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循環農業定義
生態循環農業是對傳統農業與高新技術手段的整合,同時融入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發展的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傳統農業的重點是提高經濟效益。土地大面積開墾、使用高毒農藥與化肥嚴重影響著土地質量,同時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傳統農業過于注重經濟效益而嚴重忽視了環境保護,從而導致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存在較大阻礙。
總體而言,生態循環農業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高產量、高質量和高效益,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2.生態循環農業的特點
(1)生態優先:從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實行種、養、加,產、供、銷整體生態良性循環。
(2)學科交叉:運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涵蓋生態學、經濟學、工程學、技術學以及微生物學、營銷學、信息學等多領域。
(3)物質循環:通過優化全程設計形成循環鏈,使上一級廢棄物成為下一級生產環節的原料,實現有序循環。
(4)產業融合:集循環經濟、創意經濟、服務經濟于一體,科技、文化、金融配套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各產業功能,整體實現較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5)產品安全:提供給消費者的農產品達到安全質量標準,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
(6)創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總結國內外經驗發展起來的新農業發展方式;是大系統綜合的新業態;是跨學科跨產業的新模式;是現代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轉型中興起,實踐中提高,創新中發展。
3.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重點
(1)培養復合型人才:生態循環農業是一個高科技行業,人才自然少不了。懂生態、懂農業、懂互聯網的人才更是關鍵。要把生態循環農業的基本理論、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范疇。注重培育不同層次的農業經營主體,引導他們在創新創業中積極實施生態循農業,不斷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
(2)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資本化:投入一個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少則10多萬元,多則幾百萬元。但生態農業的類似農業項目一樣,存在“投入大,回報慢”的窘地。因此一般企業的是很難做到這么大的投入,農民來說更是望塵莫及。盡管,國家在推進農業領域ppp落地,但生態循環農業如何去吸引資本,尤其是商業資本。這一點很關鍵。
(3)打磨商業模式:雖然循環農業每個環節都能賺錢,但哪個環節是主導?整體的生態循環農業,到底靠那個環節賺錢?生態循環農業的商業模式打磨需要頂層設計,以生態為主線,考慮農業的每個環節,設計出盈利模式。同時,通過既定的商業模式通過快速復制的方式,推進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的變現能力。
(4)產業化:生態循環農業看似是一個整體的產業鏈,但產業化還是比較薄弱。更主要的核心產業如何打造,如何通過核心產業帶動其他環節的提升。生態循環農業不是為了生態而生態、為了循環而循環,而是在產業的基礎上加強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
(5)創新依然是關鍵:在中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很多年,為什么生態循環農業一直沒有成為中國農業主導。打破生態循環農業的困局,依然依靠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創新、模式創新。
以上就是有關于生態循環農業的定義、特點及發展重點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生態循環農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農業現代化?含義及特征介紹
什么是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對比分析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什么?特點與類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