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制造定義
云制造是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相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網絡化制造模式。它通過對現有網絡化制造與服務技術(制造網格、虛擬制造、分布式數控、ASP、SasS)等進行延伸和變革,將各類制造資源(設備、軟件、模型、數據、知識)
等虛擬化、服務化,并進行統一的、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經營,通過網絡為制造全生命周期過程(設計、仿真、加工、試驗、維護、銷售、采購、管理)提供可隨時獲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優質廉價的各類制造服務。

2、云制造的系統組成
云制造體系包括制造資源/制造能力、制造云、制造全生命周期應用三大組成部分;云提供端(云制造服務提供者)、云請求端(云制造服務使用者)和云服務端(云制造服務運營者)組成一個完整的云制造服務系統。

3、云制造應用方向
針對大型集團的研發設計能力服務平臺;區域性加工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制造服務化支持平臺;面向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物流拉動的現代制造服務平臺。
4、云制造的主要參與者
云資源的提供者∶通過云化技術,把資源轉變為云服務形式的制造云服務;
服務的使用者:服務的使用者包括投資人、設計方、制造方等;
平臺的提供商︰制造云服務的支持平臺的提供商,支持制造云的運行和管理。
5、云制造特征
(1)制造資源和能力數字化。即將制造資源和能力的屬性和靜態、動態行為等信息的數字數據模型以進行統一的分析、規劃和重組處理。
(2)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物聯化。采用物聯網和CPS技術等信息物理融合新技術,將制造資源和能力全系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透徹的接入和感知,支持全生命周期的活動。
(3)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虛擬化。通過虛擬化技術,把物理制造資源構成多個相互獨力的封裝好的虛擬器件,多個物理制造資源和能力也可以組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
(4)資源和能力的協同化。通過標準化、規范化、虛擬化、服務化及分布/高效能計算等信息技術,形成彼此間可靈活、互聯、互操作的“制造資源/能力即服務”模塊。這些云服務模塊能夠實現全系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互聯、互通、協同,以滿足用戶需求。
(5)制造資源和能力服務化。制造云中匯集了大規模的制造資源和能力,先對其進行虛擬化,再通過服務化技術進行封裝和組合,形成制造活動所需要的按需使用的服務。
(6)制造資源和能力的智能化,就是通過智能化的技術來支持整個系統兩個智能化,一個是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動的智能化,一個是制造資源能力本身有一個生命周期。
6、云制造優勢
(1)分散與集中的統一
傳統生產車間地域性較強,制造相對獨立,信息交互差,云制造建立了一個邏輯上集中、物理上分散的制造資源庫。同時云制造服務平臺增加了對制造資源庫的管理和運作環節,極大的促進了制造資源的發展,更大程度滿足客戶的生產需求、更快捷的處理不同地域生產遇到的問題。
(2)自治與協同的統一
不同生產機構包含不同的制造資源,該生產模式下,不同生產機構中包含的每一個制造資源均可以傳統制造模式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但是如果生產任務不再局限于傳統任務時,需將不同地域下的制造資源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進行生產信息互通,合作完成生產任務。
(3)資源劣勢與資源優勢的統一
任何一個制造企業都有自身的制造優勢和劣勢,包括制造資源、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在執行任何一個生產任務的同時都會出現生產資源或生產能力的不足或過剩。尤其是在產品多樣化、個性化、更新快速化的當今消費市場。通過云制造平臺,制造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生產能力是否盈余來將過剩的制造資源情況共享上傳至云服務平臺。若有盈余的生產能力,則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獲取相應的效益;相反,若生產能力不足,則可通過云制造服務平臺對接能夠提供制造資源的企業來加以利用,形成良性生產鏈,實現雙方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更好的服務市場。
(4)競爭與合作的統一
經濟利益一直都是各制造企業追尋的最終目標,在市場需求如此緊張的局面下,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各自的優勢也隨生產技術的提高不斷被弱化。因此不同企業需要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合作才是未來發展趨勢,云制造利用自身生產模式優勢集合了大量制造資源,為不同制造資源的合作共贏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來源:《睿獸分析:2020中國云制造產業研究報告(25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