更好服務青年成長發展,充分發揮青年創新創造潛能,努力為城市和縣域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第 02 頁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選取44個中國主要城市,延續通勤時間、通勤空間、通勤交通三個方面的9項指標,呈現2021年度中國城市職住空間與通勤特征變化。特別增加通勤青年章節,通過挖掘青年人群的通勤特征、職住選擇以及對于住房保障的需求,為優化青年群體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社交環境提供素材與思考。其中,“單程平均通勤時耗” 、“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作為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標
7、被納入2022年城市體檢指標體系。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數據畫像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1 核心目標: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2 極端通勤: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3 通勤感受:單程平均通勤時耗4 通勤范圍:通勤空間半徑5 空間匹配:職住分離度6 通勤距離:單程平均通勤距離7 幸福通勤: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8 軌道覆蓋: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9 公交保障: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10 青年通勤:更關注時耗,更依賴軌道11 青年職?。壕幼≡谕鈬?,就業在中心12 住房保障:選址不出圈,軌道兩公里通勤時間通勤空間通勤交通通勤青年城市選取2第
8、 03 頁城市選取原則:35個:除拉薩以外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拉薩作為省會中唯一的中等城市缺少對比,暫未選取。9個:其他地級市中開通地鐵、輕軌的城市,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溫州、東莞、佛山、洛陽、紹興,其中年度新增洛陽、紹興。選取44個全國重點城市洛陽市紹興市超大城市1000萬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萬型大城市300-500萬型大城市100-300萬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呼和浩特市寧波市福州市南昌市南寧市??谑匈F陽市蘭州市西寧市銀川市4101812天津市沈陽市南京市杭州市青島市鄭州市武漢市重慶市成都市西安市太原市大連市長春市哈爾濱市合肥市廈門市濟南市長沙市昆明市石家莊市
9、烏魯木齊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徐州市溫州市東莞市佛山市新增地鐵城市注:沿用2020年城市規模分類結果,待第七次人口普查發布全面城區人口數據后進行更新第 04 頁第 12 頁中心城區范圍:本報告以城市中心城區范圍為基礎,結合街道(鄉鎮)行政邊界以及通勤人口分布進行局部調整,覆蓋中心城區主要建成區域。以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以居住地或就業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區范圍內的通勤人口作為研究對象,包含城區內部通勤、城區居住郊區就業、郊區居住城區就業、城區居住市外就業、市外居住城區就業。數據說明3注:相關數據處理各環節均匿名化,各環節及輸
10、出均不涉及個體隱私數據來源第 05 頁研究數據來自2021年9-11月,互聯網地圖位置服務和移動通信運營商手機數據獲得的城市人口居住地、就業地信息,將兩個相互獨立數據源進行交叉驗證、融合分析?;ヂ摼W位置服務移動通信運營商數據來源18463中心城區居住人口90483277中心城區通勤人口80%625529%市區居住人口2.3億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樣本率%樣本量(萬人)市區就業人口1.13億人樣本率%樣本量(萬人)80%29%第 12 頁數據處理公交可達時耗采用互聯網地圖250米柵格計算的門到門公交方式行程規劃信息,公交方式包含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車以及多種公交方式的組合換乘,出行時耗包含門到站時間、
11、候車時間、乘車時間以及換乘時間。通勤出行時耗全方式單程通勤出行時耗,來自互聯網地圖位置服務中高時空點密度樣本子集,提取連續3個月早高峰時段從居住地到就業地的出行時間的平均值,獲得250米柵格OD間的通勤出行時耗均值。通勤距離采用路網最短距離,來自互聯網地圖250米柵格計算的OD間路網距離,直線距離2.5公里內采用騎行方式路網距離,2.5公里以上采用小汽車方式路網距離。通勤OD來自互聯網地圖位置服務數據獲得的居住地、就業地信息,以250米柵格匯聚形成通勤OD。第 06 頁第 12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指標定義通勤時間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單程平均通
12、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空間半徑職住分離度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45分鐘以內可達比重。對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鐘可達是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的衡量標準。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60分鐘以上可達比重,作為城市超長通勤問題的量度。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早高峰從居住地到就業地,全方式出行時耗的平均值,是人們通勤出行的直觀感受,是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構建覆蓋90%中心城區通勤人口居住與就業分布的空間橢圓,以橢圓長軸定義通勤空間半徑,作為城市通勤空間輻射范圍測度。通勤空間半徑越大,說明城市通勤緊密聯系的空間范圍越大。不考慮就業差異與人的選擇,在既有職住布局條件下通過交換就業地,在理論上
13、能夠實現的最小通勤距離,是城市職住空間布局匹配的測度,職住分離度越小,說明城市職住空間供給的平衡性越好。指標定義4第 07 頁單程平均通勤距離5公以內通勤比重通勤交通軌道覆蓋通勤比重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中心城區通勤人口居住地到就業地的平均路網距離,是融入人的選擇后城市真實職住分離情況的測度,也是城市運行成本的體現,平均通勤距離越大,居民通勤成本就越高,城市越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統支撐。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距離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作為衡量城市職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標。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越高說明城市能夠就近職住、綠色出行,擁有幸福通勤體驗的人口比重越高。居住地和就業地兩端均在軌道站點80
14、0米覆蓋范圍內的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比重,體現了軌道線網與職住空間組織的匹配度,覆蓋通勤比重越高,說明軌道對職住空間支撐作用越好。45分鐘內能夠通過軌道交通、公共汽車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務能力的測度,反映了公交系統與職住空間的契合程度,一般來說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比重越高,說明公交系統對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第 12 頁第 08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02主要結論1幸福通勤呈現不升反降2軌道覆蓋需要精準提升3廣州通勤變化趨勢堪憂4廈門職住平衡持續改善幸福通勤呈現不升反降1第 09 頁2020-2021主要城市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年度變化主要城市幸福通
15、勤比重51%,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5公里以內幸福通勤人口比重總體平均水平51%,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多數城市幸福通勤比重下降。幸福通勤比重全線下降,100-300萬規模城市需要關注42個年度可對比城市中41個城市的5公里通勤比重同比下降,只有佛山同比持平。人口規模100-300萬城市降幅顯著,蘭州、寧波、呼和浩特、銀川、貴陽、南昌、南寧等7個城市幸福通勤比重降低3個百分點以上。超過7成城市極端通勤增加,北京同比增加3個百分點44個城市中超過1400萬人承受極端通勤, 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13%,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7成城市極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北京極端比重30%,是全國極
16、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比增加3個百分點。只有深圳、南京、杭州、鄭州、廈門5個城市極端通勤持續減少。特大城市通勤距離增加、空間范圍擴大,鄭州年度增幅最顯著特大城市平均通勤距離增長最顯著,10個特大城市中沈陽、青島、西安、南京、鄭州、成都、重慶等7個城市同比增加超過0.5公里。鄭州、南京和西安通勤空間半徑擴展,同比增加超過1公里。鄭州是通勤空間半徑和平均通勤距離年度增幅最顯著的城市。第 10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2020-2021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距離年度變化2020-2021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年度變化2019-2021主要城市城區通勤人口圈層分布變化城
17、區通勤人口居住圈層分布變化城區通勤人口就業圈層分布變化軌道覆蓋需要精準提升2第 11 頁城市軌道規模提升通勤比重(%)提升通勤人口(萬人)500公里以上0.32.1300-500公里0.31.9200-300公里0.83.2100-200公里1.02.950-100公里0.92.3每10公里軌道增量帶來的通勤提升效益(軌道規模分組)32個城市年度新增1700公里地鐵、輕軌運營線路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底,全國新開通地鐵、輕軌運營線路近1700公里(其中2020年12月700公里),40個地鐵運營城市中32個城市有新增軌道里程。但軌道覆蓋通勤效益總體提升有限,具體城市水平有高有低,軌
18、道建設需要提高通勤需求的切合度。軌道運營里程增加近20%,覆蓋通勤比重僅提升2個百分點40個運營地鐵城市軌道總規模近9000公里,里程長度同比提高20%,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總體平均水平是17%,同比僅提高2個百分點,增加340萬軌道覆蓋通勤人口,平均每新建10公里軌道線路僅提高2萬人的便捷通勤,軌道建設總體效益需要提高。軌道覆蓋通勤邊際效益遞減,200公里軌道規模提升最快城市軌道覆蓋通勤提升效果,隨著城市軌道線網規模的增長,邊際效益遞減。200公里軌道規模城市,正處于骨干線網成形階段,覆蓋通勤效益最顯著,平均每新增10公里軌道,覆蓋通勤人口提高2.2-2.4萬人,300-500公里以上軌
19、道規模的城市僅提高1.4-1.6萬人。提升45分鐘公交通勤服務能力,軌道接駁成為瓶頸軌道規模300公里以上的城市中,成都、武漢、重慶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取得了較快的提升,但整體公交45分鐘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顯著改善,軌道站外時間占全程出行時間的比重高,交通接駁成為整體公交服務能力提升的瓶頸。深圳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全國首位、配合緊密的公交銜接,使深圳具有超大、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保障水平。第 12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2020-2021主要城市每10公里軌道建設帶來通勤覆蓋人口增量2021年度城市軌道覆蓋通勤比重與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提升效果2020-2021主要城市軌
20、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年度變化500公里300-500公里200-300公里100-200公里100公里城市運營軌道規模廣州通勤變化趨勢堪憂3第 13 頁說明:雷達圖越飽滿指標水平越好,黃色代表2021年水平、藍色代表2020年、紫色代表2019年。使用車站1000米軌道覆蓋指標,以便于3個年度對比2019-2021年廣州通勤特征指標廣州是45分鐘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城市,3年降低6個百分點廣州45分鐘通勤比重3年下降6個百分點,從75%下降至69%,超大城市中降幅最顯著。通勤空間半徑增至32公里,平均通勤距離超過9公里超大城市中廣州空間拓展較快,通勤空間半徑32公里,同比增加1公里,城市職住功
21、能向15公里圈層拓展。但同時廣州職住分離在增加,5公里以內幸福通勤比重50%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職住分離度3.8公里同比增加0.1公里,平均通勤距離9.1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軌道覆蓋通勤僅提升1個百分點,公交保障能力降低廣州公交保障能力未能隨空間拓展有效提升。軌道覆蓋通勤比重31%,70公里新開通軌道僅提升1個百分點通勤覆蓋,最高軌道覆蓋水平被成都超越。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49%同比降低1個百分點。第 14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2021年廣州通勤人口職住空間分布2021年廣州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19-2021年廣州通勤圈層構成廈門職住平衡持
22、續改善4第 15 頁說明:雷達圖越飽滿指標水平越好,黃色代表2021年水平、藍色代表2020年、紫色代表2019年。使用車站1000米軌道覆蓋指標,以便于3個年度對比廈門是職住平衡最好的城市之一,通勤效率穩步提升廈門是職住分離度最低,年度唯一通勤距離沒有增長、45分鐘通勤比重穩步提升的城市。職住分離最小,通勤距離同比沒有增加的城市廈門具有良好的職住平衡本底,44個主要城市中職住分離度最小,僅2.2公里,同比降低0.1公里。廈門平均通勤距離7.1公里,是唯一同比沒有增加的城市。軌道覆蓋增加,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達到84%廈門45分鐘內通勤比重84%,從2019年81%累計提升3個百分點。2021
23、年,廈門新增25公里軌道線路,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到14%,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同時,廈門通勤空間半徑保持29公里,廈漳泉區域輻射半徑未能有效拓展需要關注。2019-2021年廈門通勤特征指標第 16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2021年廈門5公里以內幸福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21年廈門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21年廈門通勤人口就業分布0 3通勤時耗1 城市效率: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2 極端通勤: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3 通勤感受: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城市效率: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1第 17 頁73%68%81%83%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注:綠色數值
24、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767777上海市686969廣州市757169北京市585755杭州市777979鄭州市787778西安市787977南京市717375沈陽市787673武漢市737072天津市747270成都市717070青島市747069重慶市706868溫州市-8988常州市-8888無錫市-8686廈門市818484太原市858683昆明市838383蘇州市-8282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佛山市-8482東莞市-8481徐州市818080烏魯木齊市808179合肥市778
25、179長沙市798079石家莊市817978濟南市808077哈爾濱市797777大連市767373長春市787673??谑?89188寧波市838686呼和浩特市858685銀川市838383蘭州市838383南寧市838482西寧市808181福州市838281貴陽市808080南昌市818179第 18 頁主要城市76%的通勤者45分鐘可達44個中國主要城市中76%的通勤者45分鐘以內可達。深圳45分鐘通勤比重77%、杭州79%,分別是超大、特大城市的最高水平。半數城市45分鐘通勤比重降低,只有3個城市增加42個年度可對比城市中22個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下降,其中16個集中在特大和型
26、大城市。沈陽、太原、東莞、濟南、長春、???個城市同比降低3個百分點。南京、武漢和鄭州3個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增長。南京是唯一連續2年保持增長的城市。廣州、北京45分鐘通勤比重持續下降廣州45分鐘通勤比重2年持續下降,從2019年75%降低到69%,下降了6個百分點。北京45分鐘通勤比重55%,主要城市中最低,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半數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降低,廣州持續下降提高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目標,是城市規劃和交通服務水平的綜合體現。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
27、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年度變化 單位:%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767777上海市686969廣州市757169北京市585755杭州市777979鄭州市787778西安市787977南京市717375沈陽市787673武漢市737072天津市747270成都市717070青島市747069重慶市706868溫州市-8988常州市-8888無錫市-8686廈門市818484太原市858683昆明市838383蘇州市-8282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佛山市-8482東莞市-8481徐州市818080烏魯木齊市808179合肥市778179長沙市7
28、98079石家莊市817978濟南市808077哈爾濱市797777大連市767373長春市787673??谑?89188寧波市838686呼和浩特市858685銀川市838383蘭州市838383南寧市838482西寧市808181福州市838281貴陽市808080南昌市818179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131212廣州市141315上海市191718北京市262730西安市10810鄭州市111010杭州市121111南京市151313成都市151314沈陽市101214武漢市141414青島市151416天津市151517重慶市161717常州市-56溫州市-66
29、太原市657無錫市-77廈門市1077昆明市878烏魯木齊市878極端通勤: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2第 19 頁注:綠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14%19%9%7%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石家莊市989蘇州市-89徐州市989長沙市9910東莞市-810佛山市-810合肥市10910濟南市10810哈爾濱市101011大連市121313長春市91114??谑?34呼和浩特市656南寧市656寧波市867福州市878貴陽市978蘭州市978西寧市1078銀川市878南昌市8810研究城市2
30、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131212廣州市141315上海市191718北京市262730西安市10810鄭州市111010杭州市121111南京市151313成都市151314沈陽市101214武漢市141414青島市151416天津市151517重慶市161717常州市-56溫州市-66太原市657無錫市-77廈門市1077昆明市878烏魯木齊市878第 20 頁超7成城市極端通勤增加,北京30%通勤者單程超過60分鐘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減少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人口比重,避免超長通勤帶來的身心傷害與社會問題,是城市風險防范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說明: 紅
31、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年度變化 單位:%主要城市中超過1400萬人承受極端通勤44個中國主要城市中超過1400萬人承受極端通勤, 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13%, 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其中,超大城市平均水平19%,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特大城市14%,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超7成城市極端通勤增加,北京30%通勤者單程超過60分鐘42個年度可對比城市中32個城市的極端通勤比重增加。北京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30%,是全國極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比增加3個百分點。廣州、青島、沈陽、天津、西安、長春、東莞、佛山、濟南、太原
32、、南昌等城市極端通勤比重也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以上。只有深圳、南京、杭州、鄭州、廈門5個城市連續3年極端通勤減少只有深圳、南京、杭州、鄭州、廈門5個城市極端通勤連續3年持續降低。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石家莊市989蘇州市-89徐州市989長沙市9910東莞市-810佛山市-810合肥市10910濟南市10810哈爾濱市101011大連市121313長春市91114??谑?34呼和浩特市656南寧市656寧波市867福州市878貴陽市978蘭州市978西寧市1078銀川市878南昌市8810通勤感受: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第 21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單程平均通勤距離(千米)注:綠色
33、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分鐘)38分鐘41分鐘34分鐘33分鐘9.5千米8.7千米7.8千米7.6千米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363636廣州市383839上海市424040北京市474748杭州市353535西安市353435鄭州市353636沈陽市353637南京市393837武漢市383938成都市393939青島市393939天津市393939重慶市404040常州市-3130溫州市-3030昆明市333332廈門市333232無錫市-3332太原市313233佛山市-3233研究城市2019年2020
34、年2021年長沙市343434東莞市-3334合肥市353434蘇州市-3434烏魯木齊市343434哈爾濱市353535濟南市343435石家莊市343535徐州市343535長春市353637大連市373837??谑?93030寧波市323131呼和浩特市323232蘭州市333332銀川市333332福州市333434貴陽市333434南寧市323334南昌市333435西寧市343535第 22 頁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同比持平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平均通勤時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觀感受和生活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是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標。說明: 紅色標
35、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年度變化 單位:分鐘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同比持平44個中國主要城市中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同比持平。其中:超大城市總體平均41分鐘,同比增加1分鐘;特大城市38分鐘、型大城市34分鐘、型大城市33分鐘,同比無變化。北京仍是通勤時耗最長的城市,平均48分鐘同比增加1分鐘北京仍然是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最長的城市,達到48分鐘,同比增加1分鐘。上海、南京單程通勤時耗持續減少2分鐘2019年-2021年,上海和南京通勤時耗持續改善,減少2分鐘以上。上海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從42分鐘減少40分鐘,南
36、京從39分鐘減少至37分鐘。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363636廣州市383839上海市424040北京市474748杭州市353535西安市353435鄭州市353636沈陽市353637南京市393837武漢市383938成都市393939青島市393939天津市393939重慶市404040常州市-3130溫州市-3030昆明市333332廈門市333232無錫市-3332太原市313233佛山市-3233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長沙市343434東莞市-3334合肥市353434蘇州市-3434烏魯木齊市343434哈爾濱市353535濟南市34343
37、5石家莊市343535徐州市343535長春市353637大連市373837??谑?93030寧波市323131呼和浩特市323232蘭州市333332銀川市333332福州市333434貴陽市333434南寧市323334南昌市333435西寧市3435350 4通勤空間1 空間范圍:通勤空間半徑2 空間匹配:職住分離度3 通勤距離:單程平均通勤距離4 幸福通勤: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空間范圍:通勤空間半徑1第 23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通勤空間半徑(千米)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空間半徑注:棕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31千米38千米28千米25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
38、21年北京市404141上海市393940深圳市403939廣州市313132重慶市403939天津市373737杭州市333333南京市313132沈陽市313131鄭州市292830武漢市282929西安市272728成都市292828青島市252525大連市343435哈爾濱市323333濟南市313132溫州市-3131烏魯木齊市292930長春市292930廈門市292929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長沙市292929蘇州市-2828徐州市262627石家莊市282727昆明市272727佛山市-2627無錫市-2526合肥市252526常州市-2626太原市252525
39、東莞市-2222寧波市313131銀川市292829蘭州市292829西寧市282727貴陽市262626福州市242425南昌市222323呼和浩特市212222南寧市212121??谑?12121第 24 頁超大城市空間半徑38公里,特大城市31公里超大城市平均通勤空間半徑38公里、特大城市31公里、型大城市28公里、型大城市25公里,同比持平。北京仍是通勤空間尺度最大的城市,半徑41公里,同比持平。上海通勤空間半徑同比增加1公里,達40公里。深圳和重慶通勤空間尺度也達到39公里。半數特大城市和型大城市空間增長,鄭州年度增幅最大42個年度可對比城市中16個城市通勤空間半徑增加,超半數特大、
40、型大城市空間增長。鄭州是年度通勤半徑增加最大的城市,同比增加2公里,達到30公里。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通勤空間半徑反映城市緊密通勤聯系的空間范圍,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撐的空間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城市的輻射能力。最大空間半徑41公里,特大城市和型大城市空間增長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空間半徑年度變化 單位: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北京市404141上海市393940深圳市403939廣州市313132重慶市403939天津市373737杭州市333333南京市313132沈
41、陽市313131鄭州市292830武漢市282929西安市272728成都市292828青島市252525大連市343435哈爾濱市323333濟南市313132溫州市-3131烏魯木齊市292930長春市292930廈門市292929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長沙市292929蘇州市-2828徐州市262627石家莊市282727昆明市272727佛山市-2627無錫市-2526合肥市252526常州市-2626太原市252525東莞市-2222寧波市313131銀川市292829蘭州市292829西寧市282727貴陽市262626福州市242425南昌市222323呼和浩特市
42、212222南寧市212121??谑?12121空間匹配:職住分離度2第 25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職住分離度(千米)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職住分離度注:棕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4.1千米4.2千米3.4千米3.8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2.52.52.5廣州市3.73.73.8上海市3.73.83.9北京市6.66.76.6杭州市3.23.33.3沈陽市3.23.13.3天津市3.33.33.4武漢市3.53.83.7南京市3.73.83.9重慶市3.84.04.2西安市4.14.14.3鄭州市4.44.24.8成都市4.64.84.9青島市4.44.5
43、4.9廈門市2.12.32.2大連市2.52.52.6昆明市2.52.52.6溫州市-2.62.6烏魯木齊市2.62.62.8哈爾濱市2.82.82.9常州市-2.83.1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合肥市2.83.03.1蘇州市-3.03.2太原市3.13.13.2無錫市-3.03.2佛山市-3.33.5長春市3.63.63.7長沙市3.83.73.7濟南市3.73.63.7徐州市4.44.44.8東莞市-4.95.1石家莊市5.45.35.2福州市2.52.72.6南寧市2.72.72.9寧波市2.52.72.9貴陽市3.13.13.1??谑?.13.33.3呼和浩特市3.23.
44、23.3南昌市3.43.63.7蘭州市3.83.73.9西寧市5.65.25.3銀川市5.75.55.7第 26 頁70%城市職住分離度增加,廈門職住平衡保持最好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職住分離度可以理解為從居住地到最近就業場所的距離,用于衡量城市職住空間供給的匹配度與平衡性,職住分離度越小說明城市職住平衡的本底越好。70%城市職住分離增加,特大城市增幅明顯在42個年度可對比城市中,31個城市職住分離同比增加。特大城市職住分離度總體平均4.1公里,同比增加0.2公里,不同規模城市中增幅最顯著。鄭州、青島、徐州職住分離度快速增長鄭州職住分離度4.8公里,同比增加0.6公里
45、,是年度增長最多、職住空間變化最大的城市。青島職住分離度從4.5公里增長到4.9公里,徐州從4.4公里增長到4.8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呈現職住分離大幅增加的特征。主要城市中廈門職住平衡最好,年度同比提升廈門保持主要城市中職住平衡最好的城市,職住分離度2.2公里,同比降低0.1公里。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職住分離度年度變化 單位: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2.52.52.5廣州市3.73.73.8上海市3.73.83.9北京市6.66.76.6杭州市3.23.33.3沈陽市3.23.13.3天
46、津市3.33.33.4武漢市3.53.83.7南京市3.73.83.9重慶市3.84.04.2西安市4.14.14.3鄭州市4.44.24.8成都市4.64.84.9青島市4.44.54.9廈門市2.12.32.2大連市2.52.52.6昆明市2.52.52.6溫州市-2.62.6烏魯木齊市2.62.62.8哈爾濱市2.82.82.9常州市-2.83.1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合肥市2.83.03.1蘇州市-3.03.2太原市3.13.13.2無錫市-3.03.2佛山市-3.33.5長春市3.63.63.7長沙市3.83.73.7濟南市3.73.63.7徐州市4.44.44.8東
47、莞市-4.95.1石家莊市5.45.35.2福州市2.52.72.6南寧市2.72.72.9寧波市2.52.72.9貴陽市3.13.13.1??谑?.13.33.3呼和浩特市3.23.23.3南昌市3.43.63.7蘭州市3.83.73.9西寧市5.65.25.3銀川市5.75.55.7通勤距離:單程平均通勤距離3第 27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單程平均通勤距離(千米)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距離注:棕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8.7千米9.4千米7.8千米7.6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8.17.68.0廣州市8.78.79.1上海市9.18.99.5
48、北京市11.111.111.3杭州市7.47.47.8沈陽市7.47.27.8武漢市8.28.38.5青島市8.18.08.6西安市8.38.18.6天津市8.58.48.7南京市8.58.48.9鄭州市8.38.08.9成都市9.19.09.5重慶市9.18.99.5溫州市-6.46.8常州市-6.57.0廈門市7.17.17.1太原市7.06.97.3無錫市-7.07.4哈爾濱市7.27.27.5合肥市7.27.27.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昆明市7.57.37.6烏魯木齊市7.06.97.6大連市7.37.27.7長春市7.57.58.0濟南市8.07.78.1石家莊市8
49、.38.08.2佛山市-8.28.3蘇州市-8.28.4長沙市8.58.28.6徐州市8.07.98.7東莞市-8.78.9呼和浩特市6.36.46.8福州市6.96.97.1寧波市6.66.67.1??谑?.07.07.2南寧市6.86.87.3南昌市7.07.27.6蘭州市7.57.27.7貴陽市7.77.57.8銀川市8.58.18.6西寧市9.08.58.9平均通勤距離體現真實職住分離情況,也是城市運行的成本,決定著基礎設施投入與交通壓力。第 28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平均通勤距離普遍增長,鄭州、徐州、烏魯木齊增加顯著通勤距離普遍增長,特大城市增幅顯著超大
50、城市平均通勤距離9.4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特大城市8.7公里同比增加0.5公里,型大城市7.8公里同比增加0.1公里、型大城市7.6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特大城市平均通勤距離增長最多,10個特大城市中7個城市同比增加超過0.5公里。鄭州、徐州、烏魯木齊是年度通勤距離增加最多的城市鄭州、徐州、烏魯木齊同比增長超過0.7公里,是年度通勤距離增加最多的城市。北京平均通勤距離11.3公里,同比增加0.2公里,仍是通勤距離最長的城市。上海、成都、重慶、廣州平均通勤距離超過9公里。廈門是唯一通勤距離沒有增加的城市廈門平均通勤距離7.1公里,連續3年保持不變,是主要城市中唯一通勤距離年度同比沒有增加
51、的城市。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距離年度變化 單位:千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8.17.68.0廣州市8.78.79.1上海市9.18.99.5北京市11.111.111.3杭州市7.47.47.8沈陽市7.47.27.8武漢市8.28.38.5青島市8.18.08.6西安市8.38.18.6天津市8.58.48.7南京市8.58.48.9鄭州市8.38.08.9成都市9.19.09.5重慶市9.18.99.5溫州市-6.46.8常州市-6.57.0廈門市7.17.17.1太原市7.06
52、.97.3無錫市-7.07.4哈爾濱市7.27.27.5合肥市7.27.27.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昆明市7.57.37.6烏魯木齊市7.06.97.6大連市7.37.27.7長春市7.57.58.0濟南市8.07.78.1石家莊市8.38.08.2佛山市-8.28.3蘇州市-8.28.4長沙市8.58.28.6徐州市8.07.98.7東莞市-8.78.9呼和浩特市6.36.46.8福州市6.96.97.1寧波市6.66.67.1??谑?.07.07.2南寧市6.86.87.3南昌市7.07.27.6蘭州市7.57.27.7貴陽市7.77.57.8銀川市8.58.18.6西寧
53、市9.08.58.9幸福通勤: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4第 29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 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注:棕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49%48%54%5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576058廣州市515250上海市484846北京市383837天津市525251杭州市555654鄭州市545551沈陽市535350西安市515249武漢市515049青島市515249南京市495048重慶市484845成都市464643溫州市-6664常州市-6259廈門市606058昆明市596058佛山市-5757無錫市-5755
54、太原市575755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濟南市555654石家莊市545553東莞市-5653蘇州市-5452合肥市545452哈爾濱市555552大連市545452長沙市535452烏魯木齊市555551徐州市545450長春市525148??谑?36361蘭州市636360福州市616160寧波市616158呼和浩特市585855銀川市565754貴陽市555754南寧市565553南昌市575653西寧市535552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職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稱“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測度。第 30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
55、幸福通勤比重全線下降,城市通勤減碳行動壓力增加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年度變化 單位:%幸福通勤比重5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44個主要城市中51%的通勤人口享受5公里以內的幸福通勤,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其中,超大城市48%同比降低1個百分點,特大城市49%、型大城市54%、型大城市56%,均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僅1個城市沒有下降,鄭州、徐州和烏魯木齊年度降幅最大42個可對比城市中41個城市的5公里通勤比重同比下降,只有佛山同比持平。鄭州、徐州、烏魯木齊年度降幅最大,同比降低超過4個百分點。深圳保持超大
56、、特大城市最高幸福通勤比重,較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深圳幸福通勤比重58%,較2019年提高個1個百分點,保持超大、特大城市的最高水平。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576058廣州市515250上海市484846北京市383837天津市525251杭州市555654鄭州市545551沈陽市535350西安市515249武漢市515049青島市515249南京市495048重慶市484845成都市464643溫州市-6664常州市-6259廈門市606058昆明市596058佛山市-5757無錫市-5755太原市575755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濟南市55565
57、4石家莊市545553東莞市-5653蘇州市-5452合肥市545452哈爾濱市555552大連市545452長沙市535452烏魯木齊市555551徐州市545450長春市525148??谑?36361蘭州市636360福州市616160寧波市616158呼和浩特市585855銀川市565754貴陽市555754南寧市565553南昌市575653西寧市5355520 5通勤交通1 軌道覆蓋: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2 公交保障: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軌道覆蓋: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1第 31 頁城市規模 研究城市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
58、重注:紫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21%28%9%9%第 32 頁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34%,成都超越廣州躍升第一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提升2個百分點,增加350萬人便捷軌道通勤40個運營地鐵城市中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總體平均水平是17%,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其中,超大城市達到28%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特大城市集中了近一半新增軌道里程,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21%。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34%,成都躍升第一成都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到34%,同比增加8個百分點,躍升成為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此外,武漢達到32%,位
59、列第二,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第三位廣州31%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蘇州和南寧將、型大城市的軌道覆蓋通勤提高到20%以上、型大城市的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的最高水平首次提高到20%以上。蘇州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達到20%,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超越長沙成為型大城市的最高水平。 型大城市中最高水平的南寧,軌道覆蓋通勤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達到27%。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強調線路走向與通勤需求相契合,體現軌道交通與職住空間的匹配度。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年度變化單位:%公交保障: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2第 33 頁城市
60、規模 研究城市 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注:紫色數值標注為城市規模分類的指標均值44%45%45%4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575756廣州市505049上海市394141北京市323132鄭州市464747杭州市444746西安市445045武漢市464444青島市454744成都市414443沈陽市404242重慶市424242天津市424041南京市424241溫州市-5858廈門市525553東莞市-5351長沙市454749昆明市474747佛山市-4647常州市-464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
61、年哈爾濱市434646石家莊市404344合肥市404444蘇州市-4243無錫市-4342濟南市424342太原市444141大連市474341徐州市433940長春市403737烏魯木齊市403736??谑?45454福州市505253蘭州市514750寧波市484848南寧市504747西寧市504846南昌市464446貴陽市454644銀川市434241呼和浩特市414040第 34 頁45%的通勤人口45分鐘公交可達,長沙公交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是合理通勤的基本保障,也是城市公交服務能力的重要測度。45%的通勤人口
62、45分鐘公交可達44個中國主要城市中45%的通勤者45分鐘公交可達,同比持平。深圳45分鐘公交通勤能力占比達到56%、鄭州47%、溫州58%、???4%,分別是目前各類規模城市中公交保障的最好水平。大規模軌道建設,仍有一半特大城市公交保障下降特大城市45分鐘公交比重平均水平44%,同比降低1個百分點。半數特大城市在較大規模軌道投入下公交保障能力不升反降。長沙45分鐘公交通勤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長沙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達49%,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是唯一連續3年保持顯著提升的城市。此外,南昌和蘭州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以上,年度提升顯著。說明: 紅色標識顯著下降, 綠色標識顯著提升。城市規模超大城市
63、特大城市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中國主要城市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占比年度變化 單位:%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深圳市575756廣州市505049上海市394141北京市323132鄭州市464747杭州市444746西安市445045武漢市464444青島市454744成都市414443沈陽市404242重慶市424242天津市424041南京市424241溫州市-5858廈門市525553東莞市-5351長沙市454749昆明市474747佛山市-4647常州市-4646研究城市2019年2020年2021年哈爾濱市434646石家莊市404344合肥市404444蘇州市-4243無
64、錫市-4342濟南市424342太原市444141大連市474341徐州市433940長春市403737烏魯木齊市403736??谑?45454福州市505253蘭州市514750寧波市484848南寧市504747西寧市504846南昌市464446貴陽市454644銀川市434241呼和浩特市4140400 6通勤青年1 青年通勤:更關注時耗,更依賴軌道2 青年職?。壕幼≡谕鈬?,就業在中心3 住房保障:選址不出圈,軌道兩公里青年通勤:更關注時耗,更依賴軌道1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提出促進青年高質量發展,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報告選取北、上、廣、深、成、杭6個受到青年關注的城市,
65、呈現35歲以下青年通勤人群的職住選擇與通勤特征,一定程度上揭示青年友好型城市對住有所居、扎根立業的需求。第 35 頁2021年典型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青年人口比重7%6%5%5%5%4%青年注重優化通勤時間,近80%青年45分鐘以內通勤可達在北、上、廣、深、成、杭6個受到青年關注的城市中,近80%的青年通勤者45分鐘以內可達,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約5個百分點。杭州青年人群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最高,達到86%,高于城市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第二位深圳也達到83%,高于城市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通勤時耗最長的北京,也有近60%的青年45分鐘通勤可達,高于城市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青年更高居住自由度,通勤距
66、離普遍低于城市平均水平深圳、杭州青年人群平均通勤距離均為6.3公里,分別比城市平均水平縮短1.7公里和1.5公里。廣州青年平均通勤距離7.4公里,比城市平均水平縮短1.7公里。北京青年平均通勤距離10.3公里,也比城市平均水平縮短1公里。青年更依賴于軌道交通,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青年更依賴于公共交通方式尤其是軌道交通。6個典型城市中,青年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為30%,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成都市青年人群覆蓋通勤比重達到38%,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是目前國內城市中的最高水平。此外,廣州、深圳和上海青年人群軌道覆蓋通勤比重也達到30%以上,高于城市平均水平1-3個百
67、分點。青年極端通勤更需關注,近600萬青年單程通勤超過60分鐘在44個主要城市1400萬極端通勤人口中,有近600萬青年人群。北京26%青年人群單程通勤超過60分鐘,上海13%、廣州10% 、成都10%,通勤狀況較好的深圳、杭州也有近10%青年承受著極端通勤。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近80%青年45分鐘以內通勤可達,軌道覆蓋通勤比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021年典型城市青年通勤距離分布與平均時耗北京2021年典型城市800米軌道覆蓋青年通勤人口比重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4%2%3%1%1%2%第 36 頁青年職?。壕幼≡谕鈬?,就業在中心2第 37 頁2021年典型城市5公里圈
68、層通勤青年居住與就業分布占比0%10%20%30%40%40%30%20%10%居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3%3%就業居住0%10%20%30%40%40%30%20%10%居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2%2%就業居住0%10%20%30%40%40%30%20%10%居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4%4%就業居住紅色箭頭標注:表示該圈層處城市通勤青年人口占總通勤青年人口比重高出該圈層處城市通勤總人口占總通勤人口比重,說明該圈層處青年人口職住比重高。0%10%20%30%40%40%30%20%10%居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2%1%1%就業居住1%2%0%10%20%30%40%40%30%20%10%居
69、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就業居住1%0%10%20%30%40%40%30%20%10%居住人口占比就業人口占比2%就業居住1%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第 38 頁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15公里圈層”成為青年人群平衡居住成本與通勤時間的選擇近80%的青年就業集中在15公里以內的城市就業中心青年就業分布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區內就業中心、高新產業園區。典型城市中,成都15公里圈層內青年就業占比最高為89%,廣州15公里圈層內青年就業占比次之為82%,北京市達到80%。深圳略低,15公里以內圈層內青年就業占比僅30%,外圍生產制造企業吸引了大量青年就業。65%的青年人群居住在城
70、市中心15公里以外受到居住成本與社區環境影響,青年人群更多居住在城區外圍。典型城市中,64%的青年人群居住在城市中心15公里圈層外,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北京市、上海市15公里圈層外青年居住占比為72%,深圳最高為79%?!?5公里圈層”成為更多青年人群平衡居住成本與通勤時間的選擇典型城市中,近30%青年選擇居住在城市中心15-20公里圈層處,接近北京五環、上海外環、深圳繞城高速,這一圈層青年居住比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良好的城市品質、完善的公共服務,吸引著青年前來尋求豐富的城市生活。然而,較高的居住成本、職住錯位帶來的通勤壓力,也深刻影響著青年對于城市的選擇。2021年北京
71、通勤青年居住與就業分布對比城市通勤青年人口就業分布城市通勤總人口就業分布城市通勤總人口居住分布城市通勤青年人口居住分布住房保障:選址不出圈,軌道兩公里3第 39 頁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提出將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的主要途徑。數據內容:至2021年底,主要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在北京投放的240個長租公寓數據來源:禧泰房地產大數據數據內容:北京市住房和建設委員會官網公布,79個共有產權房項目數據來源:北京市住房和建設委員會官網長租公寓:市場化的機構類租賃
72、住房,作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重要形態,支持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提高重點城市機構化長租房占比。公租房:面向符合規定條件的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進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共有產權住房:政府與購房者共同承擔住房建設資金,通過共有產權的方式,使得部分群眾自己支付一部分資金解決住房擁有。數據內容:北京市住房和建設委員會官網公布,已經投入運營的176個公租房項目數據來源:北京市住房和建設委員會官網北京主要長租公寓空間分布北京主要公租房空間分布北京主要共有產權房空間分布軌道兩公里比重87%軌道兩公里比重63%軌道兩公里比重51%第 12 頁第 40 頁主要結論
73、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注重契合青年通勤特征區位同心圓長租公寓公租房共有產權房三環(近似)小于5公里6%-四環(近似)5-10公里14%5%0%五環(近似)10-15公里36%25%14%六環(近似)15-25公里27%42%47%通勤邊界25-40公里17%21%28%通勤空間外大于40公里-8%10%合計100%100%100%各類住房距離城市中心的空間區位青年追求居住的便捷性,關注交通便利和通勤距離。報告以北京長租公寓、公租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例,探索青年樂居城市的需求契合特征,為完善青年住房保障體系提供政策參考。軌道兩公里,保障性住房供給關注軌道周邊存
74、量更新依賴存量住房供給和市場化運作的長租公寓,更注重鄰近地鐵車站帶來的交通便捷。至最近地鐵站平均距離1.1公里,其中,50%的長租房位于地鐵800米覆蓋范圍內,近90%可以滿足2公里范圍“騎乘騎”慢行接駁的要求。采用集中供地的保障性住房樣本到最近地鐵站的平均距離,公租房3.9公里、共有產權住房5.4公里,近40%的公租房、50%的共有產權住房在軌道交通2公里輻射范圍以外。選址不出圈,面向青年的住房保障不應超出通勤邊界鄰近就業中心是青年對于居住的本源需求。20%長租公寓,能夠提供10公里核心圈層內的住房保障供給,近40%集中在10-15公里(四環五環之間),與城市人口分布特別是青年人群居住空間分
75、布高度契合。受限與新增土地供給和保障對象以中低收入家庭為重點,北京近70%公租房、超過80%共有產權房主體分布也在15公里(五環)以外,8%的公租房、10%共有產權房位于城市中心40公里以外圈層,超出了城市通勤尺度的邊界。住房類型小于800米800-2000米 2000-3000米 大于3000米合計長租公寓49%38%8%6%100%公租房29%34%12%25%100%共有產權房18%33%11%38%100%各類住房與臨近地鐵車站空間距離分布2021年2月8日,中共成都市委制定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見,其中關于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具體包含以下5點:1.職住格局平
76、衡適宜,促進住房資源與產業布局平衡配置。2.交通設施智能便捷,加強5G、智慧交通等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3.出行選擇豐富多元,要豐富“軌道+公交+慢行”多樣化綠色出行選擇。4.交通管理規范有序,構建國際一流智慧交通指揮管理系統。5.通勤生活深度融合,在有條件的軌道、公交站點植入服務場景和消費場景。2022年成都計劃完成重點項目投資約為600億元,著力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以東西城市軸線為首等“環+射”骨干路網體系的建設以及市域“斷頭路”的持續推進,讓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陸肖站TOD項目整合了多種出行方式,構建“BMW”綠色出行體系,居住生活、商務辦公、休閑游憩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的通勤壓力
77、;成都市公交交管局指揮中心自2021年以來全矩陣發布交通出行信息11.2萬次,引導2600萬人次智慧避堵。城市通勤提升專項行動第 41 頁后記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行動,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自2020年5月第一版通勤報告發布以來,成都、北京、蘇州、南寧、長沙等城市陸續推出通勤提升專項行動。北京提出:“十四五時期,提升45分鐘通勤比重?!?2022年5月,北京發布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明確2022年底市民45分鐘以內通勤出行占比達到56%,年度計劃在麗澤商務區推出需求響應公交服務試點,開行往返國貿和廊坊“北三縣”之間的“定制快巴”通勤班車;重點圍繞服務通勤打造品質慢行交通系統,貫徹
78、“以人為本”和“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治理理念。2021年8月蘇州市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蘇州市軌道交通場站及周邊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的實施意見,構筑了軌道交通場站及周邊土地開發的“頂層設計”,明確要求同步規劃、同步開發,實現軌道交通建設與TOD綜合開發“齊步走”,對于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實現軌道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等具有積極意義。2021年南寧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站城一體化(TOD)理念推進城市框架拉開,形成1個主城區、4個副城新城空間格局,推動多中心、多組團發展。有效利用軌道交通TOD站城一體的引流能力,推動新區集聚人氣、產城融合發展。第 12 頁第 42 頁北京
79、:提高45分鐘通勤比重,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蘇州、南寧:TOD開發構建廊道職住平衡主要結論通勤時耗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編制說明通勤青年長沙:智能網聯定制公交,精準改善極端通勤2021年,長沙列為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首批六個試點城市之一。長沙交警推出面向通勤的智能網聯精準公交,利用主動式公交優先技術,公交車可在距離交叉路口500米以外主動發出優先通行請求,實時傳送車輛定置、行駛速度、車內乘客數、準點狀態等數據,并與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進行聯動實現公交車輛優先通行。已開行的3條線路,將全程公交時間由60分鐘壓縮至30分鐘,較私家車平均節省27.5%,約24.7%的乘客由開車通勤轉變為乘坐智慧通勤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