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新疆數字鄉村發展案例集(2022)(1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疆大學:新疆數字鄉村發展案例集(2022)(16頁).pdf(1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新疆數字鄉村發展案例集(2022)編制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 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新疆西帕云地農服科技有限公司 紅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編制組成員:陳兵、麥吾麗達庫爾班(執筆)楊雪、王皓、周皓、胡志宏、何芳 發布時間:2022 年 10 月 目錄 沙灣市: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經濟發展.3 烏魯木齊縣:數字賦能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5 庫爾勒市:數字化賦能香梨產業轉型升級.6 吉木乃縣:智慧賦能,搖響牧民增收“駝鈴”.8 皮山縣:電子商務服務村點負責人安外爾艾爾肯的致富路.9 民豐縣:直播電商助農致富增收.10 新疆西域傳奇網絡科技公司:“科技+電商”助力阿圖什無花
2、果產業升級.12 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遙感監測助力智慧農業發展.13 新疆西帕云地農服科技有限公司:爭做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的排頭兵.15 沙灣市: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經濟發展沙灣市: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經濟發展 沙灣市是自治區確定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優先發展的縣市之一,是塔城地區的東大門,位于新疆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南緣,天山北麓。沙灣市瞄準“全疆一流、全國領先”的目標,推動現代農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方向高質量發展。2019 年,市委、政府果斷決策,發揮沙灣市農業資源和產業優勢,設立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下簡稱大數據中心),注冊沙灣鄉村振興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負責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為充分
3、建設實現大數據中心的自我賦能,推動沙灣市的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沙灣市政府以平臺建設為基礎,不斷推進平臺數字化管理。(1)成立工作機構,加強統籌安排。成立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領導小組。同時,組建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運營公司。按照財政資金扶持、社會資本主導、市場化運作、政府監管的模式,組建政企分開、權責明晰、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運營公司。(2)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政府監管。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有土地產權交易平臺、農業投入品監管平臺、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土地產權交易平臺主要是對土地和水資源進行數字化管理,通過土地確權入庫,利用大數據平臺管控水資源,實現以水定地、以水管地。通過大
4、數據加強惠農政策獎補資金監管,如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支撐,耕地地力補貼等。投入品監管平臺,主要針對農機農資進行數字化管理,農資購銷和農機作業招投標等。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利用智慧農場管理系統,記錄形成整套從種植-采收-加工的完整數據鏈,打通了從種植端到加工端的追溯通道,實現棉花質量精準補貼。(3)對接合作,提升服務能力。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和七色花、疆天科技、中化和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大數據中心服務的用戶提拱畜牧、產業發展、植保、土地流轉拍賣、棉花價格預測等服務,提升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服務能力。此外,公司還跟銀河期貨等期貨公司對接,利用皮棉期貨價格波動影響籽棉收購價格信息,為
5、農民和合作社各帶來了更多的收益。(4)開通用戶端,實現業務隨時辦。沙灣市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開發了“新農通”微信小程序供用戶使用,小程序所包含的功能有金融業務、保險業務、農資農機使用與咨詢業務等。沙灣市政府及合作企業運用數字技術、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取得顯著成效。(1)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降低了農業投入品的物流成本。目前平臺已對接入駐企業 28 家,與 30 余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服務關系,服務土地面積近 12 余萬畝,畝均節約成本 30-40 元,實現農業節本增效。(2)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促進種植技術標準化先進化的形成。今年大數據公司試驗推廣超寬膜棉花種植新技術,使棉花平均每畝產量提高 40
6、 公斤,畝均收入增加 400 余元,拓寬棉農增收空間。(3)建立棉花質量追溯系統,促進棉花提質增效。通過建立優質棉花品種數據庫,為棉花“一主兩輔”奠定扎實基礎,針對已備案的 23 家企業的 31 個棉花品種共選擇示范地近6 萬畝,實現棉花質量精準補貼,有效增加農民收入。(4)發揮當地棉業優勢,帶動棉農有效對接市場。2019 年沙灣市某合作社種植了 7000畝的棉花,大數據中心提供信息為合作社增收近 280 萬元。大數據中心提供資源共享服務,為合作社帶來更多的收益。(5)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促進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數據中心提高沙灣市股份制合作社的管理和種植水平,重點扶植
7、 5-10 個合作社,使之達到20-30 萬畝的種植規模,并通過征信金融平臺支持合作社租賃、收購、新建棉軋廠,棉軋廠變為代加工環節,打通合作社皮棉銷售環節直接對接紡織廠和期貨市場,實現棉花全產業鏈條的形成,使棉農真正享受到優質優價的紅利。烏魯木齊縣:數字賦能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烏魯木齊縣:數字賦能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 烏魯木齊縣,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首府烏魯木齊市唯一的市轄縣。烏魯木齊縣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重解決數字鄉村相關數據的匯聚問題,打造智慧化應用場景,提升農村治理效率。當地政府依托“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構建覆蓋全域、統一管理、上下聯動的鄉村治理數字化體系。截
8、止目前烏魯木齊縣已搭建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共計 30 個,累計開通賬號30 個,已開通村干部賬號 306 個,已搭建智慧大屏 43 個,已安裝攝像頭 8765 部,真正實現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組織振興、產業興旺,助力數字鄉村全面振興。一、烏魯木齊縣政府實施具體措施(1)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質量和覆蓋深度。烏魯木齊縣開展農村地區 4G基站補盲建設,逐步推動 5G 和千兆光纖網絡向有條件、有需求的鄉村延伸。目前已投資 1300萬對于廟爾溝景區等十地進行 5G 信號覆蓋,新建 15 個基站對偏遠信號薄弱區域進行優化覆蓋,上半年已經投入 270 萬,完成三鎮三鄉,架空入地、飛線整治
9、350 余處。(2)打造全方位的“鄉村振興智慧大屏”,實現鄉村治理可視化。構建具有鄉村特色的“千村千面”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助力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基于公共監控盲區,通過攝像頭+外接音柱,打造農村信息通知應用“云廣播”,適用于疫情應急通知、黨建宣傳、自然災害通知等,滿足農村信息傳播需求和幸福鄉村建設要求。(3)推進信息惠民工程,提高鄉村數字服務水平。鄉村電視臺為村民提供電視娛樂及周邊生態旅游的推廣,以電視為載體,結合信息化技術手段,打造了村鎮政務及便民服務平臺等多項服務應用,實現了便民服務繳費、相關政策法規、辦事指南、社區公告、民生訴求以及問卷調查等功能。(4)推動數據共建共享,縮小城鄉“信息鴻
10、溝”。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分為電腦網頁端和手機小程序兩部分,包含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組織振興、產業興旺五大功能模塊,以報表平臺、知識平臺、政策平臺為主體建設數據中心,搭建動態監測大屏駕駛艙,實現對產業、人員、就業、收入的實時掌握。二、全面推行黨、政、村務網上公開,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共享 首先是依托“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實現黨務、政務、村務等網上公開,收集和受理組織、群眾等反映的意見建議及相關數據文件,有效提高了鄉村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同時實現代繳水電氣費、相關政策法規咨詢、辦事指南等便民服務,提升了農村治理效率。其次通過“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自上而下匯集,推動信息共享
11、,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行業信息化重復建設和運行成本,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從而減少人力投入,節省行政開支費用,縮小城鄉“信息鴻溝”。庫爾勒市:數字化賦能香梨產業轉型升級庫爾勒市:數字化賦能香梨產業轉型升級 庫爾勒市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南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因盛產馳名中外的“庫爾勒香梨”,又稱“梨城。庫爾勒市結合本地特色,利用衛星遙感及物聯網技術,加大庫爾勒香梨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技術集成推廣力度,推動發展國家庫爾勒香梨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支持現代庫爾勒香梨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建設國家香梨大數據平臺,實現對庫爾勒香梨生產的全
12、方位管理與控制。一、搭建農業系統平臺,統籌協調推進 1明確項目實施技術架構。系統基于統一時空基準,加強對香梨種植區基礎地理信息、遙感數據產品及專題數據產品等多源信息統一引接及管理。利用高分專項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技術架構,實現多源信息組織管理、關聯與綜合展現等功能。同時,系統兼具良好的擴展性和應用型,逐步帶動上下游產業,增強數據匯總分析能力。2創建香梨農業一張圖模式。借助農業大數據技術,以數據為核心,全面集成遙感影像等動態數據,構建多源異構數據分析、顯示的核心功能倉庫,快速搭建可視化的農業數據展示平臺,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3落實項目分步實施原則。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指導原則,結合數據
13、的搜集整理實際情況分步驟、分階段實施軟件及數據庫研發、數據采集(含監測設備)及聯試部署,逐步實現減少香梨種植成本,促進香梨行業建立標準規范,提高香梨生產管理水平。二、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應用 通過高分遙感在香梨基礎地理資料調查、果品種植規模監測、果園災害監測與預警、果園動態管理監測等方面的應用,為發展智慧農業提供決策依據,為果品科研院所、大型果品企業、果商及果農提供智能化種植服務及定制化的增值服務,促進庫爾勒香梨的轉型升級及供給側改革,促進香梨的可持續發展,帶動果農增收,推動庫爾勒市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吉木乃縣:智慧賦能吉木乃縣:智慧賦能,搖響牧民增收搖響牧民增收“駝鈴駝鈴”吉木乃縣地處
14、新疆阿勒泰地區西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2020 年吉木乃縣成功申報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當地聚焦傳統畜牧業數智化轉型,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進“萬駝園”產業園區智能化升級,帶領牧民走上鄉村振興致富路。一、吉木乃縣牧業智慧賦能(1)架起園區通信高速路。吉木乃縣“萬駝園”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是駱駝產業扶貧項目,是全國最大規模的駱駝養殖基地。自 2019 年開啟建設以來,積極配合國家扶貧建設項目,目前園內已實現光纖寬帶網絡及基站三個扇區 4G 信號全覆蓋,解決了萬駝園公司與當地養殖戶的通信需求。(2)推進智能設備運用場景?!叭f駝園”引進先進設備,可實現為駱駝進行 B 超檢測;還為駱駝佩戴定制 5G 智慧
15、項圈裝置,不僅可以實現一鍵牲畜定位、運動檢測、產量配種、圍欄報警等功能,還可以及時跟蹤監測到每一頭駱駝的體重數據,以便精準飼喂,實現標準化養殖。(3)完善生態環境修復。通過實施園區荒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運用種植地自動灌溉技術,種植適宜當地生長且駱駝喜食的草類。如今,萬駝園產業區的草原植被覆蓋率已提高到 50%,“播撒草籽輪牧”的運作模式,長遠規劃了草場生態修復,不僅有效解決了集中養殖駱駝飼草料供給問題,還在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4)充分發揮產學幫帶作用。通過采取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畜牧科技學院等科研院所開展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開展標準駝養殖繁育,編制駝
16、養殖新疆地方標準 2 個、實用新型專利 1 項,培育高產優質奶駝。依托“新疆吉木乃駱駝科技小院”,構建形成以聚焦特色產業、突出優勢專業、打造高水平技術服務團隊、職稱學科建設、強化人才培養的產學研融合模式。(5)引育結合完善人才鏈。持續深化政校企合作,與疆內外大學就“人才+產業”發展簽訂三方框架合作協議,引進相關技術專家人才。成立“吉木乃萬駝園駝養殖人才工作室”,吸納駱駝養殖所需的駝養殖技術、疫病防控與治療、飼草料種植等人才,搭建人才培育平臺。同時,做好本土“田專家”“土秀才”培育幫帶工作,完善各層級人才鏈。二、牧業“智慧化”成果 吉木乃縣每年有近 2200 萬元的收入來自駱駝產業,通過對“萬駝
17、園”產業園區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至少讓 1051 戶牧民受益,通過租賃草場、養殖駱駝、在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 6000 余元,帶動了 5 個村集體年均增收 10 萬元?!叭f駝園”真正成為帶動農牧民增收、促進就業的“扶貧園”、駱駝喜食植物的“植物園”、荒漠草場生態修復的“示范園”,實現生態、科研、旅游并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有機牧場,真正實現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和旅游富民。皮山縣:電子商務服務村點負責人安外爾艾爾肯的致富路皮山縣:電子商務服務村點負責人安外爾艾爾肯的致富路 皮山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南端,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境縣。2018 年皮山縣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
18、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搶抓機遇,圍繞石榴、杏子、雪菊、核桃、紅棗等特色農產品,主動對接淘寶、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全力拓展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為皮山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促進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取得實效。皮山縣電商辦和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藏桂鄉亞博依村村民安外爾艾爾肯提供電腦、打印機、電視、貨架等基礎設施,提供農村電商技能培訓,幫助他開設網店,教會使用便民服務系統,通過努力安外爾成為了亞博依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站長。當了站長的他不斷完善電商營銷服務體系建設,優化升級農村電商治理模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亞博依村的文化底蘊和特產,具體實施以下措施。(1)打開農產品線上銷路
19、。亞博依村產的石榴、紅棗、核桃等農副產品,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直賣不上好價錢,安外爾將農副產品上架到自己的抖音小店和微信小程序商城,利用維吾爾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帶動產品直播銷售,將村里的土雞蛋賣到了縣城,將紅棗、核桃賣到了內地。目前,安外爾共幫助本地農民代銷價值 90 多萬元的農副產品,幫助不少農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通過電商平臺,農副產品銷售價格比在線下高出 20%。(2)拓展業務,帶動就業。為了更好的服務村民,提高收入,安外爾向電商服務中心提出了開設公司的想法,縣電商服務中心幫助安外爾進行企業注冊、稅務登記,依托現有電商服務站點,開設了皮山縣安心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并幫助他注冊了微信
20、公眾號,搭建了微信小程序,截至目前,在線上實現了為村民提供家用電器安裝、地毯清洗、搬家搬廠、外賣配送等 30 多種服務項目,每天可以接到幾十個訂單,業務逐步拓展到皮山縣 16 個鄉鎮和城區。目前,安外爾艾爾肯的站點月平均營業額 25 萬元,月純收入 10 萬元以上;直接帶動就業 33 人,員工月均工資 3800 余元;累計帶動 90 余人就業創業;月平均服務群眾近 400人次,累計服務本鄉鎮及附近鄉鎮群眾 1100 余戶,4000 余人次。民豐縣:直播電商助農致富增收民豐縣:直播電商助農致富增收 民豐縣位于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民豐古稱尼壤、尼雅,是絲路南道上的重要驛站。2022 年
21、,民豐縣引入了中國聯通和田地區分公司作為縣域電子商務的運營服務商,聯通公司借助自身遍布全國的資源優勢,派來了有著十余年電商運營經驗的資深團隊,負責民豐縣的電商運營工作,專心培育尼雅公主直播團隊。不斷向外輸出當地文化,以文化直播帶動農副產品的銷售。首先明確目標,培訓主播。邀請專業的老師為民豐縣的主播“小迪們”訓練標準普通話、學習理論知識和直播帶貨的基礎技能。開通“尼雅公主”抖音賬號,賬號開設僅 2 個月,發布短視頻 70 余條,觀看量已達 50 萬人次。其次夯實基礎,打通銷路。開設了“真攢勁安全食材”的抖店,同時在烏魯木齊租用前置倉,為主播們提供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打通全國銷售渠道,產品 95%以
22、上為民豐青皮核桃、和田大棗等新疆各地的名特優農產品。集中倉儲物流提高了議價能力和消費者收到產品的時效,大幅降低了運費成本。最后示范引領,帶農增收?!澳嵫殴鳌眻F隊除了自己下功夫對民豐縣進行宣傳以外,每個月都會安排 10 次以上的公益活動,走進民豐縣的農業企業、種植和養殖合作社,進行公益助農直播,在“小迪們”的影響下,民豐縣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成員們學會了通過電子商務這種方式快速宣傳自己的產品,獲取更多的產品訂單信息。在專業運營團隊的培育下,尼雅公主直播團隊進步飛快,2022 年 6 月 17 日的“618 大促直播”中,直播時沖到了新疆地區人氣榜第 8 名,6 月 21 日尼雅公主直播間被選撥為
23、“潛力新主播”,抖音官方已開始對“尼雅公主”進行 1 對 1 指導;2022 年 7 月在天津開展的“和田優品”展會上,“尼雅公主”為民豐縣的 6 家赴天津的參展企業開展現場直播帶貨及宣傳活動,短短 3 天時間銷售額達 40 多萬元;截止 2022 年 7 月底,民豐縣全縣的電商交易取得了質的飛躍,每月發出的快遞包裹數從 1 月份的 2.06 萬件,7 月份提升到 4.17 萬件,增速實現了翻番,收到的快遞包裹數量從 1 月份的 1.18 萬件,7 月份快速提升到 6.17 萬件,增速達到 423%,電子商務在民豐縣經濟和貿易體量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新疆西域傳奇網絡科技公司:新疆西域傳奇網
24、絡科技公司:“科技“科技+電商”助力阿圖什無花果電商”助力阿圖什無花果產業升級產業升級 阿圖什市是無花果之鄉,公元 10 世紀開始種植,種植歷史超過 1000 年,品種為早黃無花果(大黃無花果)。因為無花果貯存、外銷運輸成本高,導致銷售困難,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2015-2020 年種植面積連續下降,現種植面積 3000 畝左右。新疆西域傳奇網絡科技公司(下簡稱西域傳奇)是新疆最有影響力的縣域電子商務運營企業之一,2019 年起承擔阿圖什市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運營工作,基于阿圖什市無花果的獨特性、對農戶增收有積極作用,西域傳奇在阿圖什市商工局的指導下,開始通過科技、電子商務等多種手段推動阿
25、圖什市無花果產業升級。一、以規劃為引領助推產業鏈升級(1)由政府牽頭,制定無花果產業發展規劃。阿圖什市商工局牽頭先后制定阿圖什市 2022 年農村電商提質增效重點工作計劃、2022 年阿圖什市農村電商助力無花果產業升級計劃,通過規劃引領無花果品牌化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引入保鮮技術,延長無花果保質期。西域傳奇針對無花果保鮮難題(常溫運輸僅1 天保質期),通過引入“氣調保鮮技術”的科技賦能方式將無花果保質期從原來的常溫 1天、低溫 3-5 天延長至低溫 15-21 天。(3)制定規范標準,降低流通損耗。西域傳奇邀請無花果種植方面的農業專家、鮮果銷售方面的市場專家深入阿圖什市開展調研分析
26、,發現采摘、貯存、分級與品控、分裝、運輸等 10 個方面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聯合開發“阿圖什鮮食無花果行業采摘標準”、“阿圖什鮮食無花果行業保鮮貯存標準”、“阿圖什鮮食無花果行業冷鏈流通標準”、“阿圖什市鮮食無花果行業分級標準”等 4 個行業級規范標準,將鮮食無花果的壞損率從原來的近50%降低至 5%左右。二、拓展對接銷售渠道 對接內地上千個銷售渠道,將阿圖什鮮食無花果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等 13 個內地省市。截止 2022 年 9 月,累計完成無花果收購近 90 萬枚,118 元/24 枚裝的無花果累計實現銷售額近 500 萬元;助農增收近 140 萬元,短期帶動就業 700 人次
27、,增收近 11 萬元;通過市場化方式,將無花果價格單果通貨收購 0.4 元/枚提升至 1.2 元-1.5 元/枚,幫助農民單果增收 200%。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遙感監測助力智慧農業發展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遙感監測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疆天科技)專注從事農業耕種全程可追溯體系、農情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數字農業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是能夠實現棉花、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管理全程遙感監測、實時分析及配套技術商業落地的科技公司。一、“遙感+農業”開啟智慧農業 疆天科技上線數字農業全程遙感監測及社會化服務平臺,功能涵蓋棉花等大田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全程監測、產量評
28、估、歷史追溯等環節的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建模等,為農業生產、服務、監管提供數據支撐,為農作物種植經營主體、農資生產服務企業、金融保險機構提供科學、高效、可追溯的管理方案,提高農作物種植數字化水平,實現提質增效、節本增收。作為數字農業底層數據平臺,各類監測模型能夠與農業生產管理各環節有機的結合。如旱情監測與灌溉智能化融合應用,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對田塊進行旱情監測與分析,識別重旱區域,智能灌溉節點將基于不同旱情狀態,進行定時定量的補水灌溉措施,從而保障農田旱情與灌溉用水策略的有序調配。在病蟲害發生不同階段,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對農田病蟲害區域進行監測與識別,并根據歷史農事記錄與農藝策略生產施藥處方圖,
29、以此指導智能農機裝備的精準變量施藥。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農田進行植被養分監測,通過反演數據及農藝策略形成植被養分、施肥處方建議等結果,進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水肥一體化智慧調控策略。二、“智慧農業”發展成效顯著(1)政府及行業部門應用。依托衛星遙感技術,及時查看示范基地作物生長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對示范農戶配套種植管理提出建議與栽培管理方案,為農戶減少用藥成本及管理成本的損失;蚜蟲高爆發期,第八師石河子總場通過遙感監測結果,從宏觀綜合防治角度指定病蟲防治策略,避免了蟲害蔓延造成的產量影響;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植保站連續三年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及健康度算法,分析博州歷年枯黃萎病害發病區域,并制定下一年度的
30、作物輪耕、品種替換方案,降低了時間及人力成本,避免了種植過程中因防治不及時而遭受產量損失;第八師石河子總場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支撐,開展土地利用現狀摸底調查工作,對農戶土地承包情況進行校驗,清查出一批還林地、復耕地及濕地保護區侵占情況,有效支撐了國土規劃用地及環境保護工作。(2)涉農企業應用。企業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平臺,將棉種繁育基地納入遙感監測服務平臺中,加強了棉種良繁管理工作,優化棉種特性,以差異化品種特性滿足南北疆棉種銷售推廣工作;新疆沃達農科、心連心能源化工等肥料企業,通過遙感數據評價水肥施用情況,擴展了農化企業產品價值,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山東禾悅生物聯合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展
31、增產套餐,2021 年增產套餐在全疆推廣應用面積超過 10 萬畝,增產效果達標率超過 98.5%,以 2021 年新疆籽棉平均交易價格 10.3 元計算,累積增加棉農收益 3150萬元;中國銀行沙灣市分行通過遙感衛星高頻次的監測數據及土地數字化平臺,將農戶種植面積、作物類型、歷史及貸款等主要信息,匯總成農戶信用資產檔案,為銀行提款發放、貸款戶管理、風險防控提供數據支撐;新疆奎屯延線兵團第七師墾區遭遇罕見的冰雹災害,疆天科技利用衛星影像對此次災害進行了監測評估,72 小時內完成了受災區域面積核算與災害等級評價,為理賠人員快速響應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撐,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災后定損的查驗時間。(3)合作
32、社、農戶應用。沙灣縣天忠農民專業合作社借助“疆天棉圖”平臺多項監測功能對棉田進行精細管理,2021 年合作社 12 萬畝棉田平均產量超過 510 公斤/畝,品質及一致性均符合優質棉要求;輪臺縣陽霞鎮種植戶顧勇敢通過“疆天棉圖”智能終端把 30 塊分散的地塊集中進行監測和分析,并利用監測功能實時對比不同品種之間的表現差異,并結合最終產量追溯不同品種管理方案,為 2021 年的栽培管理提供支持;奇臺縣小麥種植戶池嘉烈應用衛星遙感監測,提高小麥管理水平及產量,小麥產量較 2019 年平均增產 60-80 公斤/畝。新疆西帕云地農服科技有限公司:爭做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新疆西帕云地農服科技有限公司:爭做
33、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的排頭兵的排頭兵 新疆西帕云地農服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西帕云地農服)是國內領先的數字農業綜合運營服務商,2020 年 7 月上線“云地農服”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種植過程、采收交售及農機、農資等全環節數字化服務,為加工企業提供加工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化種植流程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服務。一、西帕云地農服農業生產數字化步驟 第一步是建設空天地一體的農業數據采集系統,使用衛星、無人機、物聯網設備、農業測繪人員收集土地地理信息、種植戶信息、種植品種信息、作物長勢信息,并對數據進行統一清洗,將非標準化的農業信息轉化為可交易的數字資產數據。第二步是打造創新的交易平臺和交易模式,既
34、能在作物生長期對整塊地的未來總產量進行銷售(賣“期貨”),又能在作物采收期對地塊內的產品進行銷售(賣“現貨”),從而實現基于數字化資產的交易,引導單品單收,實現一次變現。第三步是由市場研發團隊通過產品行業標準將農產品采購商的產品需求分解成產品品質要求、產品總量需求和產品產地需求,最終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并向農業種植戶和合作社完成需求傳導,引導農戶進行定制化種植。第四步是由農技師團隊將市場終端的產品需求轉化成農戶全流程的種植服務,通過品種選定與銷售、水肥方案與銷售、植保方案與銷售、農機農技服務與協調,以交易帶銷售,以服務促銷售,實現二次變現。二、西帕云地農服農業生產數字化成效(1)農業要素數字化。服務 30 萬畝土地,涵蓋工業番茄、甜菜、棉花、辣椒、玉米、小麥六大作物,明確每個地塊的地理信息、實際種植戶與種植作物品種,實現農業要素數字化。(2)為農戶提供全程解決方案與落地運營服務。包括品種選定、水肥籌劃、植保方案、農機作業、農產品拉運等環節,實現番茄畝產提高 25.33%,固形物含量提高 13.04%;甜菜畝產提高 21.82%,含糖量提高 8.33%;棉花畝產提高 15.11%。(3)實現單品單收,提質增效。合作番茄廠平均收購價提高了 12.93%,但噸醬成本下降約 480 元;合作糖廠平均收購價提高 13.95%,但噸糖成本下降約 3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