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當前工業經濟形勢分析
從國際看,2021 年以來,隨著全球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全球經濟復蘇趨勢抬頭,大國競爭有所緩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10
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與預測,雖受變異毒株的出現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或將放緩,但復蘇態勢仍將持續,預計 2021 年全球將增長
5.9%。但受限于國家之間疫苗接種率與抗疫政策的差異,全球不同經濟體間的發展前景出現分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環境愈發脆弱。從國內看,當前宏觀環境總體穩定良好,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度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進入加速發展期,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供了重要抓手。穩經濟、調結構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共同發展戰略有序推進。
1)科技創新前沿競爭加劇
2020
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爆發的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對國際分工體系進行了深刻調整,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降低,各行業的價值鏈分配開始更多地向技術研發與創新傾斜,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推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各國試圖從科技創新領域實現“突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面臨重構,科技創新發展的中長期態勢發生重大改變。疊加疫情發生后科技創新在防疫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競相在科技前沿領域加緊發力,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在人工智能、5G/6G、量子科技等領域加快布局,試圖在新一輪科技
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站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實現重大突破,數字經濟范式加速向其他行業和領域全面滲透,與其他行業加速融合,產業加速變革的機遇期,各國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布局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在工業物聯網、新型物流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布局,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先機。

2)工業數字化轉型進入加速期
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飛速發展,作為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方,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重要趨勢。數字技術帶來的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重組全球要素資源,成為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 39.2 萬億,占 GDP 比重達 38.6%,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甚至衰退的背景下以
9.7%的速度逆勢上漲,成為國民經濟恢復與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在客觀上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爆發式的增長點,新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在極短時間內加速滲透推廣,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的使用實現了產業間供需匹配對接,產業鏈跨區域協同發展等新模式,為企業復產復工提供了關鍵性支撐。產業數字化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2020
年規模達 31.7 萬億,占數字經濟的比重高達 80.7%,為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持續輸入動力。
面對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潮流大勢,利用新技術新應用補長、拓寬、深挖產業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助推數字化轉型,釋放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疊加與倍增作用,已然成為傳統制造產業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與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加速推進,進入工業發展新藍海。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抓手,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發展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3)“雙碳”目標提出發展新要求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爭取在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也在倒逼我國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方向加速轉型。面對清潔能源迭代,資源約束趨緊的現實情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體系,不僅是我國轉型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全球未來發展共同理念。從全國范圍內看,“雙碳”目標的完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不同地域、不同產業間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低碳產業生態,工業的低碳轉型是各地開展“雙碳”工作的重要領域與抓手。在實施層面,提升技術水平成為完成“雙碳”目標的根本路徑,控制成本則是各地“雙碳”工作持續推進的基本前提。綠色發展相關技術研發、節能環保設備改造以及非化石能源的開發與使用等等投資需求將被有效帶動持續增加,而水泥、鋼材、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的開工率與投資將受到一定限制,行業監管也將更加嚴格,地區產業發展偏重結構將有所調整;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將成為未來地方產業發展的重點。
4)穩經濟增長政策力度大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為降低市場主體經營負擔、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國家推出一攬子助企紓困政策,助力企業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 2.6
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達到 1.7 萬億元。作為經濟運行的基本單位,?!笆袌鲋黧w”就是保市場活力,2021 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惠企政策力度不減,2021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市場主體“需要再幫一把”的新提法,亮出制度性減稅政策將繼續執行。市場主體政策的持續推進將充分釋放上億市場主體的強大韌性與活力,為我國下階段經濟發展持續注入不竭動能。
面對經濟復蘇動能趨弱,結構切換帶來的挑戰,2021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面對經濟挑戰,宏觀政策重心將進一步向“穩增長”傾斜,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以及可持續性,做好跨周期調節工作。財政政策定調更加積極,強調財政效能提升,地方債發行和基建投資有望提速;貨幣政策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繼續“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多措并舉穩定經濟增長。
5)在協調性均衡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心是解決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三大差距”。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了在現有標準條件下所有貧困地區的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邁出了區域協調發展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一步。然而,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我國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與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是未來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則。下階段,我國將著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健全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給各地區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同時,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構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從政策制定、資源配置、改革導向和績效評價等方面整體性推進,堅持系統性思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 工業發展趨勢預判
1)我國工業增長穩中趨緩
綜合內外部環境和支撐因素,考慮到 2020 年工業增長基數整體偏低,穩增長、促發展政策持續發力,以及國際宏觀環境等因素影響。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2020-2021 年兩年平均增速預期在 5.5%左右,2022 年預期增長 5%左右。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穩定。2021 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9.8%,兩年平均增長 5.2%,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4.9%,總體國民經濟保持恢復態勢,基本面總體穩定。二是常態化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成熟完善,疫苗接種與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截至 2021 年 9 月 18
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217404.3 萬劑次,完成全程接種的人數已超 10
億,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扎實推進,疫情反復給對我國工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總體可控。三是利好政策密集釋放,助企紓困政策持續推進。2021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宏觀政策將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2020
年出臺的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將適當延遲執行期限,不搞“急剎車”,讓政策紅利繼續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并要求各地減稅政策及時落實到位,確保市場主體應享盡享,平穩前行。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國際宏觀環境復雜嚴峻。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一些國家陸續出臺各種貿易保護舉措,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商品貿易和資本流動受到嚴重阻礙。與此同時,隨著下一階段對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預期的增強,可能會導致全球資產價格出現波動,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二是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仍將持續到明年。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國內生產資料價格快速攀升,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利潤重新分配,中下游企業受制于價格傳導機制的緩慢與行業競爭。2022
年雖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將有所緩解,但可能仍居高位,芯片短缺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不排除在其他供應鏈環節出現新的緊缺現象。三是全球疫苗供應分配不均導致國際經濟恢復存在不確定性,新冠病毒的變異傳播有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國際經貿限制,海外需求的減少將降低對我國出口與產出的拉動。對我國工業經濟的穩固恢復帶來了沖擊與挑戰。四是“能耗雙控”、“雙碳”戰略雙舉并行,部分省份面臨更強的能耗約束,經濟增長將面臨一定壓力,電解鋁、螺紋鋼、工業硅、煤電等高耗能行業受到較大影響,平穩運行壓力較大。
2)工業出口增速將有所放緩
2021年以來,受替代效應與海外出口訂單轉移等有利因素帶動,我國出口總體強勁增長,成為帶動工業生產恢復的重要力量。出口交貨值當月同比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增長韌性仍在,仍保持在相對高位水平。從未來趨勢看,我國工業出口增速可能持續放緩。一是隨著全球疫情的逐步好轉,東南亞國家工業生產逐步恢復后,產品出口與我國出口需求之間產生競爭,海外訂單轉移引起外需降低。二是歐美國家逐步取消的財政補貼刺激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本國的勞動參與率,生產有序恢復,本國內部供給有所增加,對海外商品類需求相對降低。三是全球抗疫模式之間存在明顯差別,當前海外國家實行的是群體防疫政策,我國對疫情實行的是“零清除”政策,伴隨著全球新冠疫情有所好轉,海外國家逐步全面放開后可能會給我國生產與出口交貨帶來較大沖擊。四是海運成本增加對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削減。受疫情蔓延與油價上漲影響,當前工業產品出口運輸成本明顯增加,出口企業利潤受到擠壓,部分傳導至消費端的新增成本將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22
年,在我國工業經濟基本面良好,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的背景下,雖受到外需拉動減弱,國際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工業出口或將表現出一定的下行趨勢,但不會呈現斷崖式下降態勢。
3)國內消費可能有所疲軟
從當前內需趨勢看,我國消費增長處于下行階段,較難全面恢復到疫情之前水平。2021 年 8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4395 億元,同比增長
2.5%,在第一季度增速沖高后連續 5
個月出現回落,受疫情反復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消費增速持續走弱,作為經濟恢復的驅動作用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隨著國內疫苗接種率的提升、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成熟完善,疫情反復對居民消費的沖擊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增長的因素仍然存在。一是服務消費、耐用品消費制約因素持續存在;二是受疫情和自然災害沖擊,居民消費意愿限制對消費的沖擊逐步變為需重點關注的中長期變量;三是上半年居民收入水平恢復較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642 元,兩年平均增長 7.4%,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實際增長 5.2%??傮w而言,消費增長受到外部影響因素較大,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仍需時日,預計
2022 年消費仍將低位增長,但波動區間有所收斂。
4)工業投資增勢預期持續良好
2021 年以來,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鞏固的背景下,我國工業投資增速迅猛反彈,從 3
月開始,工業投資增速超過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更為搶眼,成為拉動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投資成本有所增加,中小型企業投資態度趨于謹慎,企業大規模投資意愿明顯下降??紤]到頂層規劃戰略部署與投資利好政策密集釋放并行影響,預計未來工業投資有望維持增長態勢。一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確定一批戰略性、基礎性、引領性重大工程項目的部署推進實施,帶動投資保持恢復性增長,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將進一步釋放。二是激發投資的有利因素不斷增多,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國家層面多措并舉穩定制造業投資,重點加快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技術改造先進制造業發展投資,大力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提升中下游企業投資動力。同時,投資融資環境有所改善,減稅降費、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中國人民銀行明確信貸投放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中長期投資投向結構對制造業、基礎設施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穩固,為投資的向好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工業企業效益分化仍然存在
2021
年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較快增長,單位成本費用保持下降,營業收入累計增速持續高于當月營業成本累計增速,資金使用效率繼續提升,企業經營狀況向好發展。雖然受到疫情演變沖擊與大宗商品價格總體高位運行影響,工業企業效益改善的不確定性和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但預計下半年穩定恢復態勢仍將延續,效益分化問題仍然存在。具體來看,一方面,“保市場主體”政策力度依然較大,“減稅降費”與綜合改革雙向并行,讓各類市場主體輕裝上陣,緩解企業經營成本壓力。與此同時,數字紅利倍增釋放,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更源動力,支持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當前市場需求仍然疲軟,支撐企業發展的訂單有所減少,資金支持仍然緊張,企業成本壓力仍然較大。預計
2022 年,我國工業企業效益仍然良好,但受高基數等影響,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可能下滑,大中小企業、上中下游效益分化現象仍將存在。
內容來源:《中國信通院:工業行業:中國工業經濟形勢展望(4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