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抗病毒藥物
抗病毒藥物指的是用于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可以抑制病毒復制酶,抗病毒藥物一般通過感染細胞或者動物體來達到抑制病毒傳播的目的。
病毒侵入人體后,機體的免疫系統將對病毒感染產生免疫應答,若病毒繁殖的數量和引起組織損傷超過某一限度,將發生疾病。病毒性疾病具高度傳染性,且易引發別的疾病如腫瘤等,因此開展有效的病毒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大力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藥意義重大。作為抗病毒治療藥物,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對病毒有抑制作用,而對病毒的宿主機體細胞的正常代謝無影響。
2.抗病毒藥物有哪些
抗病毒藥物主要分為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藥物、抗肝炎病毒藥物、抗皰疹病毒藥物、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藥物及其他類抗病毒藥物。
抗人類免疫缺陷(HIV)病毒藥物:感染HIV后可引起艾滋病,導致免疫系統應答故障,引起多種臨床癥狀。其中逆轉錄酶抑制劑中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物是最早被發現的,不過該藥物副作用較為明顯。蛋白酶抑制劑的開發是針對HIV感染的新技術和思路。

抗肝炎病毒藥物: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有80%的概率會轉成慢性肝炎,20%可能會發展肝硬化,其中1%-5%患者的肝炎會變成肝癌。目前國際公認比較有效的慢性肝炎抗病毒藥物是IFNa,恩替卡韋(Entecavin)對于野生型和耐拉米夫定型的乙型肝炎效果良好;此外從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對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作用。
抗皰疹病毒藥物:作為皰疹病毒的巨細胞病毒能夠感染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并對免疫能力低的人群造成疾病影響,如造成CMV視網膜炎。西多福韋和阿德福韋類藥物對其有很強的抑制性。目前抗皰疹病毒的藥物主要是核苷類藥物。
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藥物:1993年合成的扎那米韋是世界上第一個抗流感病毒的神經氨酸酶(NA)抑制劑;鹽酸阿比朵爾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抗流感病毒藥物。
3.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
恩夫韋肽: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正二十二醇的作用機制與宿主細胞膜結合,并被代謝為磷脂類化合物如磷脂酞膽堿和磷脂酞乙醇胺,使細胞膜的脂質組成發生某種變化,不利于病毒包膜與宿主細胞膜的融合,
從而阻止病毒核殼體進人宿主細胞及隨后的病毒復制。
金剛烷胺:選擇性作用于包膜蛋白M2,阻斷該蛋白的通道功能,抑制病毒的復制過程,還能干擾病毒進入細胞,阻止病毒脫殼及其核酸的釋出,也可改變血凝素的構型而抑制病毒裝配。
金剛乙胺:改變宿主細胞的表面電荷,抑制病毒穿入敏感細胞核釋放核酸的過程,抑制病毒的增殖。
奧司他韋: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從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傳播。
扎那米韋通:過抑制病毒顆粒從呼吸道上皮細胞釋放減少病毒傳播。
沙奎那韋、茚地那韋和利托那韋:與HIV蛋白酶的活性部位結合并使抑制其活性,阻斷病毒聚合蛋白裂解,導致不成熟的非傳染性病毒顆粒形。
阿昔洛韋: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苷激酶或細胞激酶,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韋三磷酸酯,從而干擾病毒DNA多聚酶,中斷病毒DNA鏈的延長,最終抑制病毒復制。
伐昔洛韋:阿昔洛韋的前藥,口服吸收后能迅速完全地轉化為阿昔洛韋。
齊多夫定:在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內被細胞胸苷激酶磷酸化為三磷酸齊多夫定,選擇性抑制HIV逆轉酶,導致HIV鏈合成終止從而阻止HIV復制。
恩曲他濱:口服后被磷酸化為具有細胞活性的5’-三磷酸鹽,5' -三磷酸鹽通過進入病毒DNA主鏈,與主鏈結合,導致鏈終止,從而抑制HIV-1逆轉錄酶及HBV
DNA聚合酶活性。
依法韋侖、奈韋拉平:與HIV逆轉錄酶非競爭性結合,從而抑制HIV逆轉錄酶。
干擾素:干擾素不直接抑制病毒復制,而是誘導細胞合成另一類對病毒復制有抑制作用的蛋白質。
利巴韋林:不改變病毒吸附、侵入和脫殼,藥物進入被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其產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會引起細胞內鳥苷三磷酸的減少,影響病毒的RNA和蛋白合成,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傳播。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信息來源
《【研報】2020年醫藥行業抗病毒藥物深度研究報告(145頁).pdf》
推薦閱讀
《【研報】生物醫藥行業深度報告:抗病毒藥物方興未艾仍存大量未滿足需求-20200214[3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