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發展逐漸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逐漸上升,那么人工智能發展歷程是什么樣呢,具體介紹如下:
1、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主要是技術及科學的一種,主要是了解智能實質,而產生出的一種新的,能以人的智能相匹配并且能及時作出回應的智能機器。它的領域主要有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從人工智能誕生以來,技術與理論方面逐漸成熟,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因此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產品將成為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進行模擬,它不是人類智能,但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同時也能超過人的智能。

2、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
(1)預言(1950年)
在1950年,艾倫·圖靈在論文中提出“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么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這篇論文預言創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機器的可能性。
(2)人工智能的起源(1956年)
到了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召開討論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問題的研討會,大會上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詞,標志著“人工智能”的誕生。
(3)人工智能的起步(20世紀70到80年代初)
在1956年的會議之后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計算機被廣泛應用在數學和自然語言領域,用來解決代數、幾何和英語問題,這讓很多研究學者看到了機器向人工智能發展的信心。甚至,有很多學者認為:“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p>
1960-1970年初,人工智能發展初期的突破性進展大大提升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望,人們開始嘗試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研發目標,但是都以失敗和預期目標的落空,使人工智能的發展走入低谷。而到了1970年出現的專家系統模擬人類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實現了人工智能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從一般推理策略探討轉向運用專門知識的重大突破。專家系統在醫療、化學、地質等領域取得成功,推動人工智能走入應用發展的新高潮。
(4)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1980-1990年中,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專家系統存在的應用領域狹窄、缺乏常識性知識、知識獲取困難、推理方法單一、缺乏分布式功能、難以與現有數據庫兼容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1990中期開始,由于網絡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創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走向實用化,1997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簡稱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又一次在公眾領域引發了現象級的AI話題討論。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5)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21世紀以來)
21世紀以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泛在感知數據和圖形處理器等計算平臺推動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大幅跨越了科學與應用之間的“技術鴻溝”,諸如圖像分類、語音識別、知識問答、人機對弈、無人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從“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突破,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新高潮。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發展將不斷擴大,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將取代人類智能。
在本站中有很多人工智能相關報告,更多報告,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網的人工智能欄目。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20年人工智能的認知神經基礎白皮書(51頁).pdf
AIIA :2021電信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白皮書(45頁).pdf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業白皮書(45頁).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