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屬于犯罪學領域的理論之一,由JamesQ. "M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不及時治理,而放任其存在,則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理論多運用于社會學和管理學領域,也運用于環境的養護。該理論指出,原本遭受破壞的環境更容易再次遭受破壞。
從經濟層面的社會總資產的角度而言,“破窗效應”是毀壞財物在前,予以修復在后,由此本身并沒有帶來社會財富的增加,但換個角度來說,的確形成了經濟活動的增量。

2.破窗效應的相關案例
案例一:
?
原本很干凈的樓道,但若是有人將一包垃圾扔在角落里,且不及時清理掉的話,那么就會有兩包三包的垃圾涌過來。
后面這個角落就可能變成一個垃圾堆,久而久之,整個樓道可能都會臟兮兮的。
案例二:
比如說企業管理,之所以要對遲到早退進行考勤,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這是條不可觸碰的紅線。
如果張三遲到沒人管,李四遲到也沒人管,雖然這只是兩個人的行為,但次數多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上班遲到,整個團隊就會變得特別散漫。
設立嚴格的考勤獎懲制度,這看似很普通的一項措施,往往能很好地避免這種壞局面的發生。
案例三:
在20世紀80年代,紐約的地鐵管理混亂,是全市犯罪率最高的地方,這導致了很多人不敢坐地鐵,到了80年代末,乘客的數量降到了歷史最低值。
后來,紐約交通局聘請了戴維·崗思為地鐵運營總監,他上任之后,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清理地鐵站里那些混亂骯臟的涂鴉。不僅使用了新的清除油漆技術,還配置了大量的清潔人員,一些涂鴉的人晚上剛畫完,第二天早上就被清洗了,戴維·崗思規定,被涂鴉的地鐵不洗干凈,不準運營。
幾年后,戴維·崗思的繼任者繼續著這種“抓小事”的方法,集中精力整治了地鐵逃票現象,配置了大量的便衣,抓住一個逃票的,就銬上手銬,這些人被安排站在一排。
90年代中期,紐約地鐵的情況開始有了好轉。
以上就是有關于破窗效應的定義及相關案例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破窗效應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虹吸效應是什么意思?城市的虹吸效應怎么解決?
流量經濟是什么?特征有哪些?流量經濟效應介紹
什么是馬太效應?指的是什么?跟暈輪效應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