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教育是什么
開源(Open Source)全稱為開放源代碼,指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軟件的源代碼,加以修改學習,甚至重新發放。作為源于科技界的一種模式,開源對今天復雜的全球協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尤其在教育領域上。
簡單來說,開源教育就是指在教育中講授和使用開源軟件。開源教育是開源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我國融入全球開源技術生態系統,向創新鏈高端躍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開源模式的發展為開源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開源具有“創新、開放、自由、共享、協同”等特色,開源學習者需要更快地獲取最新的技術、源碼,需要更多的動手實踐。因此,開源人才的教育,需要融合各方力量合力推進,包括開源項目方、企業、科研院所、社區平臺等。
如今開源教育的內涵有了新的變化:
1.開源教育的內涵和邊界不再固定而是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從教育目標看,開源教育分為面向開源的教育和基于開源的教育等。從教育內容看,開源教育涉及多種形式和多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開源文化教育、開源技能教育等。從推動主體看,開源教育分為社區開源教育、企業開源教育、高校開源教育等。
2.開源教育有利于促進開源生態建設人才培育,也是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源通過模仿、修改、開發代碼等方式培養參與者的創新能力,其許可證的使用培養了參與者知識產權的意識。此外,開源教育也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開源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產品選擇,降低了經費需求,同時還避免了某些技術軟件被限制帶來的風險。

開源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早期萌芽階段
在早期階段,大多數軟件源代碼會隨著發售的硬件一并發布,用戶只要購買硬件就可得到軟件源代碼,并對軟件源代碼進行學習和修改等。與此同時,眾多技術愛好者也互相共享自己編寫的程序,從而形成一些特定的團體,其成員大部分來自高校、政府或者開放實驗室等。
二、有意識實施階段
隨著開源運動的發展,許多高校教師將開源案例有意識的運用于教育。在國外,比較著名的有荷蘭Andrew S.
Tanenbaum教授開發的開源Minix操作系統系列課程。包括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北京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開始將一些優質課程和相應的教學資源采用某種開源協議的方式開放出來,給全球學生自由學習和使用。
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與認證階段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學習模式也隨之出現,海量優質的課程資源免費共享,吸引了全球各地學習者注冊學習,其中典型的代表是Coursera、Udacity、MOOC平臺等。另一方面,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北京大學的北大慕課等中文MOOC平臺,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支持。
四、基于開源的群體化開放在線實踐教育階段
開源項目的開發過程是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過程。GitHub、CSDN、Trustie、開源中國等開源社區上的優質項目為學習者提供了向全球頂級開發者學習實踐的通道,以EduCoder為代表的實踐教學平臺探索等形成了大規模開放在線實踐模式。
我國開源教育面臨的挑戰
1.構建統一的人才培養體系面臨多重障礙
產業需求、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三者是緊密相關的,開源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如何有效對接企業的人才需求、前沿科研成果如何快速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我國現狀較國外仍存較大差距。此外,開源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同一個技術方向通常有多個社區、多家企業主導的開源項目或者技術,為開源實踐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同時也為如何
圍繞這些開源技術選擇和構建統一的人才培養體系帶來挑戰。
2.開源教育支撐技術平臺建設仍需改善
大規模開源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相應技術、平臺等的支撐,也離不開與高校教育有效對接的機制支持。
3.國內院校開源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高校、中職院校等院校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教學生態和人才培養體系,院校師資力量、面向的學生層次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有的院校開源軟件的發展環境不健全,也有很多院校沒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國內一些商家將開源社區進行限制,使得開源軟件不能夠開放地供全體用戶使用,由此產生的院校開源軟件教育也不能隨之發展。此外,很多院校沒有及時引進先進的開源軟件課程,課程體系更新緩慢,學生難以獲得先進教學體系。
內容來源:《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2021中國開源發展藍皮書(8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