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網絡科技的發展,我國網絡安全行業技術也是發展迅速,據相關資料整理,下面為我國網絡安全技術發展歷程情況,具體的年份從1986年開始到2018年。
我國網絡安全行業技術發展主要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查黑:“非黑即白”階段,時間段在1986年到2001年,第二個階段是查白:“非白即黑”,時間段在2001年到2015年,第三個階段為查行為,時間段在2015年到2018年之后。
在第一階段是查黑:“非黑即白”階段當中,出現了很多的病毒,C-BRAIN、小球病毒、臺灣1號、宏病毒、CIH病毒、梅麗莎病毒、愛蟲病毒、尼姆達病毒、紅色代碼相繼出現,其中在2001年紅色代碼每日新增病毒樣本數量高達了10萬以上,尼姆達病毒每日新增病毒樣本數量也是在8到9萬左右。
在第二個階段是查白:“非白即黑”沖擊波、狙擊波、震蕩波、熊貓燒香、流氓軟件相繼出現,其中,熊貓燒香令許多人難以忘記,造成的網絡沖擊后果極大。
此后在第三個階段APT攻擊、永恒之藍相繼出現,但是,在第三階段相對的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針對海量行為進行分析以發現異常也是出現。

C-BRAIN
C-BRAIN1987年誕生是第一個計算機病毒。
小球病毒
小球病毒1988年誕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第一例電腦病毒。
熊貓燒香
2006年12月一種被稱為“尼姆亞”新型病毒在互聯網上大規模爆發,熊貓燒香由25歲的湖北武漢新洲區人李俊編寫,是一款擁有自動傳播、自動感染硬盤能力和強大的破壞能力的病毒。
永恒之藍
永恒之藍,2017年4月14日由黑客團體Shadow Brokers公布,“永恒之藍”利用Windows系統的SMB漏洞可以獲取系統最高權限。
數據來源:《安恒信息:云安全龍頭廠商,充分受益行業高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