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里影業發展歷程
初期公司在影視內容版權方面進行深耕與積累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完成對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1060.HK)的收購,成為控股股東,公司更名為“阿里業”,耗資約62.44億港元。2015年發新股集資121億港元;耗資8.2億元人民幣收購電影售票系統供應商粵科軟件工程有限公司;收購阿里集團內部淘寶電影、娛樂寶業務,建立全產業鏈娛樂平臺。
2016年淘寶電影正式更名為“淘票票”;業務范圍由電影拓展至演出、體育等泛娛樂業轉型互聯網宣發;與斯皮爾伯格的娛樂公司AmblinPartners達成協同發展計劃,成為其戰略股東之一;與阿里巴巴大文娛達成多項戰略合作,原優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業團隊整合加入阿里影業。
中期至今公司在IP業務板塊進行前瞻性投入
2018年上線宣發服務平臺“燈塔”;取得春節檔全國第一市場份額;發展影視衍生品業務:將旗下的IP衍生品業務與阿里集團旗下的阿里魚合并;發布“錦橙合制計劃”,將在未來五年、四大檔期,推出20部合制優質電影。
2019年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附屬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影業的股權增持計劃完成交割,由49%提升至50.92%。2020年由互聯網宣發、內容制作以及綜合開發,重塑為內容、科技、IP衍生及商業化三大業務版圖。2021年創新性設立潮玩IP品牌“錦鯉拿趣”。
2、阿里影業股權結構
據企查查官網顯示,阿里影業的實際控制人為馬云,Ali CV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有134.88億股股票,占公司總股本50.27%。邊錫明、楊明華夫婦持股6.95%。

3、阿里影業營收
FY2021,公司實現營收28.59億,同比下降0.6%,與上財年基本相同,FY18-FY21降幅顯著改善。歸屬公司所有者虧損收窄至0.96億,上一財年同期虧損為11.5億元,大幅減少91.7%;經調整EBITA首次扭虧為盈,實現盈利1.18億元,上一財年該項指標為-6.6億元。
自2018年公司調整財年以來,公司營收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系2018年以來,電影行業監管力度空前,行業熱度退散,從而波及公司業績表現。
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公司營收略微下降0.5個百分點,遠低于行業平均降幅,主要由于公司“開源節流”:一方面“開源”,重塑業務版圖,
內容與IP衍生及商業化業務一齊發力,對沖受較大影響的互聯網票務平臺端、數智化平臺端收入的下滑;另一方面“節流”,提升運營與管理效率,節約客戶成本,減少其他運營費用,疊加疫情的影響,推廣與營銷活動銳減,銷售與市場費用占比由35%降至15%,費用開支進一步縮減。
公司2016年以來營收與增速

FY2018,公司營收33億元,較2017年全年營收23.7億元增長39%,但凈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6.59億元,增幅為74%,為2016年以來最高,主要系2018年電影行業內容價值、限薪、行業稅收、限制票補等方面監管政策靴子落地,資本逐漸退出,影視行業整體發展遭遇掣肘,加之當期匯兌損失2.8億元,進一步加劇虧損。
FY2020,受疫情影響,電影及電視劇制作停擺、電影院線停業、線下電影內容消費需求銳減,觀影人數嚴重下滑,電影市場再遇陣痛,公司部分的合作伙伴面臨運營困難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當年計提應收款項及投資項目大額減值撥備8億元。在此不利環境下,虧損相比FY2019擴大至11.5億元,同比擴大353%。
公司2016年以來歸屬公司所有者虧損變動

2018財年公司毛利率為70.8%,而后逐年遞減,FY2021年實現毛利13.87億元,毛利率降至48.5%,或由于毛利相對較高的科技業務板塊營收下滑所致,剔除疫情沖擊影響,公司毛利表現企穩可期。
公司2016年以來毛利率變動情況

費用率方面,銷售費用率自2016年起逐年大幅下降,FY2021降至15%,票補降低疊加疫情影響,市場費用減少明顯;管理費用率自2016年起降低,基本維持在30%上下浮動,且振幅較小。公司持續提升運營效率,凈虧損大幅收窄,控費增效成果逐漸顯現。
公司2016年以來三費率變動情況

公司注重外延收購、內部整合戰略,付出較高溢價,先后收購粵科軟件、淘寶電影、銀河酷娛等重要標的.FY2021商譽占凈資產比例為25.8%,與前三財年比例基本持平。目前來看,商譽數額與凈資產占比均保持穩定,尚未出現減值風險。
FY2018以來公司商譽變動

公司影視全鏈路戰略布局

內容制作業務FY2021營收為14.3億元,同比增長37.4%,收入占比約為50%,其中包含電影與劇集內容出品與發行。
公司FY2021主營業務營收占比情況

公司FY2020/FY2021各分部收入情況

公司主營業務營收貢獻占比(內環為FY2020,外環為FY2021)

數據來源:《阿里影業-在線票務系列報告之一:阿里影業不僅是淘票票》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