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生態系統由什么組成
城市生態系統是由社會、經濟、自然三個系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構成,其中每個系統又由不同類別和層次關系的子系統構成,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1)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生物結構框架和物理結構框架,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不同生物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反饋、容納和消化等內容,它可分為物理結構和生物結構兩部。
城市具有一定的結構和范圍,位于大氣成與地球表面之間的一種空間形態,城市系統物理結構主要是指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環境。城市地貌、氣候、土壤和大氣等組成了自然環境。人類的基本活動與生產形成了城市的人工環境,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生態效益,為了協調城市經濟的發展、物質的快速流通以及消費和生產的基本需求,需要建設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即國家經濟很大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經濟和環境之間的生態效益,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人們實現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時也是體現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和文化建設的標尺。
城市的生物結構主要指城市動物群落和城市植物。城市生靜的特點是生存空間狹窄,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人工光照時間相對于農村偏多,而相反自然光照有所減少,從而導致了光污染的產生。夜間的人工照明使得每日影響植物的光照時間接近于小時,從生態學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理生長的。城市的空間較為狹窄,大多數地段都有高樓聚集,從而形成一個較為與自然隔離的區域,該區域夏季的特點是在夏季溫度高缺少自然風,適合一些耐高溫的生物群落生存。城市的微生包括有菌類和病毒類等,它們雖然是很難被我肉眼所觀察到,但是其對城市的穩定存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的植物通常指城市空間內的植物體,它們與農村自然環境生長的植物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其對外在的環境條件如溫度、土壤酸堿度等要求更高,反而對空氣中的水分子濃度比要求相對更低。在城市,對于土地的利用主要表現在建造大面積的房屋建筑和區別于能夠生長植物的人造地面。這種土地的形式一般隨著城市中心向城郊區域擴散而表現得組建自然化,其城市中心的人造成分是最為明顯的。其實,實質上決定城市植物的生長方向和生理特征的因素仍然還是人類的行為,在人的干擾下植物群落產生了新的更新交替的模式,也是就說城市的自然生態是按照人類意識而存在的。
(2)社會生態系統
社會生態系統的主題內容是人其特征表現為高密度的人口和頻繁地人類生產消費活動,主要包括了人口的數量、結構和人文環境等因素。
人口結構即體現在人口社會結構,也包含了人口的自然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通常與某個地區的勞動力、基本的人口數量和密度以及需要社會幫助的人口多少是具有一定相關性的,不僅是測量社會建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數據,也是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規劃各類服務設施的重要依據。人口的社會構成體現的是社會人口的性質與職能上的區別,一般是指某地區的人員分布、名族構成和職業結構等。按照職能性質基本上有三類:一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職和在讀人員、政府機關人員和基礎建設企業人員,這類人口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規模,二是服務行業人員,覆蓋在科學教育、商業醫療、娛樂文化等企業,是城市的創新發展的主力人權;三是指的缺乏一定勞動力來維持自身基本物質需求的人群。
人口數量的表現形式是人口密度,其表示以單位面積土地為基礎的城市空間所擁有的人口數量,通常被用來定義城市的大小等級以及某個地區的擁擠程度,通過影響其他指標值來間接影響城市的環境指數。
城市人文環境也是一個地區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基本的物理設施基礎之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形成的關系和情感等內容便形成了一個城市的人文框架。人文環境從本質上區別與自然環境,它們具有不同的復雜關系結構,人文環境還具有可變動性和可塑造性等特點。城市文化是多樣且豐富的,不同文化之間是相互影響著、相互聯系著的,在不斷的排斥與接觸的過程中最終會達到某種高度統一的情況,進而文化之間又互相融合吸收各自的內容特點。
(3)經濟生態系統
經濟生態系統組要包括兩個主線,分別是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條件。生產、消費和流通時城市經濟生態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廣泛的覆蓋了商業、科教、農業、基礎設施、工業、服務業等領域。城市的資源是經濟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通過對資源的利用生產人類生活物資基礎,在此過程中物質總是朝著密度較高的方向移動,強化了城市運轉功能,迫使能量和信息都流向了高密度區域。物質的生產和布局影響著城市的經濟、環境和人們的精神狀況,同時也受制約于這些因素。其他的消費和生產組織和企業,伴隨現代化工業與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服務的追求多樣化而發展。不同的生產消費活動城市經濟發展的能力的源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不斷優化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活。
2.城市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區別
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的生態系統概念是指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導形成的生存環境。城市生態系統強調的是人為的因素,人類主導著城市中的設施建設,其生產與消費過程支配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1984年,由馬世駭提出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對生態系統進行了更加廣泛的定義,認為自然和物理成份是城市生態系統發展的基礎,并且人類社會行為和文化觀念是城市進化與演替的動力源。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作為生態系統,應該是可持續,且符合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等生態規律特征。
以上梳理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與生態系統的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可持續城市?與其他城市概念的區別介紹
什么是城市化率?如何計算?我國城市化率是多少?
什么是健康城市?評價指標是什么?試點城市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