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綠色制造的目的是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全壽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2、綠色制造主要內容
(1)主要任務:推動工業領域的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與綠色發展相關的工作。
(2)產業方向:一是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二是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綠色產業;三是發展綠色制造服務產業。
(3)重點內容: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其中,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是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在建設中各有側重,協同推進。綠色工廠是制造業的生產單元,是綠色制造的實施主體,屬于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支撐單元,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綠色產品是以綠色制造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體現,側重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綠色園區是突出綠色理念和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基礎設施集聚的平臺,側重于園區內工廠之間的統籌管理和協同鏈接。綠色供應鏈是綠色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技術結合的產物,側重于供應鏈節點上企業的協調與協作。
3、推進綠色制造的政策及措施
1978年以來,中國開始重視與工業發展相伴而生的資源環境問題。隨著法律實踐成熟,相關規定趨嚴趨實,推動了工業綠色轉型發展。
第一階段,法律政策探索期(1978年至2000年)。1979年9月,通過的《環境保護法(試行)》有大量涉及工業污染防治的規定,標志著我國工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開始重視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影響。隨后,出臺的《水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均有大量與工業綠色發展相關的規定。在這一時期,相關法律政策管制的重點是污染防治,對能源資源利用問題關注不夠;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市場化手段欠缺,而且重于末端管制。
第二階段,法律政策發展期(2001年至2011年)。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制造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加快,環境保護類立法工作也明顯加快?!董h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等相繼出臺,并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進行了修訂,配套出臺了相關標準。法律政策從重點關注污染防治工作轉向全面關注工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與能源利用相關的立法明顯加強;從重視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從以行政管制為主轉向行政管制和市場管制并重。在這一時期,中國企業的轉型步伐明顯加快,不少工業產品突破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占領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法律政策成熟期(2012年至今)。2012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國家戰略,我國工業發展進入全面綠色轉型的新時期。2015年,隨著制造強國戰略實施,工業綠色發展被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綠色制造被作為重點推動的五大工程之一。在法律層面,《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重要法律得到修訂,法律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在政策層面,出臺了制造強國戰略以及《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政策,推出了《綠色產品評價通則》《綠色工廠評價通則》《綠色產業園區評價導則》《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等標準,實施了綠色制造系統集成、綠色制造示范等支持項目,為企業綠色轉型營造了良好氛圍。在這一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出臺或者修訂的相關法律政策都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而且與法律配套的政策標準出臺或修訂步伐加快。這一時期更加注重市場化手段的應用,特別是環境保護稅在多個領域得以實施。生態環保督察、節能監察等工作的開展,有效促進了法律政策的落實。這都營造出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競爭環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并參與到綠色發展實踐工作中,工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數據來源:《中英貿易協會:中英綠色制造報告(63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