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dc細分市場分析
IDC服務商根據資源不同和運營模式不同可以分為基礎電信運營商、專業IDC服務商和云服務商。
(1)基礎電信運營商: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等,擁有大量的基礎設施資源,在骨干網絡帶寬資源和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方面具有壟斷性優勢?;A電信運營商向專業IDC服務商、云服務商和行業客戶提供互聯網帶寬資源及機房資源。
(2)專業IDC服務商:包括世紀互聯、光環新網、網宿科技等,為客戶提供機柜租用、帶寬租用、服務器代理運維等服務。按機房屬性可劃分為自有機房的專業IDC服務商和租用機房的專業IDC
服務商。前者普遍擁有較強實力,主要面向大型客戶群體;后者對中小型客戶群體覆蓋較廣。
(3)云服務商:包括阿里云、UCloud、華為云和騰訊云等,以云服務為主。部分云服務商在垂直細分行業占有優勢,可以為客戶提供云主機、云存儲和特定行業解決方案等服務。此外,部分云服務商也開始提供主機托管等傳統IDC業務。

2、idc發展歷程介紹
(1)二十世紀60年代
大型機時期出現的重要數據的災難備份中心可以說是IDC的雛形。1996年,美國的Exodus 公司提出了“IDC”的概念。Exodus
公司主要為企業用戶提供機房設施和帶寬服務。在國內,1996年中國電信在業內率先開始為用戶提供托管業務和信息港服務,其業務定位是通過托管、外包或集中等方式向企業提供大型主機的管理維護,以達到專業化管理和降低運行成本的目的。
(2)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
互聯網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企業上網需求。2000年前后,IDC概念隨互聯網傳入我國并迅速普及,掀起了第一次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從當時的定位來看,IDC主要是作為一種以電信級機房設施為基礎,向用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數據存放服務。IDC的出現為國內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升級提供了結構性變化的契機。并適應了當時國內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需求。在這一階段中,互聯網的高速增長促使IDC市場以年均50%以上的增速高速增長。但由于此時互聯網在我國尚未普及,在用戶數、內容、應用等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用戶對數據中心尚未產生有效的需求。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IDC市場逐漸進入蟄伏期。
(3)2002年以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無論是國民經濟還是百姓生活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依賴都日益廣泛和深入,服務于短信、網游、語音和視頻寬帶等應用的IDC業務邁向第二輪高速增長期。在這一階段中,隨著互聯網應用內容的極大豐富以及國內互聯網用戶數、尤其是寬帶用戶數的劇增,網絡的訪問量不斷增大,用戶對訪問速度和服務內容的需求不斷升級,迫使大量互聯網企業重新規劃網絡架構,進一步推動了國內IDC市場的發展。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IDC&浪潮:2020-2021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36頁).pdf
2021年第三方IDC服務企業數據港盈利能力及行業現狀分析報告(27頁).pdf
【精選】2021年中國IDC市場趨勢與數據港公司業務分析報告(17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