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國工業發展現狀來看,目前,業內依舊存在著眾多難題阻礙工業經濟向前良好發展。問題于挑戰無處不在。
(一)成本壓力疊加,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加重
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完善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環境,提升市場主體活躍度,將有力支撐“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業市場穩定和科技創新提升。但 2021
年以來,生產制造成本和出口成本不斷上升,持續擠壓企業盈利空間,尤其對小微企業發展沖擊明顯。
一是制造成本壓力大
2021
年以來,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疫情導致供需錯配等因素推動下,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并向國內市場傳導,與進口大宗商品關聯程度較高的工業品價格環比和同比漲幅持續擴大。特別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上游行業價格同比上漲較多,漲幅在
21.8%至 57.1% 之間。
同時,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已傳導至部分中下游行業,以鋼材、有色金屬、石化等為原材料的制成品行業價格上漲較為顯著,如 2021
年上半年銅絲制造業價格上漲 29.5%、有機化學原料價格上漲
24.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與出廠價格指數(PPI)之間的增速差距不斷擴大,差值攀升至 8 月份的 4.1
個百分點,達到十年來高位,制造業盈利空間大幅收窄。

二是出口成本壓力大
疫情影響下港口擁堵、集疏運體系不暢,國際海運市場困境難解,推動運價持續突破新高。截至 2021 年 8 月底,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已達
3079 點,較 2019 年同期上漲 269.5%,較 2020 年同期上漲
240.1%,創歷史新高。亦有集裝箱“一箱難求”、“一艙難求”等物流不暢問題。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元匯率從 2020
年的“7.1”重新回到“6.4”時代,許多出口企業面臨匯損問題,出現了“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
的現象。在此情況下,中下游企業生產經營負擔加重,特別是成本敏感度高的中小微企業盈利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例如,從采購經理指數看,大、中型企業 PMI 指數分別為
50.3%和 51.2%,均連續 6 個月位于臨界點及以上,運行態勢相對穩定,但小型企業 PMI 為 48.2%,已連續 4
個月低于臨界點,景氣水平持續偏低,生產經營壓力較大。
(二)安全風險猶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韌性需穩固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環境更大的不確定性,而國內產業鏈 “卡脖子”問題仍需突破,經濟安全風險依舊較高。
一方面,全球產業鏈分工布局加速調整,國內產業鏈轉型升級壓力大
2020 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經濟體系面臨 1945
年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威脅,全球傳統水平分工產業鏈體系受到沖擊,全球經濟正在從最初的扁平型全球價值鏈向區域化發展。例如,2020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實施“改革供應鏈”計劃,鼓勵企業工廠回流。美國推動汽車零部件生產回歸《美墨加協定》形成的自貿區,實現集群生產。當前我國制造業仍處于“高原爬坡”階段,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調整的形勢“倒逼”
下,產業比較優勢正在“汰舊換新”,我國產業發展面臨著積極與被動并存、困難與機遇交織的復雜局面。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仍控制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停供”“斷供”影響我國經濟外循環穩定
疫情下各國工業生產萎縮、生產停滯,同時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出口管制進一步升級,嚴重威脅我國高端處理器芯片等關鍵核心電子器件、中間品與高端裝備產業鏈的供給,我國產業鏈存在部分核心零部件及重要材料供應緊張等問題不斷顯現。例如,我國汽車芯片仍大量依賴進口,目前全球芯片供應緊張局面尚未緩解,芯片緊缺問題對我國汽車生產影響持續,在貨源受限的情況下,國內汽車生產廠家面臨較高的停產風險。同時,新能源電池短缺現象也逐漸隱現,開始制約企業生產。
(三)創新支撐不足,工業可持續性發展力待加強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新時期我國創新發展仍然面臨基礎創新能力差、創新轉化能力不足等問題。
一是基礎創新能力欠佳
從發明專利來看,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已達 267 萬件,僅次于美國(310
萬件),居世界第二位,但從發明專利有效量與申請量(累計)之比看,我國僅為 0.26,遠低于韓國的 0.52、美國的 0.55、日本的
0.63。同時,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仍較為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突破。
二是技術轉化應用能力不足
我國技術鏈與產業鏈相互脫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020 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 2020 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
34.7%,其中,企業為 44.9%,高校為 3.8%,科研單位為 11.3%。與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 47.6%2
的轉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據調查,我國
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業沒有研發活動,生產基本上是仿制和粗加工,企業規模小,流動資金緊張,購買專利和改造生產線的能力弱,難以依靠科技進步經營企業。
(四)區域聯動欠佳,產業協作發展水平需提高
“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但總體上看,我國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問題仍較突出。
一是區域內產業同質化布局嚴重,難以形成合理高效的產業分工體系
當前,我國各個區域內部產業聯動較弱、產業互補不足、協作水平不高,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等集群化效應不明顯,尚未形成良好的聯動發展態勢,限制了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和壯大。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由于人力資源、區域環境和消費市場類似,在以承接轉移促產業升級過程中,存在著優惠政策比拼,產業同質化發展和競爭機制不良等問題。
例如,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中部省份均將裝備制造、食品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新材料等作為“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重點產業。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中,承接的項目也多集中在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產業,同質化布局易引發較強的區域競爭,也為區域間生產要素相互流動設置障礙。另一方面,城市群圈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尚未形成。
從中西部地區都市圈發展現狀看,不同城市產業發展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更為細化的分工協作關系尚未形成,產業結構總體上還不夠協調合理,如鄭州都市圈的鄭州、許昌、新鄉、焦作均提出發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和任務,都有整車生產計劃等。
二是區域間產業存在結構性差異,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不同步
東部地區憑借先發優勢,形成了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完善的產業鏈體系,有力支撐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東北、西部多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產業層次普遍較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嚴重不足,新動能的培育和形成缺乏強有力的產業基礎支撐,引致板塊間經濟發展節奏失調。
例如,2010
年以來,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在東部集中度持續較高,有超過
70%的企業分布在東部地區。特別是一些高技術行業區域集中度更高,且表現出進一步向東部集聚的特征。據統計,2020 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有
87.1%的企業位于東部,較 2010 年提高 3 個百分點。
內容來源:《中國信通院:工業行業:中國工業經濟形勢展望(4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