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字勞動是什么?
“數字勞動”這一概念最早由傳播學者戴爾·威瑟福于1999年提出,他通過對電子游戲領域中高科技勞動力的男女分工和地域分工問題的分析,初步闡釋了“數字勞動”的定義。
200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學者亞納·泰拉諾瓦在其《免費勞動:為數字經濟生產文化》文章中稱其為“數字勞動”。認為數字勞動是免費勞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免費勞動”(freelabour)是一種被當成生產性活動的知識性消費行為,但同免費勞動所生產的個人信息又被無恥地售賣和榨取。從傳統的生產勞動到數據時代的數字勞動代表著資本主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滲透。隨著不斷地深入研究,谷歌(
goole)、臉書( facebook)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主導的資本積累模式是對用戶無償勞動的剝削。
總體而言,數字勞動的內涵如下:
1.數字勞動是社交平臺、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使用者們的日常網絡信息活動,是一種自由的無酬勞動,是使用者們消耗在社交網絡上的創造性工作。
2.數字勞動主要是使用者們的腦力勞動,用于數字媒體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促進數字媒體的資本積累。
3.數字勞動能夠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在被使用者不斷生產的同時,也是對使用者的一種剝削。簡單來說,數字媒體用戶所發生的使用行為均可以稱為數字勞動,其中有一部分數字勞動被數字資本所吸納,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二、數字勞動的特點
1.用戶主動參與性
傳統勞工的工作大多都是被動的勞作,表現在身體或精神上受壓迫和剝削,因而主動意識不強。但如今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勞工更多的是出自于興趣和愛好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字勞動,例如尋找存在感、尋求自我認識、滿足自身的需求等。比如人們在微信經常發朋友圈,人們在一些社交軟件如抖音、快手發相關的小視頻,點擊量超過百萬。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的圖片消息更新頻率、視頻更新頻率都在大幅上升,可看見網絡用戶積極、主動分享的熱情。
2.工作模式靈活性
傳統的勞工一般都受制于工作時間、勞動場所、勞動對象的限制,人被固定在一定的空間,按照資本家事先制定好的規則進行按部就班的勞作,工作全過程都受到資本家的監督和壓榨,就連休閑時間都不放過。大數據時代下的“數字勞工”,其工作時間和地點更為自由和多元化,更具彈性化,勞動對象相較于過去更富有創造力。
數字勞動者互聯網的在線時間,在網上的一切活動可以被看作是媒介資本通過“受眾的注意力”獲得資本積累的過程。整個過程看似是個人行為,然則變成了全球資本主義的場域。相對自由且富有彈性的時間背后出現了新一輪的資本剝削。
3.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同一性
傳統的勞工僅僅只是產品的生產者,但往往被資本家榨取剩余勞動力,只能滿足基本的溫飽問題。但在Web3.0時代,數字用戶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因此,數據產品也只有在交換中也才能成為商品。媒體用戶在線時長和瀏覽范圍決定著網絡用戶對數據的消費能力。因而瀏覽范圍越廣時間越長,消費的數據就越多,更多數據量就會被愈加刺激。所以說數據生產過程的完成以數據被消費為標志。
三、數字勞動與知識勞動的區別
疫情影響下,知識勞動的價值就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就可以在家或者隨時隨地展開學習或者會議。知識逐漸變成了一種資源,尤其現在比較流行的知識付費行業的興起,將知識蘊含著的價值通過相關平臺實現了創造價值和財富的能力。
知識本身是沒有創造價值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些理論和原理,甚至是局限于人們思想和經驗的總結。但在人類對世界改造的過程中不斷取得的實踐經驗的整合和外化,將一些理論原理不斷輸出進而獲得財富。這些經驗和認知都是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屬于人類腦力勞動的成果。知識性勞動,又被稱作是腦力勞動,這主要是重點說明腦力勞動在勞動機制創造中的作用。
對于數字勞動和知識性勞動,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數字勞動和知識性勞動的共性都是突出強調了文化知識性在生產性活動中的作用,他們都在說明人的大腦在生產性活動中的能動性。只有大腦的思維運作加工之后才能創造出兩者勞動中的“價值”;其次是數字勞動和知識性勞動都是屬于創新型勞動,打破了原來傳統的以雇傭方式為主,普通工人從事具體勞動的生產性活動的勞動模式。再次兩者都是進行著人類的抽象勞動,在這里主要是指腦力勞動。但數字勞動是知識性勞動在大數據時代中的新樣態。
數字勞動相比于知識性勞動,其剝削性和時代性最具特色。對于二者的區別,我們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速度得出,數字勞動終究會取代知識勞動的強勁地位,因為知識勞動只是通往數字勞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知識性勞動側重于對知識以及原理、理論等知識的總結。而數字勞動是新時代數字經濟的顯著標志。
推薦閱讀:
《國際勞工組織(ILO):數字勞動平臺在改變工作世界中的作用(英文版)(283頁).pdf》
《數字化勞動力中有待開發的優勢(25頁).PDF》
《蓋雅工場:制造行業勞動力管理數字化之路(1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