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從大數據自動收集的消費者信息中,運營服務平臺對熟客的消費信息進行篩選、預測,以偏高的價格歧視熟客的運營服務。信息技術逐漸由快捷、方便,轉化成某些商家壟斷的器具,由于商家的強勢與自私,使得消費者無力還擊,甚至于飽受傷害而不自知,悄然進入“殺熟”的圈子內。
大數據“殺熟”是基于一方絕對性優勢和另一方身處弱勢的地位,強勢地位的人通過掌握全方位的信息抽取信息流失而不自知的弱勢地位的消費者,依據消費者消費金額的高低、消費能力的大小、消費愛好的不同劃分不同等級,演算出其消費空間,推導出該等級的輸出價格,從而將其圈定在同一框架內,針對這一框架內消費水平高于他人、購物欲望強于他人、輸出價格毫不關心的消費者,在其相中的購物單品中不斷提高價格區間,進而將其高額利潤收入囊中。
2、大數據殺熟現象的成因
1.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
在平臺進行線上交易中,平臺經濟者較消費者掌握更多的市場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優勢,而消費者只能依據從平臺獲取的極其有限的信息進行消費抉擇,在此,消費者成為了“信息孤島”。
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性的主要
原因包括:
(1)注冊協議的捆綁性: 雖然在用戶注冊時被明示數據收集的范圍和目的,但是消費者對于其數據是否被用作服務、推薦用途之外的其他用途難以知曉;
而且在注冊時如果不同意相關的注冊條款便無法使用平臺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便迫使消費者在信息采集方面很被動。
(2)信息采集標準的模糊性:
在平臺進行數據采集時,沒有一個相關標準來規制采集行為。平臺究竟是僅對必要數據進行采集,還是擴大了采集標準,消費者無從得知。
(3)數據算法的隱蔽性:
算法治理難點在于算法的決策過程是一個不透明、不公開的過程,容易形成“算法黑箱”?;ヂ摼W平臺每天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研發及優化算法工具,而這些以商業秘密著稱的算法技術并不對外公開,使得信息不對稱的現狀進一步加劇。
2.行業自律體系尚未形成
新興的互聯網行業自身倫理建設的不完善,相關監管的不到位以及一些企業道德水準不高,這些都導致一些互聯網電商為追求經濟利益,罔顧倫理道德的要求,采取害人害己的營銷手段,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降低了自己的信用度。
3.監管不到位
當前,我國的價格監管部門為市場監督管理局及物價局,共有18個網絡規制機構,分別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規制互聯網的相關內容,但是我國目前缺乏明確的電子商務主管部門。而在多個部門共管的情況下,當消費者發現“被殺熟”后,卻不清楚應向哪個具體部門投訴舉報。此外,在具體履行監管職能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部門相互推諉的現象,這無疑為“大數據殺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此外,“大數據殺熟”的算法技術隱蔽性較強,傳統的線下監管、事后處理的方式不能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參考資料:何冰.“大數據殺熟”的法律規制路徑研究.西部學刊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