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營地教育
早期營地教育發展比較粗放,是指在特殊環境進行野營,開展簡單的集體活動。
現代的營地教育的定義在上世紀末美國營地協會給出:即指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營地教育是在戶外環境中,參與者通過親身體驗和環境熏陶達到健康發展的目的,其核心是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交適應性的成長。
簡單地說,營地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它注重在戶外進行體驗式學習,知行合一,指導受教育者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營地教育發展歷史
早在上世紀頭一個十年,一部分國家以及政府組織就開始了對營地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項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發達國家的營地教育組織者開創了主題式的營地教育活動,一些國家的知名高校還開設了關于營地教育的碩士點,通過這種方式重視營地教育的發展。
回顧營地教育的發展歷史,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萌芽期,即在19世紀初營地教育的雛形開始出現;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是營地教育的黎明期;成長期,上世紀四十年代則強調休閑娛樂作為營地教育的發展時代特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則強調自然保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年代至今為成熟期,以適應社會發展為營地教育特征。不管營地教育在歷史上的發展特征如何變化,宗旨不變,那就是強調體驗式、實踐式的教育方法。
營地教育的特征
營地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主動性、全面性、生成性、情感體驗性、滲透性等。
(1)主動性指受教育者主動的將外在的營地活動和情境納入自我的思想品德結構里,這樣引發思想品德結構的梳理和升級,從而促進個人的思想品德水平。
(2)全面性。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往往是從全面、完整的意識和形象參加社會活動的,這種全面、完整的內在品德結構就是通過體驗式、實踐式的德育模式。受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到活潑歡快的營地教育活動當中,從而直接的對相關事物有了知、情、意、行全面的道德領悟。
(3)養成性。在營地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時刻關注受教育者的生活、學習習慣的不斷養成,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受教育者能夠集中精力進行相關的營地教育活動,這樣達到身歷其境的效果。
(4)情感體驗性。營地教育不同于單一的情感活動,在營地教育活動過程中,受教育者會經歷十分強烈的情感波動,引發相關的心理活動。
(5)滲透性。營地教育能夠將其理念逐漸作用給受教育者,這就是營地教育的滲透性。在營地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充分運用各種營地教育活動的設置,有意識、科學的利用活動環節,悄無聲息的把道德情感因素恰當的喻于學生能夠接受教育的每個不同的層次,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滲透效果。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艾瑞咨詢:2019中國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白皮書(35頁).pdf》
《【研報】教育行業:5G+教育快速發展看好教育信息化投資機會-20200920(25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