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三個皮匠報告詳細梳理了休閑農業的概念及意義,作為農業與旅游業交叉的新型產業,休閑農業包括哪些類型?又有哪些特征呢?以下將詳細介紹其分類與特征。
1.休閑農業的類型
根據區位及功能的不同,學者將休閑農業分為不同類型。
按照功能角度郭煥成、劉璧璧、袁定明認為休閑農業主要分為觀光農園、休閑農園、科技農園、生態農園、休閑漁園、市民公園、農業公園、森林旅游、農村留學、民宿農莊、民俗旅游等類型。
鄭雨亮按照休閑農業經營時間將其劃分為長年性、季節性兩類;按照經營主體類型將其劃分為集體、集體個人、個人獨營三類;從土地使用層面看又可分為土地整理、山岳荒坡利用及塘基廢棄地利用三類。
袁燕才從農產品直接利用、農作過程利用、農業環境利用三個層級對休閑農業的進行分類。
游碧竹、戴美琪按產業結構、旅游功能、發展進程、開發及經營類型、旅游者體驗特征、區域和內涵等不同方式對休閑農業進行分類:從旅游功能角度看休閑農業可分為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務農型、娛樂型、療養型和度假型;按休閑農業發展進程可分為農產品提供型、農村空間提供型、經驗交流型和綜合多功能型;按農業旅游幵發主體可分為生態旅游型、旅游農業型和休閑度假型;按旅游者體驗特征分類可分為農業環境型、農事勞作型和民俗風情型;按區域與內涵可分為資源特色型、城郊型和文化特色型。
韋林娜等根據發展點距城市中心區的距離將休閑農業劃分為近郊型、中郊型和遠郊型。
陶雨芳將觀光農業與傳統旅游業相比較,將觀光農業分為:無償務農型參與、有償務農型參與、品嘗型參與、農業夏令營型參與、娛樂型參與和健身型參與。
張發民根據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不同,將我國休閑農業經營模式分為以農戶為主體型、以企業為主體型和以政府為主導型三種。
魯懷坤從我國觀光農業投資經營者的主體角度把我國觀光農業分為以分散農戶為主體的經營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的經營模式和以企業集團為主體的經營模式。
2.休閑農業的特征
(1)休閑農業具有多功能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不再是僅僅依靠生產和供給農產品來帶動農業產值提升從而貢獻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其經濟功能在現代工業化、城市進程化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加速發展下日益弱化,在這種世界大背景下,對農業功能概念和內涵的不斷豐富和延伸勢在必行。也正是基于農業及整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立足于農業經濟功能這一基本功能之上,農業其它功能如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日益顯現并在農業自身發展及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休閑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是農業多功能性的繼承和衍生。
(2)休閑農業具有季節性
休閑農業所依托的資源同農業一樣,具有季節性。受不同季節的溫度、大氣、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所呈現出的休閑活動也不一樣。從而收益方面也呈現季節性差異,這就要求開發者和經營者合理科學規劃,有效利用資源條件開展、設計種類多樣的休閑項,避免季節差異帶來的收益空檔期。
(3)休閑農業具有科技性
休閑農業以農為中心,利用先進的旅游形態包裝農業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農業現代技術不斷開發改良現有產品及項目,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充分挖掘地區發展潛力,以低投入高收益,低損耗高產出來實現現代農業產業的潛在功能幵發利用,賦予旅游業新的時代內涵。
(4)休閑農業具有大眾化
這一特征與旅游業相同,具有普遍參與性。休閑農業具有綜合性。它同旅游業一樣是集吃、住、行、購、娛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
(5)休閑農業具有經濟性
休閑農業在現代工業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全球自由貿易日益發達的今天,跨越第一、三產業,對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和旅游業的深度幵發,改善農村產業布局,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具有旅游業最根本的屬性,體現了旅游業的核心和實質。同時,休閑農業也與居民收入、消費增長具有相關性。
以上詳細介紹了休閑農業的類型與特征,結合此前對其定義與意義的闡述,相信您已經對休閑農業有了較為全面的認知,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行業產業相關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休閑農業?意義有哪些?
農業三產融合是什么?是哪三產?發展路徑及意義分析
什么是農業物聯網?產業鏈、商業模式與架構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