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KPMG)于2021年3月發布了《可持續智慧城市之路:挑戰與機遇》。
印度的城市化是一種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其目的是為了適應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制定的大多數五年計劃中,提供給各州用于城市發展的大部分資金都是為了解決基礎設施短缺問題,通過“清除貧民窟”和改善城市貧民窟的環境等進程,開發新的城市地區和消除貧困的實際表現形式。
社會和政治對城市化的“厭惡”確實導致了城市化速度的放緩,2011年僅達到31.16%,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35%左右。此外,超過7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估計的500個一級城市(人口10萬或以上的城市),盡管法定城鎮數量為4041個(2011年),城區數量為7936個。
印度獨立后的城市之旅

智慧投資城市
印度市政收入對國家GDP的貢獻率不到1%,而巴西等可比經濟體的貢獻率僅為6%。這既是因為印度的城市化程度遠遠低于巴西,也是因為對市政稅費的需求和回收力度明顯較弱。
平均而言,市政收入僅占任何一年設計總收入的一半左右,而未收回或注銷欠款的持續存在則進一步降低了這一比例。近年來,自有資金收入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越來越依賴中央和國家計劃。

印度實施智慧城市的挑戰與教訓
1. 改造現有的傳統城市基礎設施,使之智能化
在審查智慧城市戰略時,有許多潛在問題需要考慮。最重要的是確定需要最大限度考慮的現有城市薄弱地區,例如100%分配供水和衛生設施。整合以前孤立的遺留系統以實現全市范圍的效率可能是一個重大挑戰。
2. 智慧城市融資
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估算高權力專家委員會評估了20年的人均投資成本(PCIC)為43386盧比。使用100個智慧城市中每個城市100萬人的平均數字,智慧城市在20年內的總投資需求估計為70億盧比(從2009-10年到2014-15年,每年增長10%),這意味著每年需要35億盧比。
人們需要了解這些項目將如何融資,因為大多數項目需求將通過完全私人投資或公私伙伴關系(PPP)來實現。目前“銀行貸款”項目的規模并不能激發對確保公眾參與的信心。除了智能城市任務、其他中央贊助計劃和某些國家贊助計劃提供的資金外,大多數城市沒有使用任何資金。
報告總結
盡管存在一些運營挑戰,但利益相關者普遍贊同智慧城市將繼續存在。
下一代智能城市最值得期待的模式轉變之一是將企業納入技術層。一些城市,如卡基納達(安得拉邦)已經開始顯示出成效,因為不同的服務提供商正在尋找新的方式和方法在該市開展業務,建立在智能元素及其相關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使其在經濟活力方面領先于其他許多城市。
文本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畢馬威(KPMG):可持續智慧城市之路: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