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發布了《2021年城市氣候金融狀況報告》。
報告提供了有關城市氣候金融新的數據和分析,展示了當前投資水平,并概述了調動更多城市氣候投資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的解決方案和扶持框架。
一、城市氣候概況
城市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排放了70%以上的溫室氣體,面臨著不成比例的氣候風險。到本世紀中葉,超過33億城市居民可能面臨嚴重氣候影響的風險。
國際金融公司估計,到2030年,全球新興市場城市僅在六個部門(垃圾、氣候智能水、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建筑)就有29.4萬億美元的氣候投資機會。
二、城市氣候融資數據分析
2017/2018年,城市氣候融資流量估計平均每年達到3840億美元,低于城市氣候融資需求(圖1)。
3840億美元中,750億美元采用自下而上的項目級信息進行跟蹤,1470億美元來自城市綠色交通支出,1610億美元來自城市綠色建筑和設備支出。
圖1:2017/2018年年均城市氣候融資估算匯總(億美元)

城市氣候融資流量遠低于需求,估計每年為4.5至5.4萬億美元。私人金融,尤其是家庭支出,在城市氣候融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7/2018年的年度私人融資估計平均為1360億美元,占城市氣候融資總額的35%,主要由國內參與者推動。家庭支出占私人城市氣候融資的30%以上,主要用于購買私人電動汽車和提高住宅建筑能效。
2017/2018年,公共部門投資平均每年840億美元,占城市氣候融資總額的22%。捐款最多的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國家和地方政府資金的很大一部分(約600億美元)投資于可持續交通和建筑節能。
三、城市氣候融資主要集中在經合組織國家和中國
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的城市,盡管其城市中心迅速發展,但氣候投資量卻很小。大部分城市氣候融資投資于西歐(平均每年850億美元)、北美(每年470億美元)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每年1870億美元)。
東亞的投資主要是由中國在廢物和廢水管理以及可持續運輸等領域的投資推動的。據估計,全球電動公交車的融資幾乎都發生在中國。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發展中經濟體,城市氣候融資水平嚴重不足,這兩個國家的年平均投資分別只有40億美元和30億美元。
本文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2021年城市氣候金融狀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