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簡稱農用地分等報告,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條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農業經營承包制和特許經營制度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對用地進行評價分等定級的報告。

農用地分等報告的步驟主要有三步:首先是農用地的現狀調查,其次是農用地的評價分等,最后是農用地的定級。此外,地方政府還要根據農用地定級報告,及時準確地把握到當時的各種情況,科學的預測當地的未來變化,做出補償決定,以便對農民可以有利于其取得更多的利益。
一是地類調查,即在農用地評等過程中,要進行地類調查,即明確查明當地的地類狀況,動態、靜態監測其變化,以及農用地的分布。有別于此,土壤植被調查還要探測當地農用地的土壤植被情況,包括土壤肥力、地勢、氣候、水土保持、水質、土地特征、植被種類等。
二是財產權調查,是指在農用地評價分等的過程中,要對農民的財產權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調查,明確財產權的歸屬即開發者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改變農民的使用權的影響和介入的危險。
三是經濟條件指標,是指在農用地評價分等的過程中,要明確農民的經濟條件,如農民的收入、土地面積利用狀況、投資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等,以及農活力、農業經營情況、團結聯合狀況等。
最后是估價指標,所謂估價指標,就是在農用地評價過程中,應該采用行業標準對農用地進行有效估價,以保證在農用地評價中有一個可以公平與客觀的標準,在此過程中也會確定定級內容。
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至關重要,是在落實農業承包型和特許經營制度時,國家或地方政府,就農民地類、財產權、經濟條件、估價等要素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定,以及制定與政策相結合的地等,以便農民可以公平、合理獲取更多的利益。因此,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的正確和準確性,對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土地等級評定報告)指對用來種植蔬菜、果品、其他農作物和飼養家畜的農用地的資源等級進行評估和定等的過程。
一、農用地的分等定級
1.1什么是農用地分等定級
農用地分等定級是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則,它是指根據農用地的質量、狀況、地勢和土壤的性質為政府部門、農業專業人員、社會公眾進行教育、示范和農業服務活動提供必要的科學和客觀依據,同時基于這一等級分類,還能供有關部門結合實際制定有關方針、措施和規定,更好地實施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1.2農用地分等定級的作用
?。?)針對整個土地資源,對不同類型的土壤進行綜合研究,識別出上述不同類型的特征,以便為土地管理的有效開發及經營提供基礎依據;
?。?)按照農用地的質量、狀況、地勢和土壤的性質,從整體上闡釋農用地的功能和使用價值,指導主體的合理調配;
?。?)對于不同質量和類型的土地,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全面掌握農用地現狀及其變遷,從而確定可持續利用其資源的范圍和深度;
?。?)為實施農田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依據,充分發揮土地的多功能性;
?。?)構建土地信息檔案,為農業經濟發展與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
二、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原則
2.1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應符合以下原則:
(1)基于綜合性研究,根據農用地質量、狀況、地形地貌;
(2)綜合考慮土壤理化特性、肥力、供水能力、保水能力、侵蝕極性、適種性、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條件等;
(3)以土層分析分類為基本原則,同時兼顧農用地的水質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和機械破壞程度,按照環境條件的差別,分析和確定土壤的層次分級;
(4)可以結合實踐,使用更加準確的概念,為實際指導提供參考;
(5)建立具備合理拓展和更新機制的系統,根據環境變化和新發現的農用地資源動態變化及時分類定級;
(6)每一項農用地資源等級評定都應依據特定區域和某特定時期的條件、狀況,因地制宜,綜合各因素及結果,準確反映當時實際條件。
三、農用地分等定級報告的基本分類
3.1 一級農用地
一級農用地以有利的地理、地貌、氣候特征,適宜灌溉水位、農業機械化作業條件等方面,承受開墾利用強度最大,實行最嚴格管理規定,滿足國家農業生產發展需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