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類似藥
生物類似藥中文通常稱為生物相似藥、生物相似物、生物仿制藥,英文名稱包括 biosimilars、similar biologics、Follow-on
biologics等,是指與原研生物藥“高度相似”的生物藥,其非活性成分與參照藥可能有微小的差異,但在安全性、純度和效能上并無實質差異。目前各個國家對生物仿制藥的定義并不一樣:
EMA將其定義為:是指與現存的生物藥相似的生物藥;
美國FDA定義為:是指與參照藥高度相似的產品,它們在安全性、純度和有效性沒有臨床意義上的差異;
WHO將其定義為:是指與已批準的生物治療藥物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相似的生物治療藥物;
印度DBT將其定義為:與已批準的生物治療藥物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相似的生物治療藥物;
加拿大衛生部將其定義為:通過展示與一個參照藥相似,跟隨一個在加拿大通過審批的版本上市的生物藥;
韓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將其定義為:與已批準的生物藥物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相似的生物藥物;
日本衛生勞動與福利部將其定義為:與現存的生物藥相似的生物藥;
中國CFDA: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注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制品。
2、原研藥和生物仿制藥的優缺點
原研藥
優點:
治療專類疾病的有效性;來源于臨床試驗和上市后數據的安全性數據;緊密監控生產過程和細胞系以防止藥物的大的改變。
缺點:
價格昂貴;生產過程和細胞培養條件的改變能導致批次間的異質性;沒有完整的臨床試驗能展示批次差異影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沒有試驗展示批次間的PK差異;沒有試驗展示免疫原性不隨變化而變化。
生物類似藥
優點:
更低的藥物價格(降價幅度沒有非專利藥物大);促進藥企的創新和競爭力;廣泛的臨床數據來展示生物相似性。
缺點:
新的生產株和過程導致與原研藥的差異比批次間的差異更大;用不同的細胞系和生產過程導致更多的藥物結構上的差異;當從生物藥轉換到生物仿制藥時,理論上存在免疫原性反應和副作用的風險。

3、生物類似藥與化學仿制藥區別
(1)分子結構
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高度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通常為大分子,結構復雜,需要多種技術鑒定
化學仿制藥:與原研藥完全相同;多數是小分子,容易鑒定
(2)生產過程
生物類似藥:生物來源,工藝更復雜;很難重復生產;對生產條件苛刻,需要昂貴的特定生產設備
化學仿制藥:化學合成;易于重復生產;對生產條件不苛刻
(3)藥學研究
生物類似藥:全面的藥物質量數據與質量對比研究
化學仿制藥:全面的藥物質量數據,藥學等效
(4)臨床試驗研究
生物類似藥:包括I-Ⅲ期臨床試驗
化學仿制藥:一般只需要I期臨床試驗
(5)臨床試驗評價指標
生物類似藥:PK 終點-相似性,PD 終點-相似性,有效性終點-相似性
化學仿制藥:PK 終點-生物等效
(6)監管原則
生物類似藥:藥代動力學、生物等效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基于生物相似性研究
化學仿制藥:基于生物等效性研究
(7)適應癥外推
生物類似藥:可獲得已證實具有相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適應癥,可在一定條件下外推至原研藥其他適應癥
化學仿制藥:可獲得原研藥批準的所有適應癥

推薦閱讀:《沙利文咨詢公司: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研究報告(上)[25頁].pdf》
《【研報】醫藥生物行業科創板專題報告之六:百奧泰—聚焦生物類似物及創新藥研發-20200219[17頁].pdf》
《科睿唯安:2021未來仿制藥競爭格局與機會(30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