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量就業是促進收入預期改善的關鍵。但工業化成熟期就業總量和結構性問題的交織使得不同群體居民體感差異極大。因為經濟轉型階段往往會形成大比例的摩擦性失業,造成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修復一波三折,從而消費行為更趨謹慎。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除食品以外的東西時是隨意的(甚至可能推遲一段時間),所以不必奇怪零售業股票一般經濟強勁的時候表現突出,而在經濟疲軟的時候表現不佳。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就業結構會發生巨大變化。工業化起飛期社會人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向大城市集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向資本密集性行業邁進。美國 1861 年通過南北戰爭重創南方的種植園經濟,釋放勞動力人口推動了北方的工業化進程。而南美地區則由于過于依賴農業,限制了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的轉移和培訓。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本增密本身就伴隨著對勞動力的排斥,同時隨著工業化進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具有規模效應的行業在成熟期一定會出現壟斷,直至達到規模效應的天花板。工業化成熟期寡頭化的過程會導致大量中小企業份額下降,無效產能逐步退出市場,從業人員形成摩擦性失業,進入第三產業。同時上一階段主導產業地產需求回歸也導致產業鏈就業壓力增加。歷史上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完成后都會出現遏制上一個階段主導產業,為新的主導產業預留空間的轉折期,“打掃房間,迎接客人”,通過這種表象的痛苦完成企業的出清和新活力的誕生。只不過在起飛期國有企業大量破產、員工失業,國有銀行和地方政府大量破產,承擔了時代的成本,給民營經濟和江浙、廣東出口型地區預留成長空間,而成熟期退出的企業以地產鏈和各行業尾部企業為主。大的時代經濟結構調整階段會帶來部分居民的陣痛。1974-1976 年日本在工業化起飛結束的三年轉型期內,摩擦性失業問題同樣非常突出,小企業的退出為日本十六大財團后期的發展預留了空間?,F階段國內就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結構性服務業勞動力供給提升是導致總量就業數據與服務業價格背離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