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是1956年建設的,那時我國正開始發展核能,這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科技水平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一、歷史背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核能技術開始在我國發展,由于當時資金匱乏,設備和技術落后,核能進展緩慢。因此,1956年我國開始著手建設核反應堆,國家召開了建設兩座反應堆的關于會,并經過一系列的討論,最終落實建設任務,由著名的科學家崔燦成長負責建設和計劃。
二、需要解決的問題
1、難以獲得設備:當時中國技術水平落后,缺乏核反應堆所需的設備,如冷卻劑技術、緊湊式堆體結構、核捕熱功率的控制等,使當時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2、現有知識的不足:在當時,由于科學及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對核反應及核反應堆的運行規律知之甚少,使得啟動和運行的許多知識不足,困難重重。
3、巨大的安全風險:因為科技水平普遍較低,設計制造核反應堆及其主要設備缺乏先進技術,服務器缺乏可靠安全保護機制,難以滿足安全和可靠運行需要,具有巨大安全風險可能,讓人十分擔心。
三、建設過程和成果
1、技術準備:崔燦成先生領導了一系列技術準備工作,實施橫向及縱向技術研究,匯總各方技術能力,調動全國的科學研究人員參與,把這項工程引向正軌,建立起完整的技術網絡,進行大量的實驗研究,以充分熟悉核反應堆的設計及控制原理,摸清關鍵設備的性能及安全標準等。
2、設備制造:在設備制造方面,經過細致和積極的開發攻關,充分把握技術時機,有效整合資源,經過數年積極探索,終于掌握了核反應堆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研制出可行的核反應堆設備,解決了設備的供應、運行及安全的難題。
3、核反應堆的成功運行:技術研究成果積累,設備制造水平提高,1956年3月3日,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啟動,開辟了中國核能發展的新階段,使我國核反應堆發展歷史寫下深刻的一筆。
四、核反應堆對我國核能發展的影響
1、加快了核能發展速度:不僅對中國核子學在技術上取得重大進步,也進一步推進了中國核能技術的發展,為全國核能發展提供了較充分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