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是經濟發展中一類綜合性的地理概念,其內涵與地理區域密切相關,區域范圍有大小之分,由此區域經濟內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區域經濟既可表示某一國家內部特定區域的經濟活動,也可表示國際范圍內某一國家或某一類國家的經濟活動;而狹義的區域經濟是指國家層面的特定區域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產綜合體,是特定區域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總稱。
2、區域經濟特征
(1)區域性
區域經濟在一國范圍內根據研究目標與分類標準的不同,區域經濟范圍有大有小。
(2)系統性
區域經濟不是一單純的個體,而是由諸多子系統及相關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有機整體,因此研究區域經濟更多是將其看為一有機系統。
(3)復雜性
構成區域經濟的子系統眾多且子系統包含的內部要素種類眾多,而區域經濟子系統之間具有層級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復雜機制。
(4)動態性
區域經濟不是一靜態的系統,而是隨著構成區域經濟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及不同區域經濟系統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運動,由此引起區域經濟發展狀態及其性質的不斷變化。
3、我國四大區域經濟發展特點
(1)長江經濟帶
覆蓋40個城市,經濟總量超過全國 的40%;與長三角有重合,主要依托黃金水道連接內陸與沿海。
(2)京津冀
經濟總量占全國9.46%;覆蓋11個城市;首都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使獨角獸企業分布集中;首都的地位導致基建建設規模龐大。
(3)長三角
經濟總量占全國23.4 9%;覆蓋26個城市;人口和面積較大,但產業同質化嚴重。
(4)粵港澳
經濟總量占全國12.46%;人均GDP較高;覆蓋11個城市但總面積較小;科技創新能力強,但融合一體化方面難度較大。

4、為什么要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導致“吸虹”現象加劇,致使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如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區位優勢明顯,在產業基礎、科技創新、工資收入等方面均優于中西部地區,導致大量勞動力、各類人才流入,同時東部地區基于自身綜合優勢,充分利用國家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成為全國投資中心,由于資本回報率高、企業利潤大,從而使中西部大量資金流入東部,勞動力及資本的不斷流失進一步限制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與東部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中西部地區省會及中心城市憑借相對優勢的經濟基礎及地位不斷吸收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資源,這在影響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極大限制了省會及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虹吸效應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不同城市間經濟發展失衡。
(2)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導致區域間利益失衡,直接影響區域整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差距的大小直接影響不同區域獲取相關收益的異同,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各地發展從自身利益出發,熱衷于追求短時間內區域快速增長,由此常常出現產業趨同、市場分割等現象,直接影響國家整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3)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全國通貨膨脹和就業壓力,危機宏觀經濟發展的穩定
根據菲利普曲線,當區域經濟差距過大時,發達地區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其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導致消費需求的上升,從而帶動地區價格水平上升,并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影響周邊欠發達地區;同時,欠發達地區由于發展基礎所限無法吸納較多勞動力,造成巨大就業壓力,受限于戶籍制度等因素制約,大規模勞動力流動受阻,因此,差距過大容易導致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雙高現象,從而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造成威脅。
(4)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容易引起階層對立
不同區域的人們在面對需求與能力巨大差距的同時,久而久之必然會造成心理不平衡,社會也逐漸分化成窮人和富人兩大階層且在區域上集聚形成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窮人認為自己受窮是因區域歧視性、失衡性政策造成的,持續的差距會對國家平穩造成不良影響。
推薦閱讀:《鯨準:2021區域經濟白皮書(23頁).pdf》
《商務部國貿經濟合作研究院:RCEP對區域經濟影響評估報告(48頁).pdf》
《【研報】區域經濟與改革系列之一:“雙循環”戰略下崛起的成渝經濟圈-20201017(21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