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內娛的不斷發展,以粉絲線上的聚集性與組織性活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飯圈”及相對應的“飯圈文化”逐漸從小眾圈層走向大眾視野。那么究竟什么是飯圈呢?什么又是飯圈文化?國家對飯圈的整治政策又有哪些?下文將對飯圈及飯圈文化及針對飯圈亂象的整治政策進行詳細介紹梳理。
1、飯圈是什么意思?飯圈文化是什么意思?
“飯圈”與“飯圈文化”的概念界定
據相關文獻,“飯圈”,顧名思義,是“飯的圈”?!帮垺睘橛⑽膯卧~“fans”的英譯,即為粉絲,代表對某人或某一類事物極度喜愛并進行狂熱追捧的群體。
當下的互聯網傳播環境中,“飯圈”則表示依托諸如微博、貼吧、QQ部落等社交媒體聚集形成的具備功能性與組織化的粉絲圈子,多以真實的偶像明星“飯圈”為主,也不乏因二次元虛擬人物角色而形成的特殊“飯圈”。

在當下社交媒體強勢介入青年人娛樂文化生活的大環境中,“飯圈”具備了快速聚集性、高度組織性、頻繁交互性、多樣化生產性等特征。
“飯圈文化”是由“飯圈”群體內部成員的相關行為規范與思考模式而衍生出的一種特定的、流行于社交媒體部分文化興趣圈層的亞文化形態,擁有信息封閉性、交流圈層性、情緒極端化、內容傳播性等特點。
“飯圈”的誕生與活躍醞釀出了相對應的“飯圈文化”,“飯圈文化”的流行與普遍使得“飯圈”逐步從小眾“自嗨”的場景走向全民娛樂的氛圍,同時也使“飯圈”開始被迫接受“圈外”大眾的審視與評判。除此之外,“飯圈”的不斷自我修正與改良進化也為“飯圈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
發展歷程:從“粉絲文化”到“飯圈文化”
粉絲文化是指個體或群體由于對自己內心虛擬或現實存在的某個對象進行過度的崇拜和追捧,產生文化消費并由此引發的對自己喜愛的對象進行過度消費或付出無償的勞動時間的一種綜合性文化傳播及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和。
而“飯圈”即為粉絲聚合的圈子,它是伴隨著“養成系”造星模式而出現的一種粉絲文化現象,是“粉絲文化”的變體。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社交媒體的興起,以往松散、獨立的“粉絲”個體通過各種渠道相互認識并彼此聯結,從而形成了結構更為嚴密、分工明確、效率高且執行力強的“飯圈”。
在“飯圈”中的粉絲不再將追星過程視為個人化與私人化的行動,開始加強與“同好者”的交流與聯系,并通過積極的圈層互動有目的地為偶像打造龐大的數據帝國,同時通過“飯圈文化”的學習傳播在其中得到身份認同。
2、國家整治飯圈文化的政策梳理
近幾年來,飯圈“亂象”不斷,對此國家專門出臺了相關政策對飯圈“亂象”進行整治,下面是一些重要政策的梳理。
“飯圈”整治相關政策
2021年8月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 “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
政策內容
1)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取消所有涉明星藝人個人或組合的排行榜單,嚴禁新增或變相上線個人榜單及相關產品或功能,僅可保留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排行,但不得出現明星藝人姓名等個人標識。規范粉絲群體賬號。
2)加強對明星粉絲團、后援會等賬號的管理,要求粉絲團、后援會賬號必須經明星經紀公司(工作室)授權或認證,并由其負責日常維護和監督。
3)嚴禁呈現互撕信息,及時發現清理“飯圈”
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等各類有害信息,從嚴處置違法違規賬號,有效防止輿情升溫發酵。對發現不及時、管理不到位的網站平臺從重處罰。
4)不得誘導粉絲消費;強化節目設置管理;嚴控未成年人參與;規范應援集資行為。
2021年9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
政策內容
進一步加強文娛行業管理,從嚴整治藝人違法失德、“飯圈” 亂象等問題。通知主要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1)抵制違法失德人員和泛娛樂化;
2)反對唯流量論,廣播電視機構和網絡視聽平臺不得播出偶像養成類節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參加的綜藝娛樂及真人秀節目。選秀類節目要嚴格控制投票環節設置,抵制不良“飯圈”文化;
3)抵制高價片酬,嚴肅懲戒片酬違規、“陰陽合同”、偷逃稅行為等;
4)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和行業自律等。
5)開展專業權威文藝評論,正本清源,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
6)行政部門切實履行管理職責。
關于飯圈、飯圈文化以及今年來國家針對飯圈亂象的整治政策你都清楚了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本文由@-YANYI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資訊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經紀機構管理辦法》政策解讀
社會內卷化是什么意思?階層內卷化又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什么是粉絲?粉絲經濟?有哪些特征?
什么是粉絲消費?粉絲消費的特征有哪些?
百科
潤(r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