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中國危廢資源化技術路線如何? 三個皮匠 關注三個皮匠(ID:www3mbang)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行業研究報告 2021-03-23 16:10:50 作者:三個皮匠 2093 收藏 碳中和是我國減少碳污染、碳排放的一種技術模式。資源化為近年來新興技術路線,符合碳中和背景下再生資源屬性,在我國推進碳中和的背景下,深度資源化在市場化競爭+強技術壁壘的行業特征下,可提升金屬的再生利用效率,與碳中和思路高度協同。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產銅62000噸、鋅10000噸、鉛7000噸等,由此可見危廢資源化對資源品的產出能力。伴隨我國禁運洋垃圾以及推進碳中和,危廢資源化后產品勢必將進入再利用體系,成為對資源品供給的補充之一。利用再生金屬可以顯著降低企業排碳量以及污染水平,根據能源基金會《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披露:假設2030年鋼鐵需求為6.4億噸的情景下,如果將廢鋼利用率提高50%,可額外利用廢鋼1.9億噸,并分別減少CO2、SO2、NOx和PM10排放6770萬噸、11萬噸、2萬噸和3萬噸,這些減排將減少經濟損失3.86-8.53億美元。因此,我們預計危廢資源化將成為市場再生資源供應端的一部分,類似的相關再生金屬需求將持續提升,催化前端產業布局的完善及規模擴張。危廢處理收入主要系銷售金屬等大宗商品與收購危廢原材料之間的利差,且原材料占主營業務成本75%以上,由于前段收廢與后端產品價格基本保持同向波動,因此盡管各公司噸危廢處理收入差異較大,但噸危廢處理量凈利潤相對穩定,為1000-3000元/噸左右。穩定的盈利能力為企業打造“模組式”產能擴張的可能,印證了近年來危廢資源化的產業布局加速。在2021年3月2日,浙富控股董事會同意公司在未來1年任意時點開展不超過6億元的商品期貨套期保值業務,進一步提高公司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增強財務穩健性。因而,危廢資源化的類似“中間商差價”屬性的商業模式,結合套期保值等財務手段,可為公司貢獻穩定的盈利空間。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數據來源《【研報】環保工程及服務行業碳中和系列深度報告(三):深度資源化,碳中和下的危廢“新主線”-210321(18頁)》 本文標簽 危廢處理 碳中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