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發布了《建立更具彈性的信息通信技術供應鏈: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教訓》。
報告以麥肯錫于2020年8月發布了“全球價值鏈中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研究為例,研究探討了“處于良好生產價值鏈中的公司在尋求控制風險時面臨的再平衡行為”,并側重于“暴露于最深刻沖擊的風險,如金融危機、恐怖主義、極端天氣,當然還有大流行病?!?。
報告主要發現
? 在去年12月的初步調查中,70%的高管報告稱,正在重新考慮自己的供應鏈戰略和全球足跡。
? 在2020年5月的一項后續調查中,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需求的可變性和準確預測的難度是關鍵問題。
? 28%的受訪者表示,單一采購或使用無法持續的投入是一個問題。
? 略高于25%的受訪者認為交付周期長或“及時”庫存是脆弱性。
根據2020年5月的調查,93%的全球供應鏈領導者表示,他們計劃采取措施提高供應鏈的彈性(見圖)。此外,44%的企業高管表示,提高彈性比實現短期儲蓄更重要。
建立彈性的計劃行動

操作選擇可以增加或減少對沖擊的脆弱性
該研究指出,準時生產、從單一供應商采購以及依賴少量替代品的定制投入,可能會加劇外部沖擊帶來的任何干擾,并可能延長公司從沖擊中恢復的時間。此外,供應網絡的地理集中也會降低彈性。研究發現,有180種貿易產品(2018年價值1340億美元),其中一個國家占出口的大部分。
這項研究調查了四個行業(汽車、制藥、航空航天、計算機和電子)的數十位專家,以了解沖擊發生的頻率。調查對象報告說,他們的行業平均每3.7年經歷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實質性中斷”。更短的中斷甚至更頻繁地發生。該研究隨后分析了23個產業價值鏈,以確定它們在特定類型沖擊下的風險敞口(見圖)。
通信設備價值鏈在所分析的沖擊集合中具有最高的風險敞口。作為一個交易量大、地理位置集中的價值鏈,它可能會陷入貿易爭端,而且它的大部分足跡都在亞太地區,而亞太地區很容易受到地震、海嘯和臺風的影響。知識產權和數字資產的中心地位也加劇了網絡攻擊的脆弱性。
價值鏈的沖擊敞口

文本由@云閑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建立更具彈性的信息通信技術供應鏈: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