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采購數字化
采購數字化是指隨著時代發展,以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為基礎,打造出的具有數字智能化和生態化等特征的采購管理系統;采購數字化的價值中心是采購部門。
采購數字化具有可預測尋源、可預測供應商協作環境、自動化采購執行等特點,能夠提供強大的協作網絡給采購人員,并為企業提供優質供應商資源,使企業達到戰略尋源轉型的目的;其中自動采購執行能夠降低企業采購風險,提升企業采購的效率;對采購數字化認識不足將阻礙企業獲得更多數字化時代的效益,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

采購數字化的優點
控制采購成本:針對采購數字化中的直接采購成本和采購運營成本,企業可以通過流程線上化等數字手段進行有效控制。通過控制采購成本下降,企業能夠將節省部分直接轉變為利潤。
實現流程一體化協同:采購數字化能夠覆蓋采購過程中尋源到結算的整個過程,端到短信息流的路徑能夠被打通;另一方面數字化采購系統的建立從底層是打通集團數據的辦法,可以實現公司部門之間,集團與子公司之間的溝通協調。
實現流程一體化協同

推動采購人員職能轉變升級:采購數字化的升級驅動采購人員對采購方式進行更優選擇,要求采購人員擁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更靈活的判斷能力。
舊模式中大批量的采購方式形成的供需關系長久穩定,但在采購數字化模式下的采購供需關系是短暫甚至一次性的。采購人員為了適應采購數字化的小批量采購方式必定會去主動了解更多市場供應行情,開拓更多相關資源,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而良好業務水平的提升也必然會增強采購人員對市場的判斷力,從而通過靈活預測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規避風險、抓住機遇。
集團管理能力加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集團采購流程的公開透明、權責的清晰程度越來越重要,采購數字化能夠使集團建立統一采購管理標準,在財務數據的基礎之細化下屬部門或下屬企業的情況,掌握其采購和運營信息。
數字化采購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前期:企業無采購系統應用,管理核心是粗放管理。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企業開始計劃MPR系統,此時的管理是以生產計劃為核心,應用目的是保持產銷平衡,解決采購、庫存、生產、銷售的管理,達到了減少庫存,保證現金流降低企業運營風險的應用效果。
20世紀80年代:MRP系統逐漸被制造資源計劃MRP
II系統代替,此時企業的管理是以連接企業內部資源為核心,以把企業的物流與資金流進行線上化、一體化管理為目的,達到了物流信息與資金流信息統一的應用效果。
20世紀90年代:ERP系統開始促進企業內部管理能力提升,此時的管理以企業內部協同為核心,以保證企業內部的信息流通和協同,利用系統化的管理,為企業決策提供運營手段為目的;達到了企業內部系統統一,各部門]協同能力增強,實現多地區、多業務下的信息集成的應用效果。
2000年以后:企業系統開始升級為數字化采購系統,這一階段以供應鏈協同為核心,應用目的是面向整個產業鏈形成協同效應,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同時企業效益最大化;達到了實現企業內、外數據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打通,提高采購效率和上下游的協同能力,縮短交期,實現精細化采購管理的應用效果。
數字化采購發展歷程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信息來源
《愛分析:采購數字化行業趨勢報告(46頁).pdf》
推薦閱讀
《億邦智庫:2021數字化采購發展報告(54頁).pdf》
《愛分析:2021采購數字化廠商全景報告(14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