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什么意思呢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俗稱上市,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將其股票第一次公開發售,在公眾之間流通。一般來說,一家公司完成首次公開上市后,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者報價系統掛牌交易。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在申請IPO之前應該要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IPO的影響因素
政府關系: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以及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制度,政府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十分顯著。具有發審委聯系、較多的發審委聯系明顯增加了擬IPO公司的過會幾率,而且發審委聯系及其強度與公司IPO后相對于IPO前的業績變化呈負相關的關系。
由于國有控股公司擔負了國家的一些政策導向和責任,外加國有控股公司的高管存在一些政治訴求,而民營公司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從而通過模型構建發現政治關聯能夠顯著提高國有控股公司的IPO抑價率,而這種影響在民營控股企業中并不明顯。
其中創業板公司IPO估值泡沫現象嚴重,而且政治關聯與IPO估值泡沫之間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
會計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會計師事務所對擬IPO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負有向社會公眾提供質量更高的財務報告的責任,為投資者以及各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提供依據,因此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十分重要。
一方面,高質量的審計質量確實減少了公司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的產生,并且“十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約束作用更加明顯,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更準確可靠的信息。從信息環境方面來說,公司上市前的審計質量與PO抑價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同時,審計市場效力是否顯著還受到首發市場信息環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用審計收費代表的審計質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IPO企業的應計利潤;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機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但是卻由于市場機制的失效導致高質量審計并不能帶來良好的證券市場回報。
擬上市公司IPO的基本條件
相關監管部門為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確保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從而對擬上市公司申請IPO具有一定的要求財務要求和非財務要求。依據《公司法》的要求,申請IPO的公司必須是股份制,并滿足《證券法》和《首次公開發行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以下是對相關規定的簡述:
(1)持續經營3年以上,有限責任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滿足相應的條件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時算起。
(2)發行人的主要資產和股權不存在重大糾紛。
(3)具有完整的業務體系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獨立性方面不存在嚴重缺陷。發行人要在資產、人員、機構、財務、業務上獨立于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以及其他的關聯方。
(4)發行人需要滿足一定的財務指標。
(5)發行人應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具體表現在發行人的盈利不能依靠關聯方或少量的客戶,發行人的主營業務符合可持續發展,并且該市場持續存在。
(6)發行人應合法合規運行,符合合法合規性要求。
2022年第一季度各板塊IPO審核通過率情況
2022年第一季度中科創板的過會率為100.00%;深證主板和北證的過會率為92.31%,13家企業上會,12家通過;創業板過會率為86.96%,46家企業上會,40家通過;上證主板過會率為83.33%,12家企業上會,10家企業通過。
總體過會率為91.53%,118家企業上會,108家通過。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德勤: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回顧及前景展望(67頁).pdf》
《中科曙光-行業信創多重受益海光IPO在即-220311(39頁).pdf》
《普華永道:2021年下半年中國TMT行業IPO國內表現保持活躍中概股赴美上市放緩(1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