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說,關于實體經濟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定義。就國內理論界來看,關于實體經濟的定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1)把物質生產活動統統視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主要包括農業、制造業、能源、交通運輸、郵電、建筑等物質生產活動。
(2)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銷售以及為之提供相應服務的經濟活動,不僅包括農業、制造業、能源、交通運輸、郵電和建筑等物質生產活動,而且包括商業、文化、藝術以及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不僅包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而且包括第三產業中除金融業之外的其他產業。
(3)金碚(2012)認為,廣義的實體經濟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的直接服務業和工業化服務業。
當前,關于實體經濟的定義各有特點。盡管關于實體經濟的概念具有較多相似之處,但是在對實體經濟的范圍界定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2、實體經濟是第一產業嗎?
就上述定義來看,實體經濟不單單只包括第一產業,還包括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當中的一些其他產業。
3、實體經濟有哪些特點?
(1)有形性
有形性是實體經濟作為物質生產的直觀特點。實體經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都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其經濟行為的作用對象也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其目的和結果是生產出能為人切實地感知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或者是為生產這些產品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往往具有明確的技術標準。
(2)主體性
主體性是指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支柱性的地位。當前社會經濟特別是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全部工業品和整個經濟的全部農業品,絕大多數是由各類制造業提供的。實體經濟系統提供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和服務產品,滿足了人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絕大部分需求,是解決社會需求的主要經濟產出部類。因此,實體經濟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如果一國(特別是大國)實體經濟不占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就難以有效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侵襲。
(3)基礎性
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衣食住用行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的主導需求,也是基本需求。自古以來,實體經濟領域的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領域提供物質產品,服務業提供精神產品和服務產品,這些產品都是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需求。
(4)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盡管實體經濟在所有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可能會趨于下降,但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均衡,否則將導致經濟的劇烈動蕩乃至經濟的崩盤。
實體經濟對于一國來說相當重要,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創造社會財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以上就是對實體經濟概念極其特點的簡單介紹。更多實體經濟相關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什么是虛擬經濟?特點是?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分析
《關于支持實體經濟若干措施的通知》原文一覽
經濟軟著陸是什么意思?和硬著陸的區別及案例介紹
云經濟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