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航天是什么
商業航天是指采用市場化機制以獲取商業利潤為首要目標而開展的航天活動。
2 商業航天發展歷程和規模
(1)商業航天發展規模
在2015- 2020年期間,中國共發射171次,發射成功率高達94.74%,居世界第一位。
2020年一整年,全球共有114次火箭發射,其中,中國有39次航天發射,一共發射了89個航天器,共有103.06噸,與去年相比增長了29.3%,再創新高,中國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而就全球在軌衛星總數而言,全球共有3300顆,而中國就有400顆在軌衛星,其在軌衛星規模規模居世界第二位。
商業航天業務收入最賺錢的項目是地面站和設備、衛星電視、定位導航與授時。

(2)商業航天發展歷程
2015年起步:2015年被稱為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中國航天工業首次向民營資本打開大門?!氨本┒枴?
是政府核準的首個民用商業衛星項目,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的起步。
2016年布局:武漢建設首個商業航天基地;麗水一號搭載長征11號火箭,中國火箭首次為民營衛星企業提供商業發射任務。
2017年加速:北斗三代順利升空,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北斗三代的全面建設。
2019年轉折: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時刻。
2020年奮進:2020年1月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5G互聯網衛星;2020年4月,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

3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在國家政策、產業、技術、人才等因素的驅動下,中國商業航天強勢發展,一批商業航天相關的民營企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產業因素:在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以及商業航天制造設計理念變化等因素推動下,全產業鏈的成本持續下降。

(2)政策因素: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做出正式的解釋,值得注意的是,“衛星互聯網”首次被納入“新基建”范圍。
(3)人才因素:航天政策的開放打開了商業航天的門檻,原來體制內的人才向民間資本頻繁流動。
(4)技術因素:火箭復用技術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日益成熟,降低平均發射成本。
4 商業航天相關政策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通知》強調市場主導,政策推動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 ~ 2025年》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 - 2020年)》要求建成較為完善的商業衛星通信服務體系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制定國家衛星遙感數據政策,促進軍民衛星資源和衛星數據共享
2019年國防科工局發布《關于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引導商業航天規范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
2020年國家發改委召開新基建新聞發布會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
5 商業航天產業鏈
商業航天的宏觀產業鏈有衛星制造、火箭發射、火箭制造、衛星運營、衛星服務、地面設備等。

推薦閱讀:《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研究報告(4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