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交易市場進展
隨著歐洲多次重提“碳邊界”問題,多國逐步開展措施來降低本國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將來有可能在國際貿易中被征收碳關稅的風險。近年來我國碳交易市場迅猛發展,逐步構建起
“區域碳交易試點+自愿減排機制”的碳交易體系。
自2013年深圳市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來,我國碳交易市場規模逐步放大,日趨活躍。隨后,碳交易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和福建8個省市試點,截至今年3月,共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由于我國的企業地理分布形勢以及各試點的建設進度不同,我國各個試點省市的碳交易市場情況盡不相同,差異性很高。
其中,廣東碳市場2019年全年成交約4.47千萬噸碳配額,成交量占全國總成交量的64%左右,成交額達到約8.47億元人民幣,占到總成交額的半數以上。而北京配額成交均價最高,居于七大試點碳市場首位。
自2016年后深圳市場的成交量就逐年下降,2020年僅為55.13萬噸,市場活躍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2020年廣東省全年成交約1948.86萬噸碳配額,是試點市場中唯一交易量破1500萬噸的碳市場,成為全國成長性最高的碳交易市場。
2013-2021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碳交易量(單位:萬噸)

2013-2021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碳成交額(單位:萬元)

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擬于近日啟動,2225家發電企業被首批列入重點排放單位,主要覆蓋了電力、建材、鋼鐵等高耗能行業。
作為補充,在配額市場之外引入自愿減排市場交易,未被納入碳交易市場的風電、光伏、森林碳匯等項目可以參與自愿減排機制(CCER),獲取發國家改委簽發的核證自愿減排量,進而通過出售CCER間接參與碳交易。
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碳市場按照1:1的比例給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額,即1個CCER等同于1個配額,可以抵消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且不超過5%的碳排放配額抵消比例。
隨著全國碳市場的逐步擴容,未來納入配額管理的碳排放總額規模的擴大,CCER需求也將逐步提高。屆時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有望超越歐盟碳交易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2018-2020年中國各試點碳交易市場成交量(萬噸)

2018-2020年中國各試點碳交易市場成交額(萬元)

我國的碳交易發展起步較晚,試點階段碳市場仍缺乏流動性,目前還處于碳排放交易的試點階段,全國性的碳交易體系預計本月底啟動,隨即將步入碳排放交易的市場階段。電力行業我國碳排放的最大來源,由于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堅持“發展優先”的原則,對碳市場的關注重點在于治理環境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上。我國碳交易正處于即將邁向全面推廣的過渡階段,行業覆蓋度向中下游拓展的階段。
數據來源:《A股大機遇:“碳交易”的投資機會分析(19頁).pdf 》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精選】2021年環保行業全國碳交易市場與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40頁).pdf
【研報】環保行業碳中和系列報告:全國碳交易市場將至從海內外經驗看未來發展趨勢-210507(42頁).pdf
頭豹研究院:2021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概覽(3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