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綿城市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同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一一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指南里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降水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W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且減少城市洪湧災害的發生。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模式,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核心是應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雨水問題,包括水資源缺乏、雨水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和暴雨洪澇災害等問題。海綿城市應對各類問題有三種途徑:
一是保護原有生態系統。保護自然河流、濕地、湖泊、坑塘、林地、草地等海綿體,使城市能夠涵養水源,維持開發前的水文循環。
二是修復和恢復生態。由傳統城市建設而遭到破壞的海綿體,采用生態方法進行修復和恢復。
三是新建海綿體。采用LID技術和設施,新建一些海綿體,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城市不透水面積,盡可能減小開發對城市原有水環境的破壞。
2、傳統城市和海綿城市的比較
傳統城市
戰勝自然、改造大自然;城市功能相對單一;粗放式城市發展、高強度開發;增加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設計理念;原有水生態系統被改變。
海綿城市
尊重自然、順應大自然;強調城市功能的復合;可持續發展、低影響開發;地表徑流不變、減少下滲;“慢排緩釋”、“源頭分散”設計理念;保護、恢復和修復原有的水生態系統。
3、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情況
深圳
2018年度,經專家認定已完工海綿城市項目939個,新增海綿城市面積65平方公里,其中既有設施海綿專項改造項目521個。2017和2018兩年,專家認定已完工海綿城市項目1361個,新增海綿城市面積達104平方公里,其中既有設施海綿專項改造項目719個。
珠海
截至2020年底,珠海市累計開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333項,完工284項,累計完成投資133.24億元,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115.0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占35.63平方公里,占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152.85平方公里)的23.3%。試點帶動,全域推進,目前已完成海綿化小區改造45個、消除內澇點72個、整治和治理河道湖泊105個,通過“生態城市”+“海綿”的模式累計建成各類城市公園708個、1290公里綠道、640公里林蔭道、220公里健康步道,人居環境得到不斷提升。
廣州
2020年廣州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須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截至去年11月30日,廣州市已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建成區面積為274.1km2,占全市建成區面積1324.17km2(以2019年為水平年)的20.7%。
杭州
2020年杭州將建成含海綿城市建設內容的主要項目110個,完成海綿區域化建設面積52.9平方公里,到年底,將有累計142.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圓滿完成“建成區25%的面積實現海綿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重慶
截至“十三五”期末,已建成達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排水分區281個,面積總計421平方千米,圓滿完成我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的階段目標。
上海
“十四五”期間城市建成區
40%以上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2021年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任務是城市建成區50平方公里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統籌推進建筑與小區、公園與綠地、道路與廣場、水務系統等各類海綿項目建設。
南京
到2020年,南京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來源:《建筑材料行業老基建之新方向系列報告1管材行業老舊管網改造刻不容緩拐點在2022年-2021123121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