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絡經濟定義
網絡經濟一詞并不是現在才出現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鑒于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運輸業、金融業等均因有相應的網絡而發展起來,就把服務經濟稱為網絡經濟,提出要研究這類問題。之后,又有人將網絡經濟理解為包括電信、電力、交通運輸等有著相應的運營網絡的經濟行業,這些行業都具有網絡式而非垂直式的結構特征,進而具有經濟外部性的特征。網絡經濟就是指這些行業的經濟活動。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產生,人們又將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機網絡上。
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經濟就是指計算機網絡自身的經濟問題,其中包括計算機網絡的成本核算、收費標準等問題。
另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經濟是指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網絡產業群,包括計算機網絡相關的硬件、軟件開發、制造以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的各種行業。
還有一些學者不是從產業的層面,而是從整個經濟社會的層面來認識網絡經濟。例如,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CREC,1999) 認為,網絡經濟包含四個部分:網絡基礎建設領域、網絡基礎應用領域、網絡中介服務領域和網上商務活動。

在我國,也有許多經濟學者對什么是網絡經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例如,平新喬教授認為:所謂網絡經濟,只不過是經濟學里所講的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產業推廣而已。這一理解主要還是從產業的角度,既包括了傳統的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基礎設施等行業,同時也包括了新技術革命后的信息、網絡產業。
蘇恒教授對網絡經濟的理解則是:網絡經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其科學內涵就是基于計算機網絡,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把網絡信息與經濟結合起來,通過網絡信息來反映經濟問題,通過網絡信息來架構經濟模型,通過網絡信息來進行各種經濟活動。這種觀點更傾向于將網絡經濟視為與計算機網絡有關聯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總和。
目前,比較著名的是烏家培教授對網絡經濟的闡釋:對網絡經濟的理解, 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網絡經濟是指基于因特網 ( 即網際網 )
的經濟活動,如網絡企業、電子商務 (不包括基于電子數據交換即EDI的電子商務
),以及網絡投資、網絡消費等其他網上經濟活動。這是從1993年開始因特網應用于商務活動后蓬勃發展起來的。
廣義的網絡經濟是指以信息網絡
(主要是因特網,但不限于因特網,如內聯網、外聯網等)為基礎或平臺的、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應用為特征的、信息與知識起重大作用的經濟活動。因此,它還包括非因特網的網絡經濟活動。特別是因受信息革命影響而正在變化中的傳統經濟活動,如即電子化轉型中的傳統企業的經濟活動。按照這一界定,狹義的網絡經濟是指產業層面上的網絡經濟,而廣義的網絡經濟則是指整個社會層面的網絡經濟。
上述關于網絡經濟的表述,反映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經濟的不同理解。盡管這些表述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從產業的層面來理解網絡經濟,將網絡經濟限定為是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群,
也就是信息和網絡產業即為網絡經濟,網絡經濟就是指在信息和網絡產業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問題。
另一種則是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來理解網絡經濟,將網絡經濟理解為覆蓋整個社會的一種經濟形態,它不僅包括信息與網絡產業等新興的產業,也包括被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傳統產業,不僅包括生產過程,同時也包括流通和消費過程。
2、網絡經濟的本質
作為一種經濟形態,網絡經濟一詞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在這一概念中,它還隱含了深刻而又豐富的內涵。
(1)網絡經濟是以信息與知識為主導的經濟
網絡經濟是以信息與知識等非物質資源為其主要資源,并在各種資源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而傳統的經濟則是以土地、勞動、資本等物質資源為其主要資源并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這是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相區別的根本所在。占主導地位資源類型的改變,改變了經濟的性質和發展模式,從而導致經濟形態的改變和網絡經濟的產生。
當然,以信息和知識等非物質資源為主導,并不意味著在網絡經濟中不再需要物質資源。由于物質是第一性的,在任何社會經濟形態下,物質的生產與消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生活在網絡經濟中人們進行生產和消費也不能離開各種物質要素。
同樣,在傳統經濟中社會再生產過程也離不開信息和知識這樣的非物質資源。但問題是,在傳統經濟的各種生產要素中,物質的資源占有絕大的比重并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而網絡經濟中物質資源則退居次要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則是信息和知識等非物質資源。在網絡經濟的社會產品中,包含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信息與知識的應用對財富的生產和經濟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雖然只是一個量的變化,但由量變導致質變,從而引發社會經濟性質和經濟形態的改變。
(2)網絡經濟是以經濟網絡為基礎的經濟
網絡經濟的出現固然與計算機網絡,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有關??梢哉f,沒有互聯網以及各種計算機網絡,網絡經濟也就無從談起。但計算機網絡只是為網絡經濟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計算機網絡的出現還改變了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使之形成了一種具有互補性的經濟網絡。而這種經濟網絡才是網絡經濟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是網絡經濟區別傳統經濟的又一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經濟關系都構成經濟網絡。事實上,在計算機網絡沒有發明之前,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就已經存在。問題是經濟網絡的構成要素是節與鏈之間的互補性,而在傳統經濟中的經濟主體之間,大多并不具有這樣的互補性關系,因而也就不能構成經濟網絡關系。在傳統經濟中,由于溝通的障礙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同時由于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導致經濟主體利益具有互相排斥的特性。
然而在網絡經濟中,計算機網絡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狀況,而信息和知識等非物質資源的使用使經濟主體之間的依賴程度加深,從而使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一種互補性結構,這就為他們之間的關系轉變為經濟網絡關系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經濟不僅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經濟活動的總和,更是借助于計算機網絡而形成的經濟主體之間經濟網絡關系的總和。
(3)網絡經濟是覆蓋所有產業和過程的經濟
網絡經濟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產業或由若干個產業所組成的產業群,而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這就意味著在網絡經濟中,不僅信息和網絡產業要遵循網絡經濟的特有規律和法則,其他各種產業也將遵循這些規律和法則。這是因為在網絡經濟中,每一個行業都離不開信息和知識,在其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中,都將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否則這個行業和企業就無法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在這個意義上,按照英國倫敦商學院邁克爾厄爾教授的說法,每個行業都是信息產業。傳統產業與信息、網絡產業的界線將逐漸淡化,所有的產業都具有了網絡經濟的特征而被納入網絡經濟的范疇。
必須說明的是,作為一種覆蓋全社會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還只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向,而在目前僅僅只是展露出端倪,并沒有成為一種完全的現實。在目前的社會經濟中,網絡經濟的許多特征則更多地表現在信息和網絡產業的經濟活動中。
在這種情況下,有關網絡經濟的一些規律和法則的分析,可能僅適合于現在的信息、網絡產品和信息、網絡產業。就這一點看,那種將網絡經濟限定在信息、網絡產業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可以預見,隨著傳統產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改造和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程度的提高,所有產業都將成為以信息與網絡技術為基礎、以信息與知識為核心的產業,
從而都將被納入網絡經濟的范疇,網絡經濟也就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形態,而網絡經濟的規律也將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支配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過程。
推薦閱讀
《艾瑞:2020年中國網絡經濟年度洞察報告-簡版(75頁).pdf》
《艾瑞:2018年中國網絡經濟年度洞察報告-簡版(6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