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郊區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第二個階段,是伴隨著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區以外的郊區鄉村區域的城市化過程。據郊區城市化水平的差異,可分為:(1)城市化地區,即城市開發區和新城;(2)城鎮化和半城市化地區,城郊居住型社區和工業區;(3)少數鄉村地區。

2.郊區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區別
(1)郊區城市化與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一般將城市化階段分為:起步階段、郊區城市化階段、逆城市化階段、再城市化階段。
(2)郊區城市化是城市化過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區的土地稀缺、地價昂貴、交通擁擠、居住人口密集、環境質量惡化等,致使城市中心區人口和產業外遷到郊區,導致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區,形成相對中心區而言的離心化現象。其實質是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域受到城市擴張的影響,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農村性因素相互混雜的過渡地域變化的過程。
(3)逆城市化是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較高的時候,人口(通常高收入群體較多)會從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區,向小的都市區、小城鎮甚至非城市區遷移。需要區別的是,這里的非城市區離城市有一定的距離,而郊區城市化中的郊區是與城市接壤的。
3.我國郊區城市化的特征
相對于發達國家的郊區化,我國城市郊區化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基礎差、雙向性和步伐快等方面。
(1)我國郊區城市化的基礎差
我國郊區化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之上的郊區化。雖然郊區化的發生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但我國郊區化的社會經濟基礎遠不及西方。西方開始郊區化的時候,城市化水平就己經很高,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市場經濟日臻成熟。而我國的城市底子薄、基礎差,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城市化水平低。
(2)產業與人口發展的雙向性
從宏觀上看,我國日前大多數城市仍然處于集聚為主的城市化發展階段,但這并不排除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國內特大城市郊區化現象的產生,只不過這些城市的郊區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不同,表現為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及擴散效應同時并存。中心區不但沒有“空心化”,反而更加繁榮。由于我國城市發展處在集聚發展階段,中心區仍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經濟活動的核心。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區工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污染較重的工業遷至郊區,而向心性很強的商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集聚中心區,加強了中心區的城市現代化功能。同時,大量資金投入舊城改造,且推行上地有償使用制度,城區特別是市中心的各項建設獲得了生機。而由于產業的外遷,以及開發區等方面的建設,我國城郊地區獲得了飛快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產業帶。
隨著我國對人口遷移政策的放松,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富裕起來的私營企業家和個體工商從業人員從鄉鎮和農村遷往大城市,在城區從事工商業活動;同時,為了方便就業和子女上學等原因,一些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甚至遷往中心城區,從而形成了我國獨特的人口雙向流動現象。
以上就是有關于郊區城市化的定義、與逆城市化的區別及我國郊區城市化發展特征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城市發展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可持續城市?與其他城市概念的區別介紹
什么是健康城市?評價指標是什么?試點城市一覽
智慧城市概念是?與數字城市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