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數據庫持續發力,助力數據庫國產化進程。作為關鍵基礎設施一環,數據庫與芯片、操作系統共同構建起數字經濟底座,是我國信息應用創新長期重點支持與發展領域。上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受益于“863”和“核高基”等政策,以華中科大、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以及航天科技集團為代表的高校和央企先后成立了達夢數據、人大金倉、南大通用和神舟通用等國產數據庫廠商,疊加大型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華為等在數據庫領域加緊投入,使得國產數據庫逐步打破了海外廠商壟斷局面,快速替換海外數據庫廠商市場份額。2008 年,在面對高額支出下,阿里巴巴率先提出“去 IOE”概念,專注 IT 架構,并通過使用開源軟件以及分布式云數據庫代替 IBM 大型機、Oracle 數據庫和 EMC 存儲設備。2013 年,阿里基本完成核心系統“去 IOE”工作,歷時 8 年,成為中國企業界“去IOE”先驅。據 2022 年 Gartner 發布的數據庫市場份額報告,阿里云維持 21 年排名,位居全球第七;華為數據庫排名上升,來到第八位,騰訊維持 2021 年排名,穩居第 12 名。同時,據 2023 年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國產數據庫企業的市場占比已從 2015 年的 10.48%提升至 2022 年的 21.30%。根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的最新報告,截至 2023 年末,全球營收規模前十的數據庫廠商中,中國數據庫廠商阿里和華為上榜,數據庫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