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研究院: 2022伴隨診斷行業研究報告:出海正當時下沉路漫漫(5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蛋殼研究院: 2022伴隨診斷行業研究報告:出海正當時下沉路漫漫(56頁).pdf(5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前言前言近年,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精準醫療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靶向藥和免疫治療藥物以前所未有的精準締造了抗癌神話。精準的藥物需要精準的診斷,確定了分型才能對點下藥,伴隨診斷應運而生。如今,伴隨診斷已成為用藥前不可或缺的檢測環節,是體外診斷的核心細分領域,進入商業化階段。政策上針對伴隨診斷進行規范,技術上百花齊放,模式上顯現差異化,伴隨診斷市場格局已然形成。新的活力源自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技術上,主流技術 PCR、IHC、FISH 基因測序或多或少有升級,新興技術如單細胞技術、質譜、多組學技術顯現出新能量,AI 賦能閉環,技術成功應用于臨床需要滿足怎樣的“金標準”?模式上,LDT 在醫院
2、試點開始落實、出海增勢明顯、下基層鮮有嘗試、共建實驗室充滿爭議、和藥企共同開發逐漸興起,每一種模式的發展邏輯是什么?接下來的走向會如何?帶著問題,我們與超過 15 家企業、近 30 位專家進行溝通,撰寫了2022 伴隨診斷行業研究報告,主要探討伴隨診斷在腫瘤領域的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就技術、模式和支付方面,我們得出以下結論:技術上,主流技術與新興技術共促進。PCR 和基因測序升級至三代,mIHC 可實現多重標記、快速 FISH 雜交更快。單細胞技術從細胞的維度解讀分析,質譜是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中重要的分析技術。未來,多技術、多組學平臺將共同促進行業發展,同時,AI賦能閉環。技術能成功應用于臨床
3、除需滿足基本特征如靈敏性、穩定性外,還可用標準化、簡便性、通量、技術成本、人才成本這 5 個維度衡量技術應用潛力。模式上,LDT 進院即門檻,認可有差異。國內或以 LDT 進院而非設置獲批途徑的形式建立門檻,不管是以共建實驗室,還是與試點醫院合作的模式,LDT 進院都是壁壘。壁壘之下,產品的認可度必然不同,大三甲醫院試點的 LDT 產品獲批難度必然比在二級醫院或第三方檢測機構試點的獲批難度小。同時,LDT 產品在哪里落地將是一個新的衡量標準,就監管難度來說,這一階段的 LDT 試點醫院更容易在公立大三甲醫院落實。支付上,醫保加速擴容,PCR 或最先迎來集采。結合腫瘤基因檢測項目以往的動態,及2
4、022 年 10 月 12 日國家醫保局對其納入醫保以及帶量采購給予的回應,我們認為,長期來看,腫瘤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有利于伴隨診斷項目在醫院的開展。短期來說,NGS因其成本高、大 panel 研發耗資高,醫??蛛y覆蓋。同時,PCR 應用廣泛、發展較成熟、成本較低,或最先迎來集采。目錄目錄第一章 概況:政策逐步規范,超百億藍海市場.11.1 政策:國內進入調整期,將不斷規范.11.2 融資:近 3 年 53 家獲融,最新融資 B 輪最多.31.3 市場: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巨大.4第二章 技術:四類主流技術升級,三類新技術加速應用.72.1 主流技術有升級,PCR 和 NGS 是主力.72.
5、2 新技術進行時,多組學雛現.132.3 AI 賦能病理解讀和生信分析.19第三章 商業化:出海正當時,和藥企共開發方興未艾.213.1 主流:院內、院外模式互補共存、監管不一.213.2 渠道:出海近年增勢明顯,下沉尚處早期.233.3 延伸:院內共建實驗室、和藥企共同開發.28第四章 趨勢:LDT 優先落地三甲,伴隨診斷醫保擴容.344.1 技術:主流技術與新興技術共促進.344.2 監管:LDT 進院即門檻,認可有差異.344.3 支付:醫保加速擴容,PCR 或最先迎來集采.35第五章 企業案例.375.1 邁杰醫學打造伴隨診斷整體解決方案.375.2 慧算基因布局 AI+精準診療,提供
6、全面解決方案.395.3 譜天生物基因-蛋白-代謝“三位一體”多組學分析.415.4 闊然生物布局 NGP+NGS,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435.5 康錄生物FISH 和 PCR 共發力,打造精準診斷.455.6 艾沐蒽提供免疫驅動醫學解決方案.475.7 賽諾特生物深耕腫瘤診斷,提供病理完整解決方案.49圖表目錄圖表目錄圖表 1美國伴隨診斷政策發展階段.2圖表 2我國伴隨診斷政策發展階段.3圖表 3近 3 年涉及伴隨診斷領域的企業融資統計.4圖表 4全球與中國伴隨診斷市場規模.5圖表 52018 與 2023 年中國腫瘤市場的療法分類比例.5圖表 6主流技術升級前后特點對比.7圖表 7PCR
7、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8圖表 8NGS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9圖表 9IHC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9圖表 10FISH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10圖表 11FDA 和 NMPA 獲批試劑技術占比統計.11圖表 12主流技術及其升級技術成熟度和市場規模分析.13圖表 13單細胞測序和質譜流式聯合分析.15圖表 14主流技術及其升級技術特性分析.18圖表 15新興技術特性分析.19圖表 16院內院外模式特點.21圖表 17院內院外模式關系.22圖表 182019-2022 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各品類情況.24圖表 19不同區域市場伴隨診斷產品注冊難度和成熟度
8、分布.25圖表 20伴隨診斷下沉基層三階段.28圖表 21伴隨診斷產品開發的 3 種模式.30圖表 22邁杰醫學伴隨診斷整體解決方案.37圖表 23慧算基因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綜合競爭策略.39圖表 24新型納米顆粒低豐度蛋白富集技術流程.41圖表 25闊然生物商業模式布局.43圖表 26康錄生物快速 FISH 原理.45圖表 27艾沐蒽免疫驅動產品.47圖表 28賽諾特生物免疫組化完整解決方案.49第 1 頁 共 52 頁第一章第一章 概況:政策逐步規范,超百億藍海市場概況:政策逐步規范,超百億藍海市場伴隨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CDx)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細分領域,能夠為患
9、者提供針對特定治療藥物的治療反應信息,有助于確定能夠從某一治療產品中獲益的患者群體,從而保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治療效率并降低無謂的治療開支。伴隨診斷是腫瘤治療進入靶向、免疫的精準化階段后的重要產物?;诨驕y序的腫瘤伴隨診斷,能夠一次性針對基因組特定區域進行檢測,更快地發現復雜變異,為臨床診療方案提供更精準的解決方案。據 Jorgensen&Hersom 在 2016年發布的數據,過去 15 年內批準的靶向藥物中,有伴隨診斷藥物的客觀應答率(ORR)為 41%-80%,相比之下,沒有伴隨診斷的藥物客觀應答率僅為 7%-45%。此外,以 PD-1/PD-L1 類藥物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
10、療取得了較傳統療法更為出色的臨床效果,但只有約 20%40%的患者對免疫治療具有應答,這就需要用到伴隨診斷來找到獲益的患者群體。伴隨診斷涉及的疾病領域可細分為腫瘤學、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及病毒學。其中,腫瘤是伴隨診斷發展最快的疾病領域,主要原因是腫瘤生物標志物檢測方法學的迅速發展,以及越來越多可成藥靶點被發現。本章主要分析伴隨診斷行業的國內外政策、國內涉及伴隨診斷領域的企業近年融資情況、國內伴隨診斷市場規模及驅動因素。1.1 政策:國內進入調整期,將不斷規范政策:國內進入調整期,將不斷規范伴隨診斷起源于精準醫學,近年在全球有廣泛應用。伴隨診斷行業起步最早、發展最成熟的是美國,從美國的
11、監管政策來看,藥物和試劑盒共同開發是底層邏輯。目前,美國伴隨診斷行業的發展已處于成熟期。第 2 頁 共 52 頁圖表 1 美國伴隨診斷政策發展階段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其中,FDA 于 2011 年發布的伴隨診斷指南草案指出,伴隨診斷試驗是一種用于確認藥物的安全有效性體外實驗,它應該包括以下三方面:確定最有可能受益于該特定藥物的患者;區分出那些最有可能受特定藥物損害(增加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患者;監測治療反應,據此調整方案(如藥物使用的時間、劑量、終止等),提高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見,FDA 賦予伴隨診斷的功能是用于預測療效(有效性和安全性)和監測反應。歐盟最早于 2010 年發布藥物開
12、發中的反思,在藥物基因組學生物標志物和檢測方法共同開發這里提到伴隨診斷。從 2013 年歐盟議會對伴隨診斷試劑定義的修正案,到 2015 年歐盟新版體外診斷試劑法規對伴隨診斷試劑的定義,歐盟對伴隨診斷的監管政策不斷調整,調整后與美國較為接近。于 2017 年明確把伴隨診斷器械歸為 C 類管理,并對符合性評估規定了特殊要求。日本于 2013 年起陸續發布伴隨診斷試劑與藥物申請審批通知、伴隨診斷與藥物開發的技術指引等相關文件,明確伴隨診斷試劑的定義以及“個體化藥物-伴隨診斷試劑”聯合開發的注意事項等。我國伴隨診斷政策處于調整期,未來將不斷規范。我國伴隨診斷相關規范的制定起步稍晚,從 2014 年開
13、始先后推出一系列相關技術審查指導原則,2020 年 CMDE發布了基于同類治療藥品的腫瘤伴隨診斷試劑說明書更新與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與 FDA 指導原則基本思想相似。值得關注的是,2020 年的已上市抗腫瘤藥物的伴隨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第 3 頁 共 52 頁(征求意見稿)中指出伴隨診斷試劑的臨床試驗包括臨床檢測準確性研究和伴隨診斷用途的臨床驗證兩部分。從 2021 和 2022 年的新規我們可以看到,國內也開始鼓勵藥物和伴隨診斷共同開發。整體來看,國內伴隨診斷政策進入調整期,并會在將來不斷規范,市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圖表 2 我國伴隨診斷政策發展階段圖片來源:動脈橙數據庫,蛋
14、殼研究院制1.2 融資:近融資:近 3 年年 53 家獲融,最新融資家獲融,最新融資 B 輪最多輪最多我們對涉及伴隨診斷領域的企業融資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從 2020 年至今,共有 53 家涉及伴隨診斷的企業獲得過融資。我們統計了最新融資輪次,其中 B 輪最多,占 32.7%,除此之外,近 3 年的融資在技術上、模式上多有差異。多以新技術如數字 PCR、單細胞、多組學,以及主流技術的突破為主,模式上,獲投的企業多是以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伴隨診斷業務。目前,伴隨診斷領域規模較大、完成上市的企業有 3 家。整體來看,伴隨診斷商業化相對成熟,頭部企業占領先機,新技術、新模式躍躍欲試,大平臺和小而美并存,
15、基本的市場格局已然形成。按照最新融資輪次排序,如下:第 4 頁 共 52 頁圖表 3 近 3 年涉及伴隨診斷領域的企業融資統計數據來源:動脈橙數據庫,蛋殼研究院制1.3 市場: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巨大市場: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巨大我國伴隨診斷起步晚,發展快。據智研咨詢,全球伴隨診斷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19年高達 37.6 億美元,2016 年至 2019 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25.5%。從市場規模增速上看,該賽道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按 25.5%的增速估算,則 2022 年全球伴隨診斷市場規模將達 74.3 億美元,2025 年將達 146.9 億美元。2019 年我國伴隨診斷的市場規模達
16、27.2 億元,規模增速逐年攀升,2016 年至 2019 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33.3%,增長呈指數態勢。按 33.3%的增長速度估算下,2022 我國伴隨診斷的市場規模為 64.4 億元,2025為152.6億元。目前我國伴隨診斷市場占全球市場體量的比重仍不算高,但自2018年起增速已超全球市場增速,預計未來我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伴隨診斷的市場規模差距將不斷縮小。第 5 頁 共 52 頁圖表 4 全球與中國伴隨診斷市場規模數據來源:智研咨詢,蛋殼研究院制需求是驅動伴隨診斷市場增長的內生因素,政策是利好外生因素。我國伴隨診斷市場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需求和政策。需求驅動包括藥企的需求和患
17、者的需求。首先是藥企的需求,藥物研發是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藥企在做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時,需要篩選能獲益的人群,這里就需要用伴隨診斷產品分型來找到適合的人群。伴隨診斷可以增加藥物研發成功率、縮短時間。另一方面,對醫生和患者來說,精準醫療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醫生在給患者用藥前進行伴隨診斷已成為共識,同時,用藥后的監測也是必須環節,這兩個環節極大地促進了伴隨診斷行業的發展。據沙利文報告統計,中國的癌癥發病人數由 2016 年的 410 萬例增至 2021 年的 470 萬例,年復合增長率為 2.9%,預計將于 2026 年增至 530 萬例,亟需新型干預技術和抗腫瘤藥物的出現;同時,接受靶向治療和免
18、疫腫瘤治療的中國患者人數在 2018 年達到 130 萬,預計到 2023年將達到 330 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將占中國腫瘤市場的 41.2。因此,伴隨診斷的需求會愈加旺盛。圖表 5 2018 與 2023 年中國腫瘤市場的療法分類比例第 6 頁 共 52 頁數據來源:沙利文報告,蛋殼研究院制技術支撐方面,近年伴隨診斷的快速發展主要基于分子診斷的騰飛,如 PCR、FISH的應用、NGS 的接連突破,除此之外,單細胞測序、質譜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將持續為伴隨診斷助力。另外,利好政策是外生推動因素。近年來,伴隨診斷作為精準醫療的重要領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領域。一方
19、面,NMPA加快了針對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的審批流程;另一方面,從 2020 年國家第一次發布針對伴隨診斷的政策以來,2021 和 2022 年政策上鼓勵伴隨診斷和抗腫瘤藥物共同研發,相當于鼓勵伴隨診斷在臨床試驗的更早期階段開始開發,從而增加了伴隨診斷的應用場景。目前,伴隨診斷產品在北京于 2019 年納入醫保,2022 年 10 月醫保局對腫瘤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以及帶量采購給予正式回應,表明“對安全有效、費用適宜且收費標準明確的基因檢測項目,也將有望納入醫?!?。而腫瘤伴隨診斷是腫瘤基因檢測的核心領域,這一回應無疑加速了伴隨診斷產品被納入醫保的進程,從而助力更廣闊的市場。綜上,目前伴隨診斷在國
20、內已進入商業化階段,政策上美國相對成熟,國內進入調整期,近 3 年融資頻繁,以新技術和新模式為主,國內市場起步晚,但需求驅動明顯,發展速度快。國內伴隨診斷政策從 2014 年起步,目前進入調整期,初步建立起和藥企共同開發的邏輯,接下來將不斷規范。據不完全統計,從 2020 年起至今共有 53 家企業獲得融資,最新融資輪次 B 輪最多,占 35.8%,這些融資企業在技術上、模式上多有差異。目前,伴隨診斷企業大規模和小而美并存,市場格局已然形成。我國伴隨診斷起步晚,發展快,近年增速超過全球增速約 8%,預計 2025 年伴隨診斷全球市場規模約 146.9 億美元,國內約 152.6 億元。伴隨診斷
21、需求和政策驅動明顯,預計 2023 年,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將占中國腫瘤市場療法的 41.2,同時,近年 NMPA 加快了針對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的審批流程。伴隨診斷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第 7 頁 共 52 頁第二章第二章 技術:四類主流技術升級,三類新技術加速應用技術:四類主流技術升級,三類新技術加速應用2.1 主流技術有升級,主流技術有升級,PCR 和和 NGS 是主力是主力目前,伴隨診斷領域中應用最廣泛的是 PCR 和基因測序,PCR 和基因測序都經歷了 2 次升級。PCR 的升級包括二代熒光定量 PCR(qPCR)和三代數字 PCR(dPCR),三代相比二代主要在定量分析上有優化,應用最廣泛
22、的是二代熒光定量 PCR;基因測序的升級包括二代高通量測序和三代單分子測序,三代在讀長上更長。同樣,應用最廣泛的是二代高通量測序 NGS。IHC 在研究指標上比較單一,目前多重熒光免疫組化(mIHC)可實現 7-9 種標志物的染色;FISH 技術檢測時間長,目前快速 FISH 技術可將雜交時間由最低 8h 縮短到 2h。上述技術各有特點,在應用上相互補充。我們對這些技術的特點做了梳理如下:圖表 6 主流技術升級前后特點對比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2.1.1 主流技術獲批盤點:主流技術獲批盤點:PCR 獲批最多獲批最多就目前伴隨診斷獲批的產品來看,PCR 獲批最多。截止 2022 年 10 月 14
23、 日,用于伴隨診斷獲批的 PCR 試劑為 55 個、NGS 16 個、FISH 27 個,IHC 的 6 個,我們對 PCR、NGS、FISH、IHC 獲批情況分別進行了統計。在 PCR 獲批的試劑中,除了用于伴隨診斷外,還有用于藥物基因組、腫瘤輔助診斷、病原微生物等檢測。我們針對PCR 獲批試劑中用于伴隨診斷的產品進行統計,如下:第 8 頁 共 52 頁圖表 7 PCR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第 9 頁 共 52 頁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其中,2018 年燃石醫學的“人 EGPR/ALK/BRAF/KRAS 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的 NGS 產品。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獲批
24、的產品均為小 Panel,大 Panel 的臨床試驗的復雜度限制了產品獲批。具體來看,NGS 在國內的獲批情況如下:圖表 8 NGS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IHC 獲批的產品同樣較早,最早在 2014 年,代表的企業有邁新生物等。獲批的產品中除了用于伴隨診斷外,還有用于激素受體抗體檢測等,本次就用于伴隨診斷的 IHC 試劑進行統計,具體獲批情況如下。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免疫治療在國內的興起,PD-L1 的檢測產品在今年實現獲批 2 個。圖表 9 IHC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FISH 獲批的產品較早,最早在 2014 年,代表的企業有安必平等。
25、獲批的產品中除了用于伴隨診斷外,還有用于產前診斷等的試劑,本次就用于伴隨診斷的 FISH 試劑進行統第 10 頁 共 52 頁計,具體獲批情況如下。在以下的試劑中,針對 PML/RARA、BCR/ABL、HER2、ALK基因突變有明確的藥物,其他還沒有明確的藥物。圖表 10 FISH 技術用于伴隨診斷獲批試劑統計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以上是對主流技術的獲批統計,對比 FDA 伴隨診斷領域獲批的產品,國內沒有 CISH、ISH技術下的獲批試劑,布局相關技術的企業很少。另外,FDA獲批的前三名分別是PCR、IHC、NGS,而國內獲批的前三名為 PCR、FISH、NGS,IHC 排名第四,和美國差異較
26、大。隨著免疫治療在國內的興起,IHC 用于伴隨診斷的試劑有望增加。國內試劑的獲批量也反映了相應技術或藥物的發展情況,具體技術獲批的個數和占比情況如下:第 11 頁 共 52 頁圖表 11 FDA 和 NMPA 獲批試劑技術占比統計資料來源:FDA,NMPA2.1.2 主流技術升級概述:主流技術升級概述:PCR、IHC、FISH 均有升級均有升級接下來,我們首先對升級后的技術:數字 PCR、快速 FISH、mIHC 的概念、原理和應用做簡要說明,然后對全部技術的成熟度、在國內發展時長、在伴隨診斷領域市場規模進行分析。數字 PCR 實現了直接定量分析。數字 PCR 是一種新興的核酸檢測技術,通過將
27、每個核酸分子分配到一個獨立的空間內,避免選擇性擴增對擴增結果的干擾,可實現核酸模板絕對定量、稀有突變檢測、拷貝數變異、DNA 甲基化、基因重排等檢測功能。由于數字 PCR 可以實現直接定量分析,被稱為第三代 PCR。憑借其絕對定量、檢測靈敏度高、可在高豐度背景下檢測低豐度靶標,及抗干擾性強等優勢,數字 PCR 技術在 PCR 檢測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過去十年,數字 PCR 市場以每年 20%的增速高速增長,近幾年,數字 PCR 市場熱鬧非凡,國際上,老玩家伯樂、賽默飛持續加注,新玩家凱杰、羅氏紛紛布局。數字 PCR 應用前景廣闊,可用于病原微生物檢測、腫瘤基因檢測、無創產前篩查、測序結果驗證等
28、領域。但目前,大多數醫院采購的數字 PCR 儀器是用于科研層面,主要是其成本高,目前在臨床上未得到普遍應用。數字 PCR 獲批的儀器有 22 個,試劑僅 1 個,由南京科維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 年獲批,用于 HER2 基因擴增檢測。冰凍免疫組化拓展了 IHC 場景、多重熒光免疫組化技術(mIHC)對 IHC 進行了升級。術中冰凍病理診斷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術中急診病理會診,是外科醫生制定手術方案的重要依據,冰凍免疫組化主要用于:(1)確定病變是否為腫瘤以及腫瘤第 12 頁 共 52 頁良惡性;(2)判斷手術切緣是否為陰性;(3)判斷腫瘤是否轉移到鄰近淋巴結或臟器;(4)幫助識別手術過程
29、中某些意外和不確定的可疑微小組織等。冰凍免疫組化與石蠟免疫組化原理基本相同,檢測時間可由原來的 3-4h 縮短到15min,大大提高了輔助診斷效率,實現了應用場景的拓展。冰凍免疫組化產品包括一抗、二抗、輔助試劑等,都有針對冰凍免疫組化的專用備案證。該技術可在術中快速完成特異性蛋白標記,獲得免疫學診斷證據,避免因術中診斷能力不足造成的手術不充分或過度切除,提高術中冰凍的診斷準確率,減輕醫患雙方的負擔。經過大量的臨床應用,冰凍免疫組化在術中冰凍診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正逐漸成為術中冰凍病理不可或缺的診斷手段。其中,賽諾特生物的術中快速 PolyStackerPlus 免疫組化檢測試劑,在美國賽諾特自
30、主開發的“MicroStacker微聚合物層疊法”基礎上,增加了過氧化物酶自主聚合(Poly-HRP)程序,開發出新一代多聚酶偶聯化學“PolyStacker”,提升了聚合物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適用于鼠源或兔源抗體。此外,在病理設備上,賽諾特生物可提供全自動特殊染色儀、快速高通量智能化免疫組化染色機。另一方面,評估腫瘤免疫微環境的檢測技術有基因表達譜、流式細胞術和常規的免疫組化,然而,這些檢測技術仍存在局限,轉錄組和流式細胞術雖然可以分析腫瘤免疫微環境中的分子和細胞,但無法獲得微環境中分子和細胞的原位空間信息。而常規免疫組化雖然能獲得細胞和分子的原位信息,但無法同時獲得超過 3種指標和細胞的原位
31、信息和細胞間的相關作用信息。多重熒光免疫組化技術能彌補基因表達譜、流式細胞術和常規免疫組化技術的不多重熒光免疫組化技術能彌補基因表達譜、流式細胞術和常規免疫組化技術的不足足。該技術基于酪氨信號放大原理,可以在一張 FFPE 組織切片中進行多種標志物染色,通過各標志物在細胞上的單表達或者共表達,識別不同細胞亞群。該技術有三大突破:解決了染色環節的抗體來源沖突的問題,可實現 7-9 種標志物的染色;解決了掃描成像環節的串色干擾問題,提高了圖片的信噪比;解決了圖像分析環節的定量分析標準化的問題。其中,闊然生物于 2020 年在國內開展多重熒光免疫組化技術的臨床轉化研究,布局整套技術平臺,包括 KRM
32、DE 染色試劑盒、KR-HT5 高通量熒光病理切片掃描系統和 KRIAS 醫學病理影像分析軟件,并開發了 7 款檢測產品。同時,闊然生物不斷推動儀器、軟件以及抗體熒光染料等注冊申報。近期,闊然生物與美國 AkoyaBiosciences 達成合作,引進了 PhenoImager HT 儀器并開啟儀器注冊申報??焖?FISH 有效縮短雜交時間?,F階段主用的 FISH 探針雜交時間是 16 個小時,最短不少于 8 個小時??焖?FISH 產品具有如下技術特點:(1)雜交所需時間為第 13 頁 共 52 頁可縮減至 2h,與已上市的熒光原位雜交探針試劑盒所需的 1624h 相比,大大減少了熒光原位雜
33、交檢測時間;(2)顯著的降低非特異性信號,提高探針檢測的特異性、靈敏度和準確率??傮w來看,快速 FISH 在提高檢測性能的同時,可解決出結果慢的痛點??典浬锏目焖偬结樖褂眯滦偷目勾銣缂夹g,在鏡下觀測時間可長達 30 分鐘左右,相比病理科常用的傳統探針延長 1/3-1/2的觀測時間。同時,公司致力于實現 FISH檢測的快速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采用新型生產工藝,康錄已實現 FISH 試劑快速化、檢測設備自動化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據調研,公司將繼續研發全自動掃描設備和自動判讀 AI 軟件,目標是實現樣本進、結果出的全自動 FISH 檢測。最后,我們對上述技術根據成熟度、在國內發展時長和目前在伴隨診斷
34、領域市場規模做出分析如下:圖表 12 主流技術及其升級技術成熟度和市場規模分析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總體來看,主流的技術在國內發展基本超過 10 年,其中,NGS 和熒光定量 PCR的市場規模最大、應用最廣泛,NGS 在近年的技術中發展潛力最大。商業化方面,熒光定量 PCR 已成熟,NGS 還不成熟。2.2 新技術進行時,多組學雛現新技術進行時,多組學雛現本節中,我們主要介紹目前在伴隨診斷應用不夠廣泛、但極具潛力的技術,分析其在伴隨診斷領域可能起到的作用。首先會介紹新技術的概念、原理、在伴隨診第 14 頁 共 52 頁斷中的應用,然后對 AI 賦能伴隨診斷閉環做說明。其中,本節介紹的新技術包括單
35、細胞技術(單細胞測序、質譜流式)、質譜以及多組學技術。2.2.1 單細胞技術單細胞技術創新解讀細胞異質性創新解讀細胞異質性高通量單細胞技術序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進行基因水平分析的單細胞測序,另外一類是進行蛋白水平分析的質譜流式細胞術。單細胞技術可以幫助藥企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高通量藥物靶點篩選、藥代動力學分析、藥效評價等,極大地縮減藥物發現周期、節約新藥研發成本、優化新藥研發管線。(一)(一)單細胞測序單細胞測序基于 NGS 技術,從分子水平揭示細胞奧秘。單細胞測序是基于 NGS 技術,檢測單細胞基因組、單細胞轉錄組、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及單細胞蛋白組,提供細胞間差異的高分辨率視圖,從分子水平揭示
36、細胞奧秘。其中,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且相對成熟的單細胞測序方法之一。單細胞測序的主要流程包括單細胞制備、單細胞分離和文庫制備、測序和初級分析,以及數據可視化和解讀。其原理是將分離的單個細胞的微量全基因組 DNA 進行擴增,獲得高覆蓋率的完整的基因組后進行高通量測序用于揭示細胞群體差異和細胞進化關系。同時,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高敏感性也使得稀有細胞的高效和忠實檢測成為可能。單細胞測序助力腫瘤用藥指導、靶向藥開發和腫瘤微環境分析。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來追蹤癌細胞表征,有助于解決腫瘤發病途徑、耐藥性等演變問題,對未來的臨床決策和合理設計治療策略有重要影響。另外,單細胞測序可以
37、幫助識別不同類型癌癥的生物標志物,為不明原發灶腫瘤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在靶向藥物開發和腫瘤微環境分析有重大的應用價值??臻g組學和系統檢測能力是單細胞測序急需攻克的難點?,F階段空間組學的產品形式和形態有多種,包括熒光原位雜交、亞細胞級別的技術等,不同技術需要適應不同場景,單細胞測序在這方面還需改進。目前,即使是 10X Genomics 的系統也只能檢測 1500 個左右,相對于全細胞表達基因總量來說還太少,且檢出的很多基因相當一部分屬于看家基因范疇,限制了單細胞測序向臨床方向發展。另外,單細胞測序目前存在上游設備壟斷、分選難度大、檢測成本高、檢測流程復雜、數據解讀分析困難等問題,整體處于科研階
38、段。(二)(二)質譜流式質譜流式結合傳統流式和質譜技術,創新檢測單細胞異質性。單細胞異質性的重要性已成為共識,傳統流式技術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局限,迫切需要一種更高效、易用、更多第 15 頁 共 52 頁參數同時檢測的流式細胞技術。質譜流式將傳統流式技術和質譜技術進行組合創新,致力于實現這個目標??傮w來看,質譜流式有以下特點:(1)通道數目非常多,理論上質譜流式目前多達 140 個通道,已經商業化可用的通道數有超過 40 個,大幅度提高了單次可以檢測的指標數目;(2)檢測分辨率超高,相鄰通道之間信號沒有干擾,無需進行補償操作,提高了檢測流程的標準化;(3)檢測靈敏度極高,能夠實現低豐度蛋白的檢測;
39、(4)檢測信噪比高,以鑭系元素作為抗體標簽,其在生物界中含量幾乎為 0,不會出現背景信號干擾。質譜流式在具體實操過程和傳統流式有區別。由于定量方式不一樣,其采集速度相較于熒光流式較慢,不超過 1000 細胞/秒。另一方面,在進行免疫細胞精細亞群分析時,若檢測百分比非常低的亞群,其需要的樣本細胞數目較多,約為百萬級;此外,其產生的數據結構更加復雜,需要處理能力更強的分析工具。質譜流式為腫瘤臨床用藥提供重要指導。質譜流式憑借其超高的通量、靈敏度以及穩定性等優點,適用于免疫、腫瘤、血液、藥物和遺傳學等眾多研究領域。在腫瘤免疫治療中,質譜流式技術通過對多種標志物組合進行檢測,對經免疫應答藥物治療的患者
40、的外周血及腫瘤組織的免疫微環境特征進行表征,有助于對生物標志物特別是蛋白的深入分析,從而更好地評估治療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尋找預后相關生物標志物、為臨床用藥提供重要指導。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傳遞從 DNA 到 mRNA 轉錄再到功能蛋白表達的各個環節都會受到多種因素調控,細胞蛋白表達量與 mRNA 表達量的相關系數大約只有0.36-0.5,而蛋白質是生命功能的直接調控元件。免疫治療藥物開發的靶標均針對于蛋白,質譜流式能從單細胞維度直接檢測蛋白質水平的變化,因此,其在免疫治療藥物的伴隨診斷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宸安生物在關鍵技術如金屬標簽試劑和單細胞進樣系統等方面有重要突破,其研發的質譜流式系統的多項
41、核心性能如分辨率、靈敏度、檢測限、TOF 采樣頻率等國際領先,量產產品 Starion 星瀚質譜流式系統通過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的專業檢測機構對儀器進行了全方位的性能評估,獲得二十余項醫療器械和診斷試劑盒注冊證。同時,對于關鍵差異細胞亞群,單細胞測序和質譜流式可從基因和蛋白層面聯合分析,從而對單亞群蛋白質組分析,展開差異蛋白分析、表達模式分析、GO 富集分析、通路分析以及蛋白互作。圖表 13 單細胞測序和質譜流式聯合分析第 16 頁 共 52 頁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2.2.22.2.2 質譜質譜分析蛋白的強大工具分析蛋白的強大工具質譜,指將樣本中各組分電離,生
42、成不同荷質比的離子,經電場作用形成離子束進入質量分析器,不同質荷比的離子聚焦在不同點上得到質譜圖,從而確定其質量進而進行組分的定性分析。譜峰強度與化合物含量有關,據此進行定量分析。質譜助力臨床蛋白質組學上的標志物開發。與傳統免疫分析方法相比,質譜可以在蛋白質組層面對某種疾病進行整體、全面地分析,包括蛋白翻譯后修飾和源自基因組畸變的變體。一次質譜分析可以同時準確測定數十種蛋白,實現多項指標聯合檢測的目的,質譜通過測定目標蛋白的特異性肽段的水平來準確地表征目標蛋白的水平,其特異度更好。這些優勢不僅鞏固了基于質譜的臨床蛋白質組學在標志物開發方面的優勢,而且加速了其向常規分析和臨床實踐的轉變。質譜和色
43、譜聯合使用可為腫瘤診斷、治療提供重要指導。在代謝組學研究中,質譜和色譜聯合使用可提高分離能力和靈敏度。代謝變化發生在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表現為增殖、侵襲、轉移等特點。所以,使用生物質譜、代謝組學方法分析患者的代謝水平,不僅能進行腫瘤生物標志物的分析,也能為腫瘤診斷、治療提供重要指導。核酸質譜技術助力腫瘤基因檢測?;驒z測的方法很多,但這些技術使用期間耗時、耗力,成本也較高,還需要研發新技術。核酸質譜技術是將 MALDI-TOF-MS作為基礎,涵蓋 PCR 技術的靈敏度、芯片技術的高通量和質譜技術的高精確特點。第 17 頁 共 52 頁目前,核酸質譜主要應用在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融合、DNA
44、甲基化以及高通量檢測。如使用 RT-PCR 和質譜技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EGFR 基因突變情況進行檢測時發現,兩者檢測結果一致,故臨床應用質譜技術可對患者的基因突變狀態進行快速檢測,且該方法的成本低,具有高通量、高靈敏度和全自動化特點。2.2.3 多組學技術多組學技術系統性思維實現更精準系統性思維實現更精準多組學技術雛現,體現生物學的系統研究思想。組學(Multi-omics)研究是探究生物系統中多種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等,這些物質共同影響生命系統的表型、性狀等。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組學研究不斷深入,通過對各組學
45、進行高通量測序并對數據整合研究,可以全面和系統地了解基礎研究、臨床診斷和藥物研發等領域中多種物質的相互關系。為網絡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手段。多組學技術的應用,體現了生物界認識上從還原論到系統論的過渡。多組學技術中,腫瘤是最先應用領域。在多組學研究中,人們從多分子層次出發,從多維度呈現生物系統中立體的生物學過程。更重要的是,多組學還提供了不同細胞和組織類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視圖,而不僅是基因組的單獨靜態快照。這將使人類更為全面地了解身體狀況,推動個性化醫療的發展。生物學家 Jean-Franois Deleuze 說:“將多組學應用于癌癥相對容易?!边@里的“容易”是因為腫瘤樣本可
46、以很直接地獲取。但是,其他許多本可從多組學方法中獲益的疾病,其組織樣本和相關表型數據卻存在短缺。另一方面,腫瘤市場的規模龐大且相對成熟,所以,腫瘤將是多組學技術的最先應用領域。多組學技術可提高診療精準度。多組學整合分析的常見思路為:篩選各種目標生物分子,再根據系統生物學的功能層級邏輯,分析目標分子的功能,對轉錄、蛋白和代謝等數據根據協同網絡、協同調控邏輯進行整合分析。通過數據的整合分析,相互驗證補充,最終實現對生物變化大趨勢與方向的綜合了解,提出分子生物學變化機制模型,并篩選出重點代謝通路或者蛋白、基因、代謝產物進行后續深入實驗分析與應用,找到最精準的標志物,從而實現更精準的診療。目前,多組學
47、技術還在臨床轉化階段,但是,我們也看到業內對多組學價值的肯定,期待其進一步應用于臨床,發揮系統的作用。比如,譜天生物基于 NGS、LC-MS/MS、NMR 的臨床檢測分析平臺,對實體瘤患者“基因-蛋白-代謝”多組學信息進行采集、整合分析,彌補單基因檢測受益率第 18 頁 共 52 頁低的局限,有效識別基因功能異常、致癌分子通路異常及腫瘤代謝微環境,將靶向用藥、化療療效、遺傳風險、免疫治療和營養治療等臨床診療方案的精準度推向更高水平。據調研,其靶向藥物適合率相較單基因組學可實現數以倍計的提升。2.2.4 技術應用需滿足技術應用需滿足“金標準金標準”技術能成功應用于臨床需要滿足一些特性。首先要滿足
48、臨床相關性、靈敏性、穩定性這些基本特征,除此之外,還要滿足一些特征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我們通過專家調研選取了 5 個指標,分別是標準化、簡便性、通量、技術成本、人才成本。其中,標準化指技術的注冊獲批規則的完善程度,簡便性指技術是否容易操作。接下來我們分別對主流技術包括 PCR、IHC、FISH、NGS 及其升級技術包括數字 PCR、mIHC,還有新興技術包括單細胞測序、質譜流式、質譜、多組學技術進行這 5 個維度的評分。整體來看,主流及其升級技術中 PCR 的標準化、簡便性程度最高,NGS 的通量最大,IHC 的成本最低;新興技術的標準化程度普遍較低、成本較高,距離成功應用在臨床還有一段距離,
49、當然,這個是大多數新興技術在應用時會呈現的特點。具體評分如下圖:圖表 14 主流技術及其升級技術特性分析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第 19 頁 共 52 頁圖表 15 新興技術特性分析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2.3 AI 賦能病理解讀和生信分析賦能病理解讀和生信分析AI 在伴隨診斷中的應用主要是賦能閉環。從伴隨診斷產品的開發到伴隨診斷產品的使用,在伴隨診斷產品開發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 AI 可以幫助發現創新標志物、進行生信分析,在伴隨診斷產品使用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解讀分析病理。目前階段主要用在解讀分析病理上,用于輔助診斷,解決臨床上的需求。AI 解讀病理在速度、準確率、多重分析上均具有優勢。目前對樣本檢測
50、后的分析和解讀是由醫生來完成的,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問題。一方面臨床醫生的數量不夠,遠遠無法滿足現有腫瘤患者診斷需求;另一方面,從質量上,現在的生物標志物判讀復雜度比之前難度高,量化情況下醫生的重復性低。從這個角度看,AI 是可以輔助、替代醫生,一旦把模型訓練好,儀器的重復性能解決數量和質量問題。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生物標志物的發掘,可能需要對患者分析多個生物標志物,病理醫生基本無法完成綜合分析與量化,AI 則可以實現多重分析、預測模型等,解決復雜問題。例如,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等)存在多種分子亞型,涉及的標志物包括突變、結構變異、表達譜等多組學數據?;?AI 的生信分析助力
51、伴隨診斷產品開發是未來方向。一方面,基于 AI 的醫療器械和傳統器械不同,可以在真實世界中不斷學習與優化,性能不斷提高,真實世界研究在藥品上市時也可以做相關支撐。另一方面,人的基因組有兩萬多個,用 AI技術把基因、蛋白等組學的數據協同分析,為患者精準匹配適合的伴隨診斷產品,這是 AI 在伴隨診斷應用比較長遠的設計。第 20 頁 共 52 頁綜上,伴隨診斷主流技術為 PCR、IHC、FISH、NGS,這些技術均有升級,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為 PCR 和 NGS。同時,新技術如單細胞技術、質譜和多組學技術開始興起,伴隨診斷技術百花齊放。同時,AI 賦能閉環助力病理解讀和生信分析。主流技術有升級,數字
52、PCR 在定量上更優,冰凍免疫組化可實現術中 15min 完成檢測、mIHC 可實現多重標志物的標記,快速 FISH 可將雜交時間縮短至 2h。主流技術 PCR、FISH、IHC、NGS 中,目前獲批最多的 PCR,用于伴隨診斷的有 55個,NGS 被認為是近年潛力最大的。新興技術單細胞技術、質譜、多組學技術近年頗受關注,其中,單細胞技術中單細胞測序和質譜流式可進行聯合分析。AI 解讀病理在速度、準確率、多重分析上均具有優勢,基于 AI 的生信分析助力伴隨診斷產品開發是未來方向。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除了滿足基本特征如靈敏性、穩定性、臨床相關性外,還需 5個特征:標準化、簡便性、通量、技術成本、人
53、才成本??傮w來看,主流技術的標準化、簡便性較高,成本較低;新興技術的標準化、簡便性低、成本和通量高。第 21 頁 共 52 頁第三章第三章 商業化:出海正當時,和藥企共開發方興未艾商業化:出海正當時,和藥企共開發方興未艾本章中,我們先對伴隨診斷主流商業模式院內、院外模式展開分析,然后對伴隨診斷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探索,包括渠道上的探索出海、下沉基層,模式上的探索院內共建實驗室、和藥企合作開發,重點對創新探索遇到的挑戰與解決方案進行探討。3.1 主流主流:院內、院外模式互補共存、監管不一院內、院外模式互補共存、監管不一3.1.1 模式:模式:LDT 和和 IVD 模式互補共存模式互補共存伴隨診斷產
54、品進入臨床端有兩種模式:院內模式和院外模式,一般意義上,兩者的區別在于產品是否獲批,獲批了可以以 IVD 試劑的形式進院,未獲批則只能以 LDT 服務的形式在院外開展,具體模式如下:圖表 16 院內院外模式特點圖片來源:燃石醫學、泛生子招股書,蛋殼研究院制LDT 和 IVD 模式互補、共存。院內市場是香餑餑,合規是進院的壁壘,然而創新項目在初始階段的 LDT 模式當然值得鼓勵。LDT 模式可發揮搶灘潛能,加速市場教育、建立臨床信心,同時,LDT 階段企業要注重收集數據和提高產品性能,助力產品走向 IVD,LDT和 IVD 是互補、共存的狀態。那么,在推廣院內院外模式中,企業怎樣能夠獲得醫院、醫
55、生的青睞呢?除了自身產品性能好外,院內模式中,首先,企業需要給予醫生充分的培訓,比如技術、報告解讀等,初期在三甲醫院配備專業人員指導醫生,線上線下同時培訓。其次,要做一定的宣傳,第 22 頁 共 52 頁比如開展定期的學術會議、區域活動等,擴大影響力。院外模式上,有比較清晰、符合醫生診療習慣的報告解讀可以減少醫生培訓的難度和時間成本,也更有利于醫生接受。圖表 17 院內院外模式關系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3.1.2 監管:監管:LDT 首次有規范,公立三甲醫院試點在即首次有規范,公立三甲醫院試點在即中美差異-LDT 產品是否有獲批途徑。中國批準的伴隨診斷產品都屬于醫療器械中的 IVD產品,可以銷售
56、到中國境內的所有有資質的醫療機構使用。而美國批準的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中國一樣,可以自由銷售的 IVD 產品,另一類則只可以在申報產品的本實驗室(檢測機構)自測使用,不可對外銷售。同樣以 NGS 產品為例,美國也有 LDT 制度,但是美國的“醫保局”CMS(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在 2017 年出臺一個政策,要求可以報銷的腫瘤 NGS 檢測必須是經過 FDA 批準的,所以實驗室會將相關檢測服務向FDA 申請批準,就意味著 LDT 也會面臨監管、LDT 模式有了更高的門檻。國內 LDT 首次有規范,院內 LDT 逐步開始落實。2021 年 3 月 18 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修訂后的醫療器械
57、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其中 53 條就 LDT的使用場景給出了明確的規范要求,這也是政策上首次就 LDT 使用場景和規范層面做出要求。條例要求 LDT 需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下使用:1、國內尚無同品種上市的體外診斷試劑;2、醫療機構內自研自用;3、在執業醫師指導下使用??梢钥闯?,政策上對于創新項目的監管越來越規范。第 23 頁 共 52 頁2021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第四條明確提出:在浦東新區范圍內允許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按照相關要求開展自行研制體外診斷試劑試點。2022 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陳賽娟提
58、交提案:關于大力推進基于“第二代測序”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LDT)開展的建議。這份提案認為,首先應盡快在醫療機構開展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2022 年 5 月 5 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報發布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瞄準精準醫療、智慧醫療需求,依托基因檢測和個體化治療技術進步,構建精準診療平臺和臨床轉化體系,建設國際領先的精準醫療中心,積極支持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LDT)試點,有條件允許 LDT 項目服務于臨床推廣。2022 年 10 月 9 日,上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開展上海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以
59、下簡稱通知)。其中,有關部門遴選確定了 40 家公立醫療機構作為試點單位、確定了 20 家公立醫院為輔導類試點單位參照實施,試點工作為期 5 年。在試點醫院中,涵蓋了綜合類、??祁?、中醫類,既包括市級醫院、區級醫院,也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復旦大學華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等多個頂級醫院均在列。其中,針對產學研一體化方面,明確指出鼓勵有條件的醫院開展自行研制體外診斷試劑試點。LDT 監管或將進入新階段。上海的通知將 LDT 模式在醫院試點的落實向前推進了一步,雖然沒有明確哪些醫院可以開展 LDT 試點,但是單位遴選并公開名單還是首次。但是,業界普遍認為,在公立三甲
60、醫院開展 LDT 的試點概率更大。一方面,在公立三甲醫院開展 LDT 試點讓 LDT 的監管變得更加可控,另一方面,LDT產品本身具有風險,而三甲醫院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強。雖然目前沒有 LDT 更強的監管政策出現,但是能進入到三甲醫院的 LDT 產品的相關企業在研發能力與綜合實力上必然具備優勢。換而言之,能進入試點醫院本身就是門檻,如此來說,LDT監管或將進入新階段。3.2 渠道:出海近年增勢明顯,下沉尚處早期渠道:出海近年增勢明顯,下沉尚處早期3.2.1 出海是出海是 IVD 企業的必經之路企業的必經之路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出海在近兩年迅速火爆,國內企業迎風而上,出海能否成第 24 頁 共 5
61、2 頁為第二增長曲線?去哪里以及怎么去?同時,分級診療、下沉基層是國內醫療發展的重要戰略,那么,在下沉路上伴隨診斷企業將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以怎樣的發展模式比較好?本節中我們重點探討伴隨診斷企業在渠道上的創新,從出海和下沉基層兩個方面探討,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出海是 IVD 企業的必經之路。動脈網在 2022 年 9 月 17 日出海大會的開幕式中分析了出海的背景,主要從國內環境、國外環境以及醫療巨頭企業發展規律這三方面論證了出海的必然性。首先,國內環境上,一方面,伴隨診斷發展迅速,技術積累豐厚,產能大,具備了海外拓展的實力。另一方面,雖然伴隨診斷產品目前離集采還遠,但是醫保局在 2022 年
62、10 月 12 日的回復有望加速腫瘤基因檢測項目進醫保和集采的進程。國內的內卷讓企業不得不選擇走出去。其次,國外的政策環境上,除美國的監管相對完善外,其他國家對伴隨診斷均沒有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市場競爭上國內產品具有性價比優勢,總體來看機會比較大。最后,出海是成為醫療器械巨頭的必然,縱觀國際醫療器械巨頭公司,海外市場均占據其重要營收,國內企業如果想成為巨頭,出海是必選項。同時,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IVD 試劑作為國產替代的代表性醫療器械,出口占比逐漸提升,持續優化醫療器械出口的品類結構。其出口占比已由 2019 年的 1.3%到2022 年上半年的 23%??傮w來看,總體來看,IVDI
63、VD 出海增勢最明顯。出海增勢最明顯。圖表 18 2019-2022 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各品類情況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IVD 企業通過出海開啟了第二增長曲線。IVD 出海是破局之路,不少企業通過出海開啟了第二增長曲線,從 2021 年中國器械上市企業營收占比看,海外營收占比超 70%的企業中,有一半是主營 IVD 的企業,表明 IVD 在海外市場具備競爭優勢。對伴隨診斷企業來說亦然,以艾德生物為例,2021 年海外營收占比為 11.49%,第 25 頁 共 52 頁2022 年上半年占比為 14.57%,增長超 3%。就出海的目的地來說,企業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注冊難度和產品成熟度,其中,注
64、冊難度和產品成熟度呈正相關。就美國、日本、歐洲、中東、東南亞、非洲這幾個市場來說,我們從產品成熟度和注冊難度角度分析如下:圖表 19 不同區域市場伴隨診斷產品注冊難度和成熟度分布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其中,美國是產品成熟度最高、注冊最難的國家,不僅市場空間大,而且如果在美國實現成功注冊,FDA 認證在全球有極高的認可度,能夠帶來較好的品牌價值,產品將具有先發優勢,日本和歐洲注冊難度則相對較低,所以,大中型的企業一般會在歐洲、日本、美國布局;同時,東南亞發、中東、非洲等國家產品成熟度和注冊難度相比較低,是中小企業出海的好的選項。出海主要面臨監管和合作伙伴選擇兩大問題。首先是監管,要想在海外長期發展
65、,必然要注冊。各國的政策環境、監管力度不一,需要企業對海外注冊法規有充分的理解,注冊的流程和國內相似,但在細節上又有不同,比如,是否可以在國內生產、是否由本公司注冊等等。以日本和歐美為例,在日本,上市許可持有人可委托國內外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生產,要在日本境內開辦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必須根據生產類別獲得生產企業許可證,厚生省會對國外向日本供應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進行 GMP 檢查,從而授予其日本的生產許可證。上市許可持有人資格和生產許可證是進行產品注冊的前提,但這兩證不一定由同一家企業獲得,他們之間可建立合同關系。與此同時,日本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關注點是受托生產企業,這與歐美的制造第 26 頁 共
66、52 頁商制度不同。在歐美國家和地區,醫療器械的注冊證書發給制造商,制造商可以讓供應商設計、制造、生產、組裝或加工產品,但其必須保留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權,必須承擔法定責任。歐美制造商對整個供應鏈有管理控制權,整個供應鏈也在美國 FDA 監管清單上,但日本上市許可持有人對供應鏈沒有控制權,只對受托生產企業具有控制權。找到共贏、長期的合作伙伴是出海成功的一半。出海的策略一般有三種:代理商、子公司+代理商、子公司模式。整體來看,國內企業出海在近年基于新冠疫情的原因興起,處于初期階段,主要采取代理商的模式。出海的合作伙伴大致包括經銷商、代理商、藥企、注冊合作伙伴等。能和跨國藥企合作共同開發伴隨診斷產品是
67、最優策略,當然這對企業自身實力要求會高,對經銷商和代理商的選擇上則要注重其渠道能力,合作伙伴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渠道、注冊上的難題,找到共贏、持續的合作伙伴至關重要。內力、外力并用是出海的長久之道?;氐狡髽I自身,成功出海的企業有什么樣的共同點?根據動脈網發布的出海指數,用五大維度評估企業的出海能力,分別是:海外注冊、專利軟著、臨床實力、研發能力和營收狀況,這些是企業需要修煉的內力。同時,我們可以預見,隨著企業自身的不斷修煉,將會有更多企業開啟海外并購之路,或者把握資本的力量撐起海外市場。比如,選擇技術型、渠道型或者兩者兼有的企業,其中,歐美市場技術型企業較多,可成為企業出海并購的最佳選擇。未來,我
68、們也期待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共同探索出海之路,成為巨頭、引領巨頭。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國外的監管也日趨嚴格。比如,歐盟對體外診斷試劑的 IVDR新規于 2022 年 5 月 26 日實行,IVDR 法規對體外診斷類產品重新分類,新規執行之后上市難度增加了許多。如公告機構介入大幅增加、IVD 產品需要更多的臨床證據,同時對供應鏈的監管程度增加。意味著絕大多數體外診斷設備在歐盟的市場準入告別原先“自我聲明”的形式,這將為出海帶來巨大的挑戰。3.2.2 設備、藥品、醫生成為下沉基層關鍵門檻設備、藥品、醫生成為下沉基層關鍵門檻腫瘤精準診療下沉基層尚處早期。目前,伴隨診斷產品在三級醫院的應用很普遍,醫生和
69、患者的市場教育充分,但是在下沉基層這個問題上仍鮮有企業嘗試,敢于嘗試的頭部企業下沉基層項目也不了了之。2020 年,阿斯利康與艾德生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縣域精準醫學管理學院”,欲推動腫瘤精準診療深入基層,最終以阿斯利康調整縣域業務結束??傮w來看,雖然目前基層的市場教育還第 27 頁 共 52 頁不充分,但是,國家支持醫療資源下沉、精準診療的戰略不會變,目前就階段,腫瘤早篩下沉之路逐漸開啟,腫瘤精準診療尚有一段路要走。供給需求難平衡,醫、藥、設備是問題。從需求端來講,基層的癌癥患者體量大、較分散、防癌意識低。據動脈網2022 腫瘤早篩研究報告,約 40%的我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及 43%
70、的惡性腫瘤死亡病例都來自農村,大多患者一經確診即是中晚期,這給治療帶來困難,但是毫無疑問,基層癌癥患者的就醫需求是存在且大量的,然而,基于腫瘤這個特殊的病種,一旦確診患者多會選擇去大醫院就診,為什么基層癌癥患者要舍近求遠呢?這就要看供給端了。從供給端來看,首先,腫瘤醫生分配不均衡,存在極強的虹吸效應;其次,設備和藥是問題。腫瘤的檢查、治療需要精密儀器設備,跟蹤檢查設備、化療設備的投入成本讓二級醫院望而卻步,更不用說靶向藥在基層的供應了。分級診療才能分級檢測。供給不足的原因除了需求端的健康意識和支付能力不足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級診療體系的不成熟。就腫瘤來說,做好分級診療才能做好分級檢測。腫瘤早
71、篩能在基層推廣的原因是腫瘤早篩是以年為單位的一次性的篩查,而伴隨診斷是以腫瘤治療為目的、以月或季度為單位的持續性檢測,頻率更高、結果更不可控,這就需要投入持續的資源。因此,覆蓋全國 90%人口所在地區服務網絡的金域醫學目前或許初步打開了基層腫瘤早篩的局面,而伴隨診斷還落不到基層,不過我們可以看到,早篩或將為伴隨診斷打通渠道。前置條件滿足,或將從三級走向二級。伴隨診斷產品下沉基層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首先是技術的成熟、成本與價格的降低,價格讓基層能承擔,然后是儀器設備、藥品的下沉這些相關資源到位。這里,PCR 成本較低,新冠疫情讓 PCR 設備實現了充分下沉,IHC 操作簡單、成本低,目前 IH
72、C 設備在二級醫院的滲透率為 60%左右。所以,PCR 和 IHC 將是伴隨診斷技術首先實現下沉的。然而,目前伴隨診斷產品在三級醫院的滲透率仍有不足,結合醫生資源、藥品供應鏈以及分級診療成熟度,我們認為,伴隨診斷產品隨著這些因素的成熟最終或將從三級下沉至二級醫院,下沉至縣級基本不現實,但下沉至二級醫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伴隨診斷產品由三級醫院下沉二級醫院的路上,我們認為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主要是設備、藥物和醫生的下沉程度變化。第一階段,硬件方面 PCR 設備、IHC 設備實現下沉,腫瘤藥物還沒有下沉,即是當前階段;第二階段,部分腫瘤藥物開始流入基層,搭配的伴隨診斷 PCR 試劑和 IHC
73、 試劑開始下沉;第三階段,更多腫瘤藥物部分腫瘤藥物流入基層,搭配的伴隨診斷 PCR 試劑和 IHC 試劑同步下沉。目前,隨著伴隨診斷產品進醫保的加速,腫瘤藥物下沉基層或許會再第 28 頁 共 52 頁提上日程。圖表 20 伴隨診斷下沉基層三階段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3.3 延伸:院內共建實驗室、和藥企共同開發延伸:院內共建實驗室、和藥企共同開發3.3.1 院內共建實驗室是院內共建實驗室是 LDT 模式和模式和 IVD 模式的中間形態模式的中間形態院內共建實驗室是 LDT 模式和 IVD 模式的中間形態。院內共建實驗室是在醫院實驗室人、財、物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公司和醫院達成合作協議,為醫院實驗室
74、提供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咨詢建議和管理輸出,對醫院實驗室提供全方位管理建議并協助實施,包括提供檢驗外包服務、管理咨詢服務、試劑及設備銷售或集中采購等各類服務。整體來看,院內共建實驗室主要針對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目的是促進創新技術的精進和推廣,和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形成互補,是 LDT 模式向 IVD模式過渡的形態。在應用于伴隨診斷的技術中,目前基于 NGS 的共建實驗室是主流。平衡 LDT 模式和 IVD 模式,共建即為壁壘。10 月 9 日,上海已經開始落實公立醫院 LDT 模式的試點工作,前面有分析到,能納入試點醫院的 LDT 產品、企業必然具備競爭優勢。相比之下,共建的壁壘更大,主要是共建企業需
75、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員等,如此,對于 NGS 技術來說,參與的企業基本為頭部企業,企業來自醫院的收入同樣是收取服務費,而企業與醫院之間也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是多對多。院內共建實驗室本質上是 LDT 模式和 IVD 模式的中間形態。第 29 頁 共 52 頁伴隨診斷產品中,基于 NGS 的院內共建實驗室目前是主流。整體來看,基于 NGS的院內共建實驗室實現雙方互贏。對于醫院來說,NGS 平臺是醫院精準醫療平臺建設的重點,也是各級醫療機構醫療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首先,NGS市場潛力巨大,能滿足包括腫瘤基因檢測、產前篩查與新生兒篩查以及病原微生物檢測在內的多種臨床需求;其次,醫院自
76、建 NGS 比較困難。NGS 檢測流程復雜,需要考慮試劑盒質量、建庫、報告解讀,以及人員能力、場地等因素,醫院自行開展會面臨技術、設備、標準化、生物信息分析、成本等因素的制約。設立院內NGS 實驗室以后,醫院也可以大幅度降低開展這類項目的成本,壓縮周轉時間。對于基因檢測廠商而言,服務場景從院外轉移到院內,服務內容從單純的檢測服務或試劑,轉變為完整的實驗室解決方案,與醫院的業務綁定更深。短期來看,這種模式讓企業產品成功進院,在臨床的應用更廣泛、助力企業的研發升級。院內共建實驗室對企業是把雙刃劍。共建實驗室解決了新技術在醫院落地的難題,在儀器設備、技術培訓、質量控制等軟硬件上幫助醫院建立起標準化的
77、檢測實驗室,實現了快速、準確及合規的基因檢測,于醫院利好,企業產品也實現入院。但就目前的實踐來看,因 NGS 參與共建投入成本過高,短期內企業多是虧損狀態。長期來看,大三甲醫院醫生隨著企業的培訓,對 NGS 的應用會更加熟悉,醫院自建實驗室的壁壘會減小,對企業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同時,入院的產品受政策影響性強,一旦 NGS 產品發展成熟,后面在集采和控費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產品和醫院可能面臨非綁定狀態。對于二級醫院來說,目前階段,因 NGS 投入成本高、腫瘤伴隨診斷產品下沉基層困難,共建實驗室更適合普檢的項目??傮w來看,共建實驗室更適合投入較大的新技術在大三甲醫院的初步落地,由頭部企業嘗試,另一方
78、面,則是投入較小的技術在二級醫院的落地。3.3.2 和藥企共同開發伴隨診斷產品正興起和藥企共同開發伴隨診斷產品正興起2021 年 9 月 30 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CMDE)發布關于公開征求與抗腫瘤藥物同步研發的原研伴隨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2022 年 6 月28 日,與抗腫瘤藥物同步研發的原研伴隨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注冊審查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正式發布。旨在督促藥品與伴隨診斷產品的協同開發,促進藥企與伴隨診斷開發企業從更早的臨床節點進行合作。指導原則中明確了適用范圍、伴隨診斷試劑/CTA 相關要求、伴隨診
79、斷試劑臨第 30 頁 共 52 頁床性能研究、同步研發臨床試驗設計、臨床試驗資料要求、伴隨診斷試劑及藥物產品說明書的要求、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要求等等。指導原則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對于藥物伴隨診斷的監管態度進一步明確,體現在更多實施細節上。藥企需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合作開發。從指導原則前言和適用范圍來看,當藥物開發推進到臨床試驗階段,首先看是否有已獲批上市的診斷產品,若已上市產品經過充分的驗證,產品性能滿足臨床需求,可直接參與藥物的臨床試驗。若沒有已上市的診斷產品,則需要開發 CDx,如果 CDx 產品完成了臨床前產品性能研究,則可直接與藥物進行共同開發。若無已上市產品,也未完成 CDx
80、產品開發定型,或產品后續需要升級迭代,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中可先采用 CTA 進行病例的生物標志物分析,后續再開發伴隨診斷產品,具體開發策略見已上市抗腫瘤藥物的伴隨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綜上,伴隨診斷產品開發模式主要有同步(Co-development)、橋接(Bridging)、跟隨(Follow-on)三種。圖表 21 伴隨診斷產品開發的 3 種模式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更創新的靶點是制藥企業與伴隨診斷企業合作的重心。藥物的潛在靶點眾多,其對應的伴隨診斷試劑盒也同樣紛繁復雜,每一款不同靶點的藥物都必須與專屬于自己的伴隨診斷試劑盒聯合使用,才能真正實現治療的精準化。一些目前開發度比較高的生物
81、標志物,如 EGFR、ALK、PD-L1 等,已經有多款伴隨診斷產品上市,市場正逐漸從藍海轉向紅海狀態。而一些更創新的靶點,則完全處于藍海狀態,也是制藥企業與伴隨診斷企業合作的重心所在。第 31 頁 共 52 頁例如,泛生子與基石藥業之間的合作,就圍繞著創新靶向藥物泰吉華(通用名:阿伐替尼)展開。阿伐替尼于 2021 年 3 月獲得 NMPA 批準,用于治療 PDGFRA外顯子 18 突變(包括 PDGFRA D842V 突變)不可切除或轉移性 GIST 成人患者。另外,在與監管部門的溝通中,項目立項時由于缺乏相關伴隨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法規作指導,為了推進項目順利進展,泛生子團隊曾多次與監管端進
82、行臨床前咨詢,共同擬定臨床試驗的可行方案。由于保持著與監管部門和臨床上的持續信息同步,泛生子的這款伴隨診斷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合規化進程。2021 年 6 月,距合作達成剛剛過了 9 個月的時間,“人 PDGFRA 基因 D842V 突變檢測試劑盒”上市申請就已經得到了 NMPA 的受理,緊接著在 7 月又獲得了優先審批權。藥企相關的伴隨診斷合作正沿著藥物研發的時間線逐步提前。實際上,很多在臨床階段的藥品都開始開展配套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發,并同步納入臨床。將伴隨診斷與新藥開發相結合,不僅優化了伴隨診斷試劑開發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藥臨床試驗的風險。在新藥臨床試驗中,伴隨診斷通過對患者進行分
83、層或富集,可精準鎖定目標人群及適應癥,幫助藥物獲得更理想的臨床結果,從而縮短新藥研發周期、控制臨床規模、提升臨床試驗成功率。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納入伴隨診斷與否甚至可能對新藥臨床試驗的結果產生關鍵影響。例如,當新藥的藥效與對比藥物差別不夠大時,伴隨診斷的協助對于提高臨床成功率會非常關鍵;當獲益患者在人群中占比較低時,如針對一些罕見靶點進行融合變異研究,如果不對入組患者進行精準篩選,臨床試驗或將很難成功。伴隨診斷的提早介入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在錯綜復雜的新藥研發中,同時優化伴隨診斷產品開發和新藥臨床試驗效率,并非易事。這其中有三個關鍵點。首先,需選擇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足夠高的伴隨診斷產品。對于伴隨
84、診斷試劑盒開發而言,性能驗證是核心環節,需要綜合考慮準確性、最低檢出限、精密度和特異性 4 方面內容。當獲益患者在人群中占比較低,伴隨診斷的檢測特異性對臨床試驗的客觀緩解率(ORR)影響極大。例如,假設某生物標記物陽性患者在患者群體中占比 1%、伴隨診斷檢測靈敏度為 100%、陽性患者 ORR 為 100%、陰性患者 ORR 為 0,則當伴隨診斷檢測特異性為 99%時,平均每 2 個入組患者中大約存在 1 個假陽性,藥物臨床效果會降為 1/2;當伴隨診斷檢測特異性進一步下降到 98%,則每 3 個入組患者中大約存在 2 個假陽性,藥物臨床效果降到 1/3。其次,開發伴隨診斷的檢測企業需要具備相
85、當強的技術可靠性和穩定性。在過去10 年間,伴隨診斷技術已經發生分化。例如,在生物標志物的選擇上,出現了由第 32 頁 共 52 頁單一靶點向復合靶點轉變的趨勢;樣本類型不斷拓展,從以組織樣本為主轉變為包含液體活檢樣本在內的多元化選擇;檢測技術也不斷迭代,由過往以針對單一靶點的 qPCR、IHC、FISH 為主,過渡到以生物標記物富集化為特點的各類 NGSpanel 的呈現。換言之,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發團隊自身就需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和檢測經驗,才能為新藥臨床試驗的優化帶來真正價值。第三,開發伴隨診斷的檢測企業需要具備豐富的注冊經驗和有實力的注冊團隊。與新藥企業的相關團隊協同,制定和執行合適的注冊
86、策略,并與監管端保持密切溝通。新藥臨床試驗中納入伴隨診斷開發,是需要藥企和檢測公司雙方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的,雙方團隊要負責各自產品的注冊審批,確保同步的、盡早的完成上市流程。尤其是現在不少新藥采取中美雙報策略,因此更需要基因檢測公司具備中美雙報能力完成共同注冊??傮w來看,精準匹配藥物的伴隨診斷產業在國內正興起。這一波風潮是國內創新藥產業與基因檢測行業繁榮之下的交叉產物,也是精準醫療的大勢所趨。泛生子+基石藥業這個成功案例的引導作用毋庸質疑。比如,邁杰醫學以一體化藥企服務為依托,協同伴隨診斷實現藥物生命周期全覆蓋,目前,公司已與全球 300 多家創新藥企合作,完成了 300 多個方法學開發與驗證
87、,支持了數百個新藥臨床試驗,已上市 20 多款伴隨診斷與體外診斷產品,在伴隨診斷和精準醫療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技術產品優勢,展現出行業領導者的風范。藥企合作業務已然成為邁杰醫學的核心業務之一,也是開發伴隨診斷的一個先決條件。又如,艾沐蒽基于自身的 AI 機器學習算法與建立的百億條免疫基因組學數據庫,采用ImmuHub免疫組測序技術,包括 RNA+5RACE 單對引物建庫法與 DNA+多重 PCR 引物建庫法,在臨床診斷、藥物開發方向推出了相關免疫驅動產品。同時,針對不同研發階段、不同藥物療法的企業,Seq-MRD和 Immun-Traq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以及藥品上市后的各個階段都能發揮
88、作用,目前多家藥企已經通過該技術與公司建立合作。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案例出現,正意味著這個持續聚焦的交叉領域,正在逐漸建構起順應行業特點的發展模式。而在這個時期,成功案例的引導作用毋庸質疑。我們也期待著看到更多像這樣的合作出現,讓所有的靶向或免疫治療都可以有憑可依。綜上,伴隨診斷企業除了普遍的院內院外模式外,在渠道和模式上均有創新。其中,渠道上,出海增勢明顯、下基層鮮有嘗試,模式上,LDT 在醫院試點開始落實、共建實驗室充滿爭議、和藥企共同開發逐漸興起。和美國近年針對 LDT 有獲批途徑不同,國內無獲批途徑。另一方面,國內 LDT 在醫院試點開始落實,然進院門檻高,LDT 監管或將進入新階
89、段。第 33 頁 共 52 頁內外環境下,出海是 IVD 企業的必經之路。近年,IVD 試劑出海增勢最明顯,占出海器械的比例由 2019 年的 1.3%提高到 2022 上半年的 23%。目前,出海主要面臨監管和合作伙伴選擇兩大問題。目前,腫瘤精準診療下沉基層尚處早期,主要是醫、藥、設備供給不足。未來,PCR 和 IHC 設備和試劑將最先實現下沉,最終或將走向二級醫院。院內共建實驗室是 LDT 模式和 IVD 模式的中間形態,目前,基于 NGS 的院內共建實驗室目前是主流。長期來看,院內共建實驗室對企業是把雙刃劍。藥企和伴隨診斷企業共同開發正興起,更創新的靶點是制藥企業與伴隨診斷企業合作的重心
90、,藥企相關的伴隨診斷合作正沿著藥物研發的時間線逐步提前。第 34 頁 共 52 頁第四章第四章 趨勢:趨勢:LDTLDT 優先落地三甲,伴隨診斷醫保擴容優先落地三甲,伴隨診斷醫保擴容4.1 技術:主流技術與新興技術共促進技術:主流技術與新興技術共促進PCR 和基因測序升級至三代,mIHC 可多重標記、FISH 更快。盤點近年應用于伴隨診斷的主流技術,PCR 和基因測序均升級至三代,雖然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均為二代,但是三代在某些特點上是優于二代的,限于成本等方面原因沒有得到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在某些場景中的應用同樣具有重要價值;IHC 一方面出現了術中冰凍免疫組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 mIHC 在多重
91、標記上有了突破,從原來的單一標記升級到 7-9 個標志物標記;傳統 FISH 技術雜交時間長、出結果慢,現快速 FISH 解決了這一痛點。核心技術或多或少的突破讓不同場景的選擇更豐富,量變的積累終將迎來質變。單細胞技術、質譜為伴隨診斷技術注入新活力。伴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新技術也在近年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以單細胞和質譜為代表的新技術贏得了眾多關注。單細胞技術從細胞的維度解讀分析變化,基因層研究的單細胞測序和蛋白層研究的質譜流式是高通量單細胞技術的核心方向,結合基因、蛋白的聯合分析,未來,單細胞技術將作為重要的創新方向在腫瘤領域應用。同時,質譜分析法是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中最重要的分析技術,在近年
92、頗受關注。單細胞技術和質譜在伴隨診斷的應用目前處于科研階段,但潛力巨大,未來或將迎來更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多技術、多組學將共同促進行業發展。一方面,技術特性不一,技術間互補、協同,共同發展,與此同時,AI 的閉環應用將賦能這些技術;另一方面,多組學的系統性思維或將帶領生物學走向下一個高度。目前,以基因、蛋白、代謝等組學的多元、聯合分析或將給出更精準的答案。未來,多技術、多組學平臺將共同促進伴隨診斷行業的發展,助力其走向個性化醫療。4.2 監管:監管:LDT 進院即門檻,認可有差異進院即門檻,認可有差異國內或以 LDT 進院而非設置獲批途徑的形式設置門檻。LDT 承載著創新產品的落地,同時易出現魚
93、龍混雜,產品參差不齊的現象,關于 NGS 的 LDT 產品,美國有獲批的途徑而國內沒有,這一點上,中國是否會對 LDT 設置相應的獲批途徑,讓 LDT 的監管更加嚴格?我們認為,根據今年 LDT 在醫院試點不斷落實的背景下,國內或以 LDT 進院而非設置獲批途徑的形式建立門檻。LDT 進院即為門檻,不同合作的認可度或有差異。不管是共建實驗室,還是以與試點醫院合作的模式,對 LDT 進院都是壁壘。壁壘之下,產品的認可度必然不同,比如,第 35 頁 共 52 頁基于試點醫院的差異,試點 LDT 產品的認可度不同,從而產品注冊的難度不同。未來,我們認為,大三甲醫院試點的 LDT 產品獲批難度必然比在
94、二級或第三方檢測機構試點的獲批難度小。企業間的競爭或將圍繞 LDT 產品合作的醫院展開。LDT 產品在哪里做將是一個新的衡量標準,對大三甲試點醫院的渠道之爭也會開啟,能走下去的依然是研發能力、市場能力兼具的企業。除了公立大三甲醫院可以開展 LDT 試點外,不排除二級醫院和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 LDT 試點。但是,就監管難度來說,我們認為這一階段的 LDT 試點還是更容易在公立大三甲醫院落實,短期內二級醫院或第三方檢測機構成為試點的概率不大。4.3 支付:支付:醫保醫保加速擴容,加速擴容,PCR 或最先迎來集采或最先迎來集采腫瘤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將進一步加速。支付方面,目前國內伴隨診斷產品只有北
95、京地區納入醫保,涉及到的商保多以技術形式如 NGS 檢測項目參保,而非伴隨診斷項目參保。而伴隨診斷是剛需,據悉,先行的國家醫保目錄中包含了 30 余種靶向藥,按照醫保限定支付范圍有關要求,使用特定的靶向藥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自 2019 年 6 月起,北京首次將腫瘤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高達 90%。以 ALK靶點第一代靶向藥克唑替尼為例,醫保限定支付范圍為“限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或 ROS1 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022 年 10 月 12 日,國家醫保局對腫瘤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以及帶量采購給予正式回應:部分地區已將部分基因檢測項目納
96、入醫保支付范圍,除此之外,對于“安全有效、費用適宜且收費標準明確”的基因檢測項目,也將有望納入醫保。長期來看,腫瘤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有利于伴隨診斷項目在醫院的開展,但是,短期來說 NGS 恐難覆蓋。從技術上來說,目前 PCR、IHC 在醫保目錄內,NGS 未納入醫保。眾所周知,NGS 產品價格高,約在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但是,NGS 前期投入大,獲批需要時間長,一般為 3-5 年,目前對于大 panel 的產品還在研發中,如近期納入醫保,企業盈利空間將縮小,研發投入不能保證。所以,我們認為短期內 NGS 不會納入醫保,或將待成本進一步下降再實行。集采終有時,PCR 或首當其沖。在集采的大環境
97、下,腫瘤基因檢測項目是否會迎來帶量采購,國家醫保局進一步表示:“腫瘤基因檢測屬于醫療服務項目,按照現行政策,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目前,我們正在指導地方按照技耗分離的原則,探索對診斷試劑開展集中采購,促進試劑價格回歸合理水平,帶動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下降?!钡?36 頁 共 52 頁另一方面,醫保局今年 9 月首次明確表態創新醫療器械暫不納入集采。指出“由于創新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暫時難以預估,尚難以實施帶量方式。在集中帶量采購過程中,國家醫保局會根據臨床使用特征、市場競爭格局和中選企業數量等因素合理確定帶量比例,在集中帶量采購之外留出一定市場為創新產品開拓
98、市場提供空間”。如此,PCR 或最先迎來集采。目前,PCR 已納入醫保,且滿足應用廣泛、發展較成熟、成本較低,另外,基于新冠檢測,PCR 設備已實現下基層。因此,PCR 是集采最佳選項。第 37 頁 共 52 頁第五章第五章 企業案例企業案例5.1 邁杰醫學邁杰醫學打造伴隨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打造伴隨診斷整體解決方案邁杰轉化醫學研究(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杰醫學)于 2013 年成立,前身為QIAGEN 中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邁杰醫學擁有轉化醫學藥企合作、伴隨診斷產品開發及商業化和患者用藥指導檢測三大業務版塊,致力于賦能藥物研發及商業化的生命周期全覆蓋、生物標記物內容(核酸,蛋白及細胞)與多組
99、學轉化醫學技術平臺的全涵蓋,解決藥物研發臨床轉化及患者精準用藥的痛點,是國內少有的兼具高質量檢測技術和伴隨診斷產品研發、生產多層面能力的創新型公司。目前,公司已為全球創新藥企、生物技術公司、醫療及科研機構等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圖表 22邁杰醫學伴隨診斷整體解決方案圖片來源:邁杰醫學綜合轉化醫學全平臺,賦能藥物研發與臨床轉化?;诨蚪M學、蛋白質組學、細胞組學,病理組學及大數據與 AI 等綜合技術平臺,邁杰醫學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生物標志物發現、驗證及新藥研發臨床前和臨床的轉化醫學服務、藥物臨床病人入組篩選及藥效學評估,伴隨診斷開發與商業化,患者用藥指導檢測等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與全球 30
100、0 多家藥企及技術公司展開合作,開發驗證了 300 多種生物標記物及方法學,支持了近 200 個藥物臨床試驗。另外,公司共有 20 多款伴隨診斷/體外診斷產品獲批上市,支持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細胞治療等精準醫療。其中包括國內首個獲批用于骨髓增殖性腫瘤檢測的 JAK2-V617F 試劑盒(邁劼康),以及免疫治療用 PD-L1 試劑盒(邁譜康)等產品。同時,邁杰醫學還有 40 多個伴隨診斷/體外診斷試劑盒產品管線在研和50 多項知識產權。第 38 頁 共 52 頁完善質量體系助力精準醫療。邁杰醫學擁有 StarLIMS 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心實驗室及臨床檢測實驗室獲得了 CNAS、ISO170
101、25、ISO15189 國際實驗室認可、美國CAP 認證。在產品研發及生產上,擁有 GSP 證書、榮獲 ISO13485 質量認證并通過 GMP稽查。同時,公司聯合發起并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與伴隨診斷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下屬),旨在推動中國精準醫療及伴隨診斷事業發展。未來,公司將持續助力伴隨診斷領域,為精準醫療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第 39 頁 共 52 頁5.2 慧算基因慧算基因布局布局 AI+精準診療,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精準診療,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慧算基因是發改委首批“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和“高發腫瘤及遺傳性疾病基因檢測示范中心”,公司致力于成為生物醫學大數據領域領導者,提供含腫瘤
102、在內的AI+精準診療全面解決方案?;谏飻祿歪t學數據的 AI 評估模型和智能檢測中心,慧算基因為腫瘤醫生提供貫穿診療全過程的早期診斷、個性化用藥、MRD 監測智能診療服務,為藥物研發機構提供 phase1-4 的 AI 引擎研發服務,同時為慢病管理、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神經免疫性疾病提供相關解決方案,為分級診療提供基于隱私計算的平臺建設服務。圖表 23 慧算基因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綜合競爭策略圖片來源:慧算基因賦能 biomarker 開發平臺與 MRD 監測,AI 模型主發力。biomarker 開發平臺搭建了樣本、實驗數據等基礎層信息,以及數據層的多模態生物醫學數據集和數據清洗質控流程
103、,慧算基因基于該平臺的工具層開發了多個深度學習模型及知識推理等算法,并應用至 LDT、IVD 產品和研究模型中。在腫瘤檢測試劑盒和基因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方面,慧算基因基于超 20 萬例中國人群樣本大數據集篩選出最具監測價值的位點作為 MRD 標志物,能比同類產品多覆蓋超過 30%的動態監測位點。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中 CNV和片段化等多組學信息,提升約 40%檢出率,結合專利分子標簽技術,可以達到 0.02%的檢測下限。試劑盒已與慧算基因數據智能分析系統一起獲歐盟 CE-IVD 認可。串聯知識庫,打造腫瘤精準用藥圖譜。腫瘤精準用藥知識圖譜(SmartQuerier OncoKG)利用深度學習和
104、NLP 技術,從海量醫學文獻和專家指南中提取癌癥基因變異與藥物療效相關的醫學知識,通過人工編輯與審核,構建了全面、專業、標準的腫瘤精準用藥知識庫。SmartQuerier OncoKG 涵蓋了超 300 萬種癌癥醫學領域實體概念,超 600 萬種第 40 頁 共 52 頁概念關系,可實現語義層面智能化的檢索?;鬯慊蛞褞椭脩敉瓿沙?15 萬例腫瘤專病的數據采集、數據存儲和數據解讀,完成數十套 REW 系統安裝,與超過 20 家醫療機構共建腫瘤 LDT 智能檢測中心及 AI+轉化研究中心。未來,慧算基因將持續為生物大數據助力,提供 AI+精準診療方案。第 41 頁 共 52 頁5.3 譜天生物
105、譜天生物基因基因-蛋白蛋白-代謝代謝“三位一體三位一體”多組學分析多組學分析譜天生物成立于 2014 年,是聚焦精準醫學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天津市臨床多組學重點實驗室牽頭單位。公司率先開展基因-蛋白-代謝的多組學研究,其自主知識產權的蛋白質譜液體活檢技術水平處于領先地位,核心團隊來自耶魯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公司研發管線涵蓋肝癌、肺癌、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等常見癌種和泛癌種及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早篩早診、復發監測、伴隨診斷等。譜天生物擁有 UmbrellaTM臨床分子數據庫的核心知識產權、臨床樣本數據 10W 多,致力于不斷創新醫學技術及其商業
106、化與臨床應用,推動醫學發展,探尋人類健康的更多可能。研發基于納米材料突破低豐度蛋白富集瓶頸突破低豐度蛋白富集瓶頸,為為質譜分析質譜分析提供提供新方案新方案。譜天生物自主開發了 n-LAPE/MSTM平臺,基于下一代納米低豐度蛋白富集質譜分析技術,助力液體活檢新標志物發現,儲備了幾十種自主合成或修飾的納米材料,用低至微升級別的血液初始量實現了單位小時內單個樣本 4000 多血液蛋白的鑒定與定量分析,展開了蛋白組學層面上早篩早診與靶點發現等應用。圖表 24 新型納米顆粒低豐度蛋白富集技術流程圖片來源:譜天生物基因組時代,探索更精準的多組學分析?;蚪M時代,探索更精準的多組學分析。譜天生物 TRIN
107、ITYTM三位一體多組學分析,基于基因-蛋白-代謝技術分析平臺對患者全面觀測,提供更有效、更個體化的解決方案,提升靶向藥物適合率。公司基于肺癌早期患者預后需求,開發了 PT-L1TMI 期肺癌患者術后復發風險預測,采用液相質譜(LC-MS/MS)檢測技術對術后復發風險進行分層,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 96%和 86%。NMRNMR 推向國內臨床推向國內臨床,大幅降低血脂異常漏檢率大幅降低血脂異常漏檢率。譜天生物引進核磁共振波譜技術(NMR)并應用于臨床,通過大規模中國健康人血脂檢測建立國人血脂正常范圍,補充現有臨床第 42 頁 共 52 頁手段的不足,可同時檢測到涵蓋 LDL-P 在內的脂蛋白顆
108、粒及亞組分等 114 項血脂指標和 39 項血液代謝物,在心血管疾?。ˋSCVD)早期預警、血脂監測、診治指標等方面提供指導建議。同時可提供基于 NMR 的尿液代謝監測,綜合反應飲食狀態與患病風險。第 43 頁 共 52 頁5.4 闊然生物闊然生物布局布局 NGP+NGS,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闊然生物專注于精準醫學轉化研究與應用,致力于提供多應用場景的一站式分子診斷解決方案,旗下擁有三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擁有上海和徐州雙研發中心、兩家醫學檢驗實驗室(“零缺陷”通過 CAP 權威認證)和精準醫學科技研究院,致力于打造 NGP(下一代病理)+NGS 的臨
109、床新應用服務。目前,闊然生物擁有 6 款 IVD 產品注冊申報儲備,包括 HCC7S“7 種 microRNA 肝癌輔助診斷檢測試劑盒”、HCC5R“肝癌術后轉移復發風險評估試劑盒”等,在腦腫瘤和肝膽腫瘤 IVD 產品上形成了技術壁壘。同時,闊然生物服務了中國 500 余家醫院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龐大的基因組數據庫。圖表 25 闊然生物商業模式布局圖片來源:闊然生物涵蓋全產業鏈,打造 mIHC 技術壁壘。在產業鏈上游,闊然生物正在推動儀器、軟件以及抗體熒光染料等關鍵原料的注冊申報。近期,闊然生物與美國 Akoya Biosciences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引進了 PhenoImager HT 儀器
110、并開啟國內醫療儀器注冊檢驗申報。同時,闊然生物設立 NGP 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國內病理專家在肺癌、肝癌、尿路上皮癌、腎癌、乳腺癌等領域的專項科研,共同開發基于 mIHC 技術的腫瘤預后輔助伴隨診斷試劑盒。中游,闊然生物開放 mIHC 平臺,與中國頭部病理中心、臨床機構、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科研機構、藥廠等形成合作聯盟,共同探索 mIHC 在藥物療效預測、腫瘤復發風險評估、藥物研發等場景的應用。下游,闊然生物以 LDT+IVD 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向不同類型的客戶群體提供一站式定制解決方案。包括儀器、試劑耗材、試劑盒的供應、個性化產品研發、數據分析和自動化報告系統,專業技術支持和培訓等。圍繞著
111、 LDT 項目,闊然生物開展了大量技術研發和認證工作,旗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先第 44 頁 共 52 頁后 39 次滿分通過室間質量評價,在最新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公布的室間質評結果中,闊然生物連續兩年三次滿分通過。未來,闊然生物將持續深耕病理領域,在檢測設備和產品研發上持續發力,提供更精準的診療方案。第 45 頁 共 52 頁5.5 康錄生物康錄生物FISH 和和 PCR 共發力,打造精準診斷共發力,打造精準診斷康錄生物以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精準醫療診斷產品為戰略方向,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檢測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有2000多平生產車間和質量檢測實驗室、1000平研
112、發實驗室、1000平第三方檢驗所實驗室,產品主要包括FISH和PCR兩大類。FISH產品獲4個NMPA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和149個一類醫療器械備案證,PCR產品獲得5個NMPA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同時,FISH和PCR多個產品獲得歐盟CE認證。公司擁有50多項發明專利,其中,23項已取得授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Probe快速熒光原位雜交探針制備技術??焖?FISH 優勢多,全自動檢測有望實現??焖?FISH 產品具有如下技術特點:(1)雜交所需時間為 2h,與已上市的熒光原位雜交探針試劑盒所需的 1624h 相比,大大降低了熒光原位雜交檢測時間;(2)顯著的降低非特異性信號,提高探
113、針檢測的特異性、靈敏度和準確率;(3)采用新型生產工藝,顯著降低熒光原位雜交探針的生產成本,達到降低臨床檢測成本的目的。公司致力于實現 FISH 檢測的快速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解決臨床 FISH 檢查出報告慢、操作復雜的痛點,目前已實現 FISH 試劑快速化、檢測設備自動化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后續繼續研發全自動掃描設備和自動判讀 AI 軟件,目標是實現樣本進、結果出的全自動 FISH 檢測。圖表 26 康錄生物快速FISH原理圖片來源:康錄生物深耕學術、臨床,打造國內外渠道??典浬飺碛腥祟惾蚪M BAC 克隆庫,可為臨床提供稀有探針定制服務和科研支持,具有完善的學術推廣和臨床推廣體系,為患者
114、靶向治療、精準診斷、早期篩查、復發監測和預后分析等提供有力幫助。公司目前全國銷售試用終端有三甲醫院 500 家、檢驗所 100 多家,FISH 產品已出口 20 多個歐美國家,第 46 頁 共 52 頁包括德國、法國、捷克、土耳其、美國等,全自動玻片處理系統銷往國內 30 多家三甲醫院、出口 3 個國家(法國、土耳其和韓國),有效解決病理科人手不足和檢測效率的問題。未來,康錄生物將持續在 FISH 技術深耕,注力快速、智能的全自動 FISH 檢測。第 47 頁 共 52 頁5.6 艾沐蒽艾沐蒽提供免疫驅動醫學解決方案提供免疫驅動醫學解決方案技術沉淀下,臨床、藥物、體檢、科研全覆蓋。艾沐蒽是中國
115、最早批實現免疫基因組學測序的公司,同時,2019 年聯合創立并投資杭州純迅生物,布局 AI 單細胞測序產業鏈,2020 年獲得泛生子與正方資本的數千萬元投資,并與泛生子形成戰略合作,包括專利共享、CRO 業務合作、IVD 報證協助等支持。目前,艾沐蒽基于自身的 AI 機器學習算法與建立的百億條免疫基因組學數據庫,采用 ImmuHub免疫組測序技術,包括 RNA+5RACE 單對引物建庫法與 DNA+多重 PCR 引物建庫法,在臨床診斷、藥物開發、健康體檢、科研服務四個方面推出了免疫驅動產品。服務延伸至藥企,合作不止伴隨診斷。在實體瘤治療伴隨診斷方面,艾沐蒽推出Immun-Traq用于指導癌癥治
116、療用藥、評價免疫系統狀態、評價治療效果,并對患者預后情況做出預測。該項技術目前在乳腺癌、頭頸癌、宮頸癌、大腸癌等腫瘤類型中都發揮出明顯作用?;诖?,艾沐蒽將此技術推廣至與藥企的合作,針對不同研發、不同療法藥物的企業,Immun-Traq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以及藥品上市后的各階段都能發揮作用,目前多家藥企已與艾沐蒽建立合作。圖表 27 艾沐蒽免疫驅動產品圖片來源:艾沐蒽Seq-MRD和 Immun-Traq均獲 CE 認證,搶占市場先機。艾沐蒽推出針對血液系統癌癥和實體瘤相關的檢測產品,以及通過 TCR 測序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的 AI-TCR 疾病早期診斷 T-Classifier。其中,Seq
117、-MRD血癌 MRD 檢測是最早批實現商業化的產品,通過檢測剩余癌細胞數量和特異性克隆序列,實現評估患者預后狀態、評價治療反應、判斷移植需要、指導治療時間等作用。2020 年,Seq-MRD被中國癌癥基金會推薦為骨髓瘤 MRD 檢測指定產品。2021 年,泛生子與艾沐蒽簽訂合作協議,對該項產品進行商業化銷售,目前該產品銷售額已占到總銷售額的一半,2022 年,Seq-MRD獲 CE 認證,第 48 頁 共 52 頁同時,公司發表了最新的 Seq-MRD學術論文并開展了三類醫療器械注冊報證。目前,該項技術已被應用于美國強生和其他多家藥廠等相關臨床試驗。作為國內專注于免疫基因組學的公司,艾沐蒽物將
118、持續解碼適應性免疫系統,并轉化為用于診斷和治療的臨床產品。第 49 頁 共 52 頁5.7 賽諾特生物賽諾特生物深耕腫瘤診斷,提供病理完整解決方案深耕腫瘤診斷,提供病理完整解決方案賽諾特生物是一家專注精準醫學診斷設備及試劑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以“打造精準病理診斷,提供完整產品平臺和整體解決方案”為使命,公司擁有分子病理診斷產品研發和生產平臺、免疫組化試劑研發和生產平臺、多色免疫熒光抗體研發和生產平臺、病理染色液研發和生產平臺、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基生產平臺和染色體培養基生產平臺。公司建成了符合 GMP 要求的生產、質控和研發體系。公司總部位于河南,分別在深圳、蘇州和美國馬里
119、蘭建立研發中心,深圳賽諾特生物聚焦儀器設備研發、美國賽諾特生物聚焦前沿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蘇州賽諾特生物聚焦伴隨診斷及病理 AI 等產品開發。二抗技術突破,免疫組化騰飛。2019 年美國賽諾特生物實現了二抗技術的突破,該技術采用新一代的化學偶聯技術,通過定量偶聯控制了聚合分子量,其多層聚合的技術大大提高了二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诖?,賽諾特拓展開發快速免疫組化、術中快速冰凍免疫組化、多色免疫組化、細胞免疫組化、顯色原位雜交、等多款腫瘤診斷的應用產品。公司特色產品包括術中快速冰凍免疫組化試劑(實現 10 分鐘診斷、術中獲取更多腫瘤標志物信息)、CNT500 全自動特殊染色染色機(實現特殊染色的全
120、自動化)、CNT360 快速高通量智能化免疫組化染色機(實現 2.5h120 片的快速通量,支持 IHC、mIHC、ICC、ISH 等多元檢測)。圖表 28 賽諾特生物免疫組化完整解決方案圖片來源:賽諾特生物研發與市場并重,企業獲獎無數。近年來,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河南省腫瘤病理診斷試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腫瘤創新診斷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企業技術中心、河南省生物聚合與抗體偶聯國際聯合實驗室、鄭州市智匯鄭州1125 創新領軍團隊。獲得諸多榮譽的同時,企業迅速鋪開市場。其中,免疫組化儀器自 2019 年開始裝機以來,每年裝機量以 50
121、%第 50 頁 共 52 頁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22 年已成為國產免疫組化儀器裝機最多的品牌。未來,塞諾特生物將持續打造精準病理診斷、提供完整產品平臺和整體解決方案。第 51 頁 共 52 頁特別鳴謝(按訪談順序):康橋資本董事總經理馬可先生、邁杰醫學董事長兼CEO張亞飛博士、慧算基因CEO夏林女士、艾沐蒽CEO孫濤先生、譜天生物品牌總監孫琳女士、艾德生物、康錄生物高級副總裁孫華先生、闊然生物CEO卜令斌先生、宸安生物、賽諾特生物創始人兼CEO齊華先生。參考資料:1、華安證券:核心技術突破不斷,伴隨診斷迎高速發展期2、華安證券:政策春風助力發展,伴隨診斷國產替代進行時3、國家統計局:2021
122、中國統計年鑒4、智研咨詢:2021-2027年中國伴隨診斷行業發展戰略規劃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5、艾德生物、燃石醫學、泛生子年報、半年報6、艾德生物:招股說明書7、燃石醫學:招股說明書8、泛生子:招股說明書9、世和基因:招股說明書第 52 頁 共 52 頁免責申明:本報告的信息來源于已公開的資料和訪談,蛋殼研究院對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保證。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蛋殼研究院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過往表現不應作為日后的表現依據。在不同時期,蛋殼研究院可能發布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蛋殼研究院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同時,蛋殼研究 院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版權申明:本文檔版權屬于蛋殼研究院/北京蛋黃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許可擅用,蛋黃科技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蛋殼研究院(VBR):蛋殼研究院關注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興趨勢與創新科技。蛋殼研究院是醫健產業創投界的戰略伙伴,為創業者、投資人及戰略規劃者提供有前瞻性的趨勢判斷,洞察隱藏的商業邏輯,集合產業專家、資深觀察者,盡可能給出我們客觀理性的分析與建議。研究人員:崔璐璐 高級研究員焦艷麗 高級研究員