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股
概念股是中國股市中的特殊現象,國內外關于概念股的定義有著不同見解。Hsieh和Walkling(2006)將概念股(“Concept
stocks”)定義為相對于市場交易規模,交易水平較低的股票,通過分析和研究這類股票的歷史趨勢和市場表現,發現這類概念股的股價往往會被高估。
國內學者普遍認同:概念股是一類具有特殊含義以及代表性的股票,包含著與某一特定事件或行業所相關的所有股票。概念股區別于業績股,其依靠的是某一種題材來支撐價格,而非企業的業績。概念股的出現往往與某一題材或者概念的興起有關,是依靠于相同的話題將同一類型的股票劃分到同一選股標準中,具有較強的廣告效應,往往是股市炒作的熱點,只要與某一特定事件或話題的相關股票,均可將其列入概念板塊之中。

2.概念股特征
(1)概念股具有強大的廣告效應
廣告效應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廣告這一方式提升被宣傳標的物的市場關注程度,即正向的市場影響力。概念股來自于市場熱點,其廣告效應巨大。曾作為國內多家金融學院的經典案例素材中提及,2015年新材料浪潮的代表石墨烯概念股橫空出世,由于其在電池市場廣闊的市場前景(快速充電,大幅延長電池壽命),廣大投資者熱烈響應。通泰科技早年涉足石墨烯開發研究,但由于主營業務發展受限,股票市場表現乏善可陳,但搭上了石墨烯概念股的順風車,連續多個交易日漲停板,而諷刺的是該公司石墨烯研發一直陷入實際的停擺狀態。由此可見,概念股的廣告效應空前強大,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從而引發了投資者不理性的投資行為。泡沫在陽光下看似晶瑩剔透,但總也避免不了破裂的最終結局,大量的非理性投資者高點進入,甚至有消息稱不乏房屋抵押貸款重倉持有,最終血本無歸,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研究概念股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的交易行為的重要性。
(2)概念股“板塊漂移”現象
某概念股題材的形成基于來自同一個市場熱點,從邏輯上不難推斷該概念股題材下的個成分股具有內在一致性的趨勢。對外而言,該概念股板塊與其他市場板塊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特征就像是一塊漂移在海面上的陸地板塊,有著獨立于大陸外的運動軌跡,有著自身特有的生態系統。獨立性最大的優勢在于不同于市場的變動,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尤其面臨市場下行的窘境。因而從概念股收益率波動的角度來看,炒作概念股對投資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超額收益率的存在,吸引著大批投資者進入帶來了市場的繁榮景象,造成了板塊內個股一同上揚,然而這類投資者多為非理性投資者,只把自己的有限關注投入題材的熱點信息,而沒有足夠的精力分析個股所屬公司具體經營情況的信息,最終公眾對熱點的關注轉移,板塊內個股一同下跌。這種概念板塊獨立于市場其他板塊的同漲同跌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研究的興趣。
何誠穎(2001)中國股票市場的板塊性特征主要來自知情交易者,共謀交易者,噪聲交易者,其他交易者的多方的博弈結果。具體來說,噪聲交易者對信息的識別都是錯誤的,他的數量過多將導致大盤投機,即不存在板塊現象。如果知情交易者比例適中,共謀交易者數量較多,則會產生板塊現象。因為,知情交易者需要拉高股價,此時共謀交易者通過各種渠道將買入信息轉接給噪聲交易者,從而大量買入,導致板塊內成為股整體上漲。
程希明、蔣學雷(2004)應用理性資產定價模型,驗證了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板塊現象,把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歸咎于非理性投資者行為的羊群效應,他們認為非理性投資者的從眾交易,即市場信息向好,跟風買進,待熱點退去又跟風賣出導致了股票市場的板塊現象。
上述特征可以簡單解釋為:
概念股具備較大的廣告效應,原因在于其不僅僅代表著是某一類型股票的概括,更是象征著市場熱點。當某一熱點話題在市場上被人們所廣泛關注時,投資者特別是個體投資者更易產生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反而更加提高了概念股的熱度。
概念股的“板塊效應”,本身同屬于同一概念題材的概念股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特征,對于個體投資者而言,并不能完全把握每一支股票的動態,受到股市熱點影響,往往聚焦于某一類型股票,這一現象導致,當另一熱點話題出現,投資者關注度轉移,同一類型股票可能出現一同下跌現象,概念股市場容易出現同漲同跌情況。
3.概念股與題材股的區別
(1)從形成來看,概念股是依靠同一個概念,將相同類型股票列入組合,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而題材股依靠題材炒作,本身處于市場熱點的股票,一般是市場突發事件、重大事件引發的和某個股具備同一題材的股票,如區塊鏈板塊、粵港澳新區板塊等。
(2)從持續時間來看,概念股持續時間長,而題材股有時效性,隨著市場熱點發生變化,存在反復性。
(3)從入手原因來看,投資者入手概念股一般注重個股發展潛力,而入手題材股更多是看重短期內的資金流入量。
推薦閱讀:《RBC:2022年長期投資戰略前景報告-實體資產、股票投資分析(英文版)(38頁).pdf》
《匯豐銀行(HSBC):新興市場股票策略:新興市場全球基礎設施聚寶盆(英文版)(8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