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部分國家就開始嘗試利用當時先進的技術設備對本國的傳統工業進行改造。1968年,美國機械工程師Dick
Morley及其團隊發明了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為工業設備之間的數據互聯奠定了基礎。
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Electric
Company)發布《工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白皮書(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首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2014年GE在美國發起并主導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ndustrialInternet
Consortium,llC),在全球掀起了工業互聯網的熱潮,工業互聯網概念逐漸得到普及。
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式主要是通過對國外引進設備和技術的學習和消化,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從而提高本國自身的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水平。
中國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由起步到現在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初步發展期、快速發展期。
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歷程

1、萌芽期(21世紀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后,世紀經濟逐漸開始復蘇,以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制造業逐漸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焦點。
為解決人工成本上升、生產效率低等傳統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智能制造趨勢正逐漸成為全球工業發展的方向,工業互聯網正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在這一背景下,2009年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率先在工業云平臺領域展開研究,旨在幫助制造業龍頭企業解決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這一時期的阿里巴巴逐步與制造、交通、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頭部企業進行合作,并積極推動中小制造企業上云,成為了一些工業企業搭建云平臺的重要推手。
2、初步發展期(2010~2014年):2010年,騰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開放云平臺并接入了首批應用,標志著騰訊云正式向外部企業提供云服務,通過開放平臺支持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2011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布華為云平臺,主要面向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等事業和企業用戶提供云存儲、云托管等基礎性云服務。這一時期,工業互聯網在中國得到初步發展,代表型企業主要為用戶提供基礎的云服務。
3、快速發展期(2015年至今):2015年以后,中國國內企業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布局,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呈現出企業背景多元化、服務類型多樣化、與制造業的融合更為緊密等特點。
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云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大型制造業企業憑借自身的規模優勢,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
以浪潮云和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也從自身的轉型成果和技術優勢出發,開始發展工業互聯網業務。
數據來源:《頭豹研究院:2019年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研究(36頁).pdf 》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研報】通信行業工業互聯網跟蹤專題:政策+資本+產業鏈共振工業互聯網投資正當時-210128(26頁).pdf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中國信通院:2021廣東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創新應用案例集(111頁).pdf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2021年工業光網白皮書(5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